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囊谦的“君华姐”
来源:文艺报 | 刘江伟 尚杰 陈鹏  2021年02月24日06:27

从北京到青海玉树的囊谦,近3000公里。没有直达飞机,最快的一班,也要经停西宁,再飞往囊谦。往往离京前旭日未升,至囊谦已是落日时分。

又是一个黄昏。张君华照旧提着两个袋子,沉甸甸、鼓囊囊的,大步走出机场。见到接机的人,笑容瞬间铺满,露出两个标志性酒窝。

接机的人赶快迎上,叫了声“君华姐”,顺势将袋子接过。“哎哟,挺沉的。”接机的人用手掂了掂。

“那是光明日报社给孩子们的助学金,还有给他们的衣物。”张君华笑着。她打开车门,顿了顿,转身看向远方。此时,蓝天似洗,白云如盖,渐渐西沉的落日,将一片暖色洒向大地。依然那么熟悉,依然那么亲切。

2011年,张君华接任光明日报社扶贫办常务副主任,转眼已有近10年的光阴。尽管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但每次来依然很新鲜,就像游子归家,看什么都是新的。

“这里没有人不知道君华姐”

张君华的到来,是新闻,又不是新闻。

她来囊谦30多次了,就如亲戚串门,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她每次来,这里的人又像第一次见她,期盼、热切、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君华姐”“君华姐”“君华姐”……县委大院里,听到消息的人拥了过来,挨个儿握手打招呼。囊谦县副县长永江告诉我们:“这里的人可能不知道某个处长、某个科长,但没人不知道君华姐。”

短短的几天调研,张君华安排得很满。到学校去,把助学金逐个发放给每个学生;到村里去,带着物品慰问困难群众;到挂职干部家里去,看看他们生活得怎么样,还有哪些需求。

“日夜兼程。”囊谦县委宣传部网信办主任江洋扎西这两天全程跟着,尽管早已熟悉她的工作节奏,但还是有些吃惊,“有时候我们都吃不住了,她依然马不停蹄,全然不像50多岁的人。”

有天晚上,12点已过,张君华的房间灯火通亮。江洋扎西有点担心,赶快上楼,询问是否有高原反应。敲开房门,满床都是信封。“君华姐还在盘点第二天的物品,在床边走来走去,没有要休息的意思。”

张君华的到来,高兴的还有孩子们。从2015年起,“光明助学金”项目成立,组织社会各界人士认领贫困生,资助他们上学。

索南旺德是张君华资助的学生之一。他家里有7口人,月收入才1000块,人均不到200。上学不用交钱,但生活依然很拮据,连像样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张君华一资助就是6年。

在囊谦第一民族中学,我们见到了索南旺德。他瘦瘦的,高高的,很腼腆,不爱说话。我们问他印象中的“君华妈妈”是什么样的。他低着头,手指摩挲着衣角,小声地说:“人特别好,特别善良。”

过会儿,他把手放进口袋,往里掏了掏,拿出一封信。信封是用作业本的纸折成的,上面用红色圆珠笔画了四个红心。他得知我们要来学校,用中午休息时间,写了这封信——

“亲爱的君华妈妈,6年的支持和帮助,您对我的帮助就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了我6年的生活,谢谢您像母亲一样关爱我。”

张君华此行重要一站,是带启明基金会的人去看着晓乡寄宿小学的阳光房。着晓乡寄宿小学,海拔4600米,四周茫茫旷野,迎着风口,孤零零地屹立在高处,就像是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

一年一场雪,从冬飘到夏。连年的大风,刺骨的严寒,连高原动物都不敢随便出窝。课余时间,孩子们只能蜷缩在屋里,不敢迈出房门半步,手上的冻疮也没有好过。

囊谦市委宣传部部长索南扎西曾任过这里的党委书记,深知寄宿小学的艰苦。有次,他跟张君华聊起这件事,张君华心里咯噔一下,不能再让孩子们受苦。她下定决心,要给孩子建个暖和的“阳光房”。

钱从哪里来?这是摆在张君华面前的一道难题。光明日报社能拿出的资金有限,支撑不了这样的大项目。报社没钱,那就到社会上去筹钱。

俗话说好事多磨,但张君华切身体会,做扶贫向来很顺利。光明日报社广告公司按照编委会要求,一直在推进文化扶贫工作,他们联系的启明公益基金会,正寻找合适的扶贫项目。得知张君华的想法后,启明基金会立刻答应出资170万。

如今的阳光房,窗明几净,四面透亮,像一个巨大的玻璃罩,紧紧扣在高原大地。屋外寒风呼啸,屋内温暖如春。

听说君华妈妈和启明基金会的人要来,孩子们特意准备了节目。“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看着孩子们的舞蹈,张君华的眼泪直流。冬日暖阳下,一个个鲜红的脸蛋,像清晨带露珠的苹果,又似山间刚绽放的野花,那么的娇嫩,那么的动人。“那一刻,感觉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张君华说。

“只有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捕捉到老百姓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抚慰民心”

定点扶贫是中央交给的任务,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好。光明日报社编委会要求,集聚全社之力,克服一切困难,把扶贫工作做好做实做细。

报社要求得细,张君华做得更细。没有宏大的扶贫计划,没有动辄上亿的扶贫项目,张君华就用绣花针的心思,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把扶贫工作做到百姓的心坎里。

囊谦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农牧民体检有很大困难。张君华通过报社广告公司,找到中美医疗集团,为囊谦九乡一镇的卫生院购置了10台智能家庭医生全科出诊箱。

信息化时代,囊谦群众不懂网络,严重影响生活和就业。张君华就在报社发出倡议,组织报社同事捐款援建了光明网络培训中心,购买一批电脑,并组织人员培训。

扶贫没有记录,历史无法入档。张君华与挂职干部一起,赶快打报告,捐建了脱贫攻坚指挥沙盘、建档立卡贫困户资料档案室、脱贫倒计时牌、脱贫攻坚宣传栏……

每次到囊谦,张君华问的最多的是“你们还需要什么”,说的最多的是“我们努力满足”。渐渐地,“有事找君华姐”也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2020年年初,疫情肆虐,口罩告急。囊谦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获取口罩难上加难。囊谦只好再次求助“君华姐”。

张君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但是,当时自己买几个口罩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还要买上一批呢。张君华试着联系京东集团,京东答应想想办法。没想到只几天工夫,京东就筹集了一批口罩,义务捐赠给囊谦,缓解了囊谦的燃眉之急。

光明日报社机关党委负责人算了一笔账:“2019年,光明日报帮扶囊谦的资金有1000多万,而张君华同志四处‘化缘’而来的有五分之一左右。”

扶贫,就是做人心工作。点滴小事里有安危冷暖,柴米油盐间藏万家忧乐。只有真正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捕捉到老百姓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抚慰民心。

囊谦,雪域高原,山水秘境。这里有曼妙的风景、古老的非遗、精湛的手艺、独特的美食、漂亮的舞蹈、动听的音乐。奈何有足够强大的资源,没有足够多的流量,怎么把囊谦推销出去?如何突破囊谦发展的“肠梗阻”?张君华一直惦念着、思索着。

2019年,手机直播火遍大街小巷。报社编委会领导跟囊谦县委商量,何不在网上搞个囊谦旅游节?双方一拍即合。当年7月,张君华就协调光明日报社派出技术团队,指导当地开展三场直播,把囊谦之美搬上云端。囊谦迅速在手机屏上“走红”,直播点击量超过150多万人次。

不只在网上搞旅游节,还要培育囊谦自己的网红。张君华专门组织囊谦年轻人,到北京接受专门培训。如今,很多人已成为当地“大V”。

在张君华心中,扶贫不只是工作,不只是事业,更是自己家的事,就像侍弄门前的花草,照看田中的庄稼,事事过问,样样操心。

近年来,光明日报社为囊谦学校和各乡镇捐建了32个图书室。张君华每本书都要细致挑选,分门别类,学校就放文学经典,乡政府就多放些职业培训教材。

囊谦阳光福利学校招收的都是孤儿,很多学生买不起羽绒服,冬天穿得很单薄。张君华得知后,组织捐赠了一批羽绒服。不仅如此,为了能买到型号合适的衣服,张君华经常要跑几个商场,比较再比较,盘算又盘算。同事开玩笑说,“比给自己孩子买衣服都细致”。

就是这样的亲力亲为,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就是这样的不弃琐碎,张君华把自己融入了囊谦,融入了扶贫的艰巨进程。她做的一件件“小事”,付出的一滴滴心血,像一颗颗种子,深深埋进雪域高原,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秋风吹过,这果实的清香,又穿过田间的树,山上的雪,直甜到囊谦人的心尖。

“能干点小事儿,帮助囊谦哪怕做一点点儿改变,我就觉得很值得”

在囊谦,张君华还有一个称号——囊谦“驻京办主任”。

囊谦群众来京看病,找张君华联系医院和医生;囊谦企业来京销售农产品,找张君华联系客户;囊谦孩子来京上学,找张君华帮忙看望和照顾……无论是在北京的大事小情,囊谦人都会找张君华。江洋扎西开玩笑说,连君华姐的车都是公车——要不她开车带我们,要不我们开她的车。

听说我们来囊谦采访,更求兰桑晚上专门到宾馆,要跟我们聊聊“君华姐”的事。2016年11月,光明日报社联合北京武警总医院在囊谦开展医疗扶贫活动,为当地群众进行义诊。医疗队共筛查了800多人,确诊先心病患者10人,需要手术的5人。

更求兰桑的侄女就是5人中的一个。她生下来就有一颗“受伤”的心——特殊性的室间隔缺损,膜部瘤囊袋迂曲。半个月后,更求兰桑陪着侄女与另外几个确诊的先心病患者抵京,接受北京武警总医院免费救治。

张君华这下可忙坏了。机场接机、医院挂号、安排住院、联系宾馆……跑前跑后,马不停蹄。更求兰桑记得,第一天全部安排妥当后,已是凌晨时分。第二天,张君华又早早来到医院,帮病人办理术前检查。

“我们大概待了一周,她每天都过来探望。”更求兰桑回忆说。在这之前,他并不熟悉张君华。当时他就好奇,这是谁家亲戚?后来从领队那里得知,她就是大家经常提起的“君华姐”。

2019年12月,玉树州来京推介特色农畜产品,囊谦企业带来了牦牛肉、酥油茶等。在展销会上,卖掉了一批,还剩下一批。冷冻的肉,一来一回,肯定坏了。他们找到“君华姐”,希望在北京找到客户。

张君华二话没说,又揽在身上。光明日报社正好有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任务,她赶快向报社申请,采购了剩下的产品,足足有十几万元。

张君华的同事告诉我们,张君华是机关党委组织处处长,兼职扶贫办常务副主任。要说专业,她没有专职扶贫干部专业。但她用热情和细心,弥补了专业的缺陷,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被她感染,加入到扶贫的事业中来。

就拿“光明助学金”项目来说,刚开始只资助了三四十个孩子,如今已覆盖270多人。除了报社同事,捐助者还有张君华的朋友、张君华朋友的朋友。公务员、小学教师、大学教授、企业家、出版社编辑、医院院长……光社外资助者就有100多人。

资助者的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从几个细节就能看明白:为了让资助者放心,张君华每年扛着30多万现金到囊谦,亲自把助学金发到每个孩子手里;她还帮孩子们买小礼物,向资助者表示感谢;孩子们获奖了,受表扬了,张君华会把消息及时跟资助者说……有资助者感慨,把钱交给张君华最放心。

每当聊起这些事,张君华总是觉得微不足道,但又是这些微不足道,让她很满足。“能干点小事儿,帮助囊谦哪怕有一点点儿改变,我就觉得很值得。”张君华说。

付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20年8月的一个早晨,平淡无奇,没有新闻大事。张君华打开微信朋友圈,满屏却转发相同信息。她微微一愣,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囊谦干部都在发:张君华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其中,囊谦县委常委、工会主席美少配文写道——

她的身影在农牧民四季牧场的窝子里,她的爱心在脱贫户的日常喜怒的心坎里,星星看见了腊月里缺氧的大姐还在继续,雪花追逐过寒风中执著的大姐蹒跚之行,高原夏花烂漫时我们会等您,七月草原欢腾时我们也等您,感谢君华姐!

2020年是光明日报社定点帮扶囊谦的第24个年头,囊谦已于前年年底脱贫摘帽。脱贫不脱帮扶,摘帽不摘责任,光明日报社承诺再牵手24年。

“我跟囊谦也有了新的约定,为囊谦人民奔向美好生活再奋斗下一个九年。”张君华满怀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