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许晨:“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宁德脱贫启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0年12月07日11:52

中国作家网:您为何选择宁德作为书写对象,据您的观察,它的贫困是怎么造成的?

许晨: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开始时,我就想到宁德。宁德在闽东,跟我的老家有些像。我来自山东,现在在青岛文联工作,胶东半岛和闽东一样也是有山有海,但我们那个地方比较富裕,为什么闽东成了一个“黄金海岸的断裂带”呢?又是怎样经过这些年的扶贫开发、脱贫攻坚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赢得人民的认可呢?我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作为一位作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笔反映和描绘出这个进程,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当时选择宁德,是因为它有山有海。这些年我致力于海洋文学的研究与开发,写了一系列海洋文学的作品,包括《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以及以国家海洋科研事业为主题的《耕海探洋》。经过改革开放,沿海地区首先富裕起来了,为什么靠海的宁德反而成为黄金海岸的断裂带?这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原因。宁德在福建的东部,俗称闽东。它的南面是珠江三角洲,北面是长江三角洲,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宁德恰恰在中间,不但没富起来,反而比较贫穷,而且还是国家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从地理因素来说,宁德的海跟其他地方的海不一样,海岸线上来后没有缓冲地带,虽然有一点滩涂和有一点礁石,但都是深山密林,可耕地非常少。第二个是交通十分不便。以前别说高速公路了,正常的公路都不通县乡。交通闭塞,没有可耕地,农民温饱都难以解决,所以宁德贫困。第三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里当年是海防前线,很少投资建设项目,宁德的海港有些是军港,不开放,也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由于贫困多年,人们的精神面貌有点麻木落后。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到1990年任地委书记的地方,我想了解一下,他当年在这个地方是怎样工作的?当时宁德在福建所有的地级市里算最落后、最贫穷的地区,习近平同志临危受命、勇挑重担。他在这个地方许多的实践和理论总结为后来的治国理念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作家网:宁德从刚开始的深度贫困到现在有所发展,这个变化过程中有没有让您觉得印象深刻的一些经历?

许晨: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给你举一个例子,福安县有个村子叫下岐村,是当年“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一个村庄。“连家船民”是闽东一带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些群众在早年间叫“疍民”,所谓“疍民”就是“陆地上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人,一家人生活在一条小船上,既要生儿育女,又要捕鱼捞虾,养家糊口。这个船就是渔民的家,叫连家船,这些老百姓就叫连家船民。下岐村当年离着海滨不远,好多的连家船不出海的时候靠在那边休息,但是他们在陆地上不能生活,没有片瓦。下岐村现在的村支书叫郑月娥,一个女同志,三四十岁的样子,精明强干,她就是连家船民的女儿。她跟我讲,她小的时候最怕下雨。为什么?一下雨,船棚根本就挡不住雨水,外边下大雨,里边下小雨,外边不下了,里边儿还嘀嗒,最可怕的是伴随着风暴,那个船就像一片树叶,尽管不出海了,靠在海岸边,可还是非常危险。他邻居的船曾经被一个浪头打翻了,有的人落海失踪。她说,每到下雨的时候,一家人家抱成一团,躲在船舱里哭,哭一夜不敢合眼,她就是这么长大的。她家还不错,父母争取把她送到岸上读书,还算比较幸运。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正规学校,当地有一种叫潮头班,有的民办教师等着潮水落下去的时候,就到海滩上来把孩子们集中在一条船上,教他们识字。后来在海滨不远的地方有了小学,孩子们可以上岸去学习,但要踩着泥滩走好几里路,才能到学校。

那时候连家船民很多都是文盲,郑月娥比较幸运,上到初中。他们全都想能在陆地上有家该多好。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事,后来习近平同志调到宁德当地委书记,很重视异地搬迁。他在宁德9个县跑了一圈,深入调研,回来以后首先给大家讲,宁德不可能一夜吃个胖子,这是不可能的。宁德的贫困有它历史原因,不是一时半会造成,那么怎么办?宁德人首先要改变观念。习近平同志当时就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理念。弱鸟先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和别的地方比起来,宁德肯定是一只“弱鸟”,可是再弱,思想、志气不能弱,不能老是认命,躺在这种观念上过日子,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多付出一些努力先飞起来,这才有可能改变贫困的面貌。还有滴水穿石,他讲宁德这个地方穷是穷,但是不能够一夜就抱一个大金娃娃,怎么办呢?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必定有我,我们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要打好基础,选好目标,选准这个方向,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锲而不舍地干下去,就像滴水,别看力量一点一点的不大,但是积累起来,它能把石头凿穿。

中国作家网:您所了解的宁德脱贫的经历是怎样的?

许晨:1984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一个会议,就落实扶贫工作下发了文件。从那时候开始,国家这种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工作就开始了。它是由一封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反映宁德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贫困状况的通讯员来信引起的。所以说下山溪是中国扶贫第一村。

宁德经历的扶贫过程是这样的,一开始是输血式扶贫,把粮食、油料、资金,甚至羊羔、兔子送到老百姓家,但是发现这样不现实。第二个阶段是换血式扶贫。所谓换血,是说下山溪这个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没有地,只能种一些地瓜,粮食基本不长,也不适合饲养牛羊。怎么办呢?那就把他们搬下去,搬到比较大的行政村也就是赤溪村。换血式扶贫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各方面的资助,给他们这里盖了房子,赤溪村给他们调了一些地种,这个地方离着城区比较近,可以做一些小生意。但是靠种点地、做点小生意还是不行,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解决不了真正的贫困问题。那么第三路就是要造血,从输血式扶贫到换血扶贫,最后找到了一条路,要让他们有造血机制:帮助办企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发展农家乐,等等。这叫造血式扶贫。

中国作家网:脱贫攻坚之后与之前相比,当地人在精神面貌上有哪些变化?

许晨:变化实在太大了。过去基本上是认命、认穷,等着上边给政策、给钱、给项目才能发生一点点变化。习近平同志到当地当地委书记,首先解决人的观念问题。他提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人穷志不能穷,人穷志不能短。宁德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发出光彩的地方,把闽东之光反映到外面,放射出去,让外边的人看到闽东的优势和特色。

中国作家网:作为作家,这种变化给您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许晨:要改革创新。我们作家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不要墨守成规,不要重复自己,在创作之路上要不断攀越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峰,超越自己,既不要模仿别人,也不要模仿自己。

中国作家网:您认为报告文学记录脱贫攻坚意义何在?

许晨:我认为报告文学书写脱贫攻坚,除了记录历史、反映人的精神面貌,传播经验外,对作家也能起到启发创作的激励作用。报告文学作家和小说家不一样的地方可能在于,报告文学作家能传递更多信息,从这些更多的信息里不断地总结提炼思想性,甚至直抒胸臆。我在写作《山海闽东》的过程中,重点提炼了宁德模式和宁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尽管一些资料和理论著作中也讲述了闽东脱贫攻坚的特色道路,但它们比较枯燥,比不上作家通过故事来说明生动形象。在《山海闽东》中,我最后特别强调了三点,一个是造福工程,也就是异地搬迁,这是宁德脱贫攻坚的模式之一,全国许多地方都在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搞了异地搬迁。第二点是文化扶贫,我在书里写到了几个具体事例。在文化、理念上,要相信自己,有信心脱贫致富。第三个模式就是电商模式,和当前非常流行的“互联网+”结合起来。宁德的一些村庄紧跟时代发展,发展电商产业,这样的扶贫方式非常有特色和生命力。

中国作家网:书写创作脱贫攻坚,您觉得文学有什么样的力量?

许晨:回到文学的本源来讲,文学的本源是人学,反映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命运起伏。不管作家写的是扶贫开发,工业题材,还是都市情感题材,文学的使命和功能始终如一。我希望写作扶贫开发主题的作品,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方向,给人以境界,同时也反映人的感情变化和性格多样性,从而体现并昭示人类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发展。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作家的使命所在: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说来说去,不管你写什么作品,什么题材,最终都应该是为了这个。

中国作家网:若干年后,我们回望脱贫攻坚文学作品,将收获什么?

许晨:以我自己的作品为例,《山海闽东》是一部反映宁德人民脱贫致富历程的报告文学,有一定的生命力。再过几十年回头看,宁德的脱贫攻坚和全国决战脱贫攻坚的胜利是一致的,它是一个典型代表。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会重新认识、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为未来的奋斗目标汲取力量,振奋精神。

(刘鹏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