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邵丽:找准文学介入时代的交汇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2月07日12:07

中国作家网: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您认为作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邵丽:作家的职责是记录时代、书写时代。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文学是不能不在场的,作家要承担起书写脱贫攻坚成就的责任,借助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书写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事迹和人物,展现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变化。我不太赞成口号式的“脱贫攻坚”,作为作家,就要实实在在参与其中,深入生活,真正走入脱贫攻坚现场,把所见所思所得融入自己的故事或文字里去。这是文学应该做的。等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重新再来审视这样的作品,它是立得住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身为文学工作者,我希望我们的作家能写出契合时代特征、彪炳史册的作品。

中国作家网:那么,我们的作家该怎样去书写呢?就像您所说,不是口号式的“脱贫攻坚”,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去书写故事。

邵丽:面对同样一个事件和人物,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感受。书写脱贫攻坚,100个作家有100种感受和书写方式。在我看来,不要笼统地把“书写”变成统一的一种行为,要求作家怎么做,这样很容易使作家的写作行为变成喊口号,机械式的完成任务,这反而削弱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作家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写方式和文学形式,在作品中注入沉思,这样才有意义。

2004年至2006年,我作为机关干部被派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挂职锻炼,那个时候认识了县委常委、副县长,今年疫情期间,我电话采访他们,想了解一下当地脱贫攻坚的相关情况。因为河南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缓和之际,我随同当时的几个县委常委一起走访了驻马店。我都有十几年没去过驻马店了,采访期间我很震惊,驻马店旧貌换新颜,我都快不认识了。不光我挂职的乡村,现在很多贫困地区基本都已脱贫,村民基本上都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时我在那里挂职期间,写了一系列挂职题材的小说,后来还结集出版了一本小说集《挂职》。我想说的是,作家一定要有生活,而且眼里的事件和人物达到可以落笔成文的程度,再动笔去书写。《挂职》就是有了生活积累之后才去写的。

今年疫情期间我一直在家,时间相对充足,就写了一部小说《黄河故事》,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黄河故事》7万多字,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一个家庭的种种变化,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这个家庭在改革开放之前很穷,家里人经常饿肚子,父亲是个厨艺爱好者,几乎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吃”上面。改革开放后,受父亲影响,家里的孩子基本都从事餐饮行业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写《黄河故事》并非主题先行,我的重点是如何讲好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对比这个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种种不同,这样,就把脱贫致富的过程也写出来了。

中国作家网:您是如何想到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邵丽:《黄河故事》围绕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故事展开,等我有了故事和人物,并且这样的故事和人物内化为我写作的一部分,我才动笔把它写出来变成文学作品。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我的小说就取名“黄河故事”,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我把《黄河故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改革开放,通过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化。有的评论家认为《黄河故事》带着巨大的文学野心,切入宏阔的大时代和具体的小家庭,具有强烈的现场参与感,透视出人性的光辉。

中国作家网:脱贫攻坚题材的作品已经诞生了很多,面对脱贫攻坚题材,我们当下的写作如何避免提前预设或重复模式?

邵丽:这取决于每个作家的理解能力和突破能力。对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在等待一个创作的切入点,就是文学和时代的交叉点。从创作者角度来说,就是观察脱贫攻坚进程时突然有让我眼睛一亮的东西,它一下就点亮了我的写作。我知道,那一刻,写作就开始了。而我特别希望,这样的写作能打上时代烙印,但同时,这样的时代烙印又不太强。换句话说,我希望我观察到的点能与当下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希望我们在书写当下脱贫攻坚题材时,不要再留下类似的遗憾,而能写出一些超越时代流传后世的作品。不管经历多少时代,阅读这样的作品,总能捕捉到人性的光芒。在书写脱贫攻坚战题材、抗击疫情等这类时代重大命题时,如何把人性的光辉挖掘出来,我觉得也很重要。

中国作家网:您刚才说文学和时代的交叉点,这也是作家书写脱贫攻坚题材的难点。您觉得这样的交叉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家如何找到这个交叉点?

邵丽:我特别期待我们的作家能找到这样一个点去书写“脱贫攻坚”,不必急于求成,要积极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积淀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当然,将人性与时代背景融入文学作品中,对作家而言也是巨大的考验。“脱贫攻坚”工程力度很大,涉及面很广,确实会引起乡村的巨大变化。

我的短篇小说《风中的母亲》发表于今年《当代》第4期,我没有从正面出发书写“脱贫攻坚”,而是从侧面关注当下的乡村状态,写一个留守乡村的老人。

当作家真正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现场,就会发现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充满了酸甜苦辣。作家有责任书写和记录这个过程,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并非一定要正面书写,也可以侧面迂回呈现,这主要取决于作家积累的经验素材和写作习惯。 

(李英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