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发挥艺术功能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委员聚焦文艺工作培根铸魂
来源:中国文化报 |   2021年03月12日08:05
关键词:文艺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

全国政协委员王黎光:

建设“中国乐派” 惠及全社会

“在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基层美育建设的相关提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都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逐渐把民族性很强的音乐艺术体系建设起来,纳入中小学考试以及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能影响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时又能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感到很欣慰。

扎根基层,为落实美育建设建言献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黎光进一步提出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为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做出贡献的议案。王黎光表示:“‘中国乐派’是在传统文化和美育建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音乐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家和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的一个音乐学派。”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追溯“中国乐派”建设的历史渊源、确定“中国乐派”是文化传承的方向,以及延续艺术实践的时代脉络,就是重新树立音乐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造软实力。

王黎光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而所谓强国,不仅体现在有多少高精尖人才,还体现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倡导“中国乐派”,就是要惠及全社会,最终形成和呈现中国气质和中国特色。

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才能成就文化强国

“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是相辅相成的。”王黎光说,经过深入北京、新疆、青海、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采风和调研,他发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美育体系建设人才缺失的问题,这使得这些地区形成“零文化”传播渠道的局面,无法达到国家基本的美育标准。他说:“在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着重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但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目前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处于不平衡状态,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次要提升艺术的审美标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艺术扎根,才能在基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力量,进而逐渐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

在提升艺术审美标准和能力方面,王黎光提出,现在中小学课本的音乐教材有待提升和完善,教材里要有贝多芬,也要有王洛宾;要有肖邦,也要有刘天华;要有帕瓦罗蒂,也要有郭兰英。他说:“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汲取其他文化的养料。中小学音乐和美术课程,要让孩子们打开视野、净化心灵、塑造人格。”

“中国乐派”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音乐界现实问题的解决。

“当下,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具有时代精神,体现中外文化精髓。”王黎光认为,要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充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历史赋予中国音乐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在21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

“未来,我们要把握住时代机遇,配合国家文化战略建设,在21世纪这一个伟大时代对‘中国乐派’进行梳理、总结与建设。让‘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对东方文明、世界文明有所贡献。”王黎光说。

(融媒体工作组 张 欣)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

全国政协委员邰丽华:

帮助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会

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一幕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引发关注。认真履职14年以来,邰丽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残疾人权益保障发声,为残疾人群体“代言”。近年来,她更加关注特殊教育学生受教育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办好特殊教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等文件,发布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级政府也发布实施细则和相关落实文件,特殊教育得以快速发展。

据了解,全国以各种形式(含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招收的特殊教育学生逐年增加。2019年,在校特殊教育学生达到79.46万人,比上年增长19.32%。其中有39.05万名特殊教育学生以随班就读的形式进入了普通学校,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但是,大部分普通学校在工作机制、师资专业水平等方面,仍然无法满足特殊需要学生随班就读的多种需求。就此,邰丽华提出了《关于推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加强落实普通学校特殊需要学生“一人一案”的相关建议》。

邰丽华用手语表示,希望随班就读或随班混读不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特殊教育学生享受有质量的教育。“在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即将出台之际,希望普通学校能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特性,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措施,为每一个残障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从而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邰丽华说。

邰丽华用手语表示,基于随班就读覆盖规模的扩大,不同地区的普通学校借助政府资源投入、社会组织专业支持等多种方式,在探索中不断解决残障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些支持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各种支持没有被有效统筹规划做到很好的资源整合,并受限于经费管理的僵化,可用的预算和经费使用要求不匹配。其次,校内已有的支持与校外专业化支持没有整合,残障学生个别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他们在校内融入及学业发展上受到局限。最后,为保障课堂秩序及协助教师促进残障学生的课业跟进和融入校园,很多家长自费聘请特教助理,这必然加重家庭负担,同时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问题。

“由于学校缺少具备特殊教育知识的人员,不了解特殊教育学生的发展特性,导致对他们个性化支持的缺失……这些问题无疑对特殊教育学生在校的学习、融入和发展带来诸多挑战。”邰丽华用手语表示。

为了有效推进随班就读为主体形式的融合教育,保障残障学生的教育权利,邰丽华建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第三期》应进一步规范具体措施,引导普通学校在常规教育工作中全面整合、融合教育内容,鼓励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方案,经费得到科学、灵活的管理和使用。围绕残障学生的实际需求,整合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引入必要的外部专业支持,保障教育品质。

邰丽华建议,结合教育部2020年出台《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教研和实践层面深入研讨规范随班就读“一人一案”的目标及工作流程,整合不同的资源并寻求多元支持,提高特殊教育学生学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行性。

邰丽华希望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小学做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准许普通学校在现有可申请使用的经费额度内,根据需要临聘特教教师,围绕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形成“班主任全面负责儿童发展、特教教师入班支持、资源教师总体统筹协调”的校内资源整合体系。

“让健全学生和特殊教育学生尽早就可以彼此认知、接受对方,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并培养他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如此,特殊教育学生的身心得以良好发展,健全学生也通过接纳残障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宽厚、理解、尊重等良好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邰丽华用手语表示。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拥有健全的人格是至关重要。舞蹈,是一种动态语言,是一种肢体协调的锻炼,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精神领域的载体。让残疾小朋友从小接触舞蹈,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愉悦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找到表达内心世界的方式,潜移默化形成自信、向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邰丽华把艺术当成养分,每个个体就是一棵棵小树苗,用养分浇灌树苗,从小就要给孩子传递美的点点滴滴,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礼义廉耻等,让孩子们学会用各种感官来体味大自然之美,用心感受书卷中的文字之美,聆听用音乐拨动心旋的激荡……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和事业,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将浇灌一棵棵小树苗变成灌溉无边无际的万顷良田。

(本报实习记者 李荣坤)

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

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

加强美育评价体系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艺术院团生存状态举步维艰。作为在专业艺术院校从事了30余年教学和表演的一线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如果专业艺术工作者或专业艺术院团自身的生存状况尚且不能保障,则艺术创作的品质也将很难保障。所以,今年我在《关于艺术类大学就地收编濒危艺术院团的建议》中提出,大多数院团尤其是传统戏曲、戏剧等地方院团目前仍面临生存困境,亟待国家相关方面给予扶持。

在当前演出市场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化的情况下,可以从持续推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角度,由艺术院团所在地的艺术类大学就地收编濒危传统艺术院团,让中国的基层艺术创作力量,通过重新整合、盘活艺术生产力存量,从而使得中国艺术创作生力军向好发展。我建议,一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通过部际联席会议,框定亟待扶持的地方性濒危艺术院团名单,并通过所在地或所在省艺术类高校收编的方式,纳入高校统一管理;二是,收编后的艺术院团,可作为高校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艺术实践基地及在高校的产学研艺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心,充分发挥来自一线的艺术家实践经验,带动在校的教师和艺术类学生,拥抱市场,创作市场化的演艺作品,从而起到盘活高等艺术教育创作活力,提升学生舞台经验,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三是,人员收编问题,可采用部分纳编和合同聘用双轨制的劳动用人关系,这也是目前艺术类专业团体和高等艺术院校通行的劳务用人模式。在聘用方面,可按照高校的教师上岗资质,专业艺术剧团的老艺术家可聘为研究生导师,带专业研究生,带专业课题项目。年轻艺术工作者可带相关专业的本科课程和学生的实践类活动。只有下决心将现有的艺术生产力存量盘活,才能激发行业内的内生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为国家,为民族培根铸魂。

此外,我一直关注艺术素质测评纳入中考之后,效果如何?没有开展的地区如何实施?为此,我深入北京、南京的中小学开展了详细的调研。我组织的调研小组于2020年12月下旬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十三中学锁金分校、第九中学初中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了这两所学校的初中音乐课及社团活动,并与玄武区音乐调研员张艳丽以及两所中学的音乐老师座谈。总结出当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顶层设计尚待完善,教育鸿沟较难跨越,具体实施细则仍待明确。

艺术测评的目标就是给孩子艺术和美育教育,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应树立正确导向,完善评价机制,切实推进学校美育评价改革。为此,我建议: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鉴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评价考核不能全国一刀切,应遵循美育特点,构建适应各地情况、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作用,避免培训机构功利化炒作,因地制宜、分类、分层地将艺术测评纳入具备测评条件的省市,开展试点。

二是强化保障,建强师资队伍。建立美育经费保障机制,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学校美育教师培养,加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力度;进一步完善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鼓励高校建立与中小学艺术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

三是以考促教,注重美育过程。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要通过艺术测评考试形式的多样性,提升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建议推广江苏南京模式,将艺术素质测评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通过以测促效、以测促教、以测促学和以测促研,最大化撬动艺术教育资源,来达到以教化育,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与表达能力以及艺术探索、合作等综合能力的目标,同时也化解因考试内容变化带给家庭的压力,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希望能整合现有针对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窗口,建立一个统一的对外传播平台来规范、管理、共享这些中华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形成集聚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线上与线下互动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一种常态。

通过线上交流学习的方式,中央音乐学院探索了一条中国音乐海外传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可概括为:第一,针对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传播问题,建议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海外传播,建设由国家层面牵头的传播平台,同时体制内外互动,形成多元性传播路径。第二,针对中国音乐海外线上传播的必要技术支持问题,建议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学习和参考中央音乐学院探索开发的“央音·互联”App,通过5G技术,为中外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构建线上学习、分享、互动的技术支持平台。第三,建议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创设支持中国音乐海外传播的相关项目,鼓励和扶持有意愿从事这一事业的相关音乐院校和团体,创作形式多样、立意高远的文艺作品。我认为,音乐是最柔性且传播力极强的讲述国家故事、让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

(本报记者 程 佳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