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许晨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研讨会纪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1年03月15日11:55

时间:2020年12月30日上午9:30

地点:中国作家协会十楼会议室

参会人员:李敬泽、胡友笋、何向阳、李一鸣、郑健、班峰、纪秀荣、梁鸿鹰、施战军、邓凯、李炳银、黄传会、白烨、张陵、曾镇南、陈福民、傅逸尘、张健、李朝全、张纪欣、薛印胜、缪友文、徐福伟、高伟、佟鑫、赵宁、李壮、商晓倩、许晨

主持人:程绍武

程绍武(《中国作家》主编):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研讨会是由《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首先感谢大家在凛冽的寒冬,在北京最寒冷的日子来到会场,尤其是福建和天津的领导和专家,他们不辞辛苦远道而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深深的感谢!此次研讨会是在疫情期间举办的,敬泽主席对此次研讨会疫情防控工作非常重视,多次指示要做好疫情防控,所以请大家在不发言的时候戴好口罩。今天也是一个好日子,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再过两天就迎来充满希望的崭新的2021年,艰难的充满挑战的2020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我们在这个时间段召开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研讨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感谢各位与会的专家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文艺报》、中国作家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和媒体的朋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请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讲话,大家欢迎。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首先是祝贺研讨会的召开,当然我们这个研讨会很会选日子,这个日子选在北京最冷的时候,同时也是北京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是冒着严寒和疫情的紧张,我们这么多的朋友,特别是外地的朋友,来到这里召开《山海闽东》研讨会。今天是12月30日,2020年的最后一个研讨会是关于许晨老师的《山海闽东》的研讨会,是一部关于脱贫攻坚这个伟大事业作品的研讨会,这本身也是有着特殊的意义。2020年确实现在已经站到了年尾,确实不平凡,在这一年里我们经受着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抗疫斗争的战略性成果,但是这个考验现在也还是没有过去,也还是严峻的,但是我想我们都有充分的信心,在中央的领导下能够克服这个挑战。

另外更重要的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2020年中国人民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我们的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一年里,到了11月、12月,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这样一个伟大的战略目标,这个脱贫攻坚事业、决战脱贫攻坚的这个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世界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上,都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空前的,这样的一个胜利也为我们明年胜利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可以骄傲和自豪地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这样艰苦卓绝伟大的斗争中,我们中国的作家、中国的文学都没有缺席,我们的作家是这个脱贫攻坚事业积极的在场者、参与者,也是书写者和记录者。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这两年,全国各地很多作家都是深入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书写了大批脱贫攻坚题材的优秀作品,许晨老师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非常优秀的代表。我看《山海闽东》的时候我觉得挺不容易的,他一个山东人到福建去,不说别的,福建话能听懂就不错,从这书里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一个作家所付出的劳动,所耗费的心血,这些劳动和心血的后面是他对脱贫攻坚事业,对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大实践所怀有的一份责任感和热情。关于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有很多,特别是今年以来,涌现了大批这样的作品,其中《山海闽东》我觉得还是有它非常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纪实文学作品题材很重要,如何选定一个题材,这个本身就很重要,《山海闽东》的题材确有它非常独特和重要的意义,这里是总书记在80年代末就开始在宁德地区,带领当地人民致力于摆脱贫困,而且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一种精神,可以说在我们中国,在这个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宁德是一个先行者和倡导者,是走在前面的,更重要的它也是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和实践形成的地方。

所以这样一个题材本身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我们认识脱贫攻坚这个伟大事业,认识总书记和我们党关于脱贫攻坚的思想和谋划的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从这个书来说,我们能够看到许晨老师是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后拿出来的这部《山海闽东》作品,我觉得是兼具了文学性、思想性、史料性,既有着对于历史、现实的视野宽广深刻的反映,也有一个作家对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和表达。在这里我也特别觉得,这样一部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构成了我们关于宁德这样一个地方的一份地方志。总书记在谈到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时候,谈到脱贫攻坚给中国乡村无数地方带来根本变化的时候,曾经满怀期待地谈过,说我们一定要记录下这一切,我们要像过去的地方志那样记录下来这一切,确实是这样。中国有一个悠久的史志传统,可以说一个地方的文化人也好,还是一个地方的领导也好,至关重要的一项事业,是要把这个地方的历史,这个地方的沿革,这个地方人们生活的过去和现在,铭刻下来传给后世,在历史上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状态下,一个地方的生活,一个地方的样态可能一百年都不怎么变,二百年都不怎么变,但是现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管是真到了第一线去深入生活,还是我们哪怕是看看新闻,都知道很多地方二三十年、十几年、几年里发生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这个时代我们的写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样的变化铭刻下来,传之子孙,这涉及到我们这个民族,每一个地方的人民,我们的来路、我们的去路,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为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斗争留下这么一份地方志,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文学的,也是文化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文化的责任和志向。

而这样一本《山海闽东》,山海之间的闽东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个关于闽东,关于宁德的地方志,我相信它会传下去,也许在市场上它不会卖很多很多,但是这样一本书,过几十年、过几百年,我相信我们的后代还是会通过它去了解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这个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许晨老师是做了一个名留后世的工作,不要小看这个,地方志是很厉害的。我有一次去新疆,他们就讲起有一个县,说那个县发生叛乱了,知县就赶紧逃跑,他们讲了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他跑的时候只带了两样东西,一个大印,一个地方志,大印代表着政权,地方志可是代表着你这个地方基本的传统、历史,甚至是你的魂是在这儿,所以跑的时候怎么着也得带上大印和地方志。所以能够给一个地方写一本称得上地方志的东西,我觉得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光荣。所以祝贺许晨老师,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们,特别是这一年来,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我们这支报告文学的作家队伍都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责任感、战斗力,都是冲在第一线的,而且也贡献了一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在这方面我觉得许晨老师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位,非常辛苦,在此我也要特别向许晨老师表示感谢和敬意。我就说这么多,今天的会来的人不少,我们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各位,谢谢大家。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首先祝贺许晨老师推出《山海闽东》这样一部优秀的作品,也祝贺《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在反映脱贫攻坚这样一个伟大历史的进程当中,发表出版这样一部非常精美的作品。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非常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收官之年。11月23号贵州省宣布了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了贫困县系列,标志着国务院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月3号习总书记在中央常务委员会上指出,经过八年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攻坚,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成绩,是中国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举。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最具体、最深刻的体现,在今年4月习总书记讲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讲得好,为新时代中国留下小康印记,是历史赋予中国作家的重要机遇,也是中国文学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从去年9月开始,中国作协就在钱书记亲自策划和敬泽主席的亲自督促、亲自指导下,我们创研部联络各大作协、出版社、杂志社,包括《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文艺报》推出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当时这个启动工程是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在全国遴选20多位优秀作家,奔赴全国重点扶贫地区进行深入采访,展现新时代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气象,好多都是沿着习总书记扶贫足迹和工作的足迹到各地深入采访的。

在深入采访当中,许晨老师是到宁德去采访的,这是我们20多位作家当中到福建去的一位,在习总书记80年代工作的地方进行深入采访。11月21日,我们在沈阳广电的支持下,从早7点到晚7点进行了12小时的直播,让作家带领观众回到自己作品的创作地,经过体验全国20多处实现脱贫地区在这一天的百姓的生活,讲述人民奔小康的故事,这个是敬泽主席亲自到沈阳坐镇,这场大型超长全媒体直播活动当日12小时的全网流量达到3亿,现在已经达到4亿。从这点来看,也体现了我们在重点作品的创作推进和优秀作品的宣传上,它的创新性,另外也体现了为人民所创作优秀作品的作家,一种心心相连的鱼水情。

宁德是习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刚才敬泽主席也指出,在这里习总书记提出了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的作风,产生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比如造血换血式的扶贫,靠海吃海念好经的扶贫,所以扶贫的思想理念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这部《山海闽东》使我们更加深入、更加细致的、更加实在地看到了习总书记的思想,扶贫价值的理念产生,它的实践性。另外这部书的表现形式我觉得也非常创新,比如作家采访札记结构,增加了现实感、现场感,是“有我”的写作,把作家放在历史环境中、时代进程当中,使山海的交响,就是我的个人像一滴水汇入到整个历史时代的海洋当中去,我觉得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层次非常分明,而且是身心交融到我们的一种写作。当然他里面也讲到从大黄鱼的养殖到新能源的科技,不但是扶贫而且是发展的理念,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他已经把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而且是新时期高科技的崛起都体现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今天来的各位专家将会有非常精彩的发言,在这里我也想提示一下,我们在阅读和评论这部优秀作品当中,也想请各位专家能够对重点作品主题创作,不单是针对这一部书,针对这样一种门类,可以说一套书或者这样一个重点主题作品的创作,提出一些艺术上的建议来,谢谢大家。

佟鑫(《中国作家》纪实版编辑部主任):我代表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陈毅达先生宣读书面贺词。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专家老师上午好,因为担心去京回到福建后按照福建要求,有关后续检测等会给元旦、春节单位即将进行的相关慰问工作、下基层文艺活动等带来不便,我无法与会,深感对不起各位领导、来宾,深感对不起许晨老师,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

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主要反映和描写了福建省宁德市扶贫攻坚全面奔小康的一段感人进程,真实地再现了闽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敢于迎战贫困,奋力摆脱贫困的奋斗进程,这部作品既是在举国上下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际的重要文学献礼,也是中国作协和国务院扶贫办为福建的脱贫攻坚、为宁德的脱贫攻坚送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助力,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文联、省作协对中国作协和国务院扶贫办对福建的关怀和支持表示崇高的致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该创作选题扶持的中国作协创研部、发表该作品的《中国作家》杂志社、出版该作品百花文艺出版对福建的关爱表示真诚的感谢。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福建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17年半,当时福建省宁德地区是他到福建省工作后第一个主政的地方,在福建宁德当时年轻的习总书记深入到宁德各地访贫问苦,倾听基层人民的呼声,千方百计的带领闽东人民攻坚克难,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总结了四下基层等工作法,并将这些重要的工作经验和探索思考整理成书,出版了《摆脱贫困》这一重要著作,福建宁德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在热情书写闽东人民奋进前行的同时,也生动展现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与群众心连心、情系人民、情系脱贫的作风和情怀,正因如此,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充分体现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性,成为了一部成功切入中国脱贫攻坚伟大历史的优秀之作,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我们非常热望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中国作家》杂志社、百花文艺出版等能够来闽,与我们共同举办相关的分享会,最后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郑健(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闽东日报》社社长):尊敬的李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在北京举办高规格研讨会,能够邀请到这么多位专家学者,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在此谨代表宁德市委宣传部向在座各位领导、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山海闽东》一书正式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宁德俗称闽东是总书记工作过的地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萌发地跟实践地,目前宁德前市下辖一区两市六县,跟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有356万,土地面积是1.3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5平方公里,摆脱贫困是习总书记写在闽东大地上的四个大字,30年来宁德上下始终牢记嘱托,大力弘扬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接续奋斗、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比较醒目的成效,目前全市是7.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45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了贫困的序列,形成了金融扶贫、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等十种扶贫模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按照习总书记努力走出闽东振兴之路要求,近年来我们市以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发展8+1农业特色产业,推出0593宁德号、形成了宁德大黄鱼、福鼎白茶等一些特色产品,我们牢记总书记多上几个大项目,多抱几个金娃娃,加快跨越式发展的殷切期望,引进并且培育形成了锂电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目前坐拥全球最大锂电池生产基地和不锈钢生产基地,凝聚了宁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

近两年来省里考核地方1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宁德GDP等多项主要关键性指标持续领跑全省,今年GDP预计增长6%,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一个现象四个季度保持正增长的城市,我们规上工业财政两项收入,城乡居民两项收入的主要指标和增幅也位列全市首位,如今闽东大地旧貌换新颜,从老少边老贫发展成为福建省新的增长极。回望走过的路,我们深切体会到宁德发展取得的变化,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和党中央坚强领导,在总书记对宁德始终如一关心和关爱,与此同时宁德这些年的发展也得到了在座各位领导、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比如说诗刊社连续两年举办了青春诗会,极大的提升闽东品牌影响力,国务院扶贫办领导也多次深入宁德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努力,中宣部在宁德举办了心连心慰问演出,对于大家的关心和支持,我这里再次表示感谢。

这次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出版意义非常重大,全面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期开创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全面展示了宁德人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矢志摆脱贫困,是一部文学性、思想性、史料性俱佳的文学精品,有助于我们探寻闽东大地的思想,感悟新思想的真理魅力,这里特别感谢许晨老师,为创作这部作品不辞辛劳、爬山涉海、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务实敬业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尊重跟学习。宁德山好、水好、人好,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海洋文文化交相辉映,总书记曾经将闽东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善良质朴精神生动凝练为闽东之光,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跟媒体朋友多到宁德采风创作,多在宁德举办文化活动,最后值此2021年到来之际,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班峰(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尊敬的敬泽主席,各位专家老师、媒体界朋友们,非常高兴荣幸进行能够参加长篇报告文学《山海闽东》研讨会,在此代表天津出版集团向许晨先生的辛苦付出致以由衷的敬意,向举办此次活动的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家》社、福建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中共宁德市宣传部表示诚挚的谢意,特别是在北京疫情紧张的情况下,昨天我们还开玩笑说在这个阶段参加这个会,我们和各位专家老师真是生死之交,希望各位老师继续支持天津出版集团各项工作,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也会注定在历史的坐标下留下深刻的印记,在这一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疫情影响,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也谱写了人类反贫困的宏伟史诗。

此次由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许晨先生创作的《山海闽东》一书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务院扶贫办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之一,用约28万字篇幅全面细致呈现出一幅完整而恢弘的闽东脱贫攻坚画卷。我接到这个会议通知之后充分浏览了《山海闽东》一书,管中窥豹,仍可见一斑,书里人物形象非常鲜活,故事特别生动,非常感人,许晨老师以饱满的创作热情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不惧辛劳、登山阅海,走访曾经的贫困山区、海岛,足迹遍布了闽东大地,获取了大量生动感人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结合三十多年来各种珍贵的文献、影音素材,采用文学描绘与采访札记双线推进的形式,使历史场景和现实感悟交相辉映,最终完成了一部文学性、思想性、史料性的精品力作,既是闽东地区摆脱贫困的忠实记录,成为我们扶贫的一部志书,同时也对全国各地继续巩固扶贫工作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时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百花文艺出版社不忘初心厚植文化,特别是近年来在抓主题出版和现实题材创作等方面颇有亮点,其中与我们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陈毅达主席创作的《海边春秋》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19年中国好书等众多荣誉,这次天津与福建再次携手,相信《山海闽东》一定能够再上台阶,再筑辉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扶贫攻坚是当前中国重大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脱贫攻坚为民族复兴书写信史,是当代中国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天津出版传媒集团今后还将组织各出版单位围绕乡村振兴、书写新时代等主题出版,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读物,最后感谢各位与会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对天津出版关心和支持,预祝许晨先生的《山海闽东》业绩长虹,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也祝各位专家老师朋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李炳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这个作品我看得比较早,也写了文章,已经发表了。最近关于脱贫攻坚的作品看得很多,也写过好几篇文章,觉得好多话也有相近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因为我有过贫困的经历,所以觉得对贫困的话题一再的重复,我觉得也不是多余,而是一种享受,看到各地贫困的地区在扶贫攻坚下取得的成绩,人民摆脱了贫苦,心里有一种非常欣慰的感觉。但是在这些作品当中,许晨的《山海闽东》有它的特殊性,什么特殊性呢?我感觉到看了这个作品之后有一种感觉,最近十八大以来大力开展的全国性的脱贫攻坚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我们党的初心,也可以追溯到党的革命的使命精神,从最近可以追溯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对贫困的感触和接触,但是我感觉到他到了福建,到了宁德之后,他1988年担任宁德地委书记之后,拄着拐棍,翻山越岭,用半天的时间走到寿宁县的下党乡的时候,他对那种贫困的感觉是非常强烈的,一个乡政府到了1988年还没有办公室,没有公路,没有电,贫困到这种程度对他的冲击是很大的,所以他先后又跑了宁德的九个县,感受到了贫困对当地群众的命运生活带来的艰辛,这是他对贫困的反抗精神,要克服贫困的这种信念是形成于宁德地区。所以他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要下决心在宁德干事业。王绍据给《人民日报》写的信,讲了宁德到1988年婆婆跟媳妇还穿一套衣服,到那个时候好不容易放场电影,电影放完了,看完《上甘岭》之后,小朋友在地上到处找炮弹壳,对外界、对文明的感触还是非常得少。我觉得习近平的这种感受是非常得强烈,所以他后来讲,下党乡是他这一生都忘不了的一个地方,他后来讲了,说我从地方到县、到市、到地区、到省、到中央,这40年来我用力最大的、用心最多的就是脱贫这个事情,他多少时候都惦记着扶贫的事情,还有他在十八大之后到了全国那么多基层地方调研,走进贫困的现场。

因此我觉得《山海闽东》真实地现场地写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对贫困,决心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在我们国家政府、政策的配合下,解除贫困,当然这也是我们党实现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任务,但是在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之后,他把这一政策落实了,而且这种落实,实际上这个反贫困的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在做,钱没少花费,经济投入也不少,但是成效不显著,没有形成规模,在政策配合上没有很好的科学性,扶贫成了一种救济了,只有到了十八大之后,这次真正是扶贫扶志、扶心,把人告别贫困的决心打开了。正因为这样,赤溪村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建的好多地方,赤溪村、霞浦,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许晨的《山海闽东》写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那个时候的扶贫脱困思想的形成和他意志的坚定性,提出了闽东精神。工作是从基层做起,不喊口号、不说大话,他讲要唱山海经,宁德是个山海地区,像三都澳,船民的生活怎么落实,把他们搬迁到上面,所以他是非常务实的。经过习近平总书记在那个地方多年的工作,再加上一批一批当地领导的努力,宁德确实改变了面貌,我觉得宁德脱贫的成功也给我们后来内地的脱贫提供了好的经验和榜样。

许晨的《山海闽东》一个是走进贫困的现场,他深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思想,他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就是从宁德开始的,再加上后来在脱贫攻坚过程当中,务实的精神、坚定的意志,写得很到位,所以他是扶贫的现场、扶贫精神的来源,扶贫的过程,老百姓对贫困的反抗,一直到最后逐步脱贫的过程,他的作品是现场思考和感受和他自己的创作。一方面是描绘,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和创作的思考札记,这个作品很丰盈,内容非常的丰富。刚才敬泽说了,宁德扶贫攻坚历史的史志性的作品,他写得非常丰盈、非常有个性,它的魂、独特的东西都写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厚重的作品,许晨深入生活的态度,善于思考、善于捕捉很多细节的能力,我觉得都让人感动。我特别感觉到习总书记跟赤溪村王绍据有一次视频通话,看到那个地方我真的有点感动,一个大国的领袖对一个基层的干部那种感情,真的像亲人的感觉,所以非常令人感动,里边很多细节,非常生动。这部作品有它的独特性和特殊的价值和影响力,祝贺许晨!《中国作家》首先把这个作品发表出来,现在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更加精致和丰富了,向天津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表示祝贺!

曾镇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原副主编、研究员):我看许晨同志的作品,感情上非常亲切,我觉得他的采访跟撰写非常深入,特别是当我看到他写到漳浦县委书记黄凤祥,念《山海经》这个事情的总结,项南老书记对习近平的启发,给《摆脱贫困》写了序,我觉得确实是很深入,里头还写到我们最新的一个县委书记曾志友,现在在宁德当常务副市长,我是漳浦人,里头写到了好几个漳州人,所以福建人总有一种家乡情结,这本著作我读了感情上特别亲切,而且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和读者是相通的,作者的感情奔流和读者的感情是相通的,感到这个作家很真诚。同时我也感到这个作品给我一种思想上的严肃感,这个作品在思想上是一部很严肃、很深层次的作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这个作品第一个特点是思想格局比较大,他写的是一个宁德地区摆脱贫困的历史过程,他写的好像地方性很强,当然这个地区也有它的特点,习近平曾经在那儿主政两年多,而且习近平摆脱贫困、扶贫攻坚的思想都是他在这个地方,从群众中学来,经过他的集中概括提升,又到行动中去,写了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感到他的题材里头的思想内韵开掘比较深,写的是一个地区的扶贫攻坚,但是这个题材在这本书里头,由于主题开掘比较深,所以他好像是一种扶贫攻坚一个升级版,他把这个问题提升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描绘,把它提升为一个地区跟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的一个指路牌,而且把它提升为很具体形象地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活画卷,我觉得这个思想格局比较大,比如写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抓摆脱贫困,实际上写出了习近平的宁德岁月,写了很多非常感人的东西。刚才李炳银提到王绍据从1984年就写信呼吁关注宁德地区的贫困,写王绍据有非常深的意义。扶贫这个事情是我们党一直关心的问题,它不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才开始,但这些年确实是习总书记狠抓的。整个国家要摆脱贫困,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思想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思想,也就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我觉得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政治内涵,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摆脱贫困,要引领。当时有一句俗话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是秉持了这样一种理念的。他到那个地方去工作,他是破格提拔王绍据办报的,给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基层的,当时他是在地方一个政府办公室工作,任命他让他复刊《闽东日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那个阶段我们党用干部特别重学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点上重实际破格用人是很了不起的。而且写到下党乡书记杨奕周也是敢于站在他面前不说好听话,直接就说咱们这个地方穷得不行了,杨奕周后来也成为了他非常好的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的很多思想,他的“两山理论”,这里头写了有一个家庭植树能手,给他讲了种树这是个样板,习近平总书记讲山上的树绿了,你的家也富起来,从这发展为后来的“两山理论”。“两山理论”特别适合东南地区、像云贵这些地区,因为这些地方确实是有青山绿水,但是过去越是青山绿水的地方越贫穷,因为没有工矿业。所以像这样一些思想能看出他是我们党群众路线工作作风的践行者。他是在我们党的培养教育底下成长起来的一个优秀的干部,很善于从群众来到群众去,集中群众的智慧跟能力。这本书写到了很多人都是基层干部和群众,比如写了几个第一书记,也都是很了不起的,有个第一书记许茂林,这个人非常有头脑和智慧,他搞了党建扶贫,这个真的是抓住了根本,在一个村子建立党总支,把三个有矛盾的村支书统和起来,这样的第一书记我觉得真是人才,还有一个杨振伟,第一书记也当得特别好,最后走的时候村里人给他一个荣誉村民永久的证书。还有一个是村支书王周齐,他是通过经商已经小富起来了,在我们党的召唤下回村当村书记,当得非常好,提出了“五心”的说法。从上到下这些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我们党的初心跟信念,来做扶贫攻坚的工作,一代接一代的接续奋斗,把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的思想放在这个历史过程当中,我觉得这样就写得比较深,政治站位比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议民主生活会讲上,要坚持最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搞社会主义,所以扶贫攻坚就成了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切实的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就把这个抓手做成推动经济全局的事情。所以读了许晨写的这本书,我感到对自己是个学习的过程,比较具体的,比较形象的学习到了,使我了解了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书思想格局比较大比较深。

第二个特点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写到一些动情的地方,作者都会现身说法,抒发自己的感受感情,而且这些感受感情确实是他在生活当中接触的很多感性材料表现出来的,包括写到习近平同志的一些实践和轶闻,有很多东西虽然不经意,但是写出来给人印象很深,比如他写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的时候,因为跟彭丽媛两地分居,彭丽媛来休假的时候,前任书记回到宁德办事,习近平同志跟人家商量,丽媛明天要回去福州,能不能搭你的车。看看,这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下,能够这样做我确实很受感动,就觉得我们人民、我们党选择这个领袖选对了!有一些小细节让你感觉到他真的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且愿意把我们党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方面我就不多举例子了。

第三个我想讲一讲现在报告文学的史传性,许晨的报告文学和我看过一些别的报告文学,最近由于中国作家协会集中组织扶贫攻坚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下了比较大的工夫,作家都比较深入得下去,其实对这些作家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对中国发生的变化,在作家以及文化人和专门研究社会科学的,对实际生活情况都是不太了解的,而且我们的宣传工作面广事多,往往就概括为很多三个什么、四个什么,一般读者也弄不清楚,所以像这样深入下去采访,跟实际工作者到基层去了解,对这些作家来说我相信本身也是个教育,对他们的思想、素质、艺术敏锐力都是非常好的提升过程。史传文学的里头有个类别叫方志文学,我觉得现在写出来的这些报告文学,也属于这种方志文学,史传性非常强,文学性是依从与史传性,在史传文学创作的体例上,许晨也有所创新。比如说每章后的作家采访札记,实际上就是从史记里头一直到聊斋志异里头每一篇的后缀感受,我觉得这个是遵循中国史书的一些写法,在体例上我感到有传承,但又有创新。因为这样他可以把一些比较开阔的、宏大的议论不放在行文里头,而放在一篇后面的终结,集中得做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这个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如果意识到现在报告文学的创作,它的史传性是文学性的基础,我看到现在有一种议论,嫌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有什么感情的同质化,我觉得现在还谈不到这个问题,因为现在体量也比较大,集中地推出这么多,我相信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完其中的一本读者都很少,包括评论家,如果不是开研讨会,我可能没时间读到的。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现在过早地指责这些作品有同质性,我觉得这是对文学性一种比较狭隘的理解,当然这种说法我们要认识现在的报告文学,我以为它的质量好坏最重要的还是报告,如何越写越朴素反映真实的生活。文人、艺术家、作家能够稍稍抑制一下自己的文学手段、文学技巧以及文学方面的各种花样,会加强这些现代报告文学著作的质量,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要改变现代对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看法,因为刚才何向阳提到,谈谈自己的意见,我就说到这里。

施战军(《人民文学》主编):宁德这个地方让我们感觉特别亲切,一个是我们曾经在很多材料上看到宁德的故事,我在党校的时候也发过这方面的材料,作者许晨接触的一些人物我还认识。所以今年我们杂志组织了一次去宁德的采风,第一期杂志这些采风的文章就发出去了,当时也是福建省作协和我们合作的。另外,宁德也是一个我特别向往的地方,因为每年我都要买一点那边的白茶喝。我从书里边看到立体化的把宁德30年的情况,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总书记和总书记相关一些人的故事,里面更多的是看到生活样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许晨老师在这里面是动了真气,用了深情写出来的。从时间的角度上看,以30年为主,事实上不只30年,比如有畲族历史的考证,延伸到中国整个的历史的感觉。在空间上看,这个书名真的非常好——《山海闽东》,我们看到关于宁德的模式,闽东精神等等很多表述,他把它放到山海里就活了,而且山海这个词气象阔大。总书记在这儿写了《摆脱贫困》,他是新时代习近平思想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起源。对于宁德我们就有更多要了解的愿望,这个愿望除了我们亲身去看,更多的是要通过作家的笔,写出来的好作品让我们了解,我觉得许晨老师这本书完成度是非常高的,一个是时间跨越30年为主,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的改变写出了人们的奋斗,人的改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条件的改变,再一个是人的心态的改变。这部书里边写到了不少百姓心态的反映,我们看到许晨在写的时候内心是有激动的,他一直按捺着这种激动,在采访手记里面偶尔做一下抒发。

这本书写到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还有对于四下基层的工作方法,他在书里面就具体化了,具体化到各种各样的人身上,不仅仅是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他是通过点线面的布排方式来完成的。比如最偏僻地方的村民,包括一些文化系统的人,比如说王绍据、邢常葆,还有文联的一些人,方方面面的人他都写到了,人与生活的一种局面,点是指这一方面,面就从一些非常优美的设置里面展现出来。比如一个叫水上驶来的村庄,那个小标题起的真漂亮。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现。关于畲族的历史、白茶的关系,畲族人的生活,那块也是书里边最精彩的地方,从面上看是这个书里面特别优异的一个地方。可以说点面线都有了。还有一个局,这个局就是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大局,这个大局用什么样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山海交响乐。所以这个书我看完以后也有点小遗憾,如果小标题都是以这样的东西来呈现,文学性可能就更好了。事都是那些事,有时候提炼过程能够有更大的一种促进。这部书可以说也是跟当地的基层干部一样,他是一个担了重担,啃了硬骨头的一个作家所做的一件事情,所以让我们深深的佩服,谢谢!

梁鸿鹰(《文艺报》总编辑):写宁德的脱贫攻坚我觉得难度是比较大的,一个是总书记比较关心,他80年代末到了宁德主政之后,有好多实践。去年我跟一鸣、钱书记他们去过这个地方,看了以后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说的是一个地区的脱贫攻坚,你能看到的从农村到城市,从山区到平原,从海边到工业形态,你如果把这个结构不想好的话,这个作品就很难撑得起来,许晨这部《山海闽东》实践度写得比较高,写得很好,起码有三个方面把这个作品撑起来了。

第一个站位高,他把宁德的脱贫攻坚放到国家全部脱贫攻坚事业中去看,特别是放在总书记脱贫攻坚的思想的形成、发展和始终一贯的践行,放在这个高度上来看。我们从一开始前五分之一,主要是写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然后写了总书记的一些理念。总书记非常亲民,他从县委干起到地区,这是他为民的情怀,平易近人的作风,讲他实际的工作思维,另外他善于总结、善于提炼、重视宣传等等,他把总书记的一些闪光点都写出来了。总书记总是到最能说明问题的点上去看,总是到最需要解决重大问题关切的地方去视察,他每一个工作探查的点都是当地急需要解决问题的,这是总书记的扶贫实践在宁德实践扎下的根、结出的果,他站在这个高度把握这个题材,我认为是非常好的。

第二是内容丰富,里面写到下党、霞浦,旅游、文化等等,我对第五章闽东之光特别感兴趣,从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来看,总书记对文化、文艺高度重视。这里面提到无论是山海交响乐、霞浦影像、绘画等等,这些东西说在那些只注重经济思维的那些领导看来,就是GDP,把产值搞上去,这本书说得比较充分,我们到霞浦听他们介绍,这个地方成为旅游和摄影结合的地方,里面还写到彭丽媛去探访他,说能不能唱一首歌,能发挥文化的作用,这个写得特别亲切,我们看了是非常好的。另外这里边写到科技在脱贫攻坚当中发挥的作用,用APP、大数据、互联网的优势也是比较好。

第三点文学性比较强,我特别喜欢这个开头,先声夺人,他写到六个老人当中的一个,给总书记写信,总书记回信了,由这个来开头,非常的巧妙,由这个他回到历史的线上了,回到了总书记脱贫攻坚的实践一步步走过来的道路,由历史的远处写到当今,层层推进。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人物写得好、非常鲜活。另外作者的札记,他把自己的一些感想放在里面,作为一个文本的参照,这个也是比较好的,祝贺许晨!

李一鸣(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决战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大任务,也是文学界的强音。这种写作要出彩,要脱颖而出是有难度的。既要体现其本然的政治性,又要焕发独具的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既要有宏阔的时代背景,又要有具象的细微描绘;既要有整体的观照,又要有个体的生命探微;既要反映历史洪流奔涌向前的气象,也不回避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路程;既要写出摆脱贫困的宁德,也要小中见大,暗示深远,由一域见广大,看到奔向小康的大中华。许晨这部报告文学具有山的挺拔厚重,海的宏阔豪迈,是宁德版脱贫攻坚政治经济学的文学答卷,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我想在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一下:

一、整体观。一是在对事实真相的现实把握和历史还原中展示脱贫攻坚故事。许晨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坚定地把真实性举过头顶,采用田野调查方式,通过自己真人实地大量采访,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现实事实真相。应该说,正是“真实”,构成了报告文学的骨骼,铸就了作品的灵魂;只有“纪实”的逼真,才能抵达触动心弦的境地。同时,现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没有离开历史的现实,不从历史长河中认知,难以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作家以回溯的历史视野和感性心理体验对历史进行文学建构,还原历史饱满、丰富、深邃的内涵,从与历史的对比中,从持续的历史进程中,把握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件。这是从历时性的纵深度上说的。另外从共时性的纵横度上,作品写了从上到下各个层面,中央省市县乡,从左到右,各个行业故事。可以说是宁德全景式书写。特别以大篇幅浓墨重彩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形象。

二、深刻性。深刻性主要体现为思辨性,体现在对事件的深刻揭示和理性思考。雨果说:“哪里有思想,哪里就有威力。”作家穿过事物的表象向更深层挖掘,获取规律性发现,以有形生动的宁德脱贫故事和作家的亲身体验,阐述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宁德模式,呈现出强劲的思维张力。这是其报告文学的尊严所在,也是他创作风格的鲜明表征。

三、创新性。许晨这部作品在结构上创造性使用了交错、交响结构,主线外设副线,主旋律外有协奏,主调和副调、现实历史书写和作家采访札记承载的生命感悟,交汇互融,交相呼应,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

白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这个书我看了之后印象比较深刻,它确实是一个从脱贫攻坚入手,又超越了脱贫攻坚的近期报告文学的力作,如果让我挑我最突出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作品可能是这样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种主题的交响与变速,一个是闽东脱贫记,还有一个主题是习近平在宁德,这样两个主题是相互交织、相互印证,使得作品内容扎实、厚重、丰富、深刻。首先说第一个主题就是闽东脱贫记,它是从习近平总书记开始到宁德说起,从村说起,说了很多事,包括习总书记的下乡如何之艰难,这都写得很生动。我觉得里头给人印象比较深的是,在这形成的一些理念和模式,比如说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久久为功、自力更生,以及在扶贫中怎么样加强党建,这样一些东西都代表宁德的特点,包括在具体的扶贫脱贫过程中的因地制宜,怎么样把短处变长处,长处变成优势,这块都写得很充分,写了具有闽东特点脱贫的过程。

第二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包括刚才镇南讲到的它带有传记特点的因素,因为习总书记在很多地方主政,我觉得有两个地方对他来讲,对他的一生或者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个是在宁德的三年,在宁德的三年我们能看出来他做的事情非常多,扶贫是他的主要抓手,包括他对宁德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些运筹,我们知道《闽东报》是他去了以后才复办的,闽东电视台是他去了以后新建的,闽东文联是他去了以后成立的,如果把这个凝聚成一个社会,不光是一个经济,文化、精神方面都缺乏很多,习近平总书记去了以后把宁德作为全面的建设,这个对宁德发展是非常重要,关键我们能够看到习总书记在宁德的三年时间跟后来治国理政有一定关系,他在这儿的调查研究、群众路线等很多东西,跟他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他在宁德是最早的时间和体现,包括他的那种亲民,亲民的背后是为民,比如给六个老农民的回信,包括跟他们的视频通话,对畲族材料的批示,他实时在关心着这块地方人们的生计和每一点变化,所以把那种为民表现很充分。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后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现。所以这个书是两个主题的交织,就比较特别,不仅仅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很有意义,但是还有一个习总书记在宁德三年中,对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初的萌芽和体现,这个恐怕是其他书里头没有写到的,这个书写的东西是别的地方无法代替的,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个书是很特别的地方。

然后说到许晨报告文学的特点,报告文学写作跟别的不一样,必须是实地采访,首先特点是新闻性,许晨写的东西是扎扎实实的采访,在此基础上他有一些很深的思考和提炼,把报告文学的特点体现的比较充分,向许晨表示祝贺!

黄传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大家都说读这本书很亲切,我觉得除了曾老师是漳浦的,我最亲切。我的家是苍南,你写到中国扶贫第一村叫赤溪,这个离我们家很近的,这些地方我都非常的熟悉。对宁德这几年的变化我没有时间去看,但是对宁德的苦我也是非常有深刻体会的。苦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交通不方便,那时我到濂江去当兵,濂江到福州更近了,但是没想到我从濂江连队到福州看病要走两天。第二个苦体现在老百姓的苦,当时我们连队里最害怕的就是老百姓到营区来捡垃圾,老是说那个老百姓又进来了,所以这个我是非常有感受的。现在这儿的变化这么大,所以这本书我是感到非常的亲切。许晨是一个非常有报告文学特质的作家,具有优秀报告文学特质的作家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他的选材总是奔着时代主题而写,我们这时代最需要什么题材,他选择什么材料,比如说前几年的海洋报告文学《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一个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关于海洋的报告文学我们国家非常少,因为我们现在要进入一个海洋的时代,但是恰恰这种海洋的报告文学关注的,写海洋的报告文学非常少,所以他填补了这个空白。

二是许晨一直坚持扎根基层深入采访,他跟着科考团到了海上待了两个多月,作家没有这种吃苦精神,是捞不到好材料的。如果你写地方实际,仅靠采访根本是感受不到那种东西的,你这次到闽东,你书里写到三次到闽东,作品里两条线,一条线采访札记,实际上是你生活的一种记录,也充分感受到一个优秀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要采访,我觉得这次扶贫也是涌现了不少作品,但是真正扎实采访的也不是特别多,有的人是半个月把扶贫重大题材写出来了,咱们圈内的人一看就知道。写好东西与采访时间长短成正比,作品一出来份量就是不一样,所以许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提倡。

宁德模式是精准扶贫的典范,是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的典范,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的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的作风,一直在指导着脱贫攻坚的战斗,比如讲到弱鸟先飞,原来有个成语说是笨鸟先飞,习主席在那时候就提出了弱鸟先飞,这个弱就特别好,他对宁德的老百姓说我们不笨,是弱。像这些都是展现了一个他的思考,他写了扶贫的很多方面,比如扶贫第一村,我就感受到这好像是老百姓自己把他弄起来变成了第一村,从换血、造血,汪洋去了说输完血以后为什么还要放血,闽南人说换跟放是说不清楚的,包括五无乡巨变,霞浦,连家船民是在船上生活一辈子的,福建、广东都有。再一个是滩涂摄影,霞浦人很聪明的,晚霞落的时候,找几个渔民在海滩走,霞浦把它造成一个摄影的基地,文化扶贫,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个书有一点我非常看重的,用了三分之一的笔力写了习总书记在宁德的实践,写出了总书记心系人民、苦干巧干和创新的工作作风,这些写得特别好,而且这个非常难写,因为许晨不是亲历者,你无疑是靠两方面,第一靠你的采访,第二靠资料,要把这块写扎实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部作品在这次扶贫攻坚的书稿里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但是有些提法也要谨慎,比如说宁德时代,我就觉得这个提法就值得考虑,因为我们现在是新时代,为什么有这个问题呢?我给《人民日报》写了一篇稿子,叫北斗时代,后来到总编那个地方钩掉了,现在只提新时代不提北斗时代,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说到写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非常不容易,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再现习近平青年时代初心,这么多写扶贫攻坚的题材当中,唯一一本写习近平同志年轻时代开始建立脱贫攻坚思想的东西,所以它比较新颖,塑造习近平年轻时代的形象,塑造得比较好,我分三个方面。

《山海闽东》塑造了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习近平当年去的时候当地的群众是希望他带资金、带项目来的,因为高干子弟、高干背景的同志到地方都面临这个事。为什么到地方当领导,就是你得带资金、带项目,这一来不管什么条件,当地经济好像繁荣了一些,但是后果非常严重,所以习近平他是非常明白这点。他一个星期以后就下去调研,发现闽东这个地方,上面是浙江经济发达地区,下面是厦门,这块地方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不是带几个项目来就能发展的,关键是这里老百姓非常苦,他调研发现这个地方不行,必须摆脱贫困作为他最主要的中心任务,所以他来了以后开了第一次常委会就谈这个问题,后来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发源地。不是因为他发现了贫困,关键是在那个时候,他发现贫困触及一个社会时代最根本的矛盾,那个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发现一个现象,不断进入深水区以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内在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了,所以习近平通过调研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能够面对现实,所以有这种勇气。

第二点塑造了一个人民至上,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当时作为一个年轻的地委书记,他能够尊重人民群众创造性,他提出了这种摆脱贫困的思想,其实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一种呼声,其实他来之前,王绍据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个文章,后来我们做了一个文件,其实我们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有组织地来扶贫,所以真正扶贫工作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所以为什么称那个村为第一村,是有道理的,我们党有组织的作为一种战略,慢慢发展成我们国家扶贫的战略,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习近平同志到的时候,他看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力量,所以脱贫攻坚的思想他是有很扎实的和很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以人民至上,他们讲叫萌发地,也是从这里来的。

第三点他塑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家和思想家的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很丰富,特别有远见,触及了我们国家最深层的矛盾,他有一种远见,今天来看扶贫攻坚不仅是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感、安全感,是把老百姓救了,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问题,执政就不存在。所以有个别同志讲习近平把我们党给救了,这是对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他在宁德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所以他从这三点塑造了习近平青年的形象。

陈福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呼应一下张陵,我也是这么想的,许晨这个报告文学有一个起点的问题,他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这么一个党的国家治理的思路,通过报告文学找到了它的思想起点和历史起点,这是这篇报告文学与我们所见到所有的报告文学不同之处,不是说你有这个绝对高明,但是它是一个鲜明的特点,这样具有一个思想逻辑上的历史起点的鲜明的明确的说明,使我们特别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改变自身的愿望是来自于历史,而且不是一个突发奇想,它是有历史根据,有思想根据,这一点相当鲜明,就使得文本、报告文学获得了它应有的历史深度,它不单单是就事论事,我们看到了很多类似题材脱贫攻坚的文本,很多都是平面撒点,就事论事,但是许晨这个作品使历史文本的深度有比较好的思想内容,这一点我觉得是一个贡献,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文本意义上来说,许晨到底是一个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的有经验、有成就的作家,写作起来,在构思、结构上是动了很多脑筋的,他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些采访手记,把一些在正文中不太方便,不太好容纳的东西,会用这个方式放进去,能够感受到写作者在文本的处理上是很用心的,对文学负责的体现,这是他比较好的地方。如果让我提唯一一个意见,在脱贫攻坚在闽东大板块里面,我觉得关于当地的教育脱贫这一块,如果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失学、受教育不足以及后来改革开放30多年,作为一个板块放在里面,这个内容可能会更丰富,因为这是个挺重要的,因为所谓的教育是跟换血和造血是这两个东西的具体体现,如果有机会能加进去会更好。

最后像传会老师所谈的,我也谈一下这两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中国作家》这两年集中的发了这样的作品,能够体现出杂志社,我们觉得《中国作家》这四个字是金字招牌,《中国作家》在绍武的带领下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发了很多好的作品,而这个好的作品,我特别需要在这里辩证一下,我们从80年代以来的文学,有一个预设,认为那种虚构的、花哨的就是最好的文学,我个人觉得不能说正本清源吧,也是需要重新理解文学的问题,《中国作家》集中发了有益于国计民生,作家深入生活,改变他与生活的关系,改变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结构文学的方式,我觉得在今天是这个时代文学的题中之意,不是说做得完美无缺了,但是这种思路是我们文学发展的突进,天津出版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决策,在此表示祝贺!

邓凯(《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首先祝贺许晨老师,我读了报告文学的感受就是这个书格局很大,立意也很高,脱贫攻坚的意义深远,因为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我觉得对人类和对中国来说都是意义极为重大的,有一个数据,改革开放40年,中国脱贫的人数是8.6亿,这个数字是整个欧洲的人口加上大洋洲的人口都没有8.6亿多,所以外媒说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奇迹,评价非常高,这本书追求的意义在于,它确实是写了习总书记在宁德摆脱贫困这个困扰了中国很多年,几千年的重大课题,他进行了一个的思考,同时习近平同志也在摆脱贫困这方面进行了艰辛但是非常富有成效的探索,所以我们从这本书里能够很清晰看到总书记摆脱贫困思想的脉络、理论、逻辑性,某种意义上讲读懂了总书记的脱贫思想,就能理解十八大以来,整个国家党和政府应该说举国上下都在进行脱贫攻坚巨大的攻坚战,能够感受到中国奇迹是怎么样诞生的,我的理解这是总书记脱贫思想的前传,告诉大家他的脱贫思想怎么来的,这是一个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特别好的样本。

第二点感受是许晨的《山海闽东》全景式的展现了习总书记在闽东的扶贫故事,这个选材选得非常好,滴水穿石、弱鸟先飞、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这里面很好的一点是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关系笔墨不是很多,但是说的很到位,包括习近平同志早先跟聂荣臻老帅的交流,包括项南对他的影响,这个情感是很充分。第三点许晨老师创作作品的时候充满着情怀,整个文章有一种很充盈的气韵在里面,许晨老师在106页作者札记里面首先提到他拿魏巍采访抗美援朝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进行类比,我觉得他也是这样的。非常可贵的一点刚才很多老师提到了,许晨采访很扎实,他把宁德装在脑子里,同时也把滴水穿石30年装在了心中,很会讲故事,一开头就把跟总书记回信的其中一位老人,把这个场景作为一个开头,很多作家写作品开头的时候往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个开头很抓人,完全是一个电影大片的开头方式,代入感特别强,包括有大量的细节在里面,包括总书记在宁德的工作作风,很朴素、很亲民,先是让他住宾馆他不去,住在一个干部的宿舍里面,也不坐新车,作为一把手坐新车也是无可非议的。

38页里面讲了那边有三怕,第一个就不说了,第二个我们完全不能理解,那个地方很怕养肥猪,杀了猪之后卖不出去,另外养的太肥了之后抬不出去,当地村民有的连酱油都没有见到过。从这本书里接触到了很多让人惊讶的素材。能感觉到在场感特别强,许晨老师在写这个的时候,我们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闽东人,能感觉到写到这个的时候,那些人都急着跳出来跟你对话,这种感觉、这种人物,作者跟他笔下的人物同身相济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刚才大家提到了每个章节里面有一个作家的采访札记,包括曾镇南老师说的文学的传统,在这一点上许晨老师做得很好,将客观书写跟主观的感受很好的融合了起来,同时也让这个文本具有一种张力在里面,叙事视角变化并没有让我们很突兀,反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就像我们看的一个很好的纪录片,有一个同期声一样,尽管让我们从文本里面跳脱出来,但是同时也让我们对于作者的深意和我们笔下的采写的对象理解的更为深入。

如果说有一点建议的话,我觉得这本书很丰厚,但是有一点不太解渴的是,可能由于时间或者是其他的要求,因为脱贫攻坚这个工程有极为复杂的一面,比方说总书记在宁德、在福建之后他的脱贫攻坚的思想和脱贫攻坚的举措,对后来一些人产生了怎么样持久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另外能不能写出人在脱贫攻坚滴水穿石30年人的思想状态的变化和精神面貌的变化,我们前阵子发了一个中国作协在脱贫攻坚的举措,当时有一位作家写到笔下的人物说,我们可以让党和政府来救济我们,但是我们不能要党和政府来抚养我们,内心精神状态的变化,老百姓也在脱贫攻坚过程当中得到了成长,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脱贫攻坚是很难的。有人概括说首先一点,真贫和假贫就很难辨别。另外愚昧的意识很难根除,易地搬迁离乡难,这个作品都有体现,还有一个扶贫干部都是从城里去的,都是公务员,他们扎根进去也很难,产业扶贫延续很难,不可持续。但是这里面写的宁德时代很精彩,里面是有矛盾冲突的,我们有一个同事以前在海南挂职,说真是要了命,每个月定期要去,最要命的一点坚持的对口扶贫这户人家,他说你一定要认得我,如果说检查的时候说这个人来你们家没有,你一个月来了几次,你千万要认得我,他说我每个月都去。所以脱贫攻坚非常具有复杂性,如果这个作品许老师在篇幅方面再稍微扩大一点,把艰巨性写的更充实一点,甚至是对外传播,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扶贫故事也是非常很好的,这种题材肯定有,我就说这些。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山海闽东》这本书写作很难,但是非常重要,中国作协抓脱贫攻坚工程,我们选了25个作家走25个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最看重的是三个地方,一个是梁家河,一个是十八洞村,再一个就是宁德,刚开始《中国作家》杂志社推荐是另外一个福建本地的作家,作协没有接受,认为这个作家能力还不够,后来选了许晨,大家比较有信心。在写作过程中,中国作协上下非常重视,钱书记找许晨谈话,钱书记还亲自去宁德考察调研,回来以后也把材料让我们第一时间转告许晨,我们自己凡是看到宁德的材料,都第一时间转给许晨,我说习近平在《宁德学习时报》已经在连载,第一时间告诉许晨,后来这个书他写的过程里,《习近平在宁德》那本书出来,我们也第一时间转告他。包括到这个书完成以后审读出版过程也是遇到很多困难,这个是很正常的,大家都能理解,因为里头三分之一是写习近平总书记的内容,肯定要经过上面各方面把关跟审查,许晨也是非常严谨,做了非常详细的功课,全书里边写到总书记的地方都一一标明,出处在哪里来的,因此审读也是进度比较快,也是创纪录的,能够在年底之前开这个研讨会,不是许晨一个人的功劳,包括《中国作家》杂志、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宣部的领导等等,大家都很使劲,不是说刁难,许晨也能理解,这个确实是很重大的题材。许晨也是非常敬业,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三度赴宁德,他基本上把宁德的各个市县区都走遍了,深入到各个乡镇,特别是那些贫困乡镇,有代表性的乡镇,这个是很难能可贵的,他是下了很大的气力写这样一本书,各方面也是大力协同,包括宁德市有关部门,福建作协、扶贫办等等都是全力支持。

第二个感受这个题材十分重大,是总书记脱贫思想的启航地、发源地,书里头也写到伟大出于平凡,历史孕育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国家的大国领袖,他就是从这里走来的,因此我们为什么重视梁家河、宁德、十八洞,就是想探讨总书记扶贫脱贫思想的历程,或者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程,这是时代主题创作。总书记把宁德当作一个试验田或者治国理政最初阐释,从十八洞开始,到宁德,到梁家河,到浙江就基本成形了。第三个他写了习近平在宁德的故事,三年多的时间里头的故事都很精彩。第四个始终围绕这个主题,总书记当年提出来的宁德要讲好山海经的故事,唱好山歌念好海经的故事,许晨在写作的时候紧紧抓住的一点,通过林业、种植养殖、发展果木、山体经济,靠海就是要养殖、海洋捕捞、三都澳、福鼎白茶,都是念好山海经具体事例,许晨也写了宁德居然在1985年的时候,有些山村夫妻只有一条裤子穿,我们当年已经够穷的了,但是真不可想象,就在我们这么近的地方,因为我也是福建人。确实是延续了总书记当年提出的思想,三十年来沿着传承发扬习近平当年在宁德的时候提出的一些好思想、好传统、好做法,包括他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思想理念,大家一直在践行这条路,也是这么做的。今天宁德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遵照总书记的指示,多抱几个金娃娃,从上汽到宁德建立基地,一直到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宁德落户,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也是践行总书记重要的指示,主线还是非常鲜明的,许晨确实是写了一本很不错的,完成了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谢谢!

傅逸尘(《解放军报》文化评论版主编):刚才各位老师谈的我都非常同意,我就简单说一个自己最深刻的印象和感受,我是第一次看许晨老师的作品,包括之前又一起出去参加活动,有一些日常的接触,通过这个作品感觉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气场最后落在笔尖成为文本,包括情感、看待世界的眼光方式都是一以贯之的。我们看过这么多的扶贫同类型的作品,我觉得读这本作品特别深刻的印象是,里面所写到这么多贫困的故事,写了各种各样类型的人物,让我有一个集中的印象,都是精神明亮的人,里面都是生气盎然的、生机勃勃的,怀有着强烈的自信和希望的这样一种传达。

我觉得许晨老师本人也是这样一种气质,包括他平常的笑容,日常看他的精气神,日常生活的状态,我觉得他把自己的这样一种情感,包括对于世界的理解的方式都灌入在笔尖,所以他对这个题材的剪裁是含有他自己独特的眼光的,他所看到的、所拣选的、浓墨重彩去表达的,确实是在贫困的生活当中,能够透露出来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充盈着真善美的力量的这样一些人物和素材,看这部作品能够感觉到一种生活的情趣、生动的热力,这个我觉得很难得。让我感觉到生活有滋有味,老百姓尽管说曾经面临着很贫困的境遇,但是在这种奋斗的过程当中怀有强烈的信念,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的美好前景,始终积极乐观的力量,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所以许晨老师的作品,尤其在当下很多报告文学的讲述里面,他的精神明亮的写作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同时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发掘,写了大量的细节,同时又很有生活的烟火气,概括起来它是一个很重大的题材,中国扶贫的源头,第一村是怎么样一个脉络,30多年形成了某种模式重大而宏阔的主题,同时又写出了生活、生命个体精微的,尤其是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拼搏奋斗的生命热忱的精神,能够把这两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对我很深刻的印象。

李壮(中国作协创研部助理研究员):许晨老师这本书,我读完了一个直接的感受是很丰富的一本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的材料非常丰富,许晨老师写这本书的时候确实有写史的意识和相关的基调在里面,一方面关于每个地方每个村、每个镇每件事情本身有大量的数据材料做支撑,这个事的前因后果怎么样,比如包括写到养殖大黄鱼,很细致地列了一个账本,有很充分的材料,同时这个材料不是就事论事,有一个叙事脉络在里面,比如开头在《人民日报》写的信,是作为一个线索串联起来,读的时候非常过瘾,非常的充分。也正是通过这种材料不断地延展和往下展开,而不仅仅是一个论述,通过这个展开这本书的思想部分,比如习总书记在那里提出几个关键词、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不要想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为什么大家会一下想抱一个金娃娃,为什么又不能这样做,最后又是怎么解决的,通过了非常充分材料的铺展之中很充分的展现出来。

第二个是表情丰富,这个是作者主体的表情,情感介入、声音、实际的体验,他的感想,许晨老师的札记,我记得《民企国魂》也有这样的感受,看到每个章节里面都有相关的新闻在里面,这个效果很好,从历史现场一下拉过来,我作为今人采访他的感受,我的所思所想,会觉得很有温度。关于这个书里面本身的人物,塑造非常立体、非常生动,比如说王绍据这个人,从一开始写信前后的心理斗争,我要不要为民请命,什么样的顾虑,一直到他办报前前后后的思想,还有杨奕周,都是写得非常生动,整本书表情也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是材料丰富,一方面是表情丰富,我就说这两点最直接的感受。

高伟(《中国作家》副主编):我觉得许晨这本书采访特别扎实,大家都提出这个文章有一种史传性,有一种史志的质地,我觉得跟你的采访扎实、材料的丰富有很大的关系。第二个感受这个是个双结构,内容上一个扶贫,一个就是习近平在福建17年主政的岁月,他的精准扶贫思想的孕育、形成,两个内容交织,这是一个双。再一个是你的主体上的叙述,加上后来作家札记的,这两个双是许晨作品写作的一个特点,过去你也是习惯于作家札记,但这次看起来非常的有特点,增加了现场感,增加了作家的主体性,所以大家说特别得真实。

第三个这个里 面有大量关于习近平形象生动的描写,所以我当时觉得对这个把握上,当时在审读的时候觉得有点犹豫,所以多次跟你求证,最后还拿出来所有的出处,我觉得这样放心了,就是这样,我觉得这是一次总书记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呈现出来的一种结果,大家觉得这个作品具有史传性,就是达到了一种令人信仰的质地,对你是非常了不起的挑战,而你做的完成度非常好,这三点给我印象非常深,谢谢。

许晨(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海闽东》作者):我就讲几句话:第一个就是感谢,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学者,在这么一个寒冷的天气来参加研讨会,还有敬泽主席和各位中国作协的负责同志们,我非常的感动和感谢。听了大家发自肺腑的研讨和发言,我更加感动,也对我今后的写作会是一个更大的激励。

再说一个感谢就说它的源头了,感谢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作家》杂志社和国务院脱贫攻坚工程,选派了我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这是对我极大的信任。刚才朝全老师讲,我确实是很纠结、很忐忑,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特别是钱书记又专门把我约到他的办公室去面授机宜,甚至让秘书把他所欣赏的纪实文学寄给我,一本外国著作参考。我感觉到有了信心,下决心一定要做好。第二个感谢是福建省文联作协的领导和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联作协,给我很大的支持,使我这个作品能够顺利写出来。我第一次是一个人去的,没有经过当地政府,扶贫办打了个电话我就悄悄去了,深入到各个县村,也有好处,可以直接到村里了解得更深入。后来市里听说这个事马上跟我联络,我又第二次去了,宣传部给予联系,给予指导,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官方和民间的采访结合,我觉得这是一个新路子。特别要提出感谢的是:宁德人民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伟大业绩,使作家有了激情和动力。在这里,我想写出一位大国领袖年轻时的形象,亲切真诚睿智,曾镇南老师说得好,人们看了书,会感到党和人民的选择,选对了!

第三个就是感谢国家一流文学大刊《中国作家》杂志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精心编辑,隆重推出,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使作品与读者见了面。还有今天在座的专家学者,给我提出了很有帮助的意见建议,对我今后的采访与创作都是很有益处的。这几年我研究海洋文化比较深入,有些心得。为什么选我去写闽东呢,就因为它是有山有海,山村脱贫和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很生动。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专家一如既往给予指导和帮助。别的不多说了,我想表达的内容都在作品里,在这里给大家鞠个躬,表示真诚的敬意!

程绍武(《中国作家》主编):许晨是个充满激情的人,研讨会今天开得很成功,尤其是今天这样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大家非常辛苦赶过来参加这个研讨会,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想咱们这个研讨会也是中国文学界2020年研讨会的收官之作。我相信大家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敬泽主席开始到每一位专家,都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专业的解读,这部作品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将来会不断地呈现出来。我们也期待着在未来各项评奖中,这部作品都能够得到大家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

(本稿根据会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