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府 太极 永年洼
来源:天津日报 | 狄青  2021年01月11日06:56

到广府古城,最好是从古城的南门进,因为就在广府南门的不远处,有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的故居。我对太极拳了解不多,倒未必是因为我不练太极拳的缘故,而是因为中国沿袭千百年所约定俗成的历史,往往文人是文人,武林是武林,相互融会贯通的少。而事实上,太极拳最初从纯粹的“民间”走向所谓的“大雅之堂”,还是缘于有文人的重视和参与。“太极拳”的称谓便来源于推崇杨露禅为人和功夫的翁同龢。那时杨露禅在北京闯出名堂,除却因了他的拳法,也因他是练家子里少有能读书识文的。三代帝师翁同龢问他使的是什么拳,拳理是什么,杨露禅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翁同龢道:“拳理与易理合,绵绵不绝犹如太极。就叫太极拳吧。”

杨露禅是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说起来宫白羽先生的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而成的电影《神丐》以及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太极1》和《太极2》,都是根据杨露禅学艺及闯荡京城的史实虚构创作而成的。

我在杨露禅故居见到杨当年习武时用过的枪棒,也领略了一个武人读书的样式──杨总是会在习拳之余将读书作为休息甚至“调息”的一种方式。而说到读书,广府古城内还有一处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深宅大院,那便是一百多年来与杨露禅齐名的一代太极宗师武禹襄(武河清)的故居。武禹襄故居位于广府古城的迎春街,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故居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分东、中、西三条南北轴线排列,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气势非凡,曾多年作为永年县委办公所在地。武禹襄是武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也是杨露禅的故友。与杨不同的是,名门望族的武家自武禹襄开蒙便希望武禹襄能像他的两个哥哥那样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武禹襄的大哥武澄清系咸丰年间进士,官至河南舞阳知县;二哥武汝清乃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禹襄自小读书过目不忘,同时偏爱使拳弄棒,年少时便远近驰名;虽最终未能以科举名显,然武禹襄博览群书,有文炳然,其才干和志向为彼时当权者所器重,方圆数百里内的州府官宦皆曾出入于这座深宅大院,亲来游说邀请其出山,均被武禹襄以老母在堂需要侍奉为由而辞却。

令我印象很深的是武禹襄的书房。因为武禹襄不止一间书房,有的应该是他的两个哥哥为官前读书的地方。武禹襄在这座深宅大院里总是走到哪儿便读到哪儿,他既读经史子集,又潜心于研究拳理拳论,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习拳实践体会,撰写了许多有关太极拳的理论著述,创立了武式太极拳的理论体系,写出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打手撒放》《十三势说略》等影响后世的太极拳经典著作,这不仅对于武氏太极拳来说,对于中国太极拳而言也是最早的一批成系统的学术研究成果。

我从武禹襄故居的多个不同角度,都能遥望见广府古城四围的城墙。没来之前的确很难想象,华北平原上竟会有这么大的一座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仅古城城墙内的面积就有1.5平方公里,城内街巷纵横交错,经常会有身着太极练功服斜挎着太极刀剑与你擦肩而过的人,令你恍若走进了金庸小说的某个章节里面。在广府古城内开店的,多系本地土著,做生意之余也经常会和外地人聊一聊太极拳功法。我路过一家敞着门的特产店,就发现里面有两个人正在研习太极推手攻防,遂入内旁观,打拳的人之一便是此店的老板,而另一位则是从北京来广府交流拳法的太极拳爱好者。老板说自己小时候广府古城的城墙还能随便上,孩子们都喜欢在城墙上面玩耍,稍大些了,便每天都会去城墙上打拳。一般孩子们的家长都会一点儿拳法,有杨氏的,有武氏的,孩子们也就有学杨氏的,有练武氏的,从小就互相切磋。广府城墙原土墙为六里十三步,元朝时增为九里十三步,相当于今天的4.5公里。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周边九县劳工,历时13年,将广府城墙土墙砌为砖墙,城高12米、宽8米,四门筑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并有垛墙876个。而且在四门之外还建有瓮城,加上固有的地道等关防深锁,说广府古城固若金汤一点儿也不为过。事实上,广府古城也是解放战争中整个华北平原最后一座被解放的城镇。

当然,广府的出名,主要还不是环境的优美与城防的险固,追根溯源还是源于太极拳。广府只是个镇,却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的宗师,并衍生出了孙式太极拳和吴式太极拳两大太极拳门派。在全国现有约定俗成的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广府镇的竟占其半,怕是绝无仅有。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两种拳式均以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见长,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前些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作为表演项目的太极拳招式,都是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当年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门下读书。武禹襄对杨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便在辅导杨班侯读书的同时,亲自指导其太极拳法。所以后来名震北京四九城的杨班侯之拳技,除了得其父杨露禅真传外,也曾得益于武禹襄的点拨,杨班侯是唯一得到过杨氏、武氏两大太极拳门派祖师指点过的太极传人。

广府也的确人杰地灵。远在春秋时期,此地便为曲梁侯国的国都,战国时毛遂受封于此。北朝时期广府称广年,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因为要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年为永年,所以广府古城又称永年城。隋末,各地民变四起,华北窦建德举兵反隋,成立大夏政权,将广府作为大夏国的都城。如今在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广府明代府衙便是在窦建德所建万春宫原址上而建的。据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府署原建年月不详,于元末毁于兵火。如今的广府衙门是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当时的知府史昭重建。万历十五年、崇祯九年,知府蒋以中、程世昌均重修。清朝以来,曾有15任知府修葺或增添其建筑。1928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委任县长许之洲再次修建。复建后的广平府署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个、房屋160余间。由照壁、大堂、二堂等官署和官宅组成,形成以文东武西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难能可贵的是,这座明代府衙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多的人为破坏而保留至今,这从侧面可见广府人对于先人和历史的尊重及认知。

与国内其他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不同,广府古城外的护城河宽达80至120米,稍远有华北平原南部最重要的河流──滏阳河环绕。古城的四周则是广达4.6万亩的永年洼淀,淀内碧水风荷,雁戏鸟鸣,芦苇飘香,鱼虾共生,因而广府自古就有着北方“小江南”的美誉。从空中俯瞰,广府古城坐落于永年洼的中央,永年洼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华北第三大洼淀,更是华北平原南部最重要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清代直隶总督方观承曾有诗咏永年洼:“稻引千洼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似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欧鱼得暂同。”这该是当年广府古城及永年洼的真实写照。

我在离开武禹襄故居时,见有一中年女子着一袭白色太极练功服在武禹襄当年练功的场院内正在打一套太极拳。左右有观者细声耳语,女子打的这套拳应是正宗的武氏太极拳。我看女子的拳路行云流水、颇有意味,竟也在一旁照猫画虎地支起身架。后知晓,打拳的女子系天津全运会太极拳银牌获得者,每年都会来广府古城与当地同道交流切磋。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所有武术项目中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想来当年曾奠定广府古城千年尚武精神的夏王窦建德,还有文武双全的武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还有如今全球受众最广泛的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闻之亦必会无比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