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展望2021丨文学刊物第一弹:我们的第一个故事
来源:澎湃新闻 | 罗昕  2021年01月01日13:55
关键词:文学刊物

2021年到了,《人民文学》《收获》《花城》《十月》《当代》《钟山》《作家》《西湖》《山花》《青年文学》《天涯》《江南》《大家》《小说界》《上海文学》《萌芽》等文学刊物纷纷以崭新的面貌推出开年“第一本”。

2020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许多变化,2021年的文学开场也有着回顾与展望的意味——致敬过去一年里劳作者的辛勤付出,纪念那些珍贵的失去,聚焦社会热点和城市经验,关注新技术对人类心理与伦理的双重改变,从耕耘乡土到关心海洋……在接续与开新中都有着深入人心的文学想象,抚慰着我们的灵魂。文学观照的一切,依然在给我们力量与希望。

来看看2021年的第一个故事。

《人民文学》

2021年《人民文学》第一期推出陈继明的长篇小说《平安批》。这是一个有关潮汕侨商奋斗史的故事,采用了常规与特质糅合的手段:常规方式是读者熟悉的家族和年代视角——主要人物围绕以梦梅为代表的郑氏家族,时间主要集中于民初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质则在于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海洋感和侨批业。漂洋过海以及之前和之后,梦梅等人的全部经历其实都有海的参与,海是背景、海是磨难、海也是成全,而这海不全是自然之海,也是遭受外侮家国动荡之际形形色色的人海,是情系桑梓浩荡而渊深的心海。

《人民文学》编辑部认为,中国北方人迁徙的历史现象,比如走西口、闯关东等,曾被许多优秀作品一再表述过;相形之下,从中国南方发生的那些出国门过大海的下南洋故事,有较大影响的力作显然要稀少得多。《平安批》的发表,不仅有望改变这类题材创作长期存在的南北失衡的格局,而且有可能使得“迁徙”母题创作现出新的艺术海拔。

此外,《人民文学》特在2021年第一期头条开设“最美奋斗者”栏目,致敬劳动英雄、时代楷模:“难忘的2020年,奋斗的中国以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谱写了人间大爱,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现在,时代进入了又一个重大的年份,我们更要讲好奋斗故事。”

《收获》

2021年《收获》第一期推出虞璐琳的长篇小说《月光密码》。这是一个讲述中国芯片的故事:二十世纪初,中国芯片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张海潮带着创业团队自硅谷来到张江,立志要在通讯芯片领域闯出一片天地。然而他将面对的,不仅有一轮一轮融资投入的困扰,还有竞争者的明枪暗箭、资本家的嗜血逐利、来自国际芯片企业的围剿,以及同伴的质疑与离去。所幸,中国芯片业几代人的心血努力,始终在他的背后支持他。一切荆棘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建立中国自主创新的通讯制式,迎接通讯新时代的到来。

宁肯的中篇小说《黑雀儿》讲述了如马戏团一般,日复一日地被人观看、呼喊、投掷杂物的一家子:板爷黑雀儿爹蹬着三轮,每日载着疯娘、黑雀儿、黑梦到土站捡破烂、捡煤核。正当所有人似乎都已习惯于欺侮和被欺侮,黑雀儿忽然以最原始最荒蛮的举动——咬,开始了他的反抗。黑雀儿逐渐成为颇具声名的顽主,他禁止全家人再去土站。但他的侏儒弟弟黑梦在土站捡到了两本残破的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完全读不懂地阅读,无人能够阻止他继续去土站。

双雪涛的中篇小说《刺客爱人》也同样值得关注。北京的一个寻常下午,杂志摄影师李页背上一把战国古剑去见昔日爱人。半路上,他改道拜访另一个刚认识的年轻女孩,开门的却是一位中年男人。结局仿佛取决于情势,其实是注定的闭环。

《花城》

《花城》2021年新刊聚焦“人”的时代样本书写和“文学想象”。第一期重点推出尹学芸的中篇《苹果树》。这部小说契入人性深处,用一棵苹果树连接了两个家庭三代人,在命运的捆绑和现实的拉扯中,审视世态人情;短篇首推鲁敏最新力作《灵异者及其友人》,小说讲述让人趋之若鹜的小神仙,表面写逆境之时求神问卜之心,实则反观人心,写命运无常,写抉择之难;散文随笔有艺术家徐冰来自纽约的《小院树木的艺术史》,深入浅出地从小院的植物生态延展至艺术的价值核心,展示纽约居民疫情外的另一种生活;还有蔡天新的“纸上旅行”系列散文第一篇《水上或陆上的童年》,看他从稚嫩的笔触开始,用地图丈量世界并成为他持之以恒的人生旅程的纸上预演。

几部作品虚实相承,从不同的时间切片入口,展现“人”的不同现实状态和文学书写。《花城》2021年长篇专号春夏卷也同时推出杜梨《孤山骑士》、阿航《欧洲时间》、范若丁《刀客入城》,用未来、当下、过去三种时空意识,呈现出不同时代对“人”的文学想象。

这一期的另一大亮点在于“花城关注”栏目推出的“青年冲击”专题,栏目主持人何平把谢青皮《穿光》、王苏辛《冰河》、丰一畛《反讽的田园诗》、张玲玲《移民》、卢德坤《成人教育》、王陌书《山中速写》六个写作者与作品聚集在一起,希望展示这个时代的青年意识和当下写作。“不是想聒噪文学革命,而是想矫正一些对青年写作习焉不察的偏见”,“不只是为对他们同质化指责作辩护”,而是关注他们的现实特征。同时配发“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四期对谈文章《中国“非虚构”与“非虚构”中国》,从虚构和非虚构两个层面,横向且广度地呈现当下中青年写作者的书写现状。

《十月》

2021年的《十月》从回望开始。从《中国在梁庄》到《出梁庄记》,“梁庄”已成为这时代文学与文化的象征性风景。这十年对“梁庄”的离别、重返、出出进进,梁鸿已告别“博士返乡”的俯身式观察,而替之以“内部居民”和“在场者”才会有的融入视角。

这一期的“头条”《梁庄十年》是梁鸿十年人物、主题、情感模式的延续,也是非虚构写作方式与可能性的变革。尽管章节结构仍然借用“房屋”“土地”等社会学主题,但梁鸿在社会学与文学的天平两端明显偏向文学。这不仅指溢出章节主题的复杂故事维度,也包括作家在文本形式上的轻度洁癖,剔除议论与主观、保留细节与故事,将材料和思辨的部分以脚注的方式呈现。梁鸿在克制作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将“我”隐没在梁庄儿女众生相中。

《梁庄十年》之外,还有更为遥远的回望。如赵晓梦长诗《马蹄铁》所言,“从长时期远距离看”,我们在“补江山社稷的作业,补雪泥鸿爪的作业”;马拉的短篇小说《沈先生字复观》是对崖山与汉文明风骨的打捞;“思想者说”李舫《山山记水程》则是在当代语境里重思李贽与晚明。

《当代》

2021年《当代》第一期推出梁晓声的长篇小说《我和我的命》。这是茅奖作家梁晓声获奖之后的第一部长篇新作:“校长妈妈”的离世,牵出了“我”的身世之谜,爱情的夭折和对养父的不理解,迫使“我”中断了大学学业,远赴深圳,成为工地上帮厨的打工妹,在各种煎熬中,一点点成长,一点点认识人生和自己的命。作品勾勒出早期深圳人真实的人生轨迹和精神轨迹,巧妙地把个人命运和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融为一体,写出了一个试图驾驭自己命运的女性的倔强、冲动、行动及思考。

这一期还推出六个中短篇小说,有葛亮充满奇幻色彩、重合历史与当下的《瓦猫》,阿郎书写一场因爱而生的残害的《正月初六》,肖铁聚焦儿童小事、国族大事,又是中国人在海外典型尴尬的《蓝烟囱》等。此外,“故宫谈艺录”推出祝勇书写苏东坡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讲谈”栏目推出了张莉的《关于陈衡哲》。

2021年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建社七十周年,《当代》特开辟专栏以庆祝、纪念。专栏第一篇是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写与人文社三十年的交往,深情往事,历历在目。

《钟山》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龙野札”。

名家专栏是《钟山》杂志的传统与特色。2021年《钟山》在延续王彬彬“栏杆拍遍”、潘向黎“如花在野”的基础上,新增李洁非专栏“品宋录”,陈应松专栏“神龙野札”。“品宋录”延续了李洁非过往在《钟山》专栏厚重、精深的特点,在其卓越的文史功底和宽广视野的基础上,展现他近些年专注宋史研究的独特见解、心得;“神龙野札”的主要内容是陈应松深居神农架八百里群山怪岭20年,在这一独属于他的“独特的生活场域”里的所闻所见、生命感受。

“河汉观星”也是《钟山》的品牌栏目,去年以张学昕批评专题的形式恢复,今年将邀请多位资深评论家对当前文坛的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研究、辨析。2021年《钟山》第一期推出程德培的文章《三扇门——黄孝阳的十年六部长篇(2010-2019)》,全面深入研究黄孝阳近十年卷帙浩繁、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长篇小说创作。

与此同时,《钟山》继续着力推出青年作家和青年佳作,2021年将依托“钟山之星”文学奖、“钟山·中国创意写作合作推广计划”大力挖掘推广新人新作。

《作家》

在2021年《作家》第一期,苏童工作坊的师生们研讨了短篇《玛多娜生意》《西瓜船》的时代背景、叙事艺术;张英对格非的专访,把记忆带回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和“江南三部曲”的诞生历程;《“李尔王”与1979》评论两篇,从比较文学和符号学的不同视角深入解析了薛忆沩的这部长篇力作。有意思的是,苏童、格非、薛忆沩三人都提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一期小说的阵容也很强大——邱华栋到《冰岛的尽头》用爱寻找“消失的爱人”,李浩做了一顿《普拉娅的早餐》向诗人致敬,阿成在《鲜花大街》的俄罗斯餐馆品红酒访历史,残雪用成长向远行作《最后的告别》,朱文颖晃动的手持制造出《平行世界》,包倬把一记响亮的耳光静音为一篇《掩耳记》,郭爽笔下的年轻人跨越《换日线》走向世界走向生活,马平的《塞影记》则挖掘了一个老人的百年人生。此外,还有张曙光、余怒的诗歌作品小辑及刘德有讲述的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等丰富内容。

《西湖》

《西湖》2021年第一期“新锐”栏目里,朱安娜的创作谈写道:“将我们全部的书写化为哀悼,或者说我们的书写从一开始便已是哀悼。”以此对抗遗忘,在哀悼中得以铭记。我们没有想到,这一期里黄孝阳《耻》这个短篇,竟成了作家与我们天人永隔的遗作。黄孝阳的小说质地是致密的,经过思想淬炼的意象和丰富色彩,以通感的方式在苍翠的森林中密密层层地闪动启示的光。《耻》是智者在爱欲袭来时的平衡、被大水淹没前的自省,而这一切着落在“羞耻”这一感觉的自持上,又让小说具有了禅悟的味道。

以写作对抗时间和死亡,以写作哀悼,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纪念。

“新锐”栏目推出的是朱安娜的两篇小说《星星离地球最近的夜晚》和《推销小说的人》。安娜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密针脚中让虚构的想象力自由飞翔,于小说中触处点铁成金,有强大的能力在情节中让虚幻与现实互化。

北缺也是小说新人。不少作者写过火车上的邂逅,而北缺的短篇《十八岁的列车》特出之处在于,文字简练,又熨帖细腻,将几十个小时乘坐慢车的经验赋以“有意味的形式”,将平凡的事物表达得不平凡;在精微的生活之锦上,绣出了一种真挚的羞涩,清新又切实。

“双重观察”里,三三对王辉城的印象记《龙川靓仔编年史》,从标题即可见出文字的活泼灵动;王辉城记述2010年相识以来的文字交往,对三三写作的几个时期评析的同时,反思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兼学者之风尽显。

今年《西湖》还新开了“张英访谈”专栏。做了三十年文化记者的张英,预备将他对众多文化大家和师友的专访放进这一栏目。本期是张英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听白老谈“我与民间文化”。

《山花》

2020年是《山花》创刊70周年。2021年第一期《山花》依旧以大力推出现实题材文学作品为主,兼顾人文关怀,并持续加强对当代艺术成果的挖掘。“小说驿”栏目刊登的是裘山山、凡一平、罗望子、舒飞廉的小说。几位作家从不同题材入手,书写了平凡与传奇。在裘山山《失踪的夹竹桃》里,寓沧桑于平淡,以淡然的口吻讲述过往岁月的生活情态与真情,饶有余韵。凡一平的《督战》叙写战争年代中个体的担当与个体命运的莫测。罗望子的《梯田漫步》见证了人物的起伏人生,在世事中,书写了人的真挚情感。舒飞廉的《渡淮记》延续了作者的独特风格,借武侠书写人心与处事,小说华美、犀利,悬念丛生。

“三叶草”是《山花》的名牌栏目,同时推出一个作家三种不同文体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以呈现一个作家多方面的写作才能。本期推出的是索耳的作品。小说《皮套演员之死》极具探索性,讲述奥特曼皮套演员饰演者的偶像包袱,戏里戏外参互叙事,形成了小说的精神张力。散文《范式的尾音》从音乐、文学、绘画等门类入手,思索“范式”的边界及其意义,横纵对比,以个人化的视角观测艺术之于生活、技艺、文明的意味。组诗《夏夜回旋曲》,以沉着、冷峻的手法,呈现出日常性与精神性的交融。

“译记”栏目为《山花》去年新设,新一期陆源带来了他的《双重密写的讽世之书》,关于麦尔维尔的《骗子的化装表演》,从作品的分析到它的接受史,包容了诸多内容。“视觉人文”栏目此次入展的是著名艺术家何多苓的作品。何多苓的绘画技艺展现的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自由,其作品蕴藏的诗意依托于画家复杂与细致共生的超然笔力。

《青年文学》

《青年文学》2021年第一期着重描绘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在其中的困惑和求索。

本期头条作品为张毅的短篇小说《两个人的山谷》:一个年轻人在雪崩中去世后,将器官捐献给另一个年轻人。失去了儿子的父亲,多年以后辗转找到受捐者。受捐者为了纪念死者,在雪山下开了家茶馆。父亲隐瞒身份为他打工,发现受捐者周小苏“是个好青年,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他想,儿子的肾在周小苏身体里找到了好的归宿”。但是,他一直没有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他想要跟儿子的肾离得更近。

此外,李知展的短篇小说《今冬无雪》主要讲述了城乡结合部的青年以及他们面对的世俗生活中的困惑和坚守;本期“城市”栏目由强雯的两篇短篇小说和一篇对谈构成——《跳来跳去的空调车》写了一对极度循规蹈矩的准夫妻小心翼翼却不平坦的生活,而《李斯特在钢琴边的幻想》写了上层与底层之间一次有意味的邂逅;“灯塔”栏目刊发了青年作者甄明哲的中篇小说《柏拉图手表》,小说写了一个喜欢哲学的年轻人,在面对追求物质金钱的同龄人时感到失望幻灭。这篇作品探讨了很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

《天涯》

《天涯》2021年第一期的“作家立场”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特别策划了“人工智能与科幻叙事”二人谈:王钦和刘诗宇两位青年学者通过思考与辩证,试图分析在人工智能场域下人的感情、性格、伦理、文化等的互相纠缠中,如何继续进行既是科幻的又是现实的叙事。欧宁的《日本农托邦》、孙歌的《克里俄的面孔(外一篇)》与杨波的《晚清使臣看斗牛》,有的关注近现代日本的乌托邦式的社群实验与乡村建设,有的从历史的侧面钩沉思想的本质,有的则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另一种角度的观察。这三篇文章都从独特的角度出发,为近代文明交流过程中的互通互鉴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民间语文”栏目侧重底层人物和底层职业的真实记录。马拉的《殡仪馆手记》记录的是他在中山市殡仪馆的真实经历和切身感悟,对照新冠疫情期间与“殡仪馆”相关的新闻,这篇手记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近期的北京疫情通报让大家看到流行病学调查里北漂的生活几乎被通勤和工作填满,苏丰雷的《诗人职场日记》虽然写于七年前,但如今读来,依然不啻是现实的写照。

“小说”栏目既有著名小说家残雪、凡一平,刚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阿微木依萝和新人创作者莉莉陈,也有跨界出圈的导演唐棣和医生老于头。“散文”栏目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有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对古代女性命运悲剧的哀叹、对底层人物及生活的摹写、对诗人彭斯一生的回顾、对卑微的生命的体恤以及对奇人异事的记录。

《江南》

2021年《江南》第一期推出了五部中篇小说:李约热的《八度屯》、宋小词的《舅舅的光辉》、吾空的《背面的光》、王芸的《异向折叠》、钱墨痕的《不恋爱的时候,你们在干什么?》。

其中,《八度屯》讲述了一个干部下乡精准扶贫的故事:八度屯是整个野马镇最让人头疼的自然屯,这里的村民喜欢告状,闹出动静。李作家孤身一人走村串户,耐心倾听,甘当减压阀,跟这个麻烦的村庄发生了种种交集。其他四个故事分别有关底层、婚姻、拆迁与青春,皆有着别样的温度与力度。

这一年《江南》的第一个“非常观察”栏目聚焦《今天,小说如何革命?》,由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持,从“今天的小说是否应该革命”和“小说如何进行革命”角度切入,向目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发起了问卷调查。

《大家》

2021年《大家》第一期重点刊发了作家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战争合唱团》。编辑部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战争合唱团》中所设计和涉及的“战争”,不管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还是夫妻之间的“战争”、人性之间的“战争”,抑或是两个对立又相近的自我的“战争”,都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生活逻辑。

此外,第一期“新青年”板块着重推介小说家林森、丁颜、姬中宪的作品《我们都在群里沉默不语》《尘封的灯》《我曾认真想过与你相爱》。而“诗歌”板块推出诗坛当下享有盛名且创作力旺盛的三位诗人(陈先发、荣荣、张执浩)的诗歌。

据悉,2021年《大家》将恢复中断多年的“《大家》文学奖”。第一届“《大家》文学奖”于1997年颁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在连续举办四届之后因故停止举办。2021年“《大家》文学奖”将重新恢复举办,助推当下文学新发展。

《小说界》

2021年是《小说界》创刊40年,所以这一年的主题更偏向于致敬经典,第一期的主题来自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

让编辑部意外的是作家们对于《雪国》的热情。在7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中,作家赵松、李静睿、彭剑斌、张玲玲、殳俏、俞冰夏、张敦用有形或者无形的雪、用真实或者虚拟的隧道、用被克制或者被灼伤的欲望,来应和他们心中的“雪国”。

此外,在“观点”栏目中,编辑部特意约请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谈谈《雪国》这部毫无疑问的经典。“单就小说技术层面而言,《雪国》似乎已经不太能提供什么新鲜的养分给今天的小说读者和书写者。”但是,张定浩笔锋一转,“《雪国》的故事本身依旧有某种直见性命的力量,尤其对于已度过作者写作《雪国》年纪的我而言,重读《雪国》,就是重新穿过某个长长的隧道,然后看到夜空下白茫茫雪地中曾伫立过的不灭的美。”

在《雪国》之外,本期《小说界》专访了李诞,这也是李诞第一次接受文学杂志的采访。在2020年疫情期间,李诞写了中篇小说《候场》,里面的主人公也叫“李诞”,还有不少损“脱口秀”的内容,但李诞特别声明如下:它是小说,有大量的虚构,不过情绪是真的。这跟脱口秀一样,“段子是编的,情绪是真的,要是做假,观众一眼就能识破你,写小说也是如此。”

而“特别推荐”栏目刊登的是美国著名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短篇小说《美好的日子》。它是根据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的作品《美好的日子》而创作的,收录于由美国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劳伦斯•布洛克编著的短篇小说集《形与色的故事》——书中,包括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内的17位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以梵高、高更、达利等大师的艺术作品为灵感,创作了17篇悬念迭起又扣人心弦的小说。欧茨创作的《美好的日子》是一篇带有浓浓的哥特气息的小说:11岁的女主人公在父亲离家之后,屡屡流连于美术馆中的大师作品前,直到有一天她听到画中有声音在呼唤她,而她就此爬进了画中的世界……

《上海文学》

2021年第一期《上海文学》游走于现实与科幻之间,重点推出了短小说特辑。陈永和的《困境》直面生活中无解的难题,写一个人的生命得到挽救,却把家人拖入了困境;于是的《化石》书写个体的处境犹如一枚化石,可以折射出一个深邃的世界;周洁茹的《生日会》用对话构建起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张力;刘按的《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短》用极短的篇幅呈现个人化的文学趣味;陈思安的《感情生活》为一组短小说集束,将当代人情感生活的种种细节刻画入微;王文鹏的《命运链》由《动物园》和《马戏团》两个短篇构成,亦真亦幻又互相勾连;赵松的《R&C》写到一个人关联着整个宇宙。可以看到,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的语境,小说所指向的都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永恒命题。

小白的中篇《“发挥你无限的潜能”》也是如此。当人工智能开始全面改造人类,还有某些情感能够超越于科技之上。小说兼具科幻小说严密的逻辑性和纯文学对人性的深切观照,是成功的“破圈”之作。

此外,王尧开设新专栏“纸上的生活”,跨越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勾勒此岸的生活和别处的记忆,本期刊发《风,或纸鸢》。棉棉的新专栏“心电之影”本期刊发《过去依然难以预料》,回望1990年代的上海。

《萌芽》

2021年,《萌芽》第一期“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专辑”刊出了陈柏言《湖》、张木贞《海边的智齿》、叶杨莉《鳄鱼先生》、徐振辅《花、雨以及河流》、吴可人《复调》、杨隶亚《失恋家族》、曹姮《幽行迟迟》、王奇兰《童年对话》等营员作品。

更有趣的是一份“2020上海台北两岸文学营问卷”,提问者是两岸四位著名作家,回答者是两岸青年写作者。这些问题都非常特别,比如:“2020年的写作有没有什么与以往特别不同”“你新增的常用词是什么”“疫情不曾改变你的是什么”“2020年,引诱你发现死亡的讯号是什么”“这一年你有没有一个最快乐/懊悔的时刻,是什么”“请描述,这一年让你感受深刻的爱的那瞬间”“2020年的阅读里最打动你的书是哪一本”,而年轻的写作者也给出了丰富多元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