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白与济宁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艾克拜尔·米吉提  2021年01月07日06:59

一座城市,会因了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而品格提升。公元736年(丙子,唐开元二十四年), 36岁的壮年李白携结发妻子许氏和女儿平阳,自湖北安陆迁居济宁(唐称任城)时,或许他也未曾预料自己会在这座城市生活23年,甚至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女儿在这里长大,儿子在这里出生,妻子许氏也是在这里离世),李白曾经自称是“任城人”,也由此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

在济宁,随处可见李白遗留的踪迹。太白楼就是最著名的去处,李白曾经把酒吟诗,在太白楼上举杯邀明月。太白楼原名太白酒楼,是由唐代开元年间贺兰氏酒楼衍化而来。据载,李白仙居济宁时在酒楼日日与友荒宴,把酒问盏,不醉不归。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嗣后,在诗仙作古99年后的公元861年(辛巳,唐咸通二年),吴人沈光途经济宁,慕名来到贺兰氏酒楼,并题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文中雅言“李白常醉于此矣”。诗仙加酒仙李白,正是在济宁写下59首诗,其中包括《将进酒》。

太白楼经历代修葺延存至今。元朝至元年间(癸未,1283年),京杭大运河改道东移,济宁由此成为“南通江淮、北达幽燕”的水上交通枢纽,途经济宁城区的河道,恰在太白酒楼附近。那时兼任济宁监州中书右丞冀德芳看到酒楼偏僻残破,便将原来的酒楼移建至新开运河北岸,修于济宁南城墙上,这便是眼下太白楼所在。在那块镶嵌于太白楼墙壁上的元代碑刻《重修李白酒楼记》,详载了此次重建始末。1391年(辛未,明洪武二十四年),济宁左卫指挥史狄崇修建济宁州城墙时,将此楼重建于南城墙上。今天所见太白楼是于1952年重建,历今已有1200多年,共占地4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气势宏伟,巍峨壮阔。楼内存有李白《清平调》长卷、《送贺八归越》狂草横幅,陈列着历代名家编撰的李白文集、当代书画家的作品等。太白楼共有石刻50余方,它们或镶嵌在太白楼墙体,或散落于庭院,其中,年代最早的碑刻始于金代。而在楼院内,李白的书法真迹“壮观”碑刻,每字两尺见方,飘逸洒脱,成为太白楼的魂灵,也在无声地诉说着诗仙当年的笔锋。

说起李白的狂放,不能不说与他出生在碎叶城有关,千百年来他的诗歌语言风格迄今无人效仿,这与他童年生长在异域、自幼通晓他语、生性豪放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来到齐鲁大地,李白更是如鱼得水,一扫当年的郁积。李白第一次行经汶上,当地小吏一片热忱款待令他动容,引得李白豪兴大发,烹鱼煮酒,与小吏对酌。诗作《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便是当时真实写照:“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对济宁人的豪气可谓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也正合李白天地洒脱的精气神。

李白24岁时出蜀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过长安,27岁时已声名远扬。在经过襄阳之际,由好友孟浩然做媒,娶了武则天时期前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之后就住在岳父家。但是,豪放天性使然,李白还是选择了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构石室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此时,李白长期将家室定居济宁,个中委由,是其家族许多成员在任城(今济宁)及附近境域任职当差。李白来任城时,他的六叔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当主簿,从祖在济南当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今兖州)当都督,这一切令李白感到居有所依,寄有所靠,所以才安家于任城,甚至置办家业。由是李白足迹遍及齐鲁大地,今济宁12县市区都有李白游历的记载或传说。当然,李白自幼酷爱剑术,据传当时的击剑名人裴昊居住在济宁,李白早有崇慕之心,所以在《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一诗中说:“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李白因了可与裴昊居学习剑术,也是他来济宁寄家的初衷之一。显然,李白虽为诗仙,亦有一身不凡的武艺,且道行与剑术也非常了得,喜欢行侠仗义,以致后人将李白形象描述为“青莲剑仙”。

李白与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在济宁的交往更是一段佳话。李白在玉真公主和忘年交贺知章的举荐下,终获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公元742年即天宝元年,唐玄宗看过李白的诗集后,立即宣他进宫,并亲自去迎接他,亦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是年李白已经42岁,唐玄宗封李白为翰林学士,随时陪伴他左右。但是,好景不长,正如杜甫后来在《饮中八仙歌》所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生性高傲,与宫廷生活格格不入,厌恶宫廷奢靡生活,于是主动上表请求退隐。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唐玄宗便将他“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此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两位大诗人(杜甫小李白12岁,当时尚未成名)终于在梁宋间相会、同游,不久暂时分手。次年春,两人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别前李白写送别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自此,诗仙诗圣天各一方,未再谋面。自从李白离开宫廷,看似他在政治上失意,但他依然胸怀抱负,期待有朝一日得以一展。济宁虽然远隔京城,但因运河交通便利,所以他仍旧选择住在济宁。因之在济宁市区仍保存着李白曾经洗笔的浣笔泉,以及他与杜甫一同游览过的古南池。

悠悠千古,时光荏苒。清朝写诗最多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近五万首诗),对太白楼具有浓厚兴趣,1765年(乙酉,乾隆三十年)在第四次南巡返京之际,在扈从们的簇拥下登上太白楼,圆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并在太白楼上挥毫写下一首《登太白楼作》的诗作:“苕峣高阁俯城闉,名字犹传太白真。善酿者汪信知己,举觞惟贺是佳宾。良辰漫惜方春饯,胜迹初探返跸巡。禹戒常遵恶旨酒,醉歌无事取斯人。”1784年初夏,乾隆皇帝在最后一次南巡途中,再一次来到济宁。已是70多岁的乾隆皇帝不顾年老体弱,执意登临太白楼。立于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楼之上,乾隆皇帝御笔题下了另一首诗,名为《登太白楼四叠》,诗的最后两句是:“求贤欲以赞实政,此际无资若辈人。”渴望得到像李白这样古时贤才的迫切心愿直落笔端。

“安史之乱”之后,李白直到59岁方才离开这里(三年之后客死他乡),共寄家济宁23年。济宁无疑是李白的第二故乡,而他也给济宁留下了深深的历史文化烙印,在那里熠熠生辉,感召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