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城乡之思与教育之问 ——读陈彦长篇小说《西京故事》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1期 | 陈红星  2021年01月23日16:48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陈彦小说《西京故事》的故事构架、人物设置论证了其创作中存有的一贯特质:底层民众情怀和日常生活叙事模式,也正是这两种特质构成了陈彦小说创作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陈彦 《西京故事》 底层情怀 生活叙事

和去年阅读《主角》《装台》这两部长篇小说时一样,《西京故事》这部作品我也是一口气读下去的。我再一次坚定了一种认识:读者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要产生这样的一种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需要的是一种引人入胜的本领——无论是形式方面的小说叙事艺术还是内容方面的故事本身;对于作品本身来说,体现的则是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文学魅力——这并不是任何作家都能够达到的一种创作境界。有许多长篇小说作品,读者可能是读着读着就放下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捧起它们。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有的作品最后拿起总算读完了,有的作品则就束之高阁没有后话了。陈彦先生的这三部长篇小说,其质朴动人清新明快的作品特质,使我一口气读完了,中间从没有中断。对于作为读者的我来说,则无疑是一种阅读上的巨大享受了。

《主角》和《装台》这两部长篇小说分别反映的是秦腔艺术领域内的主角人物忆秦娥和装台的配角人物刁顺子人生中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的话,《西京故事》表现的则是在西京城里的城中村文庙村一家出租大院里,从陕南山村来的罗天福一家和房东西门锁一家及院中租户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样性质的故事。这三部作品,我以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就是作者的底层民众情怀和日常生活叙事模式。由于真正反映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这是这三部作品能够走进普通读者并广受好评的根本原因。

《西京故事》本质上写的是围绕着钱发生的故事。世上有钱的人因钱而痛苦烦恼,没钱的人为钱而作难艰辛。作为房东的西门锁一家多年以来靠房租而生活,在钱的问题上无忧无虑,他们一家人从来体会不到因为缺钱而去辛苦挣钱是一种什么滋味。然而,生活为他们一家带来了物质上的丰裕,却也伴随着送来了精神上的缺失。从作为读者的我看来,他们缺乏真正意义上幸福的家庭生活,缺乏健全的家庭生活伦理。离异后的西门锁和妻子郑阳娇两人之间毫无真正的夫妻感情可言,只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而已,生活就是在常常闹得鸡飞狗跳的家具摔打和充满污言秽语的吵架中度过的,因吵架西门锁常常落得有家难回的囧境,最后沦落到留宿宾馆或去和风尘女子温莎及过去的酒肉朋友伍疤子苟且一宿的可怜境地。相反,为供养两个子女上大学而进城靠打饼谋生的罗天福夫妻两人虽然寄人篱下,为钱而每天伤身劳心,日常用度捉襟见肘,但他们却并不缺乏真正精神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他们夫妻之间相互恩爱,儿孝女顺——这是从虽然世俗却也真正的意义上看来,齐心协力为一家人在西京城的美好未来而含辛茹苦,劳苦奔波,他们的家庭生活是充满温馨的——虽然他们遭遇了诸如罗天福工地被打,郑阳娇趁机讹钱,卖饼遭同行诬陷等一系列的烦心事件。两相对比,读者自然会读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精神上的充实满足终归要比物质上的欲望追求更为重要。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纠葛中,就连房东西门锁也对于坚守传统之道的罗天福的为人处世充满了敬意,更不用说作品中作为道义化身的东方雨老人了。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西京故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郑阳娇、赵玉茹、罗甲成、段大姐、伍疤子。这些人物是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人物,整体上可谓圆形人物。淑慧、罗甲秀、东方雨这些人物都是好人和正面人物,但没有充满生活气息的个性特点,在整体的人物形象上可谓扁平人物。当然,他们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为了表现和烘托前者的背景人物,配角人物,这样的理解似乎更加合理。

郑阳娇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一个犯有歇斯底里症的城市家庭主妇形象。她庸俗不堪,蛮横无理,出言不逊,自以为是,仗势欺人,贪财护子,世俗意义上一切有钱女人身上所具有的傲慢与偏见在她的身上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基本上是一个泼妇的形象,可谓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鲜见,其言谈举止似乎就在读者眼前晃动。这个人物形象,只是呈现了消极意义上的一种人性状态,使人看到了人性复杂阴暗的一面。作者无疑是深谙鲁迅先生“杂取种种,合成一人”的人物创作之道的。相反,作品中和郑阳娇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门锁的前妻,自尊自立自强的幼儿园教师赵玉茹。她的性格就表现在她对主动上门表示忏悔的西门锁的态度上。作品中所刻画的她对待西门锁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逼真,呈现了与郑阳娇完全不同的女性人格。自然,这是她对自己人格尊严的自觉维护,令人理解和尊敬。然而,天不假年,好人薄命,最后她以乳腺癌而离世,留下了考上了北大的孤女赵映雪,令人惋叹。作品中,当西门锁在和郑阳娇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时候,就以看望赵玉茹和他们的女儿赵映雪来寻找内心的平衡和精神的慰藉。然而这却是一段极其艰难漫长的忏悔之路,他付出了一个男人所有的尊严。最终,赵玉茹对西门锁态度的改变,可谓是对其精诚所至的忏悔精神的接受。《西京故事》中的西门锁令人想起《主角》中一直棒打不掉苦苦追求亿秦娥的刘红兵。作者对于这两人的塑造可谓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在我看来,对于西门锁来说,在他人生的感情世界中,是丢了一块温润的宝玉,而捡了一块臭硬的石头。现实中他所过的家庭生活,他向前妻赵玉茹和女儿赵映雪进行的精神忏悔和物质弥补正是他当年所选择的感情歧途最后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上天待人可谓不偏不倚!在赵玉茹生命的最后阶段,西门锁为了逃离郑阳娇的阻挠谩骂想方设法去医院照顾她,远到北京去看望上大学的女儿,也是在尽力做到一个男人和父亲应尽的责任。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在他的所谓 “朋友圈”中,他所结交的却是温莎这样靠卖身为生的风尘女子和伍疤子这样的以盗窃为生的社会渣滓人物——这两个人都是为了钱而沦落至此。西门锁的人生是悲剧性的,令人叹息。

作品中,两次护理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赵玉茹的段大姐无疑是一个因一句“你知道不?”的口头禅而令读者难忘的次要人物。她三句话不离“你知道不?”但她护理经验丰富,料事如神,是世俗生活中的热心大姐。她的成功塑造,再次证明了小说创作中抓住人物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这是这部作品留给其他作家创作的重要暗示。此为老生常谈,但要真正做到却殊难。

作为文庙村13年来唐槐守护者的东方雨老人可以视为物欲横流的西京城里中国传统文化坚守者的象征。他坚守礼教传统,古道热肠,仗义执言。贺冬梅是基层干部的代表,她尽职尽责,主持公道,默默奉献。这两个人物都是作者正面塑造的形象,在充满农民工的文庙村的生活世界里给人以温暖的精神慰藉,展现了人性中的一些亮色,使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之所在。

作为读者,读《西京故事》的时候,从内心来说,从罗甲成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大学生活时的影子,我常常把罗甲成替换成自己。相信许多贫寒的大学学子都会有和我一样的大学生活体验。除了郑阳娇以外,我以为罗甲成这个人物形象,是有典型意义的,可谓另一个典型人物。

虽然是通过自己的寒窗苦读终于走出大山的贫寒学子,作为重点大学学生的罗甲成的大学生活却是没有什么自豪和快乐可言的,是充满无尽的自卑和苦涩的——这种自卑和苦涩是愤怒,无奈,伤心,失望和遭疑的混合体。他只有在自己的家乡和村里,在和亲戚朋友邻居同学中才能够获得做人的尊严和自豪,只有名叫大奶和蔫驴这样的初中同学才可以成为他的人生成功的参照物。而在西京城的大杂院和大学宿舍里,他做人的尊严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了,他人生的成功感就已荡然无存了。面对物欲横流的外部环境,即使租住在文庙村出租大院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慰藉的家庭小环境也变得微不足道,毫无吸引力了。大院里犯有歇斯底里症的女房东郑阳娇及她的犯有花痴的儿子金锁都是他不愿回去看望父母和导致后面一系列严重生活冲突的重要原因。而学校的宿舍里,老子开着煤矿的朱豆豆、父亲后来当了市长的沈宁宁及爸爸是中学校长的孟续子,同他相比,这些人在哪一方面都处于人生的上风——即使他苦苦奋斗的终点也难及人家的人生起点,从而他形成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家庭背景,个性习惯,人生追求都是形成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的根本原因。即使从最美好迷人的大学爱情上来说,罗甲成从内心深爱着的同班同学——童教授的女儿童薇薇——对他也是若即若离,同宿舍的同学沈宁宁和孟续子与他在对童薇薇的追求上也是明争暗斗,这使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精神慰藉。虽然在大学里学习成绩似乎能证明什么,但又不能完全证明什么——众所周知,作为小社会的大学似乎并不完全是以成绩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成败的。如此一来,罗甲成的内心世界自然就失衡了。最后,作品中的高潮是因为竞选学生会副主席当中的博弈,让忍无可忍从而试图通过制造网络舆论这一下策来击败对手的罗甲成一败涂地,在事情的真相败露后他逃离西京城,投奔在煤矿上充当着老板打手的初中同学蔫驴。罗甲成觉得只有把自己沉入到黑暗的矿井之下,似乎才得到了内心的真正宁静。然而,此时的罗甲成虽然一时逃避了残酷喧嚣的现实,但这种生活,并不是父母心中所期望的属于他的人生。最终,在父亲的万般哀求之下,他才返回到了西京城,回到了学校。而真正使他浪子回头的,却是在和他夜间同室而息、白日登高望远中令他的思想认识不断开悟的东方雨老人。作者似乎意在说明,挽救一个人的灵魂的东西,还是要在传统的文化瑰宝中去寻找。

《西京故事》这部作品,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点:对于那些敏感自尊的贫困学子来说,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似乎并不值得有太多的骄傲,而能够平安顺利地读完大学,最终找到一份好工作似乎才是这种大学生活的一种足以令人欣慰的成功,也才是人生最大的骄傲,然而事实上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青春挑战。由此引起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不鲜。童教授和童薇薇父女每年寒假时去的贵州的贫困乡村即因一位贫困学子的割腕自杀,在罗甲成离校出走后就有贫困学生跳楼自杀,而学校领导和公安人员之所以能够亲临罗甲成的家中,也是出于对他是否会自寻短见这一方面的严重忧虑。这种现象,就为现实中的中国大学的生命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贫困学子到底应该如何平安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这是否也可视为中国大学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之痛?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人深深地反思。最后,对于罗甲成来说,从煤矿回到学校,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种人生的浴火重生。令人意味深长的是,也许是学校的一个有意但却十分明智的安排,在其他舍友都如同躲避瘟疫一样搬离宿舍后——这一细节隐含了社会发展进程和大学教育管理的众多话题。作为罗甲成的新舍友,同样是贫困学生的白天亮,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而且令人欣慰的是他也慢慢地感染了处于痛苦迷茫之中的罗甲成。通过这一细节,作者也似乎意在说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他是无法逾越这个世界的,人的自我存在感只有在相同的起点和条件下才能展现出来。罗甲成在白天亮面前,似乎才恢复了他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的本性和生机。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同在一所学校的罗甲成的姐姐罗甲秀却能够捡破烂,带家教,烤烧饼,虽然她的大学生活过得同样艰辛和屈辱——这主要来自他的爱慕虚荣的弟弟罗甲成所施加的压力,但她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生活痛苦——相反她在同学中的人缘关系还相当好。这似乎说明男性比女性更敏感,更虚荣。

然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对于罗甲秀这么优秀朴实的大学生,毕业后却并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因为名额早已内定好了。生活对于罗甲秀来说,又变得毫无公平可言了!作者从侧面又一次暗示了教育的不公。这依然是教育的痛点和疑问之处。这引发读者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中国的教育对于贫寒学子来讲,还有希望吗?贫困大学生的真正出路到底在哪里?大学到底能不能改变一个贫寒学子的人生命运?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但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情节安排也许是作品的故事逻辑发展的需要。然而,人生并不全是绝对的失望,生活给了罗甲秀和她的父母另一种人生的希望。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已经暗示了罗甲秀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继承父母的打饼手艺,不断地扩大店面,从而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真正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有意义的工作?在我看来,尽管遭遇了诸多的痛苦与不公,罗甲秀罗甲成姐弟俩的大学生活还是有意义的,因为在大学和西京城里所经历的生活让他们真正体验和认识了生存生活的真相和城市的真相,这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能更加清醒更加勇敢地面对一切的酸甜苦辣。对他们来说这不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生财富。

陈彦先生的《西京故事》受到了包括陈忠实和贾平凹等文坛大家的高度评价。它所引发的讨论话题还有很多,这也正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天然品质。作为读者,我希望看到关于《西京故事》引发的更多的话题,这样的讨论总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最后,以我之见,根据“契诃夫之枪”理论,《西京故事》中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者最终也没有告诉读者,虽然罗甲成的舍友朱豆豆最后放弃了寻找他那丢失的一万元,但那一万元到底是谁偷走的?尽管毫无疑问偷窃者不是罗甲成,但我以为作者还是应该以文学的方式给罗甲成洗清泼在他身上的污水。

[作者单位:新疆应用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