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别山,千年古树的见证
来源:中国艺术报 | 万兴坤  2020年11月16日09:20

地处大别山区南麓的蕲春县大同镇,有个李山村。人们断想与李姓有关。没错,据地方志记载,唐昭宗李晔之子昌翼公,为躲避朱温起兵叛乱,由其奶娘护送至江西婺源隐居,其19世孙李源率族系24人辗转湖北,在蕲春山区蛰伏,所住村庄李山村由此得名,李姓村民,繁衍至今。当年李源迁徙时,将带来的金银珠宝九瓮十三钵深埋在一处山坡下,栽有一棵银杏树作标识。如今,这棵银杏树已有千余年历史,成为李山村的发祥之树。

两年前的初夏,我第一次到蕲春,听到李山村神话般的故事。可是,这里的村民,世代过着清贫生活。全村156户、 650多人,散居在七沟八梁十面坡上。当年这个不到500人的偏僻小山村,就有50余人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10余人。李山村东面的山峰有个九龙寨,山寨有“藏军洞” ,可容纳50余人,曾经是红军疗伤治病的隐秘之地,后改称为“红军洞” 。遗憾的是,作为革命老区的李山村,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是全省乃至全国出名的贫困村。吃粮靠返销,种地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当地人称“穷壳子,债坨子,土坯子” 。“萝卜青菜半年粮” ,是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贫困,像一团乌云,成为李山村挥之不去的阴影。那时,人均年收入为80多元。村里不通电,全村只有一条4公里的羊肠山道与外界接通。

但令人欣喜的是,李山人经过30余年的奋斗,山村发生了巨变,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美丽山村。

同年金秋,我第二次来蕲春,有幸到李山村。与我同行的有县财经局干部贺晓峰等。车辆在鄂皖交界的大别山区盘绕行驶,只见层层梯田,裹挟着金色的稻浪。一垅垅棉花,吐着白絮。成熟微黄的芝麻,蚕茧似的,一骨朵一骨朵依附在枝杆的结节上。磅礴壮美的田野风光,让人目不暇接。驱车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进入“李山村”山门。山道的石壁上镶嵌着一块块带有斜纹的古老石磨,一组组精美的浮雕再现传统茶艺文化。我们驻足远眺,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棕褐色“紫砂壶” ,微微倾斜,“壶嘴”对着同样色泽质地的“茶杯” ,仿佛清澈的山泉沏着碧绿的山茶,注入杯中,散发浓浓的茶香。山下是波光粼粼的大同水库,蔚蓝的水面横跨一座拱桥,犹如杭州西湖的断桥。山洼里的莲藕,荷叶田田。行至山顶的另一侧,矗立着一面鲜红的党旗雕塑,底座刻有入党誓言。满山满畈的碧绿茶园,每隔一段距离,就立有党员帮扶岗和帮扶对象的小木牌,其中一块牌子上党员的名字为田祥生,帮扶对象是占思贵、陈七勤等四人。贺晓峰告诉我,田祥生是李山村党支部书记,已在任上40多年。不远处的“观湖阁” ,琉璃碧瓦,雕梁画栋。“品茗轩”书有楹联:秀山灵水接九天瑞霭,骚人仙客品一味禅茶。

在茶博馆,我们见到了田祥生,他个子高高的,清瘦健壮,头发浓密,两鬓斑白,目光有神。我对这位村支书投以敬佩的目光。环视“品茗堂” ,正中端放着茶圣陆羽的塑像,壁上刻有《茶经》 。坐定后,我们边品茗,边聊着,“李山村过去这么贫穷,是怎样致富变美的? ”“山里人,首先要读懂大山,了解大山的习性,探索一条符合山村自身发展的路子。 ”田祥生回答得很平静。

李山村的致富之路,是一条艰辛的路。上世纪70年代,田祥生曾当过一任党支部书记,这位年轻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1986年村支部书记改选,党员群众推选能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认准了田祥生。但这时的田祥生已调到大同镇当会计。按当时的政策,再干两年,可以转为国家干部。村民们担心田祥生不愿意,便请出说话有分量的老党员,找到田祥生的母亲,恳切地说:“伢儿有出息,我们相中了他,叫他回来挑这个担子! ”老母亲找到儿子,劝道:“儿呀,你父亲死得早,我一手把你养大,你要争气。乡亲们信得过你,你就领这个头吧! ”田祥生是个孝子,他扑通跪在老母亲面前,“娘,我记住了。放心吧,我不会让大家失望。 ”田祥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转干的机会,回到李山村。在支部大会上,田祥生再次当选村支部书记,连任至今。

作为大山的儿子,田祥生熟悉李山村那山那水那垸那田。初上任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在山上转,丈量李山每寸土地,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初春,他登上李山最高峰——九龙宫。发现山坡上的一块茶园,清翠欲滴,吐着毛绒绒鹅黄的花蕾,枝上长出嫩嫩的、油亮的、尖尖的叶片。清明时节,村妇、村姑头戴斗笠,提着篮子,忙着采茶。她们仿佛把茶树上的嫩叶当作琴键,灵巧的双手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笑声,歌声,在山谷飘荡。一幅山村采茶图,让田祥生产生了灵感。他挨个找支委、党员交谈,商讨李山发展路子。有人找来典籍,据考证,当地种植茶叶始于汉代,盛于唐。 《新唐书·地理志》 《国史补》记载:“全国种制茶十六郡中,蕲州郡土贡有茶,茶尤以县之北为上品。 ”陆羽在《茶经》中称:“蕲茶是皇宫御用十六大贡茶之一。 ”李时珍亦称“蕲茶诸种,唯北部山茶最佳” 。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和观念的束缚,改革开放前,这里仅几十亩茶园,1982年土地才分包到户。要想兴村致富,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特色产业,这是李山的唯一优势。一个梦想,一个规划,一张蓝图,在田祥生脑子里勾画。他坚信,用二三十年时间,李山村定能由脱贫、创富,走向小康。支部决定建千亩优质茶园,形成规模茶叶产业带,统一采摘,统一制作,统一销售。田祥生带头调出自家8亩良田,将卖掉的两头猪、一头牛的钱,加上仅有的2000元存款,作为集资款全部交给村里。村主任田飞龙是退伍军人,也拿出所有转业费。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筹措到启动资金12万元。第一年种植600亩茶园。谁能想到,翌年销售时,却无人问津。兼任茶场场长的田飞龙,彻夜难眠。田祥生也忧心忡忡,陷入沉思。

在挫折困难面前,是继续前行,还是消沉退缩?田祥生、田飞龙坚信,只要方向正确,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他们四处奔波,找到省农科院专家刘付璆,分析原因,查找症结。而后聘他为顾问,指导茶叶栽培、制作技术。有一天,田飞龙骑着自行车到英山考察茶叶市场,回来时,下起了大雨,加之夜黑路滑,不慎连人带车掉入山沟,摔成重伤。幸亏被一位村民发现,送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为科学栽培茶叶,他们还派人到闽浙等地进行专业培训,开发出银针、银芽、松针等新品种。想到李山九龙寨里有九龙宫,史上有“驹龙园”茶叶流传于世,他们就注册成立了“驹龙园茶叶有限公司” 。灵性祥瑞的驹龙园茶,作为名优品牌一炮打响,夺得“鄂茶杯金奖” ,连续3届获“中茶杯”一等奖。品牌产生了效应,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如今70 %的农户从事茶叶生产, 70 %的收入来自茶叶产业,人均年收入1 . 5万元,最高达1 . 8万元,还解决了周边村镇3000余人的就业问题,茶园扩大到6000余亩。

李山村的贫穷落后,与交通闭塞有关。如今李山的村民走在宽阔的盘山马路上,没有忘记田书记付出的心血。有个初夏的深夜,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田祥生心急如焚,他想到刚修筑的公路还没有浇水泥,也没来得及做排水沟,如被山洪冲毁,村民们近一个月的汗水将付之东流。在漆黑的夜空下,田祥生让妻子打手电筒,两人一起到新修公路紧急排水,直到天亮雨停才回家。妻子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翌日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当乡亲们看到大雨后完好无损的公路,称赞田书记不愧是村里的当家人。2016年7月1日,田祥生作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赴京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典活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田祥生称县财政局的干部是李山村的荣誉村民。原来,蕲春县扶贫实行的是对口帮带、机关包村、干部包户。财政局与李山村对接、精准帮扶解困。15年来,县财政局选派20多名干部蹲点指导。局领导换了好几茬,但机关干部“情系李山,造福村民”的理念没有变。

一蓑风雨一蓑情,小康路上心连心。我们穿梭于村舍农户,一幢幢小楼、别墅依山就势,宅院庭前有花苑,屋后有果园。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路边安装着太阳能照明路灯。孤寡老人住进了“幸福院” ,学生搬进了新校区,村里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图书馆。李山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宜居村庄” 。田祥生动情地说:“我每天看到乡亲们幸福的笑容,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

我见到了那棵古银杏树,高大伟岸,满树金黄,枝叶如张开的巨伞,遮天蔽日,地上散落厚厚的“黄金甲” 。我伫立在这棵参天大树底下,久久不愿离开。这时,来了几位村民,一位长者主动介绍说:“这是李山村的神树。 ”他兴致勃勃地讲起史上对古树不敬而遭厄运的事。千年古银杏,目睹了李唐皇族后裔的衰落,也见证了李山村的巨变。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秋色掩映下的大别山深处,高山云雾,良田美池,茶园牧歌,森林溪涧,屋舍俨然,瓜果飘香,构筑起一幅绝佳原生态自然景观。我即兴赋诗赞曰:

李唐后裔避战乱,

蕲州一村改李姓。

银杏树下埋珠宝,

朝廷皇象不显灵。

李山原本是金山,

世代百姓袭清贫。

点绿成金致富路,

共奔小康党引领。

山还是那座山。山里人理念的转变,“小康社会”的春风,吹绿了山乡,富了农家。山民们美美地享受着乡野田园的那份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