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文学为脱贫攻坚“攒劲” ——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侧记
来源:人民网 | 郭莹  2020年11月16日11:36

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梁曌 摄影

跟随时代跳动的脉搏,用文字记录气壮山河的历史。四川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巴山蜀水每一寸土地,用如椽的大笔记录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为宏大时代进程提供生动翔实的读本。

日前,由四川省作协、省扶贫开发局共同主办的“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李春雷、刘小波、张建锋、赵雷、马平、梁昭、唐小林、白浩共8位文学评论家分别对书写凉山脱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走向明天》《悬崖村》、中篇报告文学《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以及长篇小说《噶莫阿妞》进行了研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糅合多种文学体裁 实现了跨界写作

翻山越岭、深入一线,只为用捧出泥土芬芳的文字,真实记录脱贫攻坚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三年多来,《大凉山走向明天》的作者,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裕国、军队一级作家郑赤鹰多次来到凉山州,走访调研,收集素材。特别是在2019年2月至7月,他们驻守蹲点大凉山半年有余。大凉山的17个县市,他们走了16个,其中包括11个国家级贫困县,40多个贫困村寨,面对面的采访了150多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最终完成这部全方位反映大凉山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2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单调的数字背后是作者留在大凉山的一串串坚实脚印。 “这是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记不清楚多少次我们握笔的手忍不住颤抖,我们的泪水打湿了采访本。”研讨会上,作者之一刘裕国坦言,在采访过程中,他本人也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和人生观的淬炼。

大凉山脱贫攻坚,面临众多历史遗留的沉重课题,也有许多与其他地区迥然不同的难点问题,更有全国人民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凉山走向明天》的作者直面这些问题,花大力气研究历史,吃透政策,弄清事情来龙去脉,率先用报告文学形式,全方位表现大凉山干部群众改革奋进,解决众多难点、焦点问题的艰苦过程。第一次正面描述了彝族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迁徙,以及迁徙之后彝族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让全国、让世界看见了大凉山走向明天的坚实脚步。

“如果要我给这部作品打分,那至少是85分,前提是90分以上的作品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暂未出现。”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在评价长篇报告文学《大凉山走向明天》时,直言其立意“厚重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在李春雷看来,作为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大凉山走向明天》的创作实现了报告文学创作形式上的突破。作者没有采用常见的宏观叙事方式,而是选择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挖掘人物心路历程,揭示人物命运,语言平和稳重,感情直抵人心。李春雷感慨地说,当前的报告文学创作,报告有余,文学不足,《大凉山走向明天》则是充分运用文学手法,极为生动地向人们报告了一个伟大历史事件的进程。

“我留意到,他们在写一位州委副书记时,描绘了这样一个细节:‘陈忠义用牙签插了一块百合瓣,挑起来放进嘴里,脸上露出了孩子般喜悦的笑容’”,李春雷说,正是这样的细节,“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心灵的爆炸感。”

青年评论家、当代文坛编辑部主任刘小波则分析,《大凉山走向明天》让全国让世界看到大凉山走向明天的坚实脚步。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糅合了多种文学体裁特点,很多部分具有散文化笔调,抒情性浓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讲述方面又有小说的笔法,让人物丰满而立体,实现了跨界写作。同时,人物表现鲜活写实,文本有血有肉。刘小波特别指出,这部作品着重展示了地方风貌和风土人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中篇报告文学《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四川省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认为,作家贺小晴文思严密洒脱,语言灵动机巧,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的庄重态度,也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文学的“绣花工夫”。作品塑造了一组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新时代村幼战线追梦人组成了一个绚烂的光环,刻在了大凉山那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

四川大学梁昭教授则认为,《高原之上:木里村幼素描》里面写的人物故事,从真实的人性的层面刻划了人物在情感上对时代的趋同和认同。扶贫文学为时代留声,为地方立传,体现了文学的公共性,是文学介入公共领域的体现。

主题创作立足当代 用脚步和汗水书写乡村巨变

讲述脱贫攻坚四川故事,塑造脱贫攻坚四川典型,记录脱贫攻坚四川实践,以文学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助推脱贫攻坚,四川作家步履铿锵。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决胜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2019年初,四川省作协启动“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焦凉山”文学扶贫活动,一年来,通过主题采风、重点扶持、改稿研讨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此项工作,一批“沾泥土,冒热气,见真情”的新作、佳作不断涌现。

此次研讨会上书写脱贫攻坚的四部代表性作品,得到了与会文学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建锋认为,作家阿克鸠射的报告文学《悬崖村》,写藤梯之路、钢梯之变、产业发展,展现了《悬崖村》脱贫蜕变过程。作者把文学和新闻较好地结合起来了,承担起了热点话题的表现,承担起了弘扬主旋律的社会责任,体现出报告文学的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当代文坛》副主编赵雷指出,《悬崖村》作者融入了自己对悬崖村8年的牵挂,“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把自己变成了悬崖村人。整个作品记述了在悬崖村的见闻、感受和悸动,联通了悬崖村的历史、当下和未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唐小林对长篇小说《噶莫阿妞》赞叹有加。他评价,这部小说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小说构思巧妙,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新鲜的乡村经验、新鲜的人性经验以及新鲜的语言经验,细节饱满,针脚细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白浩教授评价,《噶莫阿妞》以富有个性色彩的乡村年轻人为视角,整个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青春气息和生命活力的感染。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四川省作协于2017年年初联合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启动了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向四川省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脱贫攻坚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四年来,四川省作协共组织作家捐书60000余册,组织4300余名作家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190余次,组织广大作家书写脱贫攻坚文学作品,公开发表、出版作品990余篇(首、部),逐步形成脱贫攻坚主题创作“选题储备、重点扶持、改稿评稿、研讨推荐”链条式工作机制,催生了一大批脱贫攻坚主题文学精品,锻炼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文学川军队伍。

特别是四川省作协阿来主席多次率队深入大凉山,组织作家聚焦凉山脱贫攻坚生动实践,深入采写电力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等各方面的典型事迹。全省作家先后出版发行了《大凉山走向明天》等七部长篇中篇报告文学,出版发表了《噶莫阿妞》等五部长篇小说,完成影视文艺剧本《云上的村庄》等两部,目前仍有一大批文学作品正在创作之中。这些都是有温度有深度有气度的作品,都是沾泥土冒热气的作品,都是充满正能量和精气神的作品,正是有这些作品,让凉山的脱贫攻坚永远载入四川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史册。

四川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在讲话中表示,四川省文学扶贫决胜凉山主题作品研讨会,是总结我们从2017年共同组织实施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以来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对从2019年初启动的四川省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焦凉山文学扶贫活动的一次验收会、报告会。他指出,这次会议是检验,小结,更是一次再动员。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收官的重要时刻,他希望四川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决战决胜的决心,与全川全国人民一道,为最后的胜利拼搏。希望广大作家虚心学习,再接再励,继续讲好四川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