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土地的彩色日子
来源:文艺报 | 杨丰美  2020年11月09日06:31

红色印记:马桑树儿搭灯台

浓春时节,山里的寒气还未散去,草木正抽着新芽,一群神色匆忙的人窸窸窣窣穿行在羊肠小道上。这是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一个静寂的早晨。

“军长,朱疤子的人时常来巡查,我送你们到矮子峪去。”说话的是谷岸峭,马合口一位白族乡人,他口中的军长是贺龙。

“好,那就跟着老哥走。”儿时,贺龙常跟谷岸峭到矮子峪、梭子丘一带玩耍,将军洞、高寨洞是他们的探险“营地”。谷岸峭的父母都喊贺龙叫“贺常伢子”,贺龙认他们作干爹干妈。

十几年后重返马合口,贺龙已不是当年的“贺常伢子”,他提着两把菜刀闹革命,参与组建工农革命军,正为创造一个新世界奔走呼号。当时,贺龙领导的桑植起义遭遇重挫,部队陷入艰难境地。挚友谷岸峭来了,他送给贺龙枪和子弹,同他一道抄小路,顶着蒙蒙月色,连夜兼程来到了马合口一带。经过梭子丘时,部队遇到不明敌情,贺龙带着队伍藏进了宽敞幽深的将军洞,待敌情解除后,才匆匆消失在深山密林中。

这一年是1928年。

桑植,这个位于湖南西北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2.6%(其中白族人口达13万,是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区)的边陲小县,正在蓬勃生长着红色故事。

作为贺龙故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始发地,在革命战争时期,不到10万人口的桑植先后有5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载入革命烈士名录的就有5000多人。

官地坪、梭子丘、马合口一带成了红军的大后方,白族人民成了红军的坚强后盾。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哟)。”

这首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深深浅浅地飘荡在山寨村落,我们知道,很多去当兵的儿郎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当革命的烟火褪去,桑植成了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家门口拴着一条狗,老人倚在大门口,孩子的脸上沾满了污渍,女人们背着篓筐子下地劳作。

少有的后生巴着烟,吞吐着烟雾,烟雾喷到了夜色里,愁云却涌上了心头,后生打开了喉咙逮起了歌:

“桐子花开坨打坨/半夜起来唱山歌/爹妈问我唱什么/我说没得媳妇睡不着”

其实,国家从未遗忘这片红色土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桑植的建整扶贫就实施了9轮。1988年,湖南省军区时任领导到桑植考察,发现很多老百姓还在吃红薯、住草棚、蹲山洞,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房不遮风,不由得感慨万千。深感解放这么多年,这片曾为革命倾其所有的红色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竟还如此贫困,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责任帮助老区人民消灭贫穷。从这年开始,湖南省军区就开始向桑植派驻扶贫工作队,并立下了“老区不脱贫,部队不撤兵”的铮铮誓言。

可老区的贫困程度太深,至2014年,桑植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仍有35316户、11901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8.48%。

彩色变化:“白月光”洒满了“红杜鹃”

2013年11月3日,历史记住了这一天。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同在大湘西的红色老区桑植县,被列入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深度贫困县,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正悄然而至。

那是2015年的一个清晨,水雾缭绕着碧波浅浅的五龙湖,神秘笼罩着将军洞的红色沃土,大山深处,歌声悠悠扬扬穿过袅袅炊烟……马合口乡梭子丘村,这片红色热土迎来了一支可爱的队伍。张家界市委组织部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进驻梭子丘村,走在前头的,是工作队队长陈叶峰,从那天起,他便下定决心,要让这片山野变得富饶。

不久,扶贫工作队要在梭子丘打造一条“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的说法传遍了村落。村民们面面相觑,惊喜之后是一片唏嘘:说大话呢吧!

工作队何止是要打造一条街,他们是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梭子丘。

工作队已经下定决心,要用发展的成果来推动发展,用发展来凝聚人心。梭子丘微信群建立了,党员大会、屋场会开起来了。线上线下,村民们畅所欲言,与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心也越贴越近了。

刘开建新当选了村支书,他年富力强,高大幽默。返乡创业大学生、本地致富带头人都被请进了新构建的村“两委”班子。马合口乡更是由党委副书记王苍波兼任扶贫办主任。

一个“旅游+扶贫”的思路,一个“六区六化”的设想在反复讨论中逐步成型。

2017年7月1日,艳阳高照,风用力鼓动着飘扬在梭子丘上空的红气球。“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开街了。当这个耗时两年建设的风情老街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时,梭子丘的人们知道,好日子真的来了。

桑植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同气连枝。数百年来,对故乡的守望长成了一棵茂盛的“相思树”,种在了梭子丘人们的心中,他们的心里有两个故乡,一个在身旁,一个在远方。一个是红杜鹃般的张家界,一个是白月光般的大理。那里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那里有白族人的根。他们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如今,“白月光”被搬到身旁,“红杜鹃”依旧花开绚烂。

当我们徜徉在梭子丘白族风情老街,眼前展开的画卷清新素净,白墙壁、小青瓦、屋挑檐以及照壁山水画,活脱脱一个“小大理”。

远方的人们纷至沓来,梭子丘组建了一支文艺队。马合口乡政府就设在梭子丘村,乡、村两级共同出力,文艺活动风生水起。文化站的陈海英亮开了嗓子,一曲《白族迎客歌》宛转悠扬。

“山门打开来,仗鼓舞跳起来,白族人迎客情谊深,三道茶端上来……”

向湘群、赵吉霞她们踩着乐点,随着音乐舞了起来,白裙子荡开了花,花帽子摇出了波浪线。舞罢,女人们开始为客人敬献白族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野生白茶吃起来苦,寓意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第二道是甜茶,茶里放了蜜,寓意幸福生活比蜜甜;第三道是团圆茶,茶里放了五谷杂粮,粮里滚着一个圆溜溜的鸡蛋,这是白族人对团圆的期待。

“毛妹子针线拿,手拿针线来绣花……”歌声是从超市旁的绣坊传来的。谷春凡,一位近80岁的“非遗”传承人,唱起歌来忘我得像少女。绣坊里像谷春凡这样的幸福人还有好几十位,勤劳的白族女人们将碎片化农闲时间变成了线,穿进针眼里,一针一针,绣出了充实美满的幸福生活。

月黑风高的晚上,灯光勾勒出的梭子丘闪闪发亮,村民们载歌载舞拉着我坐上了长桌,一道道美食摆上之后,一首首桑植民歌张口就来。我打趣着问后生们,《桐子花开坨打坨》有没有人会唱?陈叶峰队长嘿嘿一笑,说,现在的歌词已经不一样了哦!

“那变成什么样了呢?”

“远方的客人,你且听我们逮一首。”后生们齐声唱:

“桐子花开坨打坨/半夜起来唱山歌/爹妈问我唱什么/我说旅游人太多我耐不活”

这夜,歌声、笑声包裹着这片红色的丰润的土地。

在桑植,无数的梭子丘、红军村谱写了一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峥嵘乐章。到2019年底,桑植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53%;在湖南,无数个“桑植”共同践行着“首倡之地首倡之为”的庄严承诺。如今,湖南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和奉献裹覆大地,美好的明天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