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欧阳黔森:从“荒茅”到“花茂”,文学艺术生动谱写脱贫攻坚时代故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2月07日14:06

从“荒茅”到“花茂”,贵州遵义小村落花茂村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一个缩影。著名作家、编剧欧阳黔森长期扎根花茂村,创造出《花繁叶茂》《报得三春晖》《万山红遍》等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生动讲述花茂村人脱贫致富之路,挖掘脱贫攻坚背后的感人故事,践行作家为时代铸魂的历史使命。

扶贫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中国作家网:花茂村以前叫“荒茅村”,有很多比如说出行难、饮水难,村民增收难这些问题。通过您的观察,造成它贫困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欧阳黔森:它原来叫“荒茅田”,主要就是山地,是喀斯特地貌,土地比较贫瘠,原来人口比较少,还能自给自足,人口越来越多以后,人均土地的产值是养不活这一方人的。大量人出去打工,就有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国家做了很多有益的举措,比如“春晖行动”,春晖行动就是去外地务工有发展的人回来反哺家乡,引导很多年轻人往回走。特别是精准扶贫以来,首先改善了交通,县县通高速。然后是呈网状的公路网,每一个村庄通公路,叫组组通。组组通以后,农用小车直接可以到田间地头,直接可以到山上,大面积的运输问题解决以后,无论是中草药也好,水果也好,还是附加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也好,老百姓就对种植有兴趣了,而且他能得到实惠了,经济收入也就带高了。另外,运输时间缩短了以后,农副产品就可以有一个无障碍的供给制度,一头是消费,一头是生产。这样的话就大大减低了成本,也把原来出不去的东西都运出去了,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他觉得在家乡能致富,为什么还去打工?所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前提下,很多农民觉得回乡创业仍然可以致富,他就回来了。党中央的政策,特别是富民富农、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真的是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落到了实处。

这也就是总书记说的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要有具体措施的。我长期在贵州脱贫攻坚第一线,基本上走了88个县市,所有的贫困县我都去过,特别是今年,我高密度地走村过寨,没有见到愁眉苦脸的农民,他们的笑非常灿烂。我记得总书记说过一句非常深入人心的话,他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如果他没有获得感,如果他没有幸福感,他怎么可能有这种灿烂的笑容。

最近我到遵义最后的一个脱贫攻坚县,那原来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我到最远的红岩村和一些组,得走5个小时,之前都没有通公路,全是马托人背。有的扶贫干部到那一待就是365天,一天都没出来,带了7匹马进去,累死5匹。路修通以后,我记得他们在服务平台上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他说,我们扶贫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我在脱贫攻坚一线采访有一个习惯,你给我一堆资料没用,我要眼见为实,我必须到一线,亲眼看见,跟人们对话,这叫眼见为实。从眼见为实上来说,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精准扶贫的伟大。这不是说原来我们就不扶贫,原来是输血式扶贫,你缺什么我给什么,那个是最原始的一种,后来就改成造血式扶贫。

造血式扶贫是什么?是我教你技术,让你去做,后来发现这个也效果有限,比如有的人没读过书,深山老林的贫困户,你教他现代科技也没用。那么我们精准扶贫是什么呢,就是给每一个人都建立档案,针对每家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脱贫措施。像贵州那是百万干部下乡,你不脱贫我不脱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贵州的易地搬迁涉及人口188万的搬迁,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多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如果没有科学研判,没有制定各种政策的可持续性、可操作性,是做不到的。

另外,要保住脱贫成果,必须来一场产业革命,只有产业革命才是最好的扶贫,要调整产业结构,要优化产业结构。

所以说贵州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成绩真是有目共睹,贵州应该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因为我们人口最多,面积最大,贵州省委提出的是什么呢?绝不拖全国人民的后腿,感恩奋进,牢记嘱托,后发赶超。

有这样一个事,有一个脱贫干部他贫困户家去了15趟,但老大娘还是不认识他,因为老大娘96岁了。我就问他,我说你来了15趟,老人家都不认识你。这名干部说了一句话,他说她不知道我是谁没关系,因为我知道她是谁。这句话非常感人,为什么?他去15次了,按道理你都不认识我我老来干什么,但他说这句话那就厉害了,她不认识我不要紧,因为我认识她,她是我的扶贫对象,她要是不致富,那就是我的失职,所以他不在乎她认不认识他,因为他是一个扶贫干部。我觉得扶贫干部真的不容易。我们的扶贫干部也是上有父母、拖儿带女,但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他们就是公仆,真有那种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脱贫攻坚战冲锋陷阵的信念和作为,特别是到了最后向贫困堡垒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是有那种智慧和力量去完成的。

中国作家网:是不是村民观念上也有一些改变,比如说路修通之后,他这个地方不再闭塞了,其实除了能为他们的农产品销路创造增收以外,他的观念也在逐步去改变。

欧阳黔森:它不光是公路通,网络通,电信通、卫视通,外面世界信息量大了以后,实际上当地人也接受了很多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东西,眼界就宽阔了,再加上那么多扶贫干部下来跟他们交流、改变他们的观点。只有彻底转变观念,才可能与扶贫干部更好地配合,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传承乡愁文化,保存记忆景观

中国作家网:村庄发展了,您觉得如何去看待乡愁这件事情,村庄该怎样更好地发展呢?

欧阳黔森:我觉得乡愁它主要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它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多一些,其实是我们的一种生存方式。乡愁它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河流、大树,它是一个综合的、更深层的意义,我认为是传承的优秀的乡村文化,它给我们留下很多文化的记忆烙印。精神层面的和自然景观的和原来我们留下记忆的当时那个时代的那种景观是相统一的,构成了一种整个的乡愁。

中国作家网:花茂村它是如何锁住乡愁的?

欧阳黔森:花茂村是黔北民居的风格,新房子也跟原来的老房子风格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旧貌换新颜。还有对古老手艺的继承。比如古法造纸,这源于最古老的一种工艺,就是用原始的方法做成纸浆,然后酿成一张张的纸。那种纸很柔软,持水性很好。这种纸是有市场的,用以书法绘画,所以不愁卖,也就有了经济收入。传承祖辈传下来的古老技术,也是一种乡愁。

把握文脉,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中国作家网: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来到花茂村,写了《花繁叶茂》?

欧阳黔森:《人民文学》有个编辑是我同学,有一次叶辛说我们贵州的花茂村好,可惜没有人写报告文学,我那个同学很敏锐,他就约我写稿子,当时我也在创作电视剧,我就下到农村来了。

当年我到苟坝这个地方来,路是烂泥浆,吉普车才进得来。路颠簸的,一般人五脏六肺都被颠出来了。当年叫荒茅田,大家有良好的心愿,取名花茂,但愿望没用,依然很穷,直到后来打造“美丽乡村”,再到总书记来,那更是一个飞跃。花茂村才名副其实有了花,花繁叶茂。

2017年我再次到苟坝村第一感觉就是换了人间,这种感觉很强烈。花茂村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或者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现在花茂村早脱贫了,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并且成为“生态美,百姓富”的村庄。这种质变不就是换了人间吗?

当时感触很深,我就觉得写一个报告文学还是不够的,开始酝酿根据报告文学来改编电视剧,所以最后就有了《花繁叶茂》的电视剧。

中国作家网:您觉得为什么《花繁叶茂》电视剧能这么火,而且在b站上那么多年轻人去追捧这个电视剧?

欧阳黔森:当时我们在做电视剧的时候已经想到了定位,因为精准扶贫是减贫脱贫最有效的举措之一。但从艺术上来讲,我们要把一个严肃的事情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出来,这是我们作家创作手法之一。所以定位为轻喜剧,但不等于是闹剧,我们的故事是让人物轻松地来说话,不去生硬地解读政策,这样的话年轻人他容易接受。

中国作家网:您作品中的人物原型王志强说他的饭店因为电视剧火了,带动客流量。这是不是文学的力量所在?

欧阳黔森:我认为是这样,文化是软实力,文学是支撑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回忆和记忆的,我们要记下来,文学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大家也看得见。文化塑造的人物或者艺术品,能助推当地的文化旅游,推动经济增长,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报告文学的意义在哪?它是文学形式里面的一把匕首,短、平、快。但是报告文学变成影视剧,这好像还是不多。它实际上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影视的代入感很强,扶贫干部一看这是我的影子,老百姓一看这就是我,这样的话代入感就强,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呢?年轻人觉得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说得很清楚,知道原来国家下这么大力度扶持农村发展,另外扶贫干部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实际上也在报告文学和影视剧当中充分展示出来了。

扎根一线,为时代奏魂

中国作家网:您认为作家在脱贫攻坚战役中需要承担哪些责任?

欧阳黔森:我觉得作家不能缺失对当代、对当下的关注,脱贫攻坚一线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无处不在,作家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说走马观花一次就回来了,而是要真的生长。跟着扶贫干部和百姓在一起,才知道他们想的什么,他们做了什么。脱贫攻坚一线绝对不能缺失了作家,用我们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英雄,是作家必须践行的,也是作者的责任担当。塑造这些人物,就是为时代奏魂。中国作家网:最后一个问题,您之前说花茂村的扶贫模式是红色加绿色,您能不能简短的给解释一下红色和绿色这种模式?

欧阳黔森:红色是说花茂从1935年到现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当年这个地方是革命老区,是革命的摇篮,当地百姓与红军的感情是血肉相连,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非常重大。 我们讲好当年的长征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就是坚定信心,团结一致,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斗。

绿色是说生态这一块,有一段时间确实对生态造成了伤害,但是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这个理念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举措,让生态得以修复。

贵州没有平原,总书记曾经提出了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我们要念好山地经,利用山地特色同时保护生态,所以绿色发展是根据山地经济的需要,来发展贵州山地特色的农作物,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方面,贵州是做的不错的,,保住发展和生态的两条底线。如今贵州很多地方都在践行这种山地特色的绿色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