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众议:文化自信和文化强盛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前提
来源:文艺报 | 陈众议  2021年03月10日08:16
关键词:文化建设

基础教育事关文化传承问题,属于精神范畴,但牵涉面很广。关于中小学教育,我的意见是取缔校外培训机构,把学生还给学校。教育部门对少年儿童的成长起到了关键作用。曾几何时,从课本到教育工作者的为人师表,再到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尊重与支持,使得家庭和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然而,自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素质教育的大部分初衷被市场拽入了无终期的课外培训。于是,“校内放羊,校外厮杀”成为习常。后者打着“赢在起跑线”和“推优集训”“对口教学”“早培”等各色名目吸引中小学生,并且有进一步低龄化、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其背后关联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权力寻租等现象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容不得半点差池。经过十年素质教育实践,我们有理由认为,把中小学生还给正规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已迫在眉睫。首先,素质教育终究必须建立在德智体美劳全身心培养学生的基础之上。而目前中小学校三点半下课和不留作业、不进行学业排名的做法大有矫枉过正之势。中小学校的确不能唯分数论,也的确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在应试教育上走偏走狭,但素质教育决不等于校内放羊。后者的结果导致了目前校外厮杀之乱象。中小学生及家长被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及其饥饿营销所绑架,苦不堪言。

本来旨在减负的素质教育,由于不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挂钩、更不与中考和高考关联,导致“教改教改,改了老师的课,革了孩子的命”。久而久之,减负成为一句空话,孩子们变成了刷题机器和精神上永远长不大的“巨婴”。因此,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呼吁:与其让孩子们在校外培训机构费心费力费时费钱,不如把他们还给学校。

“建设文化强国”写进了我国的“十四五”规划,这是一件大好事,不仅彰显了文化自信,而且擢升了文化强国的动能。文化在中华传统思想中既蕴含狭义的人文精神,也指向广义的物质生产;不像西方语言中的“文化”(拉丁文:Cultura),仅指高雅情操。这其中的差别,就好比赵汀阳所说的孔子改良与帕雷托改良的不同。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篇》)帕雷托改良又称“二八原则”,即“至关重要的极少数”和“微不足道的大多数”。前者从多数出发,兼顾少数;后者恰好相反,谓一项政策哪怕仅对个别人有利,也被认为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者,除了固本强体,自然还应海纳百川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后者不仅是民族和人民间交流的需要,也是自我发展的妙方。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也。早在汉唐时期,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便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不二法门。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是谓“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而今,事实证明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战疫一线,无数医护人员、专家、军人、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书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丽篇章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与高尚情怀。同样,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每个人都了不起!”然而,20年前的互联网巨头们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文化才是这个时代的真正原动力。作为人文学者,我更关注民族的文化精神生活。当前,我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方兴未艾,学术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的开放包容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自“百日维新”和五四运动以降,我国摒弃了文化自足思想,从而使“西学东渐”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总之,丰富的文化根脉和无数的经验教训不仅保证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自强不息,而且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也逐渐奠定了虚心好学的品行。

考我国历史,国力向盛时期往往也是文化最自信、最开放时期。盖国力强盛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强盛的保障,文化自信和文化强盛则是综合国力强大的前提。爰兹而论,实可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