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器之作,交响而成 ——读杨海蒂散文集《走在天地间》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 | 朱鸿  2021年01月23日16:50

内容提要:本文以《走在天地间》一书为基本材料,研究杨海蒂的散文。通过作品细读和比较分析,从五个方面论述杨海蒂散文的艺术特点。其一,历史与地理的并包,增强了作品的分量;其二,思辨与叙事的兼容,彰显了作品的风骨;其三,抒情与天趣的相融,丰富了作品的味道;其四,诗言志与文以载道的贯综及调和,兴起了作品的张力;其五,书面语与口语的交用,赋予了作品的语言的变奏。

关键词:杨海蒂 散文 《走在天地间》 艺术

杨海蒂作品含纳着密集的文化信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之谜处处呈现,可是它并非所谓的文化散文。这些作品多具所谓的文化散文的内容,然而它更丰富,更生动,更显艺术之魅力。

杨海蒂的视角当然是女性的视角,她的体验当然也是女性的体验,但她的表达却能逾越女性的习惯。她也能细腻,难得的是她不拘于细腻,有细腻而不失情思的广博和壮烈。

历史与地理的并包,增强了杨海蒂作品的分量。杨海蒂的作品多种多样,此书仅是她散文中的一元,写山川河流的。虽然写山川河流是中国散文的一大传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类散文现在写得越来越寡淡无味,轻如烟云了。杨海蒂每写一地,往往既写一地的景物,又写这一地的历史,遂使作品有了交织感和立体感。

《历史深处的泾川》,便是一篇将历史与地理杂糅得颇为精彩的散文。泾川就是曩昔之泾州,杨海蒂在写这里的泾河与回山的时候,依次注入许多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都很珍贵,更重要的是,作品行云流水,既冲淡,又兴波,并因为历史在地理上的投射,显得意味深长。《扬州慢》也是这样,扬州之美在琼花,在园林,也在瘦西湖,写扬州,这些都不能少,但杨海蒂的出发点和兴奋点却仍是人文。唐诗人在扬州的活动及咏叹,如李白、杜牧、白居易、刘禹锡和张若虚,作品都恰到好处地写到了,宋文豪欧阳修、苏东坡和王安石在扬州的经历当然也写到,如此,作品便丰盈妖娆起来了。不仅如此,隋炀帝、康熙帝和乾隆帝对扬州的痴情也不能缺。扬州的繁华与诗人有关系,更与权力有关系,作品对这种道理也有得体的表达。在杨海蒂看来,扬州不仅是一个温柔的城市,也是一个刚烈的城市,她所写的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岳飞和韩世忠率兵抗金、李庭芝率兵抵元、史可法率兵击清,无不表现了扬州的英雄气概。扬州可爱,也可敬。《是为文成》写浙江文成,写这个地方,主要是写刘伯温,他的故乡在文成。写历史名人一向不易,然而杨海蒂把刘的事功、民间传说、帝王推崇及刘的诗文熔于一炉,产生了点铁成金之效。《北面山河》应该是这类散文甚为典型的一篇,也当是杨海蒂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写的是陕北横山,然而她不是粗略地交代横山或讲它的几个故事。在杨海蒂的作品中,横山耸立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黄土高原之上、无定河两岸,耸立于她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个冬日的浩瀚的寒风之中,真是意象纷呈气概豪迈。她发利刃断物之力,把匈奴人、党项人、蒙古人和汉人置于塞外沙场,让闯进历史的人物,包括李继迁、沈括、范仲淹、李自成在此闪烁亮相。她历数横山信天游、腰鼓和说书的神奇,一再喟叹这里的庙宇,匪夷所思,超出了想象。不仅如此,她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进驻或往来于斯的非常人物,甚至康熙帝、乾隆帝,皆会拜谒赐物。淋漓发挥,有如神助,从而鼓荡着一股凌霜跨俗之气。我以为历史与地理的并包,使此书增加了思想的厚度、艺术的高度。人类在某种环境的活动就是历史,这是常识,不过唯有散文视野宏阔的人,才会发现景物里的历史,并挖掘出它的意义。

思辨与叙事的兼容,彰显了此书的风骨。虽然没有形象就没有诗,不过缺乏思辨、见识短浅,也难有杰出之作。杨海蒂明白这一点,她的散文也体现了这一点。

《怀美人》以灵璧为点,写虞姬;以洛阳为点,写洛神;以荆州为点,写王昭君。杨海蒂说,在中国的古代美人中,“我敬佩虞姬,因为她最有气节,多情又坚贞;我最怜惜王昭君,因为她有绝世美貌和才情,却‘不为妃而远嫁匈奴’,受尽颠沛流离之苦、怀乡思亲之痛”①。她还认为王昭君的和亲之举对结束战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成全了王昭君,使其青史留名。如此,便从对美人之赞,提升到了价值判断的高度。《观音山》当然涉及佛教,她相信佛教传入中国对国人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艺术影响远大,甚至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死观都被潜移默化。《北面山河》中有对李自成其人的欣赏,她也倾向于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她指出:“底层的人一旦掌权,难免把握不住自己,智识的盲点、道德的弱点、文化的缺点……”使李自成及其团队很快失败。

抒情与天趣的相融,丰富了此书的味道。杨海蒂是善感的,当然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除张爱玲以外,谁不是善感的?不过善感未必有天趣,缺乏天趣文章当然就干枯,而杨海蒂则多有天趣。一旦天趣盎然,作品遂味道十足,读起来也轻松且愉快。

她在《古贝州之春》里写喝酒,“蒙古族男人酒兴更豪,并且一喝酒就唱歌,一唱歌就能把女人的心融化”,关键是“我在乌珠穆沁大草原上领教过”。心扉一启,心迹尽泄。写自己喝酒后果很严重,可能是醉了,怎么样呢?“小命要紧,礼数就顾不得了。”在德州,被朋友怂恿得不喝酒不行,怎么办呢?“把心一横,喝!即便一命呜呼,也是魂归故里,也算死得其所。”豪爽之气,如泉涌出。《登黄山记》写到缆车站人多拥挤,每个人被前后左右的人夹成了面饼,状态这般,她说:“当然,这种外力促成的紧密无间,对情侣来说正中下怀。我左边的一对年轻恋人,就很善于因势利导,竭尽缠绵之事,让大家没法不‘羡慕嫉妒恨’。右边不远处,两位北京侃爷谈笑风生,嘴皮耍得那个溜活像在说相声,我竖起耳朵,听得乐不可支,再不觉得时间漫长难熬。”幽默也会让人莞尔,不过幽默常常会显出幽默的技术性,而天趣让人喜悦则是自然性的,幽默和天趣彼此的品质颇有差别。《锡兰过大年》,写到她参观加勒古城,流连于多个宗教建筑之间,终于一个耍蛇的印度人吸引了她,问题是,她也吸引了耍蛇人,而且专门向她要钱。常人的态度是想给就给不给便走,各不相欠,然而,她写道:“耍蛇人对其他观者视若无睹,一味纠缠着我索要钱财,最终给了他十美元才得以脱身。被讹诈的感觉使得我心情沮丧了老半天 ,哪怕西方风格、南亚风情、阿拉伯情调共同造就出的美景,也难以唤回我初来乍到时的欢欣。”虽然这也算是一种脾气,不过它何尝不是一种让人忍俊不禁且可以审美的嘉趣。此书中有三处写到前世与宿缘,联系起来看就很有雅趣。一是《古贝州之春》,她承认自己的前世在德州。二是《在美丽的黔东南》,她写道:“镇远。光凭这两个字,就让我心动。来了,看见,爱上。莫非我跟镇远有宿缘?”三是《锡兰过大年》,表示非常喜欢斯里兰卡,让她留恋,接着又以前世表达自己的心情,写道:“据说人有三生三世,相信我的一个前世就在那儿,或许是康提湖中的一朵莲花,又或许是菩提寺中的一片落叶。”此书好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像金子一样处处烂漫的天趣,酝酿着一种抒情之余的味道。

难能可贵,我在此书中发现杨海蒂的散文既有言志,也具载道,彼此并不排斥。《高原之上,雪山之下》,她写自己对西藏的向往,当然很是激动,说:“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西藏!”接着是拉萨之游,叙述得至情至性。触景生情,情动于衷而发之于外,属于言志,不过作品也肯定并推崇藏族同胞对信仰的坚守。联系到自己,她指出:“至少这一刻,心灵至诚至纯。”“我学着藏族同胞,用右手顺时针转动着巨大的传经筒,喃喃着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作品以言志转入对信仰重要的一种表达,多少有了载道的意思。《黑竹沟》写自然山水无穷无尽的魅力,它的奇观,它的神秘,它的植被,它的珍稀动物,它的雾气,它的危险的石门关,它的天堂与地狱之联,移步换景,目光流转,尽是惊叹,是为言志也。《历史深处的泾川》当然是一篇分量甚重的散文,其能将历史和地理并包起来,不过分量之重,恰恰表现在这里的叙事多很宏大,诚如作品最后一段所言:“来到泾川,喝过泾水,从民俗角度探究过泾川百姓的生活,对于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对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神,对于佛道共融、万法归宗的民间信仰,我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其言志淡而载道浓。杨海蒂的散文显示,她的写作对文学理念总体上不持成见,短处则避,长处则用。她的作品往往是言情与载道的合流和融汇。如此写作,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并改换着散文的面目。

书面语与口语的交用,赋予了杨海蒂作品语言的变奏。汉语写作,其最大而最基本的问题是对语言要求极严。语言随便、粗糙和简陋,甚至是算不上作家的。

杨海蒂以散文写作为志业,语言当然有自己的追求。此书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书面语与口语的交用,产生了变奏之效。《高原之上,雪山之下》写西藏:“那里有最高的宫殿,那里有最长的史诗,那里有最清的湖泊,那里有最深的峡谷,那里有最纯的笑容,那里有最美的歌舞……”这样的语言,准确、严密和完整,应该属于书面语,是以文字为基础的。此文还多有口语穿插。她写道:“性格直率、出语泼辣的卓玛,大费心思为村里推销藏银产品。她说祖父是藏医,长桌上堆砌的银器全都是藏药银,‘银代表健康’。”虽然这段话仍是经过了提炼,不过总是靠近口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形态,也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这当然是语言的变奏所带来的。《锡兰过大年》写道:“斯里兰卡的形状,恰似一枚宝石吊坠,也像一颗情人的眼泪,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岛屿’。”这是书面语,然而又有“往日心仪而不可得的异域风情衣裙和首饰,终于能有机会一亲芳泽了,太开心了。狂购”。此为口语。杨海蒂的每一篇散文都是书面语与口语的穿梭,它也构成了此书的一种语言现象。书面语平添一种典雅,不可失之;口语总是带来生气,得体而用,不亦快哉!书面语如何杂以口语,口语如何升华为书面语,从而出类拔萃,尤其是在一篇作品中,书面语与口语的比率到底怎样为美,其学问大矣!

杨海蒂晨星闪烁似的引诗和引言,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知识性,也增加了作品的神采和风韵。尤其是她认为游走自然之间,可以抗衡红尘、宁静心灵、得到生命快乐,这就剖白了自己游走的目的,且如此想法,会使作品在境界上腾凌拔俗。

注释:

①杨海蒂:《走在天地间》,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本文所有对原文的引用均出自该版本,下文不再一一注释。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