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作者:周瓒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ISBN:9787520370936
定价:125.00元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诗歌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2019)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诗歌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本书把当代诗歌批评史从“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诗歌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70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作者简介
周瓒,诗人、译者、戏剧工作者、学者。生于江苏,本名周亚琴。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研究员。1998年,与诗人翟永明等创办女性诗歌刊物《翼》。1999年获安高诗集整理奖,出版诗集《梦想,或自我观察》。2006-2007年度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加入北京帐篷戏剧小组,现为北京流火帐篷剧社成员。2008年,与曹克非创办瓢虫剧社。
目 录
导论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概论 (1)
第一节 当代诗歌批评的“ 界定” (2)
第二节 当代诗歌批评与写作的共生性 (12)
第三节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阶段 (22)
第四节 体例及评述方式说明 (30)
第一章 破与立: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诗歌批评 (35)
第一节 新?旧文艺队伍划分与批评主体分化 (36)
第二节 新诗形式问题?传统问题的讨论 (43)
第三节 新民歌运动和新诗发展道路问题论争 (55)
第四节 诗歌批评演变为文艺批判 (69)
第五节 对诗人们的“ 批判” (84)
第二章 均质化的极致与“潜在写作”的反拨: 20 世纪60—70 年代的诗歌批评 (111)
第一节 滑向批评凋敝的年代 (112)
第二节 激进的诗歌实验与“ 上纲上线” 的批评 (117)
第三节 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阐释 (129)
第四节 “ 潜在写作” 与民间传播 (134)
第五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及其评价 (140)
第三章 立体?多元的“新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的诗歌批评 (147)
第一节 批评空间的拓展与批评功能的修复 (148)
第二节 “ 朦胧诗” 论争中的批评话语转向 (160)
第三节 “ 第三代” 诗歌群体展示与反思 (178)
第四节 在讨论?论争中深化诗歌的诸问题 (195)
第四章 诗歌“边缘化”及社会文化“转型”: 20 世纪90年代的诗歌批评 (209)
第一节 “ 转型” : 诗歌批评话语的空间分化 (210)
第二节 文化批评中的“诗人之死”与诗歌“边缘化” (221)
第三节 批评的维度及反思的限度——以“女性诗歌”和“先锋诗歌”批评为例 (237)
第四节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 (252)
第五节 诗人批评与学院批评现象 (279)
第五章 丰富与匮乏: 21 世纪以来的诗歌批评 (306)
第一节 互联网时代: 诗歌写作与批评空间的迁移 (307)
第二节 诗歌“ 写作伦理” 批评话语 (323)
第三节 诗人代际划分及其批评实践 (339)
第四节 诗歌细读批评的深化与总体批评的困境 (357)
结语 批评“批评家” (365)
参考文献 (377)
后记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