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湖记:河流上的中国》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谈雅丽  2020年12月01日09:12

《江湖记:河流上的中国》 作者:谈雅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ISBN:9787559831729 定价:72.00元

岳麓书院的弦歌诵唱(节选)

从湘江东岸到西岸,一条江连接起了杜甫江阁、橘子洲头和岳麓书院,也连接了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湖湘文化成就的最好注脚,也是岳麓书院的门前楹联。春日下午,当我从杜甫江阁远眺湘江对岸,只见一脉青山与江水并排奔腾,山是岳麓山,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南北朝时《南岳记》就提道:“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岳麓山是湖南秋天观赏枫叶的绝佳之地,这里有观光索道直达山顶。秋天我曾多次步行登临,在山顶俯瞰长沙城,山间层林尽染,山下江水滔滔。据说当年杜牧任江西团练巡官,离湖南很近,他在秋天的岳麓山游玩,行至爱晚亭,见叶红如染,陶醉于深秋山景,于是写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佳诗句。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脚,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自潭州(现长沙)太守朱洞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创建,距今已有千余年。从创办之始至今,中间除了元代近百年停办,一直弦歌不断,办学不辍。北宋时进入繁荣阶段,被学人列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南宋自“朱张会讲”后,更将其发展到鼎盛,并形成了湖湘学派。从1999年开始,在当年“朱张会讲”的地方,岳麓书院效仿当年的讲学形式,创建了“千年讲坛”,知名人士纷纷在此亮相:余秋雨、金庸、张朝阳、傅聪、星云大师……众多学者名人纷至讲学,听者云集。

蓝空晴碧,春风拂柳。我从溁湾镇出发,来到岳麓书院门口,车停在东方红广场,一座巨大的毛泽东雕像耸立在山门前,雕刻的正是中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样子。正值中午,一群青年学子刚刚放学,他们三三两两,意气风发,结伴在书院周围行走。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湖南大学旧址,门前匾额书有“湖南大学”几个刚劲大字,正是1950年毛泽东手书。“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湖南大学的办学起源于公元976年创建的岳麓书院,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为湖南大学。据说这些天之骄子一进大学,就把岳麓山和岳麓书院纳入他们的花园,只凭一张学生证便可从容出入书院。

岳麓书院的文化气质培养和熏陶了莘莘学子,他们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百年学府面对着碧波滚滚、浩瀚北去的湘江,背倚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江山代有人才出,浸染了湖湘精神的学子文人因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群体性格,他们把自己置于宏大的宇宙情境中,渺小的个人虽无依傍,然而浩然正气沛然而出,充塞天地之间,“舍我其谁”的豪情化作肯担当牺牲的家国情怀。“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这就是历经近百年的湖南大学的真实写照。

东方红广场东北方向的绿荫丛中有个不起眼的翘角亭,亭上挂有黑底绿字的牌匾,上书——自卑亭。大概“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湖湘文化注脚有种天生的自傲自满在其中,所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倡在此建自卑亭,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中庸》中写道:“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要登上学问的高处,必先自卑,从山脚一步步自登而上。

通往岳麓书院的入口处修有牌楼,春日的书院林木淡翠,道旁樱花似雪,沿石板路直达书院门口,一路鸟声稠密。书院大门始建于宋代,现存大门重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正上方悬挂宋真宗所书“岳麓书院”的御匾,大门旁悬挂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副流水对,据说清嘉庆年间书院大修,完工后,学生们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出了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楚国人才众多;众人苦思下联时,贡生张中阶脱口而出“于斯为盛”,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在书院尤其兴盛。这副对联反映了岳麓书院千年以来人才辈出的盛况。宋朝的岳麓山曾流传民谣“道林三千众,书院一千徒”;南宋时,这里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和全国理学重镇;明末,把中国古典哲学推向高峰的王夫之曾在这里求学;清中后期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杨昌济等,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

经过岳麓书院的正厅,再将讲堂、教学斋、湘水校经堂、明伦堂、百泉轩、御书楼、文昌阁、明伦堂一一走过。于我而言,建筑楼阁讲堂并不稀罕,重要的是讲堂曾容纳何种文化、书院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岳麓书院的师生事迹彪炳于汗青者,仅为正史立传者便有26人。书院正厅横书的“道南正脉”四字,正是对“潇湘洙泗”的最好注解。“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为荆蛮?兹为邹鲁。”把岳麓书院与孔孟之乡“洙泗”“邹鲁”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书院之盛……

草海翻涌,九曲黄河第一弯

从桑科草原到玛曲草原,从尕海湖到“天下黄河第一弯”,灿烂阳光下的草原辽阔静寂,平直的公路一直向前延伸,铺开了无边无际的葱葱绿意。

草海翻涌,野花如潮,道路前方好似堆积着低低的白云。我们走近,又无限推远了游弋的巨大云影。高山草甸高低不平,像大海的波峰波谷起伏不定。我们在绿之海上航行,越野车乃是一艘帆船,触手可及的是绿色波浪,装点的白、红、蓝、黄的野花如浪花轻溅。时而有长翅黑颈的野鹤飞过,在飘动着白云的蓝空下,泛起一声声鹤鸣,画过一条条优美的飞行弧线。

尕海湖是一个无比美丽的高原湖,3000多米高的海拔,湖水呈莹蓝色,高原蓝里装着蓝天白云。这个甘南最大的淡水湖,放任野草疯长,用青绿鹅黄的边界,将湖分隔成无数个草湖,然后把整个天空都分散了放置在湖水里,大大小小的草湖里都倒映着一片天空。

湖水、青草、蓝天、白云、野鸟、游鱼是构成尕海湖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生机勃勃的力量。初秋,尕海湖景区的天气转为清凉,湖水清浅,野草变黄,水鸟南迁,迎来了新一轮的休湖期。湖岸湿地将有一段时间对游客关闭,一人多高的铁丝网围成围栏,将湖隔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王国,只有游鱼和水鸟能自由出入;但有一群黑牦牛大胆地踏破围栏,进入这片丰美的湿地,它们安静地吃草,又时而抬头看看湖水,幸好没有人将它们驱赶出境。

我们不敢冒然闯入,只是向岸边的牵马人租借了几匹马,隔着铁丝网,沿着尕海湖岸骑行。我骑的是一匹青色小马,年龄才两岁,背长腰短,四肢粗壮,气质沉稳。牵马的藏族小伙告诉我,这是有名的河曲马,原产地就在玛曲。每年8月中旬,秋高气爽,正是草原水草丰美、牛壮羊肥的时节,也是玛曲一年一度的格萨尔赛马大会举行的时间,草原上的藏民多用河曲马参赛。河曲马善跑,它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相传,格萨尔12岁时在玛曲找到“神骥”——河曲马,并在赛马中一举夺魁称王,后来的格萨尔赛马大会便是以他命名的,而今已成了藏族最高规格、最盛大的赛马会。但今年8月在玛曲举办的第四届格萨尔赛马大会刚刚结束,我们错过了草原最热闹的一场赛事。

沿着公路往草原深处驾驶,我们来到一个高高的山坡。劈开的山体一面挂满了五色经幡,经幡随风猎猎飞动;另一面是观景平台,从平台上可以俯瞰玛曲草原的辽阔风景。平台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上书几个红色大字:“忠克 天下黄河第一弯”。“忠克”藏语意为野牦牛出没的地方,相传这里是野牦牛最早栖息之处,此处的海拔已经是3647米,但我们没有明显的高原反应。

站在观景台上,眺望一望无际的草原,看见零星搭建的经幡堆和玛尼堆,面前草地上撒满了五色的风马纸,那些印着马和经文的方块纸也叫“隆达”,是藏民为祈祷平安和外出顺利而撒下的。起伏的草坡,一群群黑牦牛像散落在草地上的黑珍珠。我隐隐约约看见远处有一条曲折、奔腾的大河,那就是黄河。

忠克在玛曲境内,“玛曲”为藏语黄河之音译,玛曲县也是全国唯一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命名的县。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自青海流入玛曲,受到阿尼玛卿山的余脉西倾山阻挡,河水掉头,沿着两山之间的谷地盘桓西北而进,在玛曲东南的高原湿地完成最后的转折,重新回到青海。它在玛曲县境内蜿蜒,流经了4镇4乡1场,流程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

因为黄河水的滋养,玛曲已是一片水草丰美之地。我们往县城走,一路都是广袤无垠的草原和湿地,草原遍布着牛羊,湿地栖息着野鸟。县城离忠克不过十几公里,我们到达县城一个传统的藏式餐馆,喝了纯正的牦牛奶茶,点了新鲜可口的甘南藏包,藏包以牛羊肉为馅,软嫩可口,汁水丰富,令我们大快朵颐。

本来天气晴好,忽然下起了大雨,等我们吃完饭准备去天下黄河第一弯时,大雨停了,乌云低悬在空中。天下黄河第一弯离县城不过4公里,一座普通的铁桥架在浩浩荡荡的黄河上,桥就是玛曲黄河公路大桥,是1979年建成在黄河上游的第一座铁桥,本来叫天下黄河第一桥,后来上游的青海建立了两座桥,因此而改名。

我以为经大桥驶往阿尼玛卿山,登上山顶就能看见黄河奇妙的第一弯;可车一直往山边驶去,四周都是建有围栏的草场,没有上山的路。询问一个牧民,他说在黄河第一弯处并没有高处观察台可以看到黄河拐弯的那条曲线。

我们折返,回到玛曲黄河公路大桥,将车停在桥头的平坦空地上。桥边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石碑,写着“天下黄河第一弯”几个红色大字。桥头有一个较小的石牌刻着玛曲简介和“玛曲黄河桥”五字。据说黄河首曲第一桥(即玛曲黄河公路大桥)有两大景观,一是“拱桥托日”,清晨日出时,立于大桥西侧,当太阳升至拱面时感觉是拱桥托起了太阳一样,颇为壮观;二是“长河落日”,黄昏时分,在桥东边远望黄河之水,夕阳渐渐西沉,恰似落入长河之中。我们来时是下午3点,雨停了,风很大,云层低垂,野草蔓延,大河烘托着周围的一切,显得宏阔而苍茫。

黄河岸边铺有木栈道,我们走上栈道,看见流水平缓地自东向西流去,转黄的野草被大风吹得弯下了身子。天下黄河多是向东流的,只有玛曲的黄河向西倒淌。黄河在此转了180度的大弯,这个大弯是在整个玛曲境内转的,并非我们目之所及的黄河小拐弯。面向黄河而立,远处是起伏连绵的群山,近处是玛曲黄河公路大桥的石碑,大风把我的头发都吹凌乱了,我把手伸向河水流淌的方向,仿佛黄河水经由我的指尖流入了我的身体,使我全身澎湃,奔涌着无名的力量。

黄河岸边长满齐腰的野草,草地上零星散落白色的蒙古包。身边的黄河水滚滚西去,一去不返。我觉得,这条汤汤大河对玛曲格外恩宠,她特意改变流向,拥抱了美丽的玛曲草原,才重新回到青海。

一个红白相间的水文观测台立于江水中;一块标有“玛曲”的水泥标识碑被淹没在无边的草海里;一群黑牦牛稳稳地走到桥上,赶牛汉子骑着一匹矫健的河曲马;一片天蓝色的龙胆草,与天一色,美不胜收;一群绵羊在河岸舔舐着甘甜的河水;一群美丽的黑颈鹤从草地上飞起,长翅掠过蓝天。一首关于格萨尔王的史诗开始在玛曲草原传唱,歌中唱道:“美丽的姑娘在岭国/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骏马/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肥羊/冬天她比太阳暖,夏天她比月亮凉/遍身芳香赛花朵/蜜蜂成群绕身旁。”

也许,史诗中所传唱的并非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而是玛曲草原汇入黄河的最小、最清澈的某一条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