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邓晓炯:澳门儿童文学,我的四个关键词 ——在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晓炯  2020年11月27日08:57

综括而言,我将自己对“澳门儿童文学”的看法浓缩成四个关键词:多元、跨界、跨域以及沟通。先说“多元”:大家或许对“澳门儿童文学”感觉有些陌生,但其实澳门儿童文学具有传承悠久的历史脉络、中西多元的文化积淀。我个人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澳门的儿童文学,其实很早就非常“国际化”了──一直以来,澳门的葡萄牙语以及其他外语的作家们,就依托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不同的语言,透过不同的角度,书写过这片东方的土地。比如,出生于1907年的澳门土生葡人、汉学家、作家及历史学家路易士‧高美士,他生于澳门、长于澳门,1951年写成的《澳门传说》一书,除了葡文版本,也译成中文发行,在他笔下,出现了沙梨头棚屋的良心小偷、两株神奇的雌雄木棉树以及神秘的沙栏仔水井……高美士以充满童心的想象力,将澳门变成趣味处处的奇幻世界,他的书到今天仍受欢迎,对我的创作更是带来不少启发和灵感。

在华文方面,一直以来也有不少作家致力于相关的文学创作,比如澳门笔会理事长汤梅笑,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短篇儿童故事集《爱心树》,向孩子们讲述“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今天依然没有过时。今年6月,我与旅居澳门的葡萄牙童书作家Catarina Mesquita联合创作了中葡双语绘本童书《在街上 / NA RUA》,透过居住在澳门的华人、葡人两个家庭,分享大家对这片土地的共同热爱。其实,不止儿童文学,在不少艺术文化领域,澳门中西交融、多元共处的传统持续至今……澳门不同世代的中文、葡文作家们,各自精彩,代代接力,给澳门的儿童文学增添了不同语言、文化的丰富色彩,或许能见度不算高,但确实向一代又一代的澳门孩子们,展示了多元世界的丰富可能性。

再说“跨界”:以我自己为例,开始尝试创作儿童文学的契机,就是始于和本地儿童剧团的“跨界”合作:有次偶然听到关于澳门妈阁庙前两只石狮子的传说,增添想象,写成了一个小故事。机缘巧合下,和澳门的儿童剧团合作,将故事写成舞台剧本,并正式搬上舞台公演。后来,我有机会创作更多的类似作品,并改编成电台广播剧、有声故事书、绘本以及举办公园故事会。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创作的故事能跨越不同界别,在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手中,以不同形式,不断延展生命力。

受各种条件所限,澳门的儿童文学写作与出版虽算不上蓬勃,戏剧创作与演出相对活跃,回归后,更有不少剧团致力于“儿童”创作,比如专注于儿童剧创作及演出的“小山艺术会”、兼具创作表演和艺术教育的“大老鼠剧团”、以“偶物”为剧场元素的“滚动傀儡另类剧场”等……近年,更有越来越多的戏剧或艺术团体尝试以“儿童”为目标观众,而随着新一代创作人不断涌现、多媒体资讯科技的日益普及,跨界合作的光谱也变得越来越广阔、形式也越来越有创意,一方面催生出更多新形态的“儿童文学”,另一方面也令旧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日后澳门作家以及艺术工作者能否和大湾区不同界别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们结识并开展合作,利用澳门本身丰富多元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跨界合作,创作新的作品、焕发新的艺术能量?实在是令人充满期待。

如果说,“多元”和“跨界”是澳门儿童文学的两项特点优势,那么,我认为另外两个关键词:“跨域”和“沟通”则是澳门儿童文学目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说起“跨域”,在很多年之前,澳门其实就已和我们现在称为“大湾区”的珠三角城市脉络融为一体了,商贸来往、人员流动、文化交流,一直没有间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澳门的儿童文学一直难以走出澳门,因此,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推动澳门儿童文学“走出去”,接触更广阔的读者群体?又如何将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不同地区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请进来”,介绍给澳门的读者或观众?还有,如何促进澳门与大湾区乃至海内外艺术工作者的对接合作,在新的土壤里、新的创作人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包括澳门在内的各地大小读者们从中体验新的阅读乐趣?

新的时代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我希望,透过建立跨域交流、合作与推广机制,有机会令“澳门儿童文学”突破地域困境,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澳门多元、丰沛的语言、文化以及历史资源,发挥“1+1大于2”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充分的利用,激发无限可能。

最后一个关键词:“沟通”,让我们重新思考儿童文学的本质──我相信,儿童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不是让大人有机会向孩子训话,而是尝试搭建跨世代的沟通桥梁:一本又一本的书,就像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一道又一道桥梁,让不同世代有机会相遇、沟通。

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所有的孩子也终将成为大人,和孩子们相处,“平等”与“真诚”是最好的方法──大人不是万能的超人,我们其实也对周遭世界充满各种疑虑和困惑。因此,和孩子们在一起,比起提供现成答案,他们或许更需要经验的分享;比起指示和命令,他们大概更需要拥抱和鼓励。就文学艺术的创作层面而言,我深深认同的是:优秀的儿童文学,应重视构建平等、开放的对话基础,让小读者从中有所感悟、自己寻找答案和出路,并在寻找的过程中,找到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最好方式。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瞬息万变、推陈出新的新时代,如何互相尊重、聆听、理解、包容?我希望,“文学”能够成为不同世代之间的润滑油及黏合剂;我也相信,达成这一使命,不仅是澳门儿童文学创作面对的挑战,更是澳门和大湾区乃至海内外的作家们,将一起努力探索前行的漫漫求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