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汉语童心与成长 ——“童年中国书系”出版座谈会综述
来源:文艺报 | 郭艳  2020年11月11日08:54
关键词:童年中国书系

和人类身份共同体的新发现。李利芳阐述了童年中国书系所体现出的诸多儿童文学创作新的思想者资源和观念领域,强调了创作的儿童主体性特征以及全人类视域的写作站位。大写的童年与多重主体性对于儿童文学写作突围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童年的多面相叙述与儿童文学创新的可能性

崔昕平从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特征出发,阐释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回归带来的对于中国式童年的多角度叙事,中国式儿童幻想小说创作的优劣以及如何承继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对于儿童文学写作禁区的突破、文学性、儿童性与可读性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指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宏阔的理论视野和创作可能性。常新港从批评的质疑、写作的创新与坚守,尤其是从儿童文学写作所承载的写实人生的角度,阐释了真的情感、善的道义对于写作内涵的重要性。写作需要蜕变,但是需要在坚实的生存质感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变革。陆梅以反思内省的方式阐释了儿童散文写作的难度和高度,散文的“文学性”在于对于童年经验的丰赡性表达,在于对于儿童生命和情感更具景深和内涵的真切叙述。好的儿童文学不仅仅止步于儿童,更在于儿童所隐喻的人类童年和童真本身。张玉清阐述了“真实”对于散文创作的重要性,无数个真实的童年叙事成为镌刻在时光里的永恒记忆。

儿童性、儿童的文学与创作边界的突破

儿童性与“儿童的文学”的概念蕴涵着儿童文学创作的难度和挑战。翌平从“儿童性”的角度阐释儿童文学创作主体对于儿童、儿童性和文学性之间复杂关系的误读,强调作家主体自身对于儿童性的理解与表达。对于儿童性的理解是基于对于儿童作为人类童年的理解,人之初的本真状态、人类童年的灵性特质以及现代社会青少年身心智慧的长足发展等等,这些都给儿童文学写作的“儿童性”带来足够的难度和挑战。高凯阐述了高小宝和作者之间的高度互文性关系,高小宝隐喻着关于儿童的文学和永恒的童心的象征,在成人的世界中时时和高小宝邂逅与偶遇,这样的人生才会在行走的旅途上不忘初心。谢倩霓对一批新人新作进行了文本细读,从当下短篇小说创作的特质出发,阐释了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可能抵达的边界和突破,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观点。聂梦从亲子阅读的角度,对于多部儿童绘本进行了评介,阐释了阳刚、正义、勇气等伦理价值在绘本创作中对于儿童心智的积极影响,呼吁更多具有创造性的绘本作品。简平阐释了散文写作与丰赡的灵魂、厚重的历史、深度的思考之间深刻的联系,从而剖析了当下大量轻质散文产生的根源,呼唤有着深度思考、智识判断和审美境界的优质儿童散文。

儿童文学创作的寻根意识与国族经验的根脉与心性

李红叶从接受阅读视角阐释了“个体记忆书写”的寻根性,这种伴随着孩子们的寻根阅读,会让在新媒体和物质主义的现代性语境中成长的儿童们回溯文化的根脉与心性,重温农耕文明中华传统中的风俗伦理和人文情怀,从而知晓自身国族经验的根脉和来路,进而在中西文化兼容的视域中成长为更为完善的人。李峥嵘阐释了童年中国书系所提供的多样性文本实践给当下儿童文学创作带来的新启示,从更加宏阔的视角评价了这套丛书的价值和意义,真挚而富有哲思,多镜像的文化隐喻,爱与生命意义的群体性传递功能等等,中国式童年在被文字摹写、浸润的同时,以审美的文学方式流传。黑鹤表达了他的自然主义文学写作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草原文化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马上看世界”的童年成为一种镌刻在生命里的记忆。同时,俄罗斯文学浸润了自身的精神情感,从而写出了异质于城市经验和农耕文化的独特文本。

创作主体与儿童灵性与诗意叙事的建构

赵菱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深情地表达了如何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儿童灵性、天性与诗意的作家,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坐标系中去定位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彭冬儿用儿童文学文本打开儿童心灵的窗户,看到来自不同文化、地域、种族和国度的童年镜像,阐释了儿童文学创作对于儿童心灵镜像的丰富呈现。孟飞用优美而诗意的语言解读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观,“远山”成为具有深沉内涵的象征符码,儿童文学创作的基调是童真,而所抵达的则应是深远而浑厚的文学回响。慈琪多地域的童年经历赋予她对于童年更加有意味的思考,迁徙的地域带来的是异质文化的陌生化经验,孤独的童年滋生了更多对于他者世界的好奇,于是阅读成为重要的沟通方式,而写作则以某种审美的生命样态存在。郁雨君带着大家进入她的文学空间内部,从语言、修辞和细节等方面阐述了她对于儿童文学的深入腹地的理解。湘女饱含情感地阐述了童年与大自然之间的契合无间,让童年的所有镜像插上文字的飞羽,在人世间倾诉属于人之初的真善美。韩青辰讲述了文学、现实、诗意、人性在她写作生涯的犹如生命一般的存在,穿心而过的现实落到笔尖,文学以一种美善的范式救赎和照亮人生。

童年中国书系对中国儿童经验的重新开掘

徐德霞浸润儿童文学多年,心里就有一幅清晰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地图。她高度评价了这套丛书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审美追求、不同文学性摹写的多元开放的追求。儿童文学的求新与求变一直在中国现代性过程中发生着,而童年中国书系在写作观念的多元性、写作主题的丰富性和写作风格的多样性方面是一次突破。马光复对童年中国书系进行了精彩的阐释,强调了汉语童书写作彰显了中国儿童的童年与传统文化、风俗伦理之间的血脉勾连。张怀存作为跨界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多重身份的互文性中,阐述了她译介优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到英国的过程,这种跨界、跨文化的方式让儿童文学以更加宽广的方式走向不同语言和国度。刘秀娟分析了童年中国书系在语言、情感和散文文体等方面真挚而质朴的艺术性,在对童年的抒写中丰富和充盈了中国童年叙事。魏晓曦从哲学、美学和文学交融共生的视角,表达了她对童年中国书系创作、阅读和出版的诸多观点。有着一个文学故乡的写作者是幸运的,比如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贡多、沈从文的湘西、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萧红的呼兰河……在现代、后现代新媒体语境中,这些精神故乡的重新叙事浸润和照亮了现代人的内心和灵魂。

总而言之,童心是有时光印痕的,不同时光年轮中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时代特质,中国儿童依然还在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本次云上座谈涉及了儿童文学创作主体、创作对象、理论资源、文化传统以及价值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在求真的厚重中,寻求美善在儿童文学中多样性的抒写与呈现。“童年中国书系”彰显了对于汉语童心更深更广的追求,当这些汉语童心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久远的时候,中国式童年便会在现代性维度上拥有心性成长的力量和新的人文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