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孟繁华:希望文学能够给读者建构生活的信心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2月10日16:33

中国作家网:我们对于农村题材的书写传统是怎样的?

孟繁华:1942年以后,农村题材创作兴起,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要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创造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延安开始,这种书写有了最初的范本,比如《白毛女》,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共和国成立,比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包括后来当代文学里的八大经典,“三红一创保山青林”(《红日》《红颜》《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保卫延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文学界普遍认为成就最高的还是《创业史》。

到1980年前后,有两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一个是古华的《芙蓉镇》,还有一部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时候,我们感到非常震惊,中国的乡村题材文学开始向新乡土文学在调整,作家用一种非常真实的现实主义方法来反映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于是新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界迅速崛起。可以说40多年来中国乡村文学的创作,始终围绕着改革开放来进行的。我相信中国的广大作家,特别是书写乡村的作家,对改革开放是完全拥护和赞成的。

那么一个非常有重要表征性的创作状况是什么呢?我们看到书写乡村变化的一些作品时,能感觉到很多作家对于乡村变革所持有的情感态度是不一样的。很多作家是怀着非常热烈的感情、充满激情的来书写乡村巨大的变革。变革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很多可能不是政策性的,是乡土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所决定的。作家书写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复杂的心态,先富起来的人和没有富起来的人之间的那种矛盾纠葛等等。他是带着情感立场和情感态度的,有很多非常乐观的作品。比如周大新、关仁山等,乐观地书写中国农村变革的作品,这些作品我觉得都有社会主义初期的文学传统的谱系关系在。有些作品的人物从人物谱系角度就像梁生宝=肖长春和高大全的当代版,或者在说人物在价值观上没有变化,但行为方式上以及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做了很好的处理。

另外一种就是说对乡村中国变革过程中的一些缺失,作家感到忧虑。乡村中国的变革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以及乡村文明在空心化过程中的崩溃。很多作家用文学的方式表示出了忧虑。还有一种就是对乡村生活的变革,用一种很客观的这种方式去呈现。

40年来的整个新乡土文学或者叫做乡村文学的整体情况大概就是这样。我始终认为,乡土文学或者农村题材和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系,和很多作家的文化记忆、情感记忆以及生活经验有关。乡村文学创作建构起来的传统,被一代代作家所传承,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学经验里面最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作家网:中国农民在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不是作家也在寻找对于农村变化的一种新的书写方式?

孟繁华:乡村中国的变革是非常困难的一条道路。我们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进入现代对于农民甚至乡村各级干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能够从这样一个并不令人十分乐观的环境里面,迅速走向现代,让广大的中国农民都过上很好的日子,这条道路是非常艰难。

我们不说别的,就说当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加快的时候,很多农民特别是青壮年来到了城市,在进入城市的过程当中,事实上他们是受了很多委屈,生存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通过具体作品呈现出来,每个农村的变化,资源、资金,观念等,包括具体的人物,从物质到精神,也能看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

中国作家网:您又如何看待中国作协组织25位作家深入到扶贫的第一线去采访采风,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去记录时代?

孟繁华:脱贫攻坚事业是国家总体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作协派25个作家深入农村,通过文学的声音加入到整个中国扶贫的总体战略里面去,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在这一点上,中国作协做了很多的工作。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年,很多作家深入下去之后,作家做了很多的工作,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各个大出版社几乎都出过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作家发出的扶贫声音和塑造的扶贫形象。中国作家在扶贫道路上的文学声音,他们塑造的这些文学形象,让广大读者看到了整个国家脱贫致富的希望和信心。

中国作家网:对您来讲,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文学的力量应该体现在什么地方?

孟繁华: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我们希望所有的文学都能够给读者建构生活的信心,看到生活的美好。包括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他们塑造的这些个形象实事求是,用现在流行的话叫正能量。

去年,我曾经中国作协采访团去临潭池沟村,池沟村是整体新建的一个村子,青山绿水,房子非常宽敞,每个人脸上的神情就会表达他对脱贫致富的那种感受,有满足感,对生活有幸福感。

有一天临潭的县委书记跟我们在一起聊天,他眼睛都是血红的,他要到省里开会,到市里开会,到县里开会。每一个村庄有几户贫困村,他一清二楚。所以脱贫攻坚是举全国之力,基层干部他们真是太辛苦了,我们看到心里非常百感交集。所以书写这个事业的作品,我觉得不仅对广大的农民,对整个民族都有积极的鼓舞作用,能够看到国家民族的希望。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好日子,脱贫攻坚这条道路就是一条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