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十年寒窗苦留翰墨,一部文学史纳文图 ——“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新书发布会举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季通宙  2020年12月30日11:30

12月26—27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南京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图像”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在南京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围绕赵宪章教授任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丛书,就“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进行了研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立元在大会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是为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论域,而且对于整个文学研究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真正意义上的填补学术空白的原创之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构工程中的一个重大成果。

会议现场 会议主办方供图

“图像时代”的中国文图关系研究

文学和图像的关系古已有之,中外有之。在中国语境下,文学和图像作为两种重要的表意符号,其历史关系主要表现为一种和谐的唱和关系,尤其是汉字本身的构型、汉语文化及汉语语言思维的特殊性,更令中国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显得复杂多变、密不可分。然而问题是,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不得不在文学—图像中面临自己的符号危机,这也是当代学者在研究文学与图像关系时无法回避的理论境遇。《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项目的初衷,即是回应当前的这场文学危机。它试图从文学与图像的具体历史出发,依据丰富、可靠的史实材料和与之相契合的核心概念“语象”,厘清文图关系演变的内在规律。

全书秉承“文学本位”的编撰理念,横跨中国文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等多个学科,借鉴语言学、符号学、图像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重在探索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开拓文学研究的新方法。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王月清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该书是一次双重意义上的跨学科实践,不仅具备多学科的研究视角,还包括不同学科的工作方法。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董晓教授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不仅对中国文艺理论界贡献甚大,而且对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也是意义非凡。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代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对《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认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的结集出版,彰显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在文学与图像领域不俗的研究实力。这部书是由赵宪章教授统领的由多学科组成的团队,集十年之功、锐意穷搜、钩沉索隐的硕果。其搜罗之完备,分类之准确,体例之严谨,在书中都有很好的呈现。

这本书的编撰工作自2010年下半年启动至今,已历经整整10年。10年编纂论证,一路走来,筚路蓝缕,艰辛异常。赵宪章教授在介绍中提到:“十年间,除开题报告外,编委会召开了学术研讨会,3次审稿会,6次主编交流会,出版了6卷《文学与图像》年刊以供操练。”如今,这些昔日的“蓄势”早已被夯筑成了文学与图像关系这一富有中国特色新论域的基石。此次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共8卷10册,分为先秦卷、汉代卷、魏晋南北朝卷、唐代卷、宋代卷、辽金元代卷、明代卷(上、下)、清代卷(上、下)。出版方顾华明社长在介绍新书时提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以大量可靠的事实为依据,论从史出,凝练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图像关系理论,足以与西方相关的当代理论展开平等对话。

作为新生长点的中国文图关系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风靡一时。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韦勒克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论断。在这本新批评的经典之作的第十一章“文学与其他艺术”中,韦勒克将这种关系研究视为一种外部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次要内容。这一成形于五、六十年代的观念,长期以来影响着国内学界对文学和其他艺术关系的认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教授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认为,随着赵宪章教授及其团队最新成果的出版,《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将以本土经验和研究,推动国内文艺学界重新去反思韦勒克的论点。事实上,只需梳理文学与图像、文学与音乐、文学与书法等其他艺术的关系,就会发现这种研究早已不仅仅是外部的、简单的表层研究,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内部研究。就目前来看,文学领域不仅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甚至艺术学理论、美术学、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学者都已经致力于文图关系研究。而图像方面,不仅包括绘画、雕塑、书法,还包括摄影、影视与网络图像等。这些从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中可见一斑,议题涉及文学和图像等多个领域,再次验证了文图关系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说明文学与图像不是A与B之间的简单对应关系,还涉及多媒介时代文学的形态变异,以及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的关系问题,值得进一步开掘与深入探讨。

此次与会的代表,包括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汇集了当前国内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学人,其中既有知名学者赵宪章教授、张法教授、赵炎秋教授、张晶教授、张节末教授等,也有许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文图关系研究之生长性,在近几年国内高校的各类论文答辩中多有体现,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在选题时都会考虑到文学与图像问题。大量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都说明各类年轻学人的目光已聚焦于此,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不少成果。这证明了文图关系研究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学术热土。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书影 会议主办方供图

与西方理论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本次大会共提交45篇文学与图像关系的论文,代表了目前国内专题学术会议的较高水平。内容涉及中外古今,论题涵盖当前文图关系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文图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建构、中国文图关系史的个案研究、文图理论的批评实践等几个方面。

关于文图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建构。浙江师范大学张法教授的《文学图像在中国古代的审美分层》,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的《“如在目前”与“见于言外”——中国诗学中的内视美追求及其审美功能》,都是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设计相关的理论问题。赵宪章教授的《文学书像论——语言艺术与书写艺术的图像关系》也是从“书象”概念出发,在理论层面讨论了文学和图像的关系。

关于中国文图关系史的个案研究。许多学者都做了相关的研究,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的《河图洛书与早期中国图文一体观念的建构》,就属于中国文图关系研究的一种。这种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谱系学工作方法,不仅是中国文图关系史个案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文图关系史学理考证的基本逻辑。在这种研究理路中,湖南师范大学赵炎秋教授谈到了王弼的“言、象、意”观,及其适用的研究对象,包括表意之象中的文字类作品,还有部分表意之象中的图像类作品。此外,部分学者还提交了国外图像研究个案,与其他中国文图研究的论文形成了一种互文。华东师范大学王嘉军教授的《偶像禁令与艺术合法性:一个问题史》,从犹太教的偶像禁令与列维纳斯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出发,将艺术合法性的问题史还原为一个具体的事件,讨论了西方学术传统中的文字(文学)与图像(绘画)、视觉与听觉之争。

关于文图理论的批评实践应用。对文艺研究来说,衡量一种新理论成立与否、有效与否的标志,在于它是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范式与一些基础的可操作的理论范畴,能否帮助学者进一步展开研究。回顾过去几年,赵宪章教授提出的语图互文、语象、书象等概念,已经被各个学科的学者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切口,运用在了各自的研究实践中。此外,还有空间叙事理论、跨媒介叙事理论等国外理论,也已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文图关系时常用的理论范式。在本次会议中,东南大学乔光辉教授的《金台岳本〈西厢记〉插图的文学批评解读》对《西厢记》插图的解读,长沙学院刘德胜老师的《鲁迅〈故乡〉插图中的三个少年闰土形象》对闰土形象的解读,南京艺术学院李森老师的《在古典与现代文本边缘——析达利雕塑〈海神〉》对古希腊海神特里同和达利后期雕塑《海神》的对比,这些围绕作品展开的批评实践,不仅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案例性研究,也是检验理论范畴有效性的重要实践。

十年努力,终成正果。这部书不仅凝结了国内几代文图关系研究学者的智慧与汗水,也是当前该领域的里程碑之作,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写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尝试。相信此后的中国文学图像关系研究将在此书基础上更有力地向前迈进,进而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关于文学和图像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