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向着小康走是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步伐” ——“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新疆行主题采访活动侧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邓洁舲 康春华 郑函  2020年10月23日11:55

10月11日至16日,中国作协“我们向着小康走”系列采访活动第七站来到美丽新疆。11日,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36位作家在乌鲁木齐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启动仪式。12日,作家们分三组,以“文学轻骑兵”的形式分别前往北疆、东疆、南疆,深入一线采访采风,发掘新疆人民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际的新变化、新故事,书写新疆人民,记录新疆取得的巨大成就。

北疆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产业发展助脱贫

12日,阿拉提·阿斯木、董立勃、赵德发、林秀美、郭晓力、唐樱、高振、玉苏甫·艾莎前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塔城地区、可克达拉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采风,了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发展建设情况,尤其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之下,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北疆地区的脱贫攻坚、乡村建设、民族融合等发展情况,感受在这场人类减贫史上书写伟大壮举的新疆经验。

在伊宁市园艺场示范基地,采访团在薰衣草园区调研。薰衣草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和观光作物,绽放时节能吸引大批观光游客,收获后可以提炼成为精油、纯露,产生经济价值。近年来,伊宁市园艺场依托薰衣草等芳香作物,大力开发集原生态种植、果蔬采摘配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采访团走访伊宁市园艺场薰衣草园区,了解薰衣草种植情况

在伊宁市伯克于孜乡馕产业园、霍尔果斯市馕产业园等地,采访团了解馕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小馕饼撬动大产业”的产业模式。当看到现代化生产车间中揉搓、称重、定型、烤制并包装的馕生产流水线,作家们为一块“小馕饼”在增加就业岗位、脱贫增收、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对外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欣慰不已。作家唐樱感慨说,馕、熏衣草、紫土豆这些特色产品成为新疆人民奔小康的主打产业链,为贫困户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快捷途径,“我想记录下这样的故事!”。

采访团在霍尔果斯馕产业园生产车间参观

采访团还先后走访了可克达拉市的生态产业园、霍尔果斯市一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塔城市某草原牧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综合了解当地产业发展与村民增收、乡村脱贫致富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12日,当采访团走进伊宁市喀尔墩乡东梁村的东梁街,纷纷被眼前道路整洁、草木兴盛、来自各民族的邻里之间和谐交往的安居环境所吸引。东梁村居住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等8个民族的200多户人家,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家们看到,这里村容整洁有序,充满文化交融的艺术气息,网格化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健全,笑容洋溢在各族村民的脸上,温暖流淌在他们心间。而在塔城裕民县前进村,则以“旅游+康养”模式打造出一种差异化乡村旅游体验,这里有规整宽阔的步行街,形象活泼生动的彩绘墙,以及随处可见的垃圾桶、提示牌、文明标语,无不展现出一幅生态宜居和谐美丽乡村的景象。在作家赵德发看来,这里脱贫攻坚的力度很大,乡村建设的成效明显,民族团结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1963年至1978年,作家王蒙在新疆生活工作,其中有8年在伊宁市巴彦岱乡度过。他在此与伊犁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跟着当地人学维吾尔族语,与各民族人民建立起深厚感情。采访团成员走访了伊宁市巴彦岱乡的王蒙书屋,其中展出的大量字画、照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出王蒙当年的生活、工作和创作的场景,展现出他对伊犁深厚真挚的感情,也见证着他在加强民族沟通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

16日,采访团来到裕民县第九师161团魏德友居所,看望“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护边员魏德友。魏德友自1964年响应中央号召来到新疆,就坚守在萨尔布拉克草原的边境线上,50多年来义务巡边20多万公里,是边境线上的活界碑。“我要努力,继续为祖国放牧巡逻”是他的铿锵之言。作家们参观了魏德友来疆初期居住的“地窝子”,与老人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其护边历史。山东作家高振感慨道,魏德友、刘景好夫妇用生命的芳华践行沂蒙精神,为守土护国、保卫边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采访团与魏德友夫妇交谈

在可克达拉市,采访团参观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的发展历程,见证了兵团精神的诞生历史,目睹着勃兴发展、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深入领会兵团精神对新疆发展建设的巨大作用。作家们认为,正是这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才能在茫茫戈壁之中建造出风景优美、功能健全的戍边新城,才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守卫祖国西北边防大门,才能与新疆各民族群众一道,为脱贫致富、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做出巨大贡献。

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新疆的乡村生机与活力迸发,乡村呈现新气象,乡村脸上笑开颜。在博乐市贝乡决肯村,采访团走访了当地村委会、村民庭院、民宿点等地,并与村民座谈,了解决肯村在土地整合和流转、机械化统一耕作、发展多种产业结构等脱贫攻坚新举措。决肯村的创新实践,让碎地变整地,机械化“换血”,智能化“换脑”,让村民增收。作家林秀美说,决肯村在盐碱地上筑起了社会主义新乡村,创造出了属于新疆人民的脱贫奇迹。

采访团在博乐市贝乡决肯村村民家中调研

在霍城县苜蓿台子村,作家深入农户院落中,了解在多民族背景下,脱贫攻坚政策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真正富农惠农。在建档立卡贫苦户田福才家中,作家就地采访座谈,了解其家庭构成情况、因贫致贫的缘由,当前医保及扶贫政策,脱贫后的生存现状。作家们看着干净整洁的院落,充满生活气息的居所,赞叹他们幸福洋溢的笑容挂在脸上,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弥漫在庭院的空气中。随后,作家们走访苜蓿台子村扶贫致富示范点、大西沟乡玉奴苏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当地村干部座谈。

采访团在霍城县大西沟乡苜蓿台子村扶贫示范点参观

电商扶贫也成为北疆多地乡村发展的成熟模式。作家们在13日、14日先后走访了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益宁扶贫电商、塔城市托尼县电子商务中心,考察当地如何以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就县级电子商务中心的销售模式、如何助销、代销农副产品,如何带动和保障贫困人口的就业增收等问题进行了现场采访。

采访团在塔城市裕民县扶贫车间参观

作家们感叹,在新疆广袤原野上,薰衣草、红花、瓜果处处飘香,各类企业星罗棋布,人们的衣食住行条件大大改善,民族团结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让人深切感受到新疆的壮阔山川之美,各民族人民团结和谐的社会生态之美,还有勤劳勇敢的新疆各族人民投入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力量之美。因此,作为文学工作者,要用心、用情、用功书写时代,用文学来反映脱贫攻坚中人民的劳动之美,呈现诗意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采访团在王蒙书屋 巴彦岱人民公社二大队旧址合影

东疆行:深挖特色、优势更优,劳动技术促致富

“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新疆行”第二分队由辽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滕贞甫,新疆作协副主席刘亮程带队,深入吐鲁番、哈密、昌吉等地区进行采访。

在吐鲁番市高昌区恰特喀勒乡阿依库勒村,采访团了解了当地致富带头人阿不力孜·司马义的故事。阿不力孜原本是棉花种植户,年收益一般。2013年起,他在各地学习大芸的种植技术,2015年,成功实现纯利润30多万元。他还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大芸,不仅免费教他们技术,还雇村里和周边村镇的村民到地里劳动,帮他们增加家庭收入。大芸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大芸,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将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有效结合起来。

采访团来到高昌区艾丁湖镇庄子村,这个曾经因为干旱多风、农业基础条件差、村民收入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而被自治区列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村庄,在精准脱贫工作中,当地政府多措并举,引导贫困户依靠种植提质增效,增加收入;为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信心,大力弘扬“脱贫光荣”的精神风尚,坚持扶志扶智与正向引领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整合脱贫力量,动员党员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手、脱贫带头人等,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种养技能、创业经验等精准“滴灌式”授课,实现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全覆盖。

在亚尔镇的打馕一条街上,全新打造的馕产业园整合了高昌区周边乡镇的打馕小作坊,推动馕产业由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经营向集中化生产经营转变,形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实体店’的经营模式,在安置就业,提高人均年收入上发挥重要作用。

哈密市巴里坤县曾在200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通过16年的不懈努力,2017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成为新疆首批摘帽县之一。采访团走访的高家湖地区利用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精准扶贫,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典型。既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又充分考虑后续的规划发展与管理,突出生态湿地可持续发展要求,已建设成为旅游功能与自然生态高度结合、湿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新典范。通过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带贫益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支持和鼓励农牧民开办农牧家乐,发展民宿、商铺、奶制品加工厂,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多形态发展,将旅游业打造成为促进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

采访团在大芸合作社调查采访

参观馕产业园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2师221团4连与兵团群众交流

采访团在庄子村调研

在哈萨克牧民家与牧民交流

昌吉州木垒县的乡村建设,使乡村发力,让群众受益。在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立足于月亮地村的自身实际,深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重拾乡愁·传统村落”的乡村民俗文化主题,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在新疆享有盛名的艺术家村落菜子沟村,以挖掘民居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出发点,以“乡愁品牌”为内核,建成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文化名村。在菜籽沟木垒书院,采访团一行与当地作家、文艺工作者座谈,当地作家、评论家表示,新疆乡土文明有很多积淀,农牧区变化、回望乡愁的题材既是新疆文学的优势也是边疆创作者的瓶颈,边疆作家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文化润疆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的文学工作者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使文学艺术工作得到发展和促进。

木垒书院座谈会

甘肃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马步升说,自己来过新疆多次,每次所见所闻所感都不一样。新疆有天地之大美,新疆的人文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和谐之美。举目之间,雪山,草原,绿洲,荒漠,同时尽收眼底,一城一村之中,多个民族世代共处。“我们向着小康走”,这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步伐。作为一个写作者,很有幸能够亲眼见证这一历史进程。

来自西藏的基层作家聂·塔尔青说,本次新疆行对自己而言是文学创作道路上千载难逢的机会,积累了丰厚的写作素材。“我被新疆广袤而肥沃的大地所吸引,也被憨厚又质朴的人文地理环境触动,经过7天的实地走访,通过座谈、调阅资料等形式,我了解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疆社会稳定繁荣的局面,以及新疆农牧民如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今后我会通过文学作品,把新疆的美好传递出去。”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牛学智说:这次来到新疆,感受有三,一是辽阔,虽然仅采访了东疆,但已经感受到新疆的辽阔,出乌鲁木齐到吐鲁番市,一直到昌吉市的阜康县收尾,最短的距离也要五、六个小时车程,眼里所见皆尽绵延天山山脉和无垠戈壁、湿地、草原,阔大、空旷、辽远,是东疆最鲜明地理特征。二是壮美。一方面是广袤大地和空旷干净天空,给人以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的审美震撼;另一个是敦厚、淳朴民俗民情冲击既有生活观念,给人心灵以洗涤、过滤,提升了人生价值,勾起了对某种苍凉而不荒凉,浪漫而不矫情,硬朗而不干瘪的古典风格的向往。三是和谐。东疆是多民族多元文化交互融合的地方,无论维吾尔族群众的能歌善舞,哈萨克族群众的热情善良,抑或回族群众的精敏聪慧,都细致入微地体现在一顿饭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中,使人深切感受到了东疆多民族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发展的美好。

采访团第二分队合影

南疆行:丝路明珠、爱民惠民,文化润疆奔小康

南疆是指新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地区,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融合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文化,12日至17日,采访团成员包宏烈、狄力木拉提·泰来提、范晓波、甘以雯、葛一敏、赛娜·伊尔斯拜克、苏二花、简默、周华诚等前往玉石之乡和田、古丝绸之路的明珠喀什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1团图木舒克市草湖镇深入采访调查。

在和田地区,作家们走进和田市、洛浦县、墨玉县、皮山县等地,从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各方面感受和田新时代新变化。采访团的第一站来到了和田市吉亚乡团结新村。这是一处建在沙漠之上的现代化新农村,村子设有学校和医院,居民住房由政府统一设计修建,水电暖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一排排温室大棚在阳光下十分耀眼,棚内种植着番茄、辣椒等多种作物。除了通过易地搬迁改善民生,实现脱贫,和田市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农村幸福大院的实施则改善了当地乡镇及附近乡镇贫困老人的居住环境,解决了农村老人托老、养老的实际问题,老人们在幸福大院相互陪伴,有统一安排的热乎饭菜,有专门配备的医务室,工作人员随时关注老人们的健康情况。作家们感慨这就是“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

采访团参观吉亚乡团结新村蔬菜大棚

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需要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和田发展了“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的特色养殖产业,企业规模养殖经营,通过托管分红和吸纳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采访团参观了和田市一家养兔基地、皮山县的多胎羊繁育基地、洛浦县一家乳业公司种奶牛繁育基地和种鸽繁育基地,了解当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扶贫运作方式。在和田县的核桃交易中心,作家们了解到,凭借着当地核桃产业优势,交易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擎”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便利的市场交易平台,提供多样化就业岗位,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等实现了为贫困户增收致富。作家们看到交易中心一袋袋成堆的核桃即将运往全国各地,忙碌的农户们虽然辛苦但又充满活力。在和田,不仅经济发展了,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传统文化也散发着新生的活力,如当地特色的艾特莱斯绸和手工制作的桑皮纸,都得到了保护与扶持。

采访团参观洛浦县扶贫产业园

采访团在墨玉县了解桑皮纸的制作

离开和田,采访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1团草湖镇参观了服装纺织产业园、第三师41团八连连部。连部的军垦简史馆展示着过去兵团在艰苦的环境里屯垦戍边的历史,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克服了重重困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看着简史馆后头那一片大家亲手种下的胡杨树,作家们感受到兵团的精神就像那胡杨树一般坚韧挺拔。

采访团参观草湖镇服装纺织产业园

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戈壁滩一路西行,来到一片绿林,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2012年,喀什麦盖提县的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工程启动,致力于打造宜人、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登上高台俯瞰整片生态林,作家们充分感受到了“沙漠戈壁也可以是风水宝地”。叶城县则在东北部的阿克塔什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安置了柯克亚乡、棋盘乡、乌夏巴什镇的贫困户,设有扶贫车间、沿街商铺、畜牧养殖园、学校等可以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在打造产业、推动经济方面,喀什地区不有农牧业优势,同时有其“古丝绸之路”明珠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地理优势,自古便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有着通商贸易的渊源,2010年,中央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打造西部边疆的国际商贸中心。一批生产加工企业纷纷落地,聚合了白色家电项目、光电项目、建材项目等。在参观光电科技公司时,作家们纷纷感慨科技力量促进地区经济、助力国家发展,科技与创新是重要的生产力。

喀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当地的旅游业推动起到重要作用。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喀什古城,是世界最大的生土建筑群,至今仍有4万多名常住人口。在喀什老城保护综合治理展览馆,采访团了解到古城居民过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老城区改造后,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建筑风格,同时带动当地旅游产业,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做起生意。作家们拜访了“古丽的家”,这是喀什古城内第一批旅游接待家访户,带动了整个古城景区的居民们投身旅游服务业中。帕哈太克里乡的“稻香泉村”则通过整合水系、泉眼、稻田等现有风景资源,结合当地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之乡”。

在帕哈太克里乡调查“稻香泉村”的建设情况

在麦盖提县的恰木古鲁克村——自治区文联“访惠聚”工作队就驻扎在此村,采访团感受到了的浓郁文化氛围。自治区文联还实施农民诗人培训交流,开辟农民诗歌专栏,组织出版农民诗集《心中的爱》,诗集分为农民写和写农民两部分,选取了具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的农民创作的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的诗歌作品。作家们不仅读到了麦盖提农民的诗歌,在刀郎画乡还看到了农民画作,这种画作起源于十八世纪末,是世代农耕的刀郎人在农闲时用简易的绘画工具创作的。色彩斑斓而质朴的作品,诉说着农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在恰木古鲁克村村史馆,作家感受到新农村的发展与变化

色彩斑斓的刀郎农民画,诉说着生活的多姿多彩

采访团的作家们还与自治区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进行了座谈交流。包宏烈谈到,建设美丽幸福新疆,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就业带动、文化振兴都不可或缺,扶贫说到底要扶“智”和“志”,要让老百姓既“鼓了口袋”又“富了脑袋”,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勇于承担自身的使命和责任,以不同样式的文学表达,努力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做“文化润疆”工作的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

与自治区文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座谈

狄力木拉提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维吾尔族诗人,曾在恰木古鲁克村驻村三年,对他来说当地的群众就像亲人一样。一路上他为大家介绍南疆的种种风物民俗,他在诗歌中这样描写南疆:“刀郎人的古歌像苍狼的呼唤”,塔克拉玛干的风“吹落杏花/游走库车峡谷/阿克苏的铁匠/敲打巴楚的马蹄/埋没罗布泊的篝火”。

葛一敏曾多次游历新疆这片瑰丽土地,但这次跟随主题采访团到各村县深入采访调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产与文化生活是让她感触最深刻最复杂的。周华诚擅于捕捉细节,烤馕的小伙子、敲打桑皮纸的姑娘、弹奏着传统乐器的艺人、在田间劳作的农户、在工厂忙碌的工人,每一个人的眼神和微笑背后都丰盈着古老又新鲜的故事,而作家们的到来就是要让这些故事流传到更远的地方。采访过程中群众们的眼神和微笑让甘以雯非常受触动,她觉得新疆有非常丰富的故事资源,无论是经济发展成就还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佳话,作家要用带着温度的生动语言将这些美好传递出去,书写美丽的新疆故事。座谈会气氛热烈、在《我和我的祖国》的合唱歌声中结束。

采访团第三分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