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美文》2021年第1期|苗笑阳:因为羡慕那250只蜗牛
来源:《美文》2021年第1期 | 苗笑阳  2021年01月08日07:58

墨尔本的性别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澳洲的最南端,有一个不足万人,默默无闻的小镇,被命名为“墨尔本市”。这个孤独的小镇虽然成了“市”,但因为坐落在偏僻区域,几乎没有引起过民众的注意。这里如果不能开出灿烂之花,人们还会继续将它遗忘着。

可是刚进入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在墨尔本的土地上,突然绽开了一朵灿若金黄的鲜花。这朵鲜花,果然用黄金做成。1851年,人们在墨尔本发现了金矿。这朵黄金之花,吸引来了无数辛勤的蜜蜂。世界各地大批淘金者聚集到这里,包括大量的华人。大家将它与美国的“旧金山”相媲美,称之谓“新金山”。这座“新金山”,城市人口呈井喷式发展,经济基础呈直线式上升。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它成为了当时澳洲最大的城市。及至澳大利亚联邦初立之时,它被定为该联邦的首都——后来,悉尼崛起后,与墨尔本争夺首都。为平衡两方关系,澳大利亚决定,在两个城市之间,新规划出一个区域——堪培拉,作为该国的首都。

细细品味这个有着一百七十余年历史的城市。

它有着超常的兼容性。这个在人类发展史上新兴的移民城市,吸引来了全球223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到目前为止,不足500万人口的墨尔本市,有着三分之一澳洲以外的移民。这些移民,有着116种宗教信仰。每种信仰,都是一条思想的直线,这百余条直线,在这座城市里均是平行而行,竟没有出现不和谐的交叉。多元化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宗教上,在其他方面如日常行为习惯、节庆、餐饮等,也各有不同。墨尔本政府就像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师,将这众多的音符,弹奏出了美妙的音乐。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市政管理上,得需要多大的付出。仅以居民平常收到的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信函为例,在信函封面上,除英语外 还要有16种常用的语言。并列出传译服务电话,以方便不熟悉英语的居民和相关部门沟通。这种兼容性,至今仍吸引着每年数万的移民来此定居。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南半球的“伦敦”,是澳大利亚的“文化之都”“时尚之都”。曾经有过国家首都所在地经历的它,依然沿袭着昔日的威严,旧国会大厦、旧最高法院、皇家展览馆等,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称霸时的辉煌。它的城内,存在着大量维多利亚式建筑,还有该时期遗留下来的各式大教堂。它有着包括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皇家理工大学等多所闻名遐迩的高等院校,它又是南半球很有浪漫格调和世界各地艺术家云集的城市。在这里 ,让人们既能得到精神的洗礼,又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取向和兴趣。

它有着优雅迷人的形象而且很有品位。墨尔本是座临海城市,绿色覆盖面积达到了40%以上。在美丽的海滩上,可以到企鹅岛体会人与自然界零距离接触的快乐。在宏大的皇家森林公园里,可以坐在草坪的长椅上 ,望着或远或近的各种树木和花草,发呆遐想。即便是身下的每条长椅的标牌上,也都记载着一个个在它上面发生的,感人的真实故事。

它的节奏不急不躁,从容不迫。若与同为澳洲主要城市的堪培拉和悉尼相比较,看街上的人流,他们不似堪培拉的优雅散淡,也不似悉尼的行色匆忙。人们或三三两两地边走边谈,或不慌不忙地行走着。都显得从容不迫,自信满怀,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它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财政力量充裕。墨尔本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有着发达的重工、轻工实体。同时,金融、科技、港口行业实力雄厚。旅游资源强劲,是维多利亚州的“钱袋子”。

它努力保持着很强的亲和力。它为了促进旅游事业和优化社会环境,推出了许多让来访者以及本市市民都乐意接受的好措施,比如CBD区免费乘坐电车的政策,而且还做出承诺,永远不会改变。它连续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那么一位从容不迫、兼容性强、财务自由、有一定文化底蕴、注重外在形象和有着很强的亲和力的成功中年男士的形象,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墨尔本,一位成功的中年男,正矗立在世界城市之林。

它也有“成功中年男”所具备的缺点。

它不注重细微之处。墨尔本在城市管理上,开始不注重细节。公共场所的部分电梯有些破旧,缺少维护。街角道边的硬化也疏于修整,个别地方甚至破烂不堪。在一些主要街道的地面和墙面上,乱涂乱画很严重,没有人去管理。

它缺少了些优雅,多了些放纵。在街边、在露天的休闲场所,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人大呼小叫,旁若无人地喧哗。社会骨干力量在进取心和开拓性上,已呈现颓废之势。主流人群的主流思想是随遇而安,不思创新。

它的社会管理和人文教育也开始严重脱节,比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和孩子让座。而且,这种现象大家都见怪不怪了。这对一个总以文明程度高来标榜自己的城市来说,是件很丢人的事情。

墨尔本,这个已“步入中年的成功男”,以后会面临着中年男士所存在和将要发生的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它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吧。

时下,国内一些优秀城市,为了促进地方发展,也纷纷推出各种政策,吸引国内外的优秀移民。墨尔本所经历的经验和不足,还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

悉尼的信仰

在悉尼市中心,有两座非常著名的建筑。一座是圣玛丽大教堂,一座是悉尼塔。

圣玛丽大教堂是悉尼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它外部气势宏伟,内部庄严肃穆。这座教堂始建于19世纪的20年代初,几乎和澳洲的现代文明史同步。精美的手工技巧,磅礴的建筑外观,华贵而内敛的淡黄墙体表色,空旷而神秘的中殿空间,无不显示着建筑者的神工妙手与细致用心。教堂对游人免费开放,游人一旦走进,不管你是何宗教信仰、有无宗教信仰,都会被它的庄严肃穆所感染,而开始静下心来。清凉油然而起,心灵渐渐安顿。

你会小心并且敬畏地慢慢观赏,配合着偌大殿堂的鸦雀无声。大殿的中部,是天主教徒挚诚礼拜的地方。看着他们的虔诚的神色,仿佛也开始心若止水,万念空渺一般。大殿四周,悬挂着有关天主教起源故事内容的油画,每幅油画的内容,都似乎和苦难有关。然而,在这样的语境和情境下,这些苦难的表达,带给人的,不是撕心裂肺的压抑,而是经历劫后的顿悟,是能让人通灵与升华。

当你随着人流悄然走出殿堂,再面对车水马龙的闹市时,会只看到天空的蔚蓝和人们脸上善意的笑容。

这座圣玛丽大教堂,对于悉尼来说,不仅是过去的宝贵遗产,而且是今天整个城市、甚至国家的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向每一位来访者隆重推荐的圣地。

与之相聚不足千米,相街而望的悉尼塔,是另一座让悉尼人引以为豪的标志性建筑。它建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澳洲经济开始快速腾飞之际。身高304.8米的悉尼塔,是悉尼最高的建筑物。它的塔基共三层,为一个大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有大小商场180余家。商品琳琅满目,包罗万象。从时装、皮革、电子科技产品,到食品、书报、文化衍生产品,应有尽有。塔楼最高部的一二层,是两个定位高端的旋转餐厅。尽管价格昂贵,可若想在此用餐,必须提前预定。最顶端的第三层,是个偌大的瞭望屋。瞭望屋四周都由大块玻璃砌成。凭窗眺望,整个悉尼一览无余。

近处是大片大片的楼房,无边无际的绿地,光闪如银带的高速公路和连绵似流水的汽车;远处的碧海蓝天浑然一体,难辨边际,海湾里,巨轮进进出出,帆船轻盈地游荡,好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身材高大伟健的悉尼塔,外表呈金黄色。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干练华贵,格外壮观。

悉尼的两座典型建筑隔街相望,相得益彰。一个繁华喧嚣,一个静若止水。如果说,圣玛丽大教堂是悉尼的精神领地,那么悉尼塔可以作为悉尼物质呈现的图腾。

十九世纪初,刚刚进入殖民时期的澳大利亚,想通过一座宏伟的建筑,来承载心灵的寄托,便建筑了圣玛丽大教堂。一百多年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许是为了同样的缘由,也修建了这座甚至更加宏伟的悉尼塔,来承载悉尼此时的心灵。两座悉尼同样引以为豪的建筑物,却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取向。悉尼,究竟向哪方的趋向性更重些?

从十八世纪开始,澳大利亚凭着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以及英国殖民文化和一战二战的红利,取得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1931年独立以后,在经济、技术、文化、教育、科学等各领域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澳大利亚仅有2400多万人口,随着国家的发展,出现了人口红利的拐点和各个方面人才缺乏的现象。于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各种引入高端移民的优厚政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量移民被吸引过来。

悉尼作为澳洲第一大城市,成为移民者向往的地方。悉尼也为了促进地方的发展,张开热情的怀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精英们。到目前,悉尼500万人中,移民人口就占了30%左右。这些移民,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科学等各个领域的提高。为悉尼的地方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房价飙升、交通拥挤、社会福利繁重等社会问题。尤其是房价和交通拥挤程度,几乎和北京不相上下了。

更为突出的是,由于这30%的移民绝大多数都是高端人群,他们占据了悉尼大部分优质高端的就业岗位,占据了悉尼大部分优质高端的居住环境。那些悉尼本地人,反而被排挤出了工作与生活的主流。看着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新悉尼人”,“老悉尼人”失落了。悉尼的城市是越来越发展了,可对于“老悉尼人”来说,便有了说不出的苦涩和无奈。当他们再望着两座图腾般的建筑物时,可能会有了新的感悟。

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相信,对悉尼塔所承载的信仰会更侧重些。可同时,我也会固执地坚信,作为生活在当下高速发展中的那些“老悉尼人”,圣玛丽大教堂,会成为他们承载心灵、使自己变得平和安顿的更好的地方。

拥有着769万平方公里土地,但仅有2400多万人口的澳大利亚,仍有着很大的移民空间。澳洲有着悠久的移民文化,无论中央政府还是悉尼地方政府,为了发展,还会继续出台吸引精英移民的政策。将来,眼下的这些“新悉尼人”,也会逐渐变为“老悉尼人”的。所以,无论是悉尼塔,还是圣玛丽大教堂,都会继续成为人们心中各自的图腾。

因为羡慕那250只蜗牛

张先生是我在新西兰临时请的司机兼导游,他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蜗牛的故事。

新西兰一家能源公司,在新西兰南岛采煤时,一位矿工意外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蜗牛,约有250只左右,他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了公司。公司为此事召开紧急会议,并最终决定停止在那一区域作业,选择向另一方向掘进。这一举动,使工期耽误了近20个月,公司的成本支出也增长了近900万美元。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这样解释:“我们只是损失了一点钱,但如果继续开采的话,蜗牛就失去了家园。”最后,他又补充道:“再说,它们原本就生活在那里,我们无权改变它。”

“因为这个故事,我来到了这里。”张先生说。听到这个故事后,他突然思考起自己“原本”该生活在哪里,该怎样才是自己的生活。于是,他辞去了德国的工作,毅然来到新西兰——这个有着纯净阳光的国家。他选择了做旅游车司机,为的是每天都能开着车,在心爱的大自然中放飞。

他的女朋友非常不理解他,为什么苦苦攻读了博士学位,却放弃收入优厚的工作,去做司机。他说,正是因为我攻读过博士,才让我更能看到这250只蜗牛的幸福。才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原本生活”的目的。我到这里做这份工作,是因为我羡慕那250只蜗牛。

从此,他可以在开车途中,任意停到路边任何一个自来水龙头前,放心饮用从里边喷流出来的水。他可以不必着正装,穿名牌,而和农场的工人一起,夏天光脚背心裤衩,冬天绒衣绒裤工靴。他可以不用再系着那又宽又硬的腰带,并且也不用狠劲勒腰。而是松紧带的腰带,解放了肚子,调匀了气息。他可以因为有些地方信号差的理由,而不必天天抱着手机不放。也可以因为商店只开到晚6点,饭店只开到晚9点的缘故,让夜生活变得有规律起来。这样可以有充裕的时间,看看书,充充电,学一些非常喜欢但一直腾不出空来学的技能。

“我终于做了回幸福的蜗牛!”张先生说。前几年,新西兰又发现了一处价值超高的油气资源(要知道,新西兰的地下矿产和石油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甚至不会比中东一些国家差)。但是,政府刚有开采意向时,民众就抗议反对。当然,政府便尊重了民意。宁可固守农业,也不过度开采资源,也不发展污染环境的工业。这里的民众,果然如那250只蜗牛一样受到了尊重,他们又过起了快乐的日子。

生活并不是非此即彼,不开采资源,不破坏环境,不发展工业,并没有让新西兰人的生活变得贫困。反而,新西兰因为重点发展农业,保护环境,在农产品出口和发展旅游、教育等事业上有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差异化的发展,成为这些方面世界出口最大或最出色的国家之一,成为了人均GDP排名在世界前列的高度发达的国家。这里的民众,要让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不破坏生存环境,过慢生活,一样有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看起来十分散淡的新西兰人,其实收入都非常高。可是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奢侈品,嗅不到铜臭气。他们有着一个非常一致的信念,就是要让他们的家园成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最蓝一方天空。

张先生说,他女朋友也终于明白,心灵深处对于“富足”和“成就”的感觉,并不是那些世俗给强加上的定义,而是来自每个人最“原本”、最初心的呼唤,是能够给别人和自己带来快乐的满足感。

“我带你去爱歌顿农场,你要去喂一喂这里的羊驼!”到了农场,我遇到了一个从法国来的小伙子,他热情地和我一起走到广袤无垠的草地。一群羊驼围了上来,毫不客气地吃着我手心里的食物。吃完后,还走到我的身边,使劲在我身上蹭着它的羊毛。“它们是向你撒娇呢!”法国小伙子笑着说。

羊驼蹭得我心里痒酥酥地快乐,我索性一把搂过那只雪白的羊驼,仰头望着从山边飘过来的一块乌云。那乌云,也如彩云般晶莹透亮。阳光从它的后面照射出来,顿时如万花筒般,化作无数条色彩绚丽的射线。天空那么高,那么蓝。彩云那么低,那么美。这一刻,人与自然,我与本我,仿佛融为了一体。此刻,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吾欲乘此清风而居之!

“晚上我请你和老张喝酒!”我对法国小伙子说。“好啊!”年轻的法国人笑着伸过手来,我俩的手掌重重地击到一起。

苗笑阳 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在《青年文学》《北京文学》《美文》《散文百家》等多家杂志发表作品,已出版《食物与爱情》《我们的北斗星》《苗笑阳抒情诗》等七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