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生长恨水长东(外一篇)
来源:《梵净山》2021年第1期 | 郑一帆  2021年02月21日16:35

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还不是皇帝的时候,给自己取了个雅号——莲峰居士。一千多年过去了,他被后世尊称为千古词帝。

公元937年,李煜生于金陵(南京),961年继位。其实,他从没想过要当皇帝,更没想到过能当上皇帝。那时候,他的父皇李璟有六个儿子,他是老六。前面有五个哥哥,那帝位无论如何也传不到他。老大自然是太子,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皇宫里的那些事大家都知道,嫔妃争宠内斗,太子和王弟也同样在父皇面前争宠内斗。太子时刻绷紧心弦,无时无刻不在细致入微地观察着王弟们的行为。王弟们也谨慎万分,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让太子猜忌。当然,这一切,也只是有着非分想法和渴望上位的王弟才如此。而老六从小到大,全没这份心思,要当太子,那距离实在太遥远。所以,老六便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当王爷,整日琴棋书画,写词填曲,弄箫抚琴,让自己宫府内的嫔娥又跳又唱。可以说,他过着花天酒地,风流浪荡的日子。有他的词为证: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老六的日子,过得如此惬意无忧,也是时势和生活环境所致。他享受着顶级的富贵,也同样享受了顶级的教育,谁叫他是皇帝的儿子呢。他爱写词,精通书画音律,也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他父皇李璟就是个了不起的诗词大家,虽然留史之作不多,却也有千古流芳之句。比如: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杆。”

李璟的词风格新丽,饱含感情,所吟语言没有一丝雕琢。他当初继位后,重整军事,在五代十国中灭掉了两国,而成了一个大国。他爱诗词,却更爱奢侈。无度的奢侈,让高居庙堂里日日得见的重臣有样学样,也让下面州县的官员腐败至极。如此状况,自然也给了其他国家机会。不久,南唐就被北周夺去了淮北十多个州县。加之北方大宋的虎视眈眈,以致他连皇帝的称号都不敢要了,而改称国主。也许,历史上自称国主的人就从他开始, 而至李煜止。于是,至今说到那南唐的帝王时,便习惯地称李璟为中主,接班人李煜为后主。

从上面那首词,可以看出李璟内心是非常悲凉、无奈和凄苦的,国家大事被他搞得一团糟,根基不稳,风雨飘摇。不久,他的大儿子,也就是太子,凶残地毒杀了自己的亲叔叔,李璟非常喜爱的弟弟。太子心理晦暗,为了扫清一切可能的障碍而不顾一切。李璟正为此悲痛之时,太子却又暴卒。太子死了,李煜剩下的几个王兄,自是舒了口气。可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他几个王兄也陆续地死去。到最后,老六登上了帝位。初初坐上龙椅之时,突然觉得龙椅拔地而起,百丈、千丈,成了一堵危崖绝壁,上不可上,下不可下。他四处望去,形影孤单,茫然无措。无疑,他受过最好的教育,能有什么不懂呢?但他的知识却只聚焦在文学艺术上,不懂的太多了——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等。最终,他想通了,什么都不用怕,他不懂,有人懂;他不会,有人会。在位十四年里,他依然整日笙歌,夜夜风流。一千多年过去,至今,他还有六七十首诗词流传。其中,有一些在位时写的。这些词,绮丽柔靡、风流轻浮、香艳浪荡。

他的皇后姓周,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就病了。周皇后长得极其美丽,却还比不过她的妹妹。他勾引了皇后的妹妹,并用被勾引者的语气写了首词: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悄悄地去私会皇后妹妹,或皇后妹妹悄悄地私会他的情景。后来,周皇后因病去世,他便立皇后的妹妹为后。所以历史上,把他的皇后称为大周皇后,小周皇后。

另一首,写他和美人在一起,接受美人挑逗的词,被后世词家认为是他词中的污点: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过,向人微露丁香颗。

一曲新歌,暂引樱桃破。”

丁香颗指的是美人小舌。樱桃破是指美人唱新曲,小嘴不得不张开来。这首词还有后半阙,这里就不再录下。

说实话,李煜的文学修养十分深厚,一是家学渊源,再就是自身努力,悟性强。所以,他的词超过了父皇。李璟的词美,但却精巧,而李煜的词大气、豪宕。成熟的词家大都爱用比兴的手法,而李煜却是直抒胸臆,这从后面录的词就能看到。

公元975年,李煜打了败仗。面对虎视眈眈和强盛的大宋,李煜的结局就是投降。那是腊月。北国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李煜在南昌的皇宫里,也觉得奇冷无比。可是,尽管如此,为了活命,他还是裸露了上身,绑缚了荆条,坐上囚车,向大宋的首都汴京出发。南昌城里,许多百姓看着这样的场景,目光显得冷漠,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这样的目光像利刃,深深地刺痛了他。是呀,在位十多年里,他何时研究过政治,关注过军事,又何时问询民生疾苦呢?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在汴京,他被宋皇封了个违命候。这充满鄙视、戏谑意味的封赐,却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烙在他身上。于是,这耻辱的烙印将伴随他终身。

亡国的耻辱、悔恨、悲愤,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的词风有了变化。作为一个大词人和艺术家,时势的改变,身心的改变,痛彻心扉的遭遇,让他不停地冲动和创作。可以说,他当皇帝,当国主,如果就这么终了,只会默默无闻。恰恰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写出了千古名作。

“帘外雨潺潺,春意澜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有人评价说,宋太宗赵光义也爱词,懂词。妒忌李煜,怕李煜因词而名留青史,便毒杀了他。也有人说,李煜的词中隐约有复国的念头,所以非杀不可。但是,笔者却有不同看法。赵光义知道,要说想复国,李煜确有这个妄想,可他能办到吗?只能是个荒唐可笑的白日梦。那么,赵光义为何会毫不犹豫,狠毒地杀掉他?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能写出这样的词,那可是让鬼神皆惊的呀!李煜把有几多愁比喻到了极致。但它毕竟还是一首词,能颠覆赵光义的大宋?绝无可能。可最终,赵光义还是看懂了。他灭了李煜的国,鄙视他、侮辱他,连他的小周皇后,也被他当着李煜的面,强留下来侍寝。在如此的情况下,他李煜仅仅就是抒发个愁吗?春天,有多少条江河向东流?它们汇成了海。这是愁吗?不,绝不,这是“仇”,是仇啊!李煜对他赵光义有着满腔仇恨,仇深似海!这样的人还能留吗?

公元978年七夕,是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也就在这一天,赵光义命人在李煜的酒菜中下了毒。他死了,头足相抵,死得极其痛苦。

一千多年匆匆地逝去,如今,还有多少人知道李煜呢?多乎哉,不多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暑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

但是,知道他词的人却不少。毫无疑问,他的词是华夏文化中的精粹。由于生存环境的巨变,其后期词作变得悲壮凄凉,意境厚远。不管前后期的词作,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语句婉秀明丽,音韵轻快和谐,用情真挚,形象鲜明生动。故而历代的词评家,文学评论家,都对他无比推崇。他的父皇李璟,钦佩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韦庄。这两人的诗,被后人评为“花间派”。他呢,发展了花间派,成了“婉约派”。百年后,被胡适称为女文豪,历代词评家誉为词国皇后的李清照,便被归为婉约派之代表。因此,有人认为他应排宋词之首,但也有人反对。可不管怎么样,李煜因词而流芳千古,也因词被尊为千古词帝,确属事实。

殷切问我归何处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家里有着宽阔的庭院、花园。宋人尚美、唯美,官员们的院里,少不了亭台楼阁,水榭鱼池和假山。少女玩罢秋千,汗水浸透衣衫。见有客入院,便含了羞涩,忙进家门。可内心朦朦胧胧,渐至苏醒着的,莫名,却热切的企盼,让她忍不住倚门,半遮半掩地回首。想看什么呢,青年才俊?词里没写,当然也不用写。如此曼妙的词句,唯有这妙曼的才女方能作出。

她是李清照,宋朝大词家。历史上的词评家、文评家,誉被为“词国皇后”,胡适更称她为宋朝女文豪。她是济南人。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出生。

当时,她家庭优裕,住在富庶、繁华的汴京。汴京美,华夏何处不美?地大物博,物产丰盛。正因为如此,才让多少英雄竞折腰!而她的年龄呢,如徐徐而来的南风,暖出来的,枝头上,刚刚转青的嫩叶;也像春天里,随枝头摇曳的,尚未吐蕊的苞花。美丽的十六岁啊!她的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当时朝廷分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生写了近二十余卷文集,在文史上地位崇高。母亲是宰相王硅之女。李格非是神宗皇帝时期,大文豪苏轼的弟子,与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四人被誉为苏门四学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至今,曲阜孔林,思堂东斋北墙南起第一块石碣刻,便是李格非,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率家人拜谒立就。

神宗是宋朝第六个皇帝。高高的庙堂里,臣子中有多少大词家啊!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晏几道(晏殊之子)等等。那时北宋还是强盛的帝国,年轻人好学上进,路遥遥、水迢迢,莫不想功成长安道。北宋也是词的帝国,审美的帝国!比如,那时烧造的青瓷,再无人能超越,至今让世界艳羡,视为瑰宝。词呢,同样是再无可并举的文化瑰宝!他们以词明志、以词抒怀、以词言情、以词宣泄、以词神游、以词赌酒、斗酒,以词下酒。从诸多的词里,我们得以窥见他们的气魄、雅逸、风度、境界。苏轼有词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神游月宫之后,又重回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既豪放旷达,抒情浪漫,还有那么好的祝福。在宋代,这样的词实是少见。但我们的词国皇后李清照,却也写得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渡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作为婉约派代表人物,其词清丽隽永,婉秀含蓄。但此词饱含了浪漫情怀,童画般的幻梦,遨游宇宙,观万千风帆渡星河。她的梦魂,还听见了天帝的询问——归何处?如此浪漫潇洒的词,于她来说,似乎仅见。

李清照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诲,父亲还在她学语之时,便灌输李、杜。还在少女时,一首《如梦令》便名震京华: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当时,京师的文士学人,诗词大家,莫不击节赞赏。李清照在那么美的年龄,写出那么美的词,并不奇怪。她家学渊源深厚,能写文章,通书画,尤擅词。不用说,她是父母掌上明珠,疼爱至极。古时,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必须通女红。可她呢,却无所不通。一首词,让京师里的人知道了她。在那悠慢缓长,却也舒心愉快的日子里,她能做什么?四季里,观风花雪月、写词填曲、读书赏画。偶尔还和父母斗酒、赌茶。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那时,她的生活是多么地舒适、雅逸。她的词不光惊动了京城,也惊动了一位朝廷里的太学生——赵明诚。他学识渊博,风度翩翩,儒雅练达。读了李清照的词后,当即感叹:若得此才女为妻,则终身无憾。赵父与李父,恰好同朝为官,赵为吏部侍郎(后升为右丞相)。可这些朝廷里的高官,却分了党派,有剧烈的党争。赵父为旧党,李父是新党,两党水火不容。初时,赵明诚告知要娶李清照为妻,央父写帖之时,碰了钉子。但经不住爱子的百般求告,便想,人说李清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而人却婉秀静美,气质典雅。虽其父非一路人,但两人均非党首。为爱子的幸福,只能俢帖李格非。接帖后,李父同样一番思索。最终的想法与赵父一样。为了爱女的幸福,无论如何也得豁出去。

公元1102年,莺飞草长,桃红柳绿的温润时节,亭亭玉立,美如仙子的李清照,在十八岁时,于归赵明诚。他俩的结合,真是才子佳人的结合。婚后的十几年,他们生活极其美满幸福,既是夫妻,更是朋友。情趣、志趣相投。赵爱词,能著书立说,通金石,极其喜爱书、字、画和文物,年轻轻的,就着手写《金石录》。他俩的钱财,全拿去购买这些宝贝。有时囊中拘谨,李清照便拿首饰变卖或典当。一次,赵明诚购得唐代白居易的《楞严经》,自是喜不胜收,而李清照也大喜过望。那时,钱财为此去得多,便规定,晚饭后要看书,只能用一支蜡烛。可得了《楞严经》,却完全忘了规定,一支一支地用去,反复地欣赏、评价,几乎一夜未眠。

之后赵明诚被朝廷委派,去建康(现南京)任知府。只身在家,对丈夫强烈的思念,自己的孤独寂寞,也让她写了不少词。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昼夜无眠,雕着金兽的香炉里香消云散。重阳已是深秋,你不在,夜里能不感觉到凉吗?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

宝篆成空。

五更的风,吹走了梦。想上画楼消遣这无眠之夜,却没有你伴同。

红藕相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不管她有多少思念,多么孤寂,却不忘帮心中的赵明诚整理、校对《金石录》,打理他俩收来的宝贝。

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破了汴京,掳走了宋皇徽宗、钦宗父子,而高宗则南逃。后金兵又占领了建康,赵明诚逃命,自是追随朝廷而去。她呢,遵照丈夫信中的嘱托,将他们的宝贝经选择后运至他处。她忍痛丢下不少,但那些留下的宝贝都还有十多马车。那一路,风雨交加,千难万险。最终,宝贝运至,两口子得以团聚。

对于宋皇徽宗父子的无能和被俘,兵将一败再败,李清照万分悲愤和失望。作《夏日绝句》一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词何等之气魄,那浩然之正气,生死无惧之凛凛风骨,完全改变了她婉约派的词风,气势之大,冲霄而去!

有人说,李清照此绝句,是不满赵明诚不抵抗和逃跑而作。但笔者认为,一个知府,虽有权力,却无兵将,如何抵抗?这绝句是暗讽徽宗、钦宗皇帝父子的。项羽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而这对皇帝父子,没有抵抗,居然被双双掳走,成举国之耻辱。他们还有脸面对“江东”父老吗!

其实,徽宗也是个才子。他极善书画,把握了时代的审美趋向,独创了书法史上的“瘦筋体”。这真是了不起呀!因此体为皇帝所创,便把那“筋”改为“金”此体在历史上的影响很大。瘦金体,唯美,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别具一格,意趣盎然。至今,让孩童练书法的字体,除颜体、柳体、欧体等等之外,更含瘦金体。徽宗独创了美不胜收的瘦金体,却也开创了父子皇帝被俘的先河。

随朝廷逃到南方,不多久,赵明诚又被派去湖州当知府。他策马而去之时,却不断回首送别的妻子。实在难舍呀!这一去,漫漫路途之中,赵明诚却不幸染病。当李清照得信赶去时,晚了,丈夫已登升天之路。天人永隔,她的痛苦、悲哀难以言说,只能就地掩埋了丈夫。之后的日子,不用说,是她极为孤寂、悲苦、凄凉的至暗时刻。金兵不断南来,她也随朝廷不断逃命,受尽颠沛流离之苦。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于她来说,那时,国已破,家已失,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熟人们劝她出去走一走,玩一玩,别那么压抑。可怎么走,怎么玩,有什么东西能转载她内心的孤寂、愁苦?孤零零的过着日子,而活着的力量,就是完成丈夫的遗愿,继续检校《金石录》将其编撰成册。再就是打理他们剩下的宝贝。一次,流离之后,刚住下的那一晚,他们的宝贝就被盗,所剩无几。这真是让她痛不欲生啊!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

这首词,也是为思恋丈夫所作,自己的哀凄,失去丈夫的伤痛,一辈子都无法排遣。那时候,她已经四十多岁。但不论多么孤独、愁苦、悲哀,却依然写词,写词也是她活下去的力量之一。她的词在形式上多用白描,讲究协律、典雅,更强调“别是一家”,反对用著诗文的方法作词。明代文评家杨慎说她:“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易安(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先得之矣”。清代文评家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清照去世后的几十年,才气纵横、胆魄豪强的大词家辛弃疾,自称“校易安体”。的确,易安的词,都是大白话,有点文化的人就能看懂。笔者认为,那时候的人,写诗词著文极爱用典,而易安几乎不用。比如,范仲淹的一首《渔家傲》很有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为什么会把南归的大雁称为衡阳雁?这里就用了典——庾信有诗曰: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衡阳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南归之雁到此便如回家。另外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又用何典故?燕然未勒是指尚未建功。后汉书记有: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的确,典故用多了,就得翻许多书,寻找答案,这很不容易的。

四十九岁时,经人介绍,李清照嫁给了张汝舟。张实乃贪官,娶李清照,是听说李和赵积有许多宝贝。能得到这些宝贝,便可以去贿赂上官,以便得到提拔。要想得到赵和她万分珍惜,所剩无几的宝贝,这是要她的命!张占不到她的便宜,开始辱骂,到后来竟然恣意殴打。她是什么人?是有傲气、骨气、勇气,巾帼不让须眉之人!于是她向官府告发张的贪贿事实。那时候,男女不平等,宋朝的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或有理,告倒了丈夫,妻子也得坐两年牢。她告倒了张,张被贬去广西。她则要坐牢。所幸她李家还有一房远亲,是翰林学士,高宗的亲信。远亲帮了她,坐了九天牢,便出狱回家。不管怎样,这场婚事和离婚坐牢,对于她来说,都是难以磨灭的屈辱啊。

回首至金峰,雨润烟浓,

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

弹与征鸿。

国破家亡的悲痛,孤寂落寞的处境,将留在衣襟上悲泪,弹给还在抵抗的将士们吧。在宋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时代里,她能做什么呢,只是个平凡的女子?不,她是个殿堂级人物!她用词精心构建了一座华美的殿堂,光彩夺目。而她,词国皇后,则永驻其中。宋朝渐渐远去,最终消逝。而她的殿堂却巍巍而立,给宋朝抹了一缕辉煌。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将南梦”。此曲名《干荷叶》元代曲人刘秉忠所作,为宋高宗感到伤怀。

“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此为元代元好问的曲《人月圆》用此曲感叹马走牛来,朝代的兴盛衰亡。最后两句,是借用曹植诗。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劳,多大的成就,都会像谢公一样,零落山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渡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公元1155年,七十一岁的李清照去了。是呀,她能归何处?她在自己的殿堂里,在人们的心中。从明代至今,国内便建有纪念的馆堂四所。它们是:章丘清照园,山东青州李清照纪念馆、山东济南李清照纪念堂、浙江金华李清照纪念堂。另外,在杭州西湖建有清照亭。李清照有藕花神之称,自清朝起,济南民众就将李清照以藕花神祭祀。现今,在济南的泉城广场,开封的滨河路,北京中华世纪坛,均建有李清照全身雕塑。这一切都说明,即或已近千年,她依然鲜明生动地活着,活在人们的心目中,活在她的词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