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学良:六盘水文学界“文物修复师”
来源:贵州日报 | 宋 兰  2021年01月22日11:37

吴学良,六盘水市文联原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枫的季节》《生命痕迹》《摆渡红尘》,文学评论集《割裂与整合——贵州西部文学印象》,文学史专著《序曲与落幕——二十世纪六盘水文学概观》等。撰述文学、文学理论研究、文化学20余种。曾有文艺理论、民间文化专著获贵州省文艺奖等。

他在史料中爬梳,将六盘水的历史娓娓道来,将历史的倒影记录,接续起此刻的世界。他的写作根植于六盘水的地域特色文化,几百上千年的沉淀让六盘水这座城市无比包容,他将无数交叉线梳理,连接古今,并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让文学研究与文学写作碰撞出新的火花。

“其实我就像一个‘文物修复师’,从千百年的历史中去收集一块块的时间碎片,并努力把他们拼装成完好如初的古董,唤醒尘封的历史。”2004年,六盘水市荷城花园开始修建,老城也面临改造,作为从小生活在此的水城人,吴学良发现老城内的故事、历史逐渐被现代化进程淹没,老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即将消失,便以“城”为切入口撰写了《说吧,家园——水城历史文化生态笔录》,把小城的历史文化留在时间的深处,唤起有相同情感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填补人们寻根情绪的空白。

吴学良将故乡视作生命的根。在他的笔下,故乡的人事风韵如水一般地沉淀入历史深处的掌故与传说。《六盘水作家素描》对吴学良有如此评价:他的文笔和激情都带着闪耀的诗意,在他的笔下,故乡是一生难忘的地方,他满怀深情地挖开荷城历史的深处,让我们目睹了荷城的奢香夫人时代。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的荷城、官寨、场坝、教场、大山脚、八家寨……挟带着荷城和附近村寨音容笑貌的,是游动于其中的民间传说、名胜古迹。

作为新兴城市,“三线文化”是六盘水的“根”,但在这片土地上,还蕴含着更为久远和多姿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城市,必然是一座精神废墟。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它必然不会具有永恒的生机,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文化的力量,就像空气和水之于生命,没有它们,生命是无法存在的。”吴学良介绍道,六盘水的文化早在元朝时期就有文字资料可查,但这一段时间内的文学史学研究却是断代的。对现今六盘水下辖原属地明朝时期至民国期间汉文学的深入研究,在学术领域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基于此,吴学良便与杨小天、赵开云两位作家将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形成一个文学史纲性的基础文本《脉动——明代至民国六盘水汉文学史略》,让后来者于拾遗补缺中不断修正丰富,让读者了解六盘水这段文化和历史,甚至是在阅读中不断加以完善和丰富六盘水的人文符号。“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为了恢复人们的文化记忆,唤起人们的乡愁。同时也是告知一些对历史不了解的人,六盘水是有文化的,不能简单地以‘三线建设’的文化,来代替六盘水的原生文化。”吴学良说。

“我只是做自己想做的,写自己想写的,我只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前,我恐怕连尘埃都算不上,但是,为之付出努力,也会终生不止。”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学养与文学功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积月累,日益厚重。而作为一位学者,他深感文化、文艺理论研究的任重道远。

吴学良认为,就文化而言,六盘水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富集区,要做的工作很多,但真正安心于此的人却很少。真正做学问的人,要能够做到不计名利,才能出成果,这也才是读书人应具备的基本品格。只有甘于沉默、甘于淡泊的人,才会理解这一点。

吴学良的著作

微访谈

问:请问您对六盘水民族民间文化的见解?

吴学良:六盘水的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方面,除了苗族,还有水城县花戛乡天门村的原生态布依族等。六盘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有六枝特区岩脚的盐商文化,以及滇黔大道、水西古驿道等古驿道文化线路。这些都是值得挖掘的文化瑰宝。

问:是否有一个契机让您开始研究六盘水文化,并且说出“六盘水不仅只有‘三线文化’”这句话?

吴学良:我记得是在2003年提出打造中国凉都品牌。2004年便开始修建荷城花园,改建老城的时候。

在我儿时,每年“六一”儿童节和春节都会进老城来玩,在那里发生了无数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老城改建后,我发现老城的历史、故事都随着改建工程的推进而逐渐消失。我便开始收集资料,将老城逐渐逝去的乡土之事整理编纂,写出了《说吧,家园——水城历史文化生态笔录》一书。随后,我也逐渐将视线转移到六盘水文化上,并开始用文学的笔法将文化写出来。

问:听闻您到访过六盘水绝大多数乡镇,也会写一些作品来记录,您觉得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吴学良:是在水城县尖山街道茨冲村看到的苗族蜡染服饰时,他们服饰上的图案有着文化密码。六盘水的苗族是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以南,又从长江以南西迁到今天六盘水的。这支苗族他们的服饰从上到下有代表黄河、长江以及大海的图案,并且长江以南有鱼、贝壳,长江以北有小麦等图案,代表着不同的地带不同的植物、动物,这与中国地理从北到南的特征是相符合的,这就是苗族的文化密码。服饰上染着祖先迁徙之路。这样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凭借着口口相传以及蜡染来记录历史,这让我觉得很新奇,也让我对民族文化更加感兴趣。

问:您笔下的故乡有着现实和厚重感,是如何做到看到就让人身临其境呢?

吴学良:这其实是多方向、多元化的。一方面,作者要对故土有着深厚的感情,感情深了,写出来的东西便真了。一方面,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要深刻,才能写出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故乡。另一方面,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也很重要,只有真正想了解六盘水文化的人,才能有代入感。将情感真实、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读者的需求三者融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