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研讨电视剧《刑警之海外行动》 创作守正创新打开公安题材新可能
分享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欣闻  2021年02月04日08:38

近日,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指导,爱奇艺平台推出的跨国打击海外犯罪题材电视剧《刑警之海外行动》在爱奇艺播出,反响强烈、广受好评。该片将叙事空间放之于相隔万里的海外,分为劝返重要证人、捕获电信诈骗、打击黑恶势力的三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讲述了中国警察奔赴海外、与当地警方开展执法合作的典型案例,谱写了一曲致敬中国的英警察雄赞歌。

2月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电视剧《刑警之海外行动》研讨会在京举行,旨在总结提炼创作经验、沉淀创作要领、打磨创作模式,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主持。专家学者、部分主创人员、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代表、媒体代表等围绕创作体会、主旨立意、艺术风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研讨,进一步探索了相关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模式、路径和规律。

讲真事、塑真角、抒真情,填补公安刑侦题材空缺

在影视创作中,公安刑侦题材是热门题材,中国刑警也一度“霸屏”。但是,由于大量题材作品一味追求吸引观众眼球,创作悬浮于现实社会,在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上更面临过度想象的窠臼,导致了近年来此类题材的式微。依托“海外”新场景,力求以“真事”“真人”“真情”打动观众的《刑警之海外行动》则实现了创作升级,使得此类题材再度得到大众青睐。自播出以来,该剧热度与口碑持续走高,剧中对于人性真善美和道德法制的呈现更彰显出巨大正向社会效益。

导演余淳认为,《刑警之海外行动》的创作核心在于“真实感”的营造,“我们看了以前的很多刑侦剧,感觉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悬浮感’”,正因为如此,他和吕紫伯导演在制作这部剧之前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力求真实地反映中国警察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在余淳眼中,这部剧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三个案件抽丝剥茧地还原和呈现,更希望能够通过影视创作体现中国警察的时代形象、彰显中国的国家形象。

“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这个‘真’,我们讨论了好多轮,剧本也改了很多遍”,制片人徐泰回忆创作过程时谈道。他指出,很多国外的同类型题材常常利用夸张的视听呈现来吸引观众,但是,真实的刑事案件并没有那么暴力、没有那么激动人心,如今的观众在感官刺激上也已经陷入倦怠,因此,“我们希望从特别落地的中国警察的角度,用真正的中国故事来吸引观众,让这种真实感带来的震撼不止于画面,更源自其中涌动的真情实感”。

导演吕紫伯同样表示,创作团队在具有矛盾冲突戏剧结构和真实情节、真实事件、真实人物之间的选择上有过几番激烈的争论。但是,吕紫伯说道,“在看了大量卷宗、了解大量真实案件之后,我们所有人都深受感动,所以,《刑警之海外行动》宁可让观众觉得故事的呈现没有那么刺激,也想这部剧能够更加‘贴地飞行’,贴近真实英雄人物的真实事迹。”

爱奇艺版权合作部总经理王晓燕认为,“《刑警之海外行动》填补了当下国内市场刑侦题材类影视作品的空缺,剧集以典型案例为蓝本,真实还原了海外执法合作的过程,既彰显了中国作为主张和平大国的责任担当,也向广大观众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王晓燕表示,“未来,爱奇艺奖继续探索公安刑侦题材的创作,用反映真实故事、弘扬奋斗精神、符合观众需求的影视作品,来致敬伟大的人民英雄”。

新题材、新模式、新可能,在守正中实现创新表达

不同于此前同类型题材创作,《刑警之海外行动》以三个案件串联起整部剧集,虽然三个案件较为独立,但却围绕同一组人物展开,主要角色的性格具有延续性与稳定性,在不同挑战面前,镜头下的角色塑造更为多面、立体。也正因为如此,《刑警之海外行动》的叙事模式、人物刻画、价值立意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肯定。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认为《刑警之海外行动》以三个重要的案件为线索,以人民警察智勇双全的办案过程为内容,歌颂了干净的无私奉献精神,国家战胜一切邪恶力量的信心和决心。她着重强调了该剧较之于同类题材的变化,“着重于追讨犯罪行为,突出对法律严肃性的生动解释,突破了为吸引眼球而创作的套路;强化对人物心理细节的表现,彰显中国警察的大智慧,突破了血腥暴力的窠臼;用细节勾勒人物形象,以个体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突破了脸谱化和平面化的人物表达”。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高度肯定了《刑警之海外行动》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将中国公安人员赴海外侦破大案要案的过程改编成影视作品,不仅能够真实反映他们的工作状态、弘扬正能量,而且有助于让国人认识到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威望的提升。不仅如此,王一川还对该剧的人物刻画予以了高度评价,“《刑警之海外行动》深入了角色的灵魂,主人公的胆识、智慧、谋略和勇气彰显得淋漓尽致,一系列次要人物同样非常出彩,这是这么多年来同类题材创作中可喜可贺的独特收获”。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同样认为,《刑警之海外行动》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优秀’既在于题材的突破、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他将这种模式总结为,“故事有据、人物不拘、情节反假”,“所有的事件那都是有根据的,集中化的处理又显出叙事的新意;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又保证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张力和行为差异性,使得角色有血有肉;情节反假则体现在该剧基本把非真实叙事段落、非真实发生的情景排除在外,非常讲究行为过程的专业性、合法性、规矩性”。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则用“三个新”总结了他对于《刑警之海外行动》的评价。他认为,“该剧在主题表达上拓展了中国电视剧,特别是公安题材电视剧的新可能,以国际舞台为叙事场域,呈现了中国警察在海外的行动中的法治精神和责任担当,并由此参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之中,传递法治中国、开放中国、负责任中国的形象”。此外,他还表示,该剧勾勒出了新时代中国警察的新形象,从而带给观众强烈的新鲜感,让人印象深刻,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剧开辟出了讲好中国警察故事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回归现实主义,用功用情讲好中国警察故事

《刑警之海外行动》放眼海外,带给观众的更是一种来自祖国强大的“安全感”,该剧真实而跌宕起伏,激烈又充满温度,而这种扎根现实、立足当下的创作手法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关玲认为,《刑警之海外行动》是一部“让人停不下来的好剧”,“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题材的新鲜度、故事的真实性和叙事的逻辑性。在她看来,“这部剧充满力量,用三个故事恰到好处地支撑起了整个逻辑架构,带来了非常强的艺术性”,而且,“用影视作品来表现国家对人民的保护,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与担当,成为了一种极为振奋人心的正能量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杨乘虎表示,“要充分肯定和认知《刑警之海外行动》创新探索的意义和价值”。他指出,该剧在讲好中国警察故事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文戏和武戏的关系,把握住了专业性和艺术性的融合,把握住了系列剧和心理剧等类型的结合,并在遵循本土悬疑叙事的传统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创新,而这也构成了这部剧的收视动力。此外,杨乘虎认为这部剧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现实价值的阐释和呈现,尤其是用恰到好处的故事情节和视听语言传递出法制社会的终极价值。

在谈到《刑警之海外行动》的艺术表达时,《中国电视》高级编辑邢戈指出该剧的艺术成功“可能代表了近期电视剧艺术,或者长篇视听艺术发展的新变化,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新感觉”。他首先从播出平台的角度肯定了网络视听内容的精品化发展方向,并指出《刑警之海外行动》既契合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收看习惯,更在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下保证了新颖题材的价值彰显,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饱满充盈的心灵世界、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精致到位的声画处理以及恰到好处的叙事节奏和叙事强度,都是这部剧宝贵的闪光点。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从行业的角度肯定了《刑警之海外行动》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公安题材作品”。“这部剧呈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回归涉案创作领域的趋势,对于同类型题材创作具有示范性意义”,在他看来,《刑警之海外行动》所呈现的三个故事都有相当的资料作为支撑,“它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对于当下真实案件的还原,更体现在让观众能够从这些案件中获得安全感、安定感和被保护感,而不是像有些同类型题材引发的是大众莫名的不安和恐慌”。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同样指出,《刑警之海外行动》在公安题材创作中掀起了一股现实主义的旋风,“是当下中国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十分值得注意和珍视的创作走向”。他还认为,该剧在讲好中国故事上有着众多亮眼之处,包括对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对中国审美精神的凸显、以及与中国国情的交融整合,“我们要反对用西方观念剪裁中国审美,应当主张以中国审美精神为根、为主题,以开阔的眼光去借鉴世界审美语言,创造出极富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文艺形象,在各美其美的基础上美人之美,实现美美与共”。

据悉,截至2021年1月底,《刑警之海外行动》在爱奇艺播出第二天热度值突破7000,最高热度达7174,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该剧还登顶爱奇艺站内电视剧热播榜、飙升榜、刑警题材榜等多个榜单,爱奇艺评分8.6分,豆瓣评分8.0分,就站内评论和弹幕来看,超八成观众给出了正面评价,中国警察的正义与热血深深感染了观众。

目前,《刑警之海外行动》正在爱奇艺热播,热度和口碑持续上涨。随着剧集内容的逐渐释出,《刑警之海外行动》将带来更加动人心弦的故事,全景展示中国警察的精气神,给予观众以更加深刻的美学、文化和思想引领。

访谈更多

孙甘露:淬炼文学经典,攀登文艺高峰

“正是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孕育了上海的文学历史,孕育了上海的作家,使他们在激烈的变化中包容并蓄,并对时代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