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雨花》2020年第11期|黑陶:寻访明代郑之珍
来源:《雨花》2020年第11期 | 黑陶  2020年11月11日07:01

雨意黎明。安徽省祁门县火车站。湿漉漉的山麓小站。前一晚19点23分在江西赣州上绿皮火车,晨6点,抵达祁门。

雨湿的空气里,有狭隘站前早餐铺的烟火气,更多的,是铁轨上方,山腰春天植物散发出的清新。这是皖赣铁路线上建于1981年的县级车站。只有零落的三五人随我一同出站。雨停,但早餐搭的塑料棚顶,还积有薄薄雨水。出站后,唯有直往前走的一条窄街。桥,以及桥下白色的山涧水。然后就到了跟窄街垂直的大马路。问人之后,左拐向西,往县城方向走去。

我到祁门,为的是寻访一位明代前辈,写定“目连救母”剧本的戏曲作家郑之珍(1518—1595)。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举头三尺有神明。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百行孝为先。

药医不死病。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福如东海双亲乐,寿比南山万仞高。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劝君莫作亏心事,电母雷公放过谁。

船到江心补漏迟。

阎王注定三更死,定不留人到五更。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被打头风。

救人须救难中汉,求人须求大丈夫。

养子方知父母恩。

……

以上俗语,数百年来流行于南方社会之中,成为普通民众信奉的人生哲学。这些俗语的搜集、整理、运用和撰定,都源自一个人和他的一本书: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大水处必有大邑、大码头,如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南京,如闽江边的福州、珠江边的广州;中小江河,则养育密如繁星的县城、乡镇。我到达的祁门古县,就依托于著名的阊江。

皖南水系,大抵北上、东向。如发源于石台县的秋浦河,北上至池州入长江;发源于黄山北麓的青弋江,北上至芜湖入长江;发源于皖赣省界丛山中的新安江,最终是蜿蜒向东,在杭州湾入海。唯有源出祁门县大洪岭的阊江,则一路向南出安徽,经江西浮梁、景德镇后,流入鄱阳湖。

现在,阊江就在眼底。祁门城侧、阊江之上的古石桥,巨大、稳固。手扶的粗糙桥栏板和望柱上,布满白绿色的苔痕斑块。桥分五孔,巨石桥墩,朝向上游一端,砌筑成尖锐之形,以此分开汛期的汹涌来水。

早间的桥上清冷。那个在祁门站下车,与我一路间隔同行的男子,此时也走上了石桥。“已经二十年没有来这里了。”彼此点头致意时,他似乎对我,又似乎是自言自语般说了这样一句。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安徽省祁门县渚口乡清溪村人,明代戏曲作家。

郑之珍只是秀才,一生未有大的功名,但生活于和平时代,且“家业优裕”。他长期在祁门邻近的石台县秋浦河一带做塾师。郑之珍文笔很好,时人称其“文如怪云,变态万状”。传世文字有《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五福记》《祁门清溪郑氏家乘》等。

我手中的郑之珍书,是《皖人戏曲选刊·郑之珍卷: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朱万曙校点,黄山书社2005年12月第1次印刷,定价:28元。

郑之珍虽然只是底层文人,但有格局,有“立言”的担当,在《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自序中,他这样说:

“惜以文不趋时而志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游心于方外。时寓秋浦之剡溪,乃取目莲救母之事,编为《劝善记》三册。敷之声歌,使有耳者之共闻;著之象形,使有目者之共睹。至于离合悲欢,抑扬劝惩,不惟中人之能知,虽愚夫愚妇靡不悚恻涕洟感悟通晓矣,不将为劝善之一助乎!”

祁门城中的菜市场,丰沛、盛大、杂乱。摊位和店铺对街而排,每家店铺都在门前架起了参差不齐的雨棚,或用白塑料纸,或用红蓝白三色条纹的彩色塑料纸。雨棚底下,每家都摆满了大小型号的白色塑料泡沫制菜筐,都搁起了长短、高矮不一的木质条案。挤在笼里的活禽,肥白瘦红的猪肉,暗红塑料大盆中群鱼激溅而起的水花,成筐的鸡蛋,成板的热白豆腐,堆成小山的数不清名目的山地新鲜菜果或干燥南货。原本宽阔的菜市场街道,因为这拥杂的货物,因为隔街相对的雨棚在空中相接而遮挡了天空,所以,显得尤其壅塞。

天色尚早,店铺深处或幽暗的雨棚下面,很多都悬挂了燃亮的、发散着红光的灯泡。支撑雨棚的铁杆锈迹斑斑,上面挂着一叠叠或白或红的塑料背心袋,供装菜用。菜市场的地面湿滑不洁,有鱼鳞、烟头,有茭白的壳,有蒜头的粉碎白衣,有被踩烂的各种菜皮。卖菜买菜人在讨价还价,送货或来批发的三轮车,在昏暗空间的人群和货品中挤来挤去。

不时只能侧着身,我穿过了这古县城中的菜市场。

由郑之珍编修的《祁门清溪郑氏家乘》(一册四卷,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卷二中,收载有他女婿叶宗泰所撰《高石郑先生传》,存记了有关他的若干细节。

郑之珍“自幼病目”,然而“每遇晨昏,听人读书,读者未熟,先生已洞然于心胸矣”。不过终因“目病艰于书写”,“大考则终坐”,未能博得功名。

郑之珍夫人汪究真,“性贤淑端重,助夫读书”,“先生好义广交,朋友络绎不绝,孺人竭力款待,多方辐辏,并无吝心难色”。

在《祁门清溪郑氏家乘》中我们可以获知,郑之珍父亲郑云,字天丽,号西庵,是个地方奇人。其父“幼遭痘毒,手足不能动履,人以废笃目之”。但他记忆力超群,“凡过目者彻首尾可以背诵”;同时精于卦命,“远近之人,凡决疑者常填门,所断祸福、得失、生死,一毫不爽,人遂号为‘西庵先生’”。

郑之珍对母亲鲍宝真很有感情,说她“事上以孝仁也,相夫以勤义也,训子以严智也,待妾以厚礼也”,“克俭以持家,克勤以立业,故能拓资产以光大先德”。

郑之珍品格高洁,其婿特别提到,“先生修家乘将成,于己无一言,余适至,因略叙先生夫妇之名号于此”。

阊江边上的某个早餐店,嘈杂却明亮。很多大人带着背书包的小学生来此吃早饭。店内洁净,下面处热气腾腾,生意十分兴隆。点了红烧笋干肉丝面加茶叶蛋,皖南的面条都颇健劲,汤料也有味,好吃。

向店家打听清楚情况,步行至祁门老汽车站。这里的车,多是前往县下各处乡镇。几辆中巴车随意停在场院,看不到有“渚口”牌子的车,也寻不见车站人员。在站内小卖部问询之后,上了目的地是“历口”的车。司机听说我要到渚口乡清溪村去,说可以乘,途中在“大北埠”下。

郑之珍编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全剧共一百零四出,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三十四出,中卷三十六出,下卷三十四出。

明万历壬午年(1582),此书由著名徽派刻书家、歙人黄铤首刻刊行,称“高石山房本”。郑之珍时年六十五岁。

“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黄铤所刻此书,十分精美,除郑之珍文字外,还附插图版画六十三幅,其中上卷十九幅,中卷十九幅,下卷二十五幅。

中巴车出县城后一路西行,经小路口镇后,又开了一段时间,到达一处集镇的三岔路口。司机告诉我:大北埠到了。至此,车行半个多小时,车票七元。

看地图得知,大北埠是一个交通节点:此地折向北,便可到达此趟中巴车的终点历口镇;从这里继续往西,便到达闪里镇。下车后才知道,大北埠,原来就是渚口乡政府现在的所在地(之前在渚口村)。

大北埠很小,几家店铺就集中在三岔路口这一小圈地方。四周转了一遍,见乡政府就在眼前,便进去。乡文化站内,副站长小刘向我介绍了清溪村的大概情况,说去清溪村还有一段路,如果要寻郑之珍墓,可以到村里后找一个姓郑的护林员,并答应帮我打电话。小刘还给了我一份渚口乡简单介绍的印刷品。我道谢而出。

在大北埠岔路口寻找前往清溪村的私家车。路边停了几辆车,但都没人。正在此时,一辆白色五菱宏光SUV在附近停住,司机是个年轻小伙子。

你好,请问去清溪村吗?

我就是清溪村的,你去找谁?

找一个古代人,不知你是不是知道。

谁?

郑之珍,一个明朝的人。

那就巧了,他是我们老祖宗。

其实,早在郑之珍编撰《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前,目连救母故事,就在中国广泛流传。我出生所在的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的习俗,就源自目连救母故事。

在中国书籍中,南北朝成书的《洛阳伽蓝记》卷五,即记载城北石窟中“有目连窟”。

唐代,目连故事成为寺庙中通俗讲经的重要内容,现存唐代变文(通俗讲经的文字底本)中,即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等。

宋代,目连救母故事已经被搬上戏曲舞台,《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

进入明代,目连戏广为流传,已经成为戏曲演出的重要剧目。

但总体而言,这些目连故事都是零散的、片断的,没有形成总体的结构框架。郑之珍的贡献,便是将明代中叶之前流传的目连故事,整理、集成、改造、扩充,使之成为了一部定型的,有着完整结构、完整情节的戏曲作品。

这个清溪村的小伙子姓郑,叫郑怀怀。包他的车,去清溪村后再返回大北埠,谈好价格一百元。

郑怀怀是乡里的合同制电工,今天来大北埠帮人修理了电表。他让我稍等一下,他还没有吃早饭。在路边的一家早餐铺,我坐着等他,怀怀吃了一碗粥和两个包子。吃好后,我们便前往清溪。

从大北埠到清溪村,有十六公里。一路闲聊,彼此渐熟。

怀怀是1983年生人,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九岁,小女儿六岁。大女儿念小学三年级,平时住校,每周回家一次。家里在村中开了烟酒小卖部,主要收入来自贩卖茶叶。现在是5月,春茶结束,已经开始做夏茶。今年的茶叶收入已经有两万多元。价格方面,春茶是每斤卖三百四十元,夏茶便宜,每斤一百多元。自己家里做茶,做一斤茶需要三斤鲜叶;如果是雨天,那就要四斤鲜叶。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主人公目连,原名傅罗卜;其父傅相,一心向佛,乐善好施,死后升天;其母刘四真,别号青提,本已从佛修行,但丈夫死后听信弟弟刘贾和家奴金奴的怂恿,开荤破戒,又用狗肉馒头斋僧,亵渎神灵而坠入地狱。

目连救母故事虽然“本之梵经”,但郑之珍的写定本,突出的是“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体系。全剧以“善为根本,孝为核心”,核心情节是“救母”。基本剧情框架为:傅家向佛,刘氏违誓开荤坠地狱,目连西行求得佛助,后深入地狱,寻母、救母,最后大结局是骨肉团圆,一家成为仙眷——目连因尽心救母,被封为“九天十地总管诸部仁孝大菩萨”,其父傅相被封“劝善大师”,其母刘四真被封“劝善夫人”。

全剧跨人界、冥界、天界三重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丰富的精神空间。

人界实在,而对冥界、天界的绘制,则呈现了五百年前东方式的想象。

譬如书中认为“山川处处有神灵,体察人间仁不仁”。家家有灶,灶则有神。灶神的职能是:世上谁能断火烟,火烟起处灶司专。人间善恶详明记,晦日敷陈玉帝前。

譬如何为西方极乐国,郑之珍从饮食、衣服、宫室、音乐等方面进行描述。如饮食:“论饮食,有金钵,有银钵,有水晶琉璃钵,有琥珀珊瑚钵,百般洁馔充满其中,欲食则自然见前,不食则自然化去”;如衣服:“有偏衫,有袈裟,有衲衣,有无垢衣,有忍辱衣,有消瘦衣,有离尘衣,欲穿则随意而见,不穿则逐情而化。”

郑之珍墓,怀怀介绍,在清溪村西北方向的圣堂坞山坡上。

通往清溪村的山乡公路,大部分路段刚刚摊铺沥青,连续弯转的道路缘溪而行,洁净空旷,除我们之外,几乎没有人和车。在某山麓处怀怀停车,说墓就在上面,“外面来的人肯定找不到,我是今年清明刚上去找过。”

穿过山脚下满眼翠绿的荒废水田,向上爬山。除绽放腊质小黄花的毛茛外,怀怀随处向我指点所遇野菜:野水芹、鸭脚板、鱼腥草、猪脚板、野芋头……“它们都可以吃。”极窄的上山小道陡峭、泥泞,胡乱疯长的草和灌木,已经完全将其覆盖;偶尔有三两棵毛竹倒卧下来,人就要弯腰钻行。怀怀身手敏捷,始终在前面带路,或跳跃,或攀缘。

徽州处于万山丛中,交通闭塞,普通民众对鬼神均怀有敬畏之心。

“酬神须事戏”,所事之戏,多为这台目连救母。以酬神为目的的目连戏演出,与庙会、迎神、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客观上也起到娱人作用。

目连戏情节曲折丰富,戏中人物从玉皇、恶鬼,到富绅、乞丐等,纷繁陆离,因此演出时间很长,一般连演三夜、五夜,也有连演七夜的,演员从太阳落山演至次日太阳初升——俗称“两头红”。

目连戏在民间演出时极受欢迎。

首要原因,是观众可深度参与,全村上下等于一起演戏。像祁门栗木村演目连戏前,村民要大扫除和斋戒,当演到“刘氏打狗开荤”时全村才能开荤;演到“叉鸡婆”时,演员可以在台下乱跑,可以随便拿东西吃;当演到吊死鬼蹿下舞台惊慌出逃时,村民们更是高举火把,放着火铳,奋起直追。类似场面,往往使人忘了这是演戏,仿佛进入真实境地。

其次,是目连戏表演形式丰富,钹锣鼓钗喧闹,人鬼神仙登台,唱念做打皆备,戏中特别注重穿插众多武功杂耍,如叠罗汉、翻筋斗、蹬坛、跳索、爬竿、跳圈、窜火等,符合民众口味,特别引人入胜,所以徽州百姓称演目连戏为“打目连”。

浓密的山林间,郑之珍墓到了。墓占地颇大,但已经全部被砖石缝中长出的萋萋绿草侵袭。墓冢背后,山壤被挖,贴着山壁用砖石筑成了简陋的弧形墓墙。

墓冢之后靠墓墙处,有古墓碑一块,碑由“荥阳郡赐进士出身真定府推官族侄履详拜题”,上书“明庠生高石郑公讳之珍夫妇墓”,下为立碑时间和立碑人:“万历丙辰孟冬月吉日孝男为德、调元泣血立”。

万历丙辰,即公元1616年,立碑至今,已逾四百年。

墓前正中,还有一块高约一米的青石墓志铭碑,上书“明庠生高石郑公暨配汪孺人合葬墓志铭”,铭文,也是由郑之珍女婿叶宗泰所撰。

墓志铭中说郑之珍:“余岳生而歧嶷,颖异超凡,孝友兼备,坟典历览。幼游泮水,志在翱翔,数奇而不偶,屡蹶科场,抢道自娱,著作林间。”(“歧嶷”,指幼年聪慧。“坟典”,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泛指古书。)

青黑色的墓志铭碑前,置放有一个红色葫芦状酒瓶,内中插了几枝仿真花。看样子,已经颇有时日。

祭拜完毕。在墓侧,请怀怀为我拍照一张以作留念。

《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故事通俗质朴,富有民间性,但因为是“文如怪云”的郑之珍写定,所以书中文雅之辞亦比比皆是:

举世奔驰陆海中,谁知往事到头空。

我觑天地,似一轮空磨,把世人终日挨摩。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

——这些,都是我印象深刻的郑之珍文句。

应怀怀邀请,去清溪村他家看看。

清溪村属祁门边地,已经与江西省浮梁县毗邻。清溪村原名清幽,虽然处偏僻之地,但确实是山水清幽的一个好地方。清溪除诞生明代的郑之珍外,建国以后的村中名人还有:曾任绩溪中学校长的郑郁予、南京大学教授郑昌仁、祁门县第一任法院院长郑启通等。

在村口停好车后步行进村。村中寂静。首先经过怀怀家的烟酒小卖部,他六岁的小女儿正在店前村巷中独自玩耍。怀怀先带我去看村中他们的郑氏祠堂,说这是村里的古迹。途中碰到郑姓护林员,他已经接到文化站的电话。我向他致谢。

郑氏祠堂“叙伦堂”一片破败。仪门、寝堂和一侧围墙都已经倒塌,只剩下年迈危立的享堂。四处漏风、透光的享堂正中,“叙伦堂”大匾仍然肃穆悬挂。从衰朽黑黄的粗圆梁柱,可以看出此祠昔日的华美堂皇。雕镂精美的岩石柱础旁,已经生出丛丛茂盛绿草。某一根柱子上,残存这样的联句——“春雨润春色春色处处艳”。

在怀怀家的老房子里稍歇,喝新绿茶。临走时,怀怀坚持送了我一袋他家刚做好的新茶。

徽州目连戏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百戏之祖”“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美誉。

徽州域内有多个专演目连戏的“目连班”,如祁门的清溪班、栗木班、马山班、樵溪班、沥溪班,歙县的韶坑班、长标班,休宁的梓坞班,婺源的平坦班、庆源班等。

古老的目连戏,生命力长盛不衰。

《黄山日报》2018年8月28日报道,《祁门“农民戏班”原生态表演惊艳首都》:

8月24日至25日,祁门县马山目连戏班应邀赴京参加“中国目连戏展演”。此次活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在北京恭五府大戏楼举行。演出汇集徽州目连戏、浙江绍剧、新昌调腔、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莆仙戏、四川川剧、湖南祁剧、江西弋阳腔等八个剧种,精选十二出折子戏,集中展示了各地目连戏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神韵,是一次目连戏多声腔多剧种的集萃展演,也是中国目连戏的艺术盛会。

安徽祁门马山目连戏剧团作为唯一的“农民戏班”应邀参加,参演剧目为《上寿》。他们以明亮高亢的唱腔和本色质朴的表演,再现了傅罗卜新春佳节设酒宴为父母贺寿,祈愿椿萱并茂、百福骈臻的景象,马山目连戏原生态的表演得到在场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怀怀开车送我返回大北埠。请他一起吃饭。在大北埠岔路口一家怀怀相熟的小餐馆,我们坐下。老板在店门口的灶上一顿爆炒:炒肚丝,红烧猪爪,炒野芹菜。问怀怀是否喝酒,老板娘帮他回答:他可不能喝,刚买了新车。于是我独自喝一瓶啤酒。怀怀告诉我,这辆五菱宏光S3型SUV买的是顶配,七万九,全部弄好一共花了九万。

中饭后告别。怀怀回家。我在岔路口站立,等到了一辆从铜陵过来的大巴,招手上车,返回祁门。

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影响极大,在徽州,在整个大江南区域,“支配三百年来中下社会之人心,允推郑氏”。 (《安徽省通志稿》)

郑之珍女婿叶宗泰在《高石郑先生传》中总结:

“世称大丈夫之生也,贵于立德立功立言。先生立德于孝弟,立功于宗族,立言于文章,实无忝于所生也。故天锡之以家业优裕,多富也;皓首齐眉,多寿也;桂兰茁秀,多男也。……若先生者,世岂多见哉!”

“先生天性好善嫉恶,虽未大行于天下,然《劝善》一记,千载不磨。”

确实,千载不磨,时间正在证明这个判断。

黑陶,1968年出生,无锡市作协主席。著有“江南三书”(《泥与焰:南方笔记》《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忆阿炳》)及散文集《中国册页》《烧制汉语》,诗集《寂火》《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布鲁诺·舒尔茨诗篇》等。曾获紫金山文学奖、三毛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