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桃李芬芳七十年 满载收获启新程 作家祝贺鲁迅文学院建院70周年
来源:文艺报 |   2020年11月20日08:08
关键词:鲁迅文学院

高洪波:我是文学讲习所第七期(编辑评论班)的学员。那一年,我们先在劲松八区一所小学里住宿、读书,后到北郊一处叫作“小关”的园林局里借住,我们的课堂不断变化、转移,可我们的教师依然兴致勃勃。毕业时丁玲老师专门会见了我们,我用一首充满激情的朗诵诗《编辑之歌》作了汇报,表达了大家以编辑岗位为荣的心声。几年过后,文学讲习所正式改名为鲁迅文学院,在八里庄建立了固定的校舍。随后,文讲所第八期的同学们与第七期的学友们合成一个作家班,交由北京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管理。我再次成为鲁院的一名学员。30多年过去,大家还保留着深厚的同学情谊。这是因为鲁院精心安排课程,邀请名师讲课,教学相长,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为学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了不同于高校的、具有鲁院特色的教学模式。许多作家在这里充电后,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写作方向、写作风格。这么多年来,鲁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家,为文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现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需要更多的人才力量。希望鲁院继承优良传统,同时面对新的时代语境不断锐意创新,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文学人才、凝聚文学力量的责任。

白 描:很多学员进鲁院,想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想学到文学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鲁院可以满足学员的这种愿望。但这不是鲁院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教学的灵魂。鲁院教学的灵魂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名作家的基本建设,即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的核心价值理念。鲁院致力于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人民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鲁院给予学员最主要的东西。

林那北:年少时开始仰望鲁院,看到许多关于鲁院的文字两眼都会放出光来。2002年,我第一次去了鲁院,参加首届作家高研班,四个半月,从秋天延续至第二年春天将临,把北京最美好、最寒冷和最充满希望的时光一天天慢慢经历过。上课、读书、写作,文学的声音呼啸而来,文学前辈或同行鳞次栉比,世俗退远,日子被阳光覆盖,一下子如此纯净剔透。那时其实正站在人生岔口上,向左向右各有诸多诱惑,进了鲁院门,再出来时,长吁一口气,心已安定下来。撇下其他,只管直行吧,南墙在前也无妨,我愿自己此生能拥有被文学所祝福的丰富和美好。

第二次再去鲁院时,已经是2015年,还是秋天,还是经历了北京最重要的三个季节,树叶依旧斑斓枯黄,雪花仍然不期而至,以及凛冽的风中开始重新夹带着隐约的暖意,大自然步履如常,我在镜中却见到双鬓已先斑。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岁月不老,老的是人心。再听课再读书再写作,重新把自己放进被铃声整齐切割出来的日子里,仰头望天,低头看草,很庆幸那一份热爱犹在。到世上一遭,有倒霉,有不公,失败和挫折总是纷至沓来,但有文学托底,咧嘴一笑,眨眼又是一条汉子了。

感谢鲁院,您有一张最纯粹的文学面孔,干净、温暖、助人向上。生日快乐!

徐 坤:我是新世纪鲁院首届高研班的学员,从2002年至今离开鲁院已经18年。离开鲁院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铭记着鲁院,每一刻都思念着鲁院。以鲁迅先生之名命名的鲁院,始终高举爱的大纛,始终树立德的丰碑。鲁院是源泉,提供一种不屈的精神动力,牢牢灌注进我的心田;鲁院是信仰,让灵魂在我的写作中展现,永远向着不朽的境界飞奔!祝福鲁院!祝您桃李成林,千秋万岁!祝愿鲁院,祝您七十而襟抱开阔,总如鸿蒙初开,气象万千。

徐 剑:2004年3月,我第一次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专业培训,加之对鲁迅文学院这座殿堂高山仰止式的神往,从收到通知的那一刻,便开始期待。我记得鲁院的课程设置有一种大文化格局,课程之丰富,视野之宽阔,超乎所有学员的预期,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文与自然学科,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美学、舞蹈、音乐、电影、小品、民间文艺、曲艺等。鲁院助推我跨越了写作的恐慌感。四个半月的学习,坚定了我报告文学的书写自信,这信心来自于国家叙事的定位,使我在创作中更加关注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命运。从鲁院毕业之后,我的笔下不再只有事,更多的是人、人性,以及人的命运。可以说,走进“鲁三”时,当时的我偶有迷惑,离开鲁院时,则万分笃定:我是一个作家。时至今日,仍在向着好作家的方向努力着,这便是鲁院给我的影响。

石一枫:2013年,我在鲁院高研班学习,当时的院领导是张健、成曾樾、李一鸣等老师,班主任是李蔚超,她的岁数比大多数同学都小。现在想来,鲁院系统性地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北京的生活比较喧嚣,作家又常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态,时间长了,心态反而容易闭塞,而鲁院给我们安排了丰富的讲座,有外交、宗教方面的课程,有戴锦华老师讲电影,甚至还有核物理的课。通过这些课程,我发现我能关心、应该关心的东西其实很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书写时代的可贵资源。事实上,后来写的几个中长篇小说,也是在那期间首先建立了对题材的兴趣。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非常有意义,像哲贵、温青、宋小词等,现在都已经是出色的作家。能在写作的道路上遇到这些师友,可以说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