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回归真正的“阅读理解”? ——《我认出了风暴》新书沙龙在京举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虞婧  2020年12月08日09:23

“如何把中国散文丰美的收获和语文教育进行对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学校里开了一门“当代散文研读”的本科课程。她发现,大部分的年轻人对中国散文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那么这30年间的中国散文在哪里?如何才能把现在的散文写作的变化推到大学生、中学生面前?带着这样的思索,她选出9位作家的散文,精心编选了《我认出风暴》一书。

12月5日,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以“如何读,为什么读——我们时代的散文阅读与语文教育”为主题的《我认出了风暴》新书阅读沙龙在京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北京市特级教师邓虹,《我认出了风暴》主编张莉,青年作家张天翼参加活动,活动由《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主持。

“我认出风暴激动如大海”

散文是与人们距离最近的文体,蕴含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对自然的记趣,对生活的纪实都可用散文的文体记录。在语文教育中,散文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家以其细腻的笔触、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丰沛的情感创作作品,激发了学生们对自然、人类、万事万物的好奇与向往,刺激着他们的内在的心灵感官。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可以从散文中获益。

《我认出了风暴》精选了鲍尔吉•原野、雷平阳、李敬泽、李娟、李修文、刘亮程、塞壬、张天翼、周晓枫9位当代优秀散文家的代表作。现代散文的传统自鲁迅时期创立,经过近百年的变迁,写法似乎变得极易落入窠臼。而这9位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都为打破散文文体栅栏做出了努力,让散文创作变得自由而不失风格,深刻又不失趣味。

“汉语不仅仅是为了美,不仅仅是瓷器,更是剑,是锄头,是一种力量。”李敬泽谈到,这个时代的写作者越来越多,文字作品空前广阔,但是能言说复杂时代经验的,具有创造性、艺术性的作品却很少。《我认出了风暴》一书中的散文书写打开了新的散文写作面向,展现了汉语的美与力量。

书名“我认出了风暴”取自里尔克《预感》,张莉以此来表达自己阅读这9位作家作品时的心情。“为什么我会选这些散文作家?因为他们的语言和阅读理解、高考作文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文章的语言,让人打开所有写作的触觉,让心和笔可以真正地与这个世界重新建立一种联系。”她认为,很多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被格式化地训练,这不是真正的阅读和写作,重要的是要认出语言的风暴、情感的风暴,对这个世界有情,对他人有情。她期待这些作品能让读者找回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而非落入“工具人”的窠臼。

捕捉散文真正的灵魂

“到底要给学生呈现什么样的文章?”常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王立军,在参与统编语文教材的时候总是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在他看来,阅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含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

《我认出了风暴》一书中,9位作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己向外界、向自身探索的过程。鲍尔吉•原野以文字将草原生灵在纸上重现;雷平阳将看似平凡的家乡人事写出诗意;李敬泽将古籍历史中人与事写出独有的韵味;在李娟笔下不仅有牧场风光,还有她个人成长历史中的阿勒泰;李修文的散文渴望“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在一起,书写“山河人间”与人民美学;刘亮程的乡村则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塞壬书写自己在南方打工时所见所闻,生命的韧劲和力量驻扎在她的文字里;张天翼将爱情、亲情,写得暖入骨髓又广阔如海;周晓枫书写女性,将复杂丰富的身体、心理体贴又细腻展现,有一种越轨的笔致……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回归真正的“阅读理解”?与会者认为,摈弃同质化答案、过度阐释、拔高阐释,拓宽大中学生的阅读趋向,推动青年一代对散文之美的重新认知,或将带来新的突破。(中国作家网 虞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