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大地星空间翱翔与书写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张君成  2020年11月13日15:40

科幻文学与科学相荣共生。科幻文学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科幻文学正迎来一个新的创作高峰。日前在京举办的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发布《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据统计,2019年科幻阅读市场总体产值约为20.1亿元,同比增长13%,市场规模较2018年有所增长。整个市场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态势。

愈繁荣,愈冷静,科幻文学在机遇中也面临挑战,如在创作上作家如何进行创新,在阅读方面如何引导读者爱上阅读等。本次《读周刊》特别邀请了吴岩和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得者韩松、陈楸帆、张冉,共同探讨科幻文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谈创作:科技进步丰富科幻文学题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对于科幻创作者来说,需要对科技时代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变化有充分的感知力,并将对时代变化的思考反映到科幻作品中,这也促进了当下科幻文学题材的多样化,对此作家是如何看待的?

韩松:我认为现在科幻的主题和内容都比上一世纪更加多样、丰富,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巨大拓展空间。目前太空探索、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题材比较多,这与目前科技进展有关。我在创作中不受市场风潮影响,一直都是这样。

吴岩:现在中国市场上的科幻题材作品种类的确十分丰富,如关于人工智能、太空旅行、赛博空间的题材就不少。在我看来,科幻作家的创作思路会受到市场风潮影响,比如很多年轻作者会觉得应与国际接轨,创作更多注入赛博空间元素的作品。

陈楸帆:在我看来,科幻文学的创作趋势与科技发展有很大关系,比如当前“天问一号”探测器、“深海一号”暨“蛟龙号”等,都会触发作家的创作灵感,让他们关注天文和深海等领域。

张冉:从近几年各科幻奖项的投稿和出版市场来看,最受欢迎的是人工智能、人机交互题材。我觉得,一方面源于作者、读者与出版人对科技新闻的关注,另一方面在于这类题材的写作与阅读门槛较低,是新科幻创作者和科幻入门读者易于接受的。

谈发展:呼唤更多实力作家与优秀作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当下科幻文学创作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各位看来,在此背景下科幻文学面临哪些问题,又面临哪些机遇?

韩松:当前科幻文学创作的问题是与科技前沿有隔膜、想象力不够。机遇是出现了热潮,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领域,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这样有可能在大量创作中涌现一批精品。

吴岩:在我看来,目前中国科幻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中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有实力的科幻作家数量不够,特别是缺少能够创作成熟、稳定作品的作家。现在写科幻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好作品还需大浪淘沙,得到时间的进一步检验。

其次是科幻作品质量有待提升。科幻文学要发展,作品质量就要实现不断超越,新作品要超越而不是模仿现有的作品,所以科幻作家要永远怀揣着探索和超越的精神。

陈楸帆:现在国家从上到下都很关注科幻创作,包括出台一系列政策,释放了正面而积极信号。目前科学界都欢迎和期待好的科幻作品出现,我觉得这样的大环境非常有利于科幻作品跨界发展。

目前的问题是科幻作家之间沟通交流比较少,不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科技信息,更多还是埋头苦写,但其实我们需要走出来进行交流,需要组织更多的活动、促进跨界交流。

另外,目前针对青少年的科幻写作偏弱,但其实给青少年的科幻作品是最重要的创作类型,因为我们都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接触科幻,然后才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张冉:当下的机遇,体现在各方面对科幻的关注。问题在于,这种关注通常始于科幻文学,终于科幻电影。资源更多的是向科幻影视创作倾斜,就正本清源来讲,科幻文学的创作更需要关注与扶持。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几代科幻文学作家在大地与星空之间的翱翔与书写,为中国文学开辟了绚烂雄奇的风景。对于科幻文学未来创作,您有什么建议与畅想?

韩松:对于创作,我希望作者能够沉下心来,回归到科幻创作的初心,用热情来创作,让脑洞开得更大。

然而科幻不是胡思乱想,科幻和新闻都有逻辑性,都是从事实出发,都要遵循科学规律。科幻是把未来发生的事情,尽可能以新闻笔法写出来。

吴岩: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去创作,并且写别人没有写的、没有想到的。不断探索,也是科幻文学的精神所在。

陈楸帆:现在科幻文学作家群体不断扩大,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很多传统文学作家也在尝试跨界进入,这对于科幻创作而言是非常好的现象,让写作题材和风格越来越多元化。从读者来看,大家接受程度、审美趣味越来越开放,这就更加有利于科幻文学的发展。

我觉得作家要明白自己的创作和科普作品的区别是什么。科幻文学的核心是故事而不是知识普及,它要引发读者对某个领域的好奇心。在创作方面,首先,选择的题材应在大众的认知度之内,不能过于生僻;其次,要结合当下热点,这样作者更容易掌握素材;最后,故事要情节丰富,讲悬念、讲戏剧冲突性。

张冉:这几年,我担任了一些科幻奖项的评委,也常在写作训练班里与学员们展开讨论,我觉得我们从不缺少充满热情的科幻创作者,只希望在这个小圈子里,别都去追逐热点话题、销量排名和改编版权,留点机会给那些寂寞一些的、黯淡一点的、孤僻与桀骜的作者和作品,银河璀璨,也要有黑暗处的几盏星星陪伴。

谈阅读:对于科幻文学多接触别惧怕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请推荐一下您的最新作品,它的亮点有哪些?

韩松:我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的变化。比如《医院》系列,表现医疗技术发展后,使得医院主导人们的生活,生与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表达方式是科幻的表达,也是用未来的视角来表达。

我的最新作品《轨道》三部曲,它表现地铁、高铁等交通工具在未来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并使得生命现象发生了异化。

吴岩:我是一个少儿科幻作家,关注的焦点更多与航天和技术创新有关。之前我的作品中,关于太空旅行、赛博空间、物理学都有涉及。我愿意在写作上做一些新尝试,比如我最近创作的作品就想以“虚构的回忆录”的形式呈现。

《中国轨道号》是我花费了很多心血创作的一本书,在文体上我进行了一些创新,以回忆录的文体和小说文体结合,以科幻小说形式呈现,讲述中国人在几十年前如何兢兢业业要在太空中走出一条中国“轨道”。

陈楸帆:我的最新作品《异化引擎》,这部作品的内容涉及太空探索、认知故事,涵盖了很多方面,想要与读者一起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目前各位在科幻文学创作中遇到的最大困惑是什么?

韩松:我写作以来最艰难的时候是现在,如何创新,如何突破,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需要作家有更强的综合能力、联系能力、思考能力,过去有人说科幻是点子文学,但现在光是点子还不够,还要有宽大的视野。

吴岩:就我自己而言,创作精力比较有限,像《三体》这样的集大成作品,其实需要作者投入非常大的精力,希望行业中的年轻人能够多多尝试此类作品。

陈楸帆:作家还是要走出舒适圈,多进行创新与尝试。

张冉:创作是特别个人化的事情,相信创作者们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我自己刚度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倦怠期,缺乏完成作品的动力,希望能慢慢重拾创作热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科幻文学既是对未来的召唤,也是对美好世界的想象,然而这需要读者理解作为支撑。当前有不少人觉得阅读科幻文学有门槛,对此,各位有哪些阅读建议?

韩松:现今是一个科技主导的社会,需要多接触科技知识,熟悉科学进展,这对于文科生来说尤其重要。

吴岩:阅读科幻文学的确有一些门槛,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现象以及终极问题的探索有求知欲的人会选择读科幻,同时还需要有基础知识打底。

陈楸帆:科幻文学分很多类型,门槛高低不一样,比如硬科幻门槛比较高。对此,我建议,读者不要因为一本书读不下去而放弃一片“森林”,多给自己一些机会。读科幻文学作品是有好处的,能够调动你的思辨能力,并给予你启发。

张冉:读者们大可不必觉得科幻文学高高在上,充满晦涩的术语。科幻是建立在逻辑自洽基础上的宽泛概念,我推荐大家从那些以科幻思维贯穿始终的作家的作品开始阅读,如库尔特·冯内古特、雷·布拉德伯里、尼尔·盖曼等,科幻之美并不囿于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