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丹青戏韵 笔墨传薪 ——戏曲人物画的传统文脉与当代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 | 王志纯  2021年02月21日08:33

江苏省美术馆藏宋广训版画《京剧穆桂英》。

在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美术与戏曲艺术既相互借鉴,又相得益彰。戏曲人物画,作为戏与画结合的代表,因受到戏曲文化滋养而呈现崭新面貌,既深得大众喜爱,亦拓展了艺术表现领域、创作观念及审美趣味,成为一种独特、独立的艺术题材,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广收博取 源远流长

中国美术史上,对歌舞场景的描绘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中的舞蹈纹彩陶盆,生动展现了原始先民手拉手起舞的场景。广西花山、内蒙古阴山等地的古老岩画中,也不乏手舞足蹈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些简单粗朴却生动率真的画面,我们仿佛能看到原始先民载歌载舞的情景,感受到中华美学精神的“胎动”。此后,以造型艺术语言表现歌舞、说唱、戏曲演出的美术作品不断涌现。比如,记录乐舞百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绘有歌舞伎乐的敦煌壁画,表现元杂剧演出盛况的山西广胜寺壁画,明代陈洪绶等人创作的戏曲插图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戏曲人物画发展。清代以来,戏曲人物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色彩明艳活泼、地域风格多样的戏曲年画,在民间广为流传,以美术的形式增强了戏曲的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

进入20世纪,林风眠、关良、叶浅予等美术名家,分别将西方造型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与传统文人画相结合,探索现代戏曲人物画发展路径。围绕《霸王别姬》《白蛇传》《武松打虎》等经典剧目,林风眠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中汲取养分,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相融,以丰富大胆的色彩和构图语言,表现了京剧这门民族艺术独具东方美学意蕴的形式美,赋予传统戏曲人物形象新活力,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现代艺术道路;关良则创新传统水墨语言,以简练朴拙的笔墨和线条,彰显戏曲人物意趣,为戏曲人物画发展做出独特贡献。

当代,戏曲人物画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相关专题展览不断举办,各种风格、样式的戏曲人物画作品层出不穷。一批画家在继承先辈经验的同时,不断创新艺术语言,创作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戏曲人物画。他们或扎根民间艺术和日常生活,从中汲取灵感;或融入漫画趣味,在夸张与变形中表达对艺术和生活的独到见解。纵观当代戏曲人物画创作,无不是在深刻把握戏曲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从中国画、壁画、剪纸、皮影、陶瓷等艺术中淘洗、积累创作智慧与经验,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又面貌各异的戏曲人物佳作。

画中有戏 戏中有画

中国画与戏曲艺术,同宗同源,又各成体系;两者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又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作为将中国画与戏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戏曲人物画画中有戏,戏中亦有画。画里画外,戏里戏外,交织着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和戏曲艺术共有的美学特征。在戏曲表演中,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各自的程式动作。这些动作源于生活,但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夸张和美化。比如,“趟马”表演中,马为虚,马鞭为实,一虚一实,构筑起富有想象力的艺术空间。在戏曲舞台上,演员的形体动作,作为相对活跃的视觉因素,与布景、服饰、妆面、道具等共同构成一个动态的造型整体,成为“织在时空中的图画”。这种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与中国画创作理念不谋而合。正是在对戏曲艺术“手眼身法步”的韵致与妙趣的意象化捕捉中,戏曲人物画实现了艺术的二次创造,凸显国剧与国画在审美旨趣上的内在和谐。

戏曲人物画,作为对戏曲艺术的再创造,一方面要把握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要体现中国画的艺术魅力,其创作重在把握“情态”,营造“意境”。只有准确把握角色的瞬间情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戏曲演员的一举步、一甩袖,一瞥眼、一扬眉,无不具有丰富意涵,这就要求美术工作者对戏曲文化有深刻理解,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林风眠与关良都常去戏院看戏,他们均以戏入画,与对京剧情有独钟是分不开的。资深票友关良不仅自幼看戏,还向富连成科班老生和盖叫天学戏,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言:“我想要画好戏剧人物,自己首先必须弄清有关戏目的剧情、场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性格的特征,要着意把人的精神气质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使画出的人物和观者息息相通,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中国画最讲求“意境”。具体到戏曲人物画,营造意境最关键的是,画面上的各种造型元素都要有一种相互照应的整体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生发,构成一种符合人物情态和画面表现所需要的情境,传达出独特的“戏韵”。“老生重端方,小生宜潇洒,花脸重豪迈,丑角需灵活,旦角崇袅娜”。这要求美术工作者将舞台上的艺术内核,化为作品的精神追求,定格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并结合中国画的笔墨与色彩表现,赋予其新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构图和笔墨挥洒不囿于舞台所限,使观者能够通过画面回味戏中精妙,感受画者巧思。

创造新样式 成就新时尚

戏曲人物画既有自身特点,又有跨界特质。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必然要适应时代变革,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画与戏,一静一动,相互生发,在融汇转化过程中,生成很多新的艺术形态。京剧脸谱作为京剧艺术视觉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符号,成为艺术创新的载体。有的艺术家以工笔技法勾勒京剧脸谱,有的艺术家以雕塑语言对脸谱中的元素进行提炼和加工,通过抽象的几何形式和色彩构成,表现脸谱丰富的文化意蕴。近年来,新媒体艺术迅猛发展,借助新技术,戏曲人物画也以新形态进入公众视野。越来越多艺术家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再解读和再演绎。有的艺术家运用动作捕捉技术,捕捉戏曲演员的真实动作轨迹,再将其还原并渲染至相应的虚拟人物身上。动态虚拟人物的形象虽然由简单的点、线组成,却展现了动作的精髓,让观众在观看时对戏曲艺术有了全新感受。在戏曲舞台上,数字媒体技术也赋予道具、灯光、音响、服饰等新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未来,戏曲人物画应在延续传统中国画文脉的同时,在创作观念、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上有新的创造;应当适应戏曲文化不断发展的需求,着重表达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意蕴;应当广泛吸收民间艺术养分,探索创新空间;更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生成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创造新样式,成就新时尚,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多元的审美感受,在新时代的艺术发展中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