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以国家主题创作展览和收藏促进美术事业繁荣
来源:文艺报 | 吴为山  2020年11月13日08:19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作品是立身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回答好“为什么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这三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创作?为时代、为人民。

创作什么?创作在民族伟大历程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怎么创作?就是要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一切文艺创新的成果,融入个性化表现,形成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表现形式。

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中,艺术司联合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等6个单位,实现了出精品、出人才的“双丰收”。近180位中青年参与创作,共完成作品134件。其中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面貌与人民生活的选题达79个,创作作品97件,参加了全国各类重要展览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个时代要为历史留下精品力作,要通过作品让后人来识读思想史、文化史、审美史以及创新史,还要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人才。

通过组织创作与教学,要令学员进一步认识到,继承传统,不是沿袭旧时模式;吸收外来,也不是赶潮流、赶时髦,不是跟着西方流行的当代艺术走。主题性创作注重宏大叙事和情节性描述,是历史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而不是应景之作、口号之作、概念之作。

我们充分尊重学员的艺术个性,同时也强调,艺术创作不能把主题性与艺术性相对立;不能把主题性创作的普遍方式和艺术家个性风格相对立;不能把吸收世界先进文化艺术与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相对立。

“像”由心生,在表现人物时,注重引领学员在朴实平凡的形象中挖掘深蕴于人物精神深处的崇高,克服表情的简单化、形象的脸谱化。要从人民脸上的道道皱纹看到伟大的自然和光荣的劳动对人的塑造,看到文化对人的滋养。在表现事物时,着意引领学员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提炼本质规律、独特构思与创新创造。

此外,我们还严把导向关,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想武装新一代中青年艺术家。严把质量关,多次组织集体草图评审、验收,调动专家累计百余人次。

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理解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只有放下“架子”,以平常心、真心与群众交心,作品才能打动人心。主题性创作尤需如此。画家不能坐在画室靠看照片创作,而要通过写生收集素材,从真实的角色和形象中,提炼、升华艺术灵感进而转化为艺术形象。我们组织专题班多次赴四川、西藏、内蒙古等地开展的“深扎”活动就颇见成效,《草原普法》《乌兰牧骑》《乡村医生》等一批作品在调研写生途中磨砺而出。同时,近年来美术馆面向公众,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也令不少优秀主题性美术创作精品得以为人民所共享。

古人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件作品多“磨”一个月,历史上就能多“留”一百年;多花一整年,就能多传一千年。相应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落在纸上不好,遭骂一百年;刻在石头上不好,被骂五百年;铸在青铜里不好,则挨骂两千年。在努力筑就文艺高峰的路上,新时代的中国美术馆始终不忘初心。

组织创作是一方面,作为国家级艺术机构,我们也注重发现“国家立项”之外的优秀作品。近日,中国美术馆为王克举先生历时4年、沿黄河写生创作的160米长、2米高的巨幅油画长卷举办的展览,就是由画家自己立项,自筹资金实现的。事实证明,艺术家不能“等”项目,艺术管理者、艺术机构更不能依赖项目“等”作品。作品能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既是肯定也是荣耀,这已是许多艺术家心中的共识。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收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就极大地调动了青年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通过策划主题性展览,激发创作,甚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美术创作热潮。如我们举办的“全国写生展”“民族大团结展”等,就获得了全国美术院校的积极响应。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还因此调整课程,进一步推动了师生赴少数民族地区的写生、创作活动。

作为国家美术殿堂,多年来中国美术馆坚持创立品牌、引领风尚,使艺术家自觉树立为人民创作的艺术观。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品牌“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就有全国数十名雕塑艺术家报名参加,为数十位英雄劳模塑像。

在今年举国上下防疫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美术馆还迅速组织,克服地域限制,通过网络与艺术家们多次讨论研究设计稿件,反复修改,最终以“为抗疫而塑”为主题创作了数十件优秀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经全国各大媒体报道发表,并在学习强国等平台举办了“云”展览,吸引了数百万人观看。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以美扶智”大型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取得的伟大成果。馆藏作品和邀约作品同展,催生了不少优秀作品诞生。与此同时,近年来我们还将来自俄罗斯、法国、希腊、日本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展览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美术馆,让人民群众感知交融之道,欣赏多元之美,让美术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创作是需要理论支撑的,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新时代之声——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亦针对艺术与时代、人民及世界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讨,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我们还建立了全国美术馆界首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利将来更好地配合主题性创作,深入开展相关理论研究。

文化艺术的发展根本源自时代变迁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中国的文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改革开放40年,我们做了西方百年甚至两百年所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些精神都融汇在文化里、融汇在艺术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渗透进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血脉里。

今天,中国美术馆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高,这象征着中国艺术在世界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我们在向世界寻求真理,一方面世界也在观望我们,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而文化与艺术就是最好的桥梁。

今天,身为这个时代的参与者、见证者与记录者,我深感荣幸。无论是由我创作的南充张澜像,还是乐山的苏母像;无论是为邓小平纪念馆创作的邓小平像,还是汶川地震后我捐献给绵阳的大型石雕《捧着一颗心来》,又或是近年来创作的杜甫草堂大型组雕群……它们都矗立在祖国的大地上,将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在,它们都体现着中华民族追梦逐梦的精神并反映着文化自信给予我们的力量。

感恩时代,已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我们有信心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找准方向、奋勇前进,有信心以更多更好的创作献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