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10月文学报好书榜:与智者暂坐,和秋意漫卷
来源: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   2020年10月04日08:26

十月国庆长假,文学报好书榜如约而至。或许是秋意渐浓,当编辑们先后推荐自己的月度好书时,它们呈现出了一种温暖而闲适的阅读氛围,预告着假期阅读的来临。

你们或许准备好了,将要和朋友们《相约博物馆》,见证历史上不同岛屿相连的努力,度过《漫长的星期六》;或是从《缓慢而永远》的个人记忆出发,抵达山河的《烟火漫卷》。这些都像一场场“慢游”,让自己慢下来,无需考虑时间,也不必阅读求解,“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2本书,陪伴你慢游秋日假期。

10月好书榜

虚构

《暂坐》《烟火漫卷》《心事》《我们骑鲸而去》《相约博物馆》《夜晚的潜水艇》

非虚构

《泰晤士》《缓慢而永远》《漫长的星期六》《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排名不分先后)

虚构类

《相约博物馆》

[英]安妮·扬森 / 著

姚瑶 /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大鱼读品

李凌俊:这是一本缓慢之书,需要耐心和一点点生活阅历,看到两座不接壤的岛屿如何架设起隐秘的沟通之桥,看见主人公内心不为人知的、孤独的坚冰如何融化,看见毫无交集的人之间真正彼此理解的可能。

博物馆是一个适合自我审视的空间,亿万年时光在这里流逝,再自大的人也会收起狂妄之心,扪心自问,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人类可曾拥有了真正的智慧,去面对人生无穷尽的波折和烦恼?

读《相约博物馆》很自然会想起同为书信体小说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丹麦锡尔克堡博物馆馆长安德斯和英国农夫蒂娜之间,因为一场意外的通信而产生了奇异的连接。但与《查令十字街84号》不同的是,他们的讨论并不围绕着博物馆或者文物展开,而更像是两个中年人的独白和冥想,对人生的回望和反思,借由“信”这一古老的载体,倾诉向挚爱亲朋都难以言说的困惑和烦恼,当然,他们也通过对方的回信,开启了看待事物的另一种方式,获得全新的认知。

这是一本缓慢之书,需要耐心和一点点生活阅历,看到两座不接壤的岛屿如何架设起隐秘的沟通之桥,看见主人公内心不为人知的、孤独的坚冰如何融化,看见毫无交集的人之间真正彼此理解的可能。

《暂坐》

贾平凹 / 著

作家出版社

傅小平:贾平凹只是在茶庄楼上,慈悲而关切地邀约我们:人海茫茫,且来《暂坐》里坐坐。对了,眼前有好风景,我们何不上楼坐坐。

读贾平凹的作品,在我可以只需要一个理由,读他的语言。贾平凹的文字表达亦雅亦俗、亦巧亦拙、亦真亦幻,加之亦传统亦现代、亦书面亦口语、亦庙堂亦江湖,有时只在一小段文字里,都可以读出千般滋味、万般风情,读着读着就会感慨,他怎么能写出这么有意味的语言呢。读贾平凹的《暂坐》,在我也可以只需要一些对照。对比《废都》,这部长篇新作里的羿光分明就是庄之蝶的再生人嘛。羿光又是怎样一个风流人物,贾平凹在他身上寄予了怎样的思考?对比《红楼梦》,作为“红楼解梦人”的贾平凹在这部新作里也像是写了“十二钗”的,他是怎么写这个由十余位,或者说十二位主要女性人物组成的小世界的呢?对比《茶馆》,虽然贾平凹写的是茶庄,老舍写的是茶馆,但都是写的喝茶交友的地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里,他们又“喝”出了怎样不同的人生况味?这些我们都只有读了小说后才知道,贾平凹只是在茶庄楼上,慈悲而关切地邀约我们:人海茫茫,且来《暂坐》里坐坐。对了,眼前有好风景,我们何不上楼坐坐。

《我们骑鲸而去》

孙频 /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如今相比于讲曲折的故事和倾吐激烈的情感,她更愿意用写作去描摹和回答自己当下的困惑——毕竟人生本就依靠故事来断章,却因为疑问而永续。

面对近年来的风格持续变化的新作,很多人也许会问,孙频要往哪里去?在小说中,她也尝试着回答——因为生活窘境而觉得没有出路时,人会到哪里去?孙频给三个在生活里撞得满头包的人安排的场所,是一处偏僻的孤岛。孤岛的特别在于你的人生不再有观众,天性似乎可以彻底释放,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全世界此刻都是你的观众,剧本和选角随心自定。在看似自我放飞的处境中,说是孤独,却是更大的喧嚣。你与世界也许有选择地疏离,但你身上曾经被世界所定义、所规范的一切,此刻正在头脑的容器里吵吵闹闹、嘈杂无比。作品里,孙频尝试勾勒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上岛的三个人都出于自我意识而做出避世的选择,但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究竟是否可能依靠自身力量去社会化?这种看似纠缠的思考路径,与孙频近年来更为坦然的写作方向是吻合的:如今相比于讲曲折的故事和倾吐激烈的情感,她更愿意用写作去描摹和回答自己当下的困惑——毕竟人生本就依靠故事来断章,却因为疑问而永续。

《烟火漫卷》

迟子建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郑周明:读到小说结尾,那种更加热烈的劈柴燃烧的温暖的声音似乎从书中蔓延了出来。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这句话开启了迟子建新作《烟火漫卷》的新故事。开篇读者就会看到这一次作家将社会热点话题“寻子”作为了小说线索,它将发生在主角身上的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与当下现实联结起来,将哈尔滨百年间发生过的日俄战争、抗日战争、犹太人迁居等历史事件与今天的城市发展联结起来,也将山川自然、大地生灵与城市风貌、人间烟火等联结了起来。

迟子建的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人美学,就像苏童所说,“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莹明亮的文字品格。”《烟火漫卷》里有哈尔滨的夜市、早晚高峰的车流人流、炖锅里热气腾腾的炖菜、护送车上垂危的病人这样的人间烟火,也有关于人生复杂、人性复杂、善恶交织的天地烟火,读到小说结尾,那种更加热烈的劈柴燃烧的温暖的声音似乎从书中蔓延了出来。

《心事》

刘庆邦 /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晶:“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质量,至少应该包含五种因素或者五种标准: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于这本小说集里,可窥一斑。

无可否认,是“首部爱情短篇小说集”这样的字眼吸引了阅读。其实本质上也不在于对小说中爱情故事的本身有兴趣,而是对于作家如何呈现爱、解答爱有兴趣。

有一种观点并不鲜见,“90后”的小说中并不常见爱情主题,所谓“爱无能”。倒不是有意将年轻写作者作为一个靶标,而是说,这之后或许牵涉到的是一些更宏阔的问题,如时代人的心理暗流、情感指向,以及最基本的“作家VS生活”关系的探讨。

刘庆邦无疑如王安忆所说,“(他的小说世界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他自己对于个体生命有一种说法,“如果作家有很高的生命质量,至少应该包含五种因素或者五种标准:善良的天性、高贵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悲悯的情怀和坚强的意志。”于这本小说集里,可窥一斑。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袁欢:静静的,慢慢的,缓缓前行。他的小说风格静雅,有种独到的古旧感,少见强烈的冲突,像是空谷间的回响,余韵悠长。

今年读到的让人惊喜的一本小说集,陈春成的文字放在纸上是二维的,连起来阅读却是多维的,以一种和缓自然的方式调动起人久未运动的感官与知觉,让读者随他进入一种浪漫与肆意的幻想世界,此中又存在着他开辟出的一条条连接现实的秘密通道。这个“90后”作者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静静的,慢慢的,缓缓前行。他的小说风格静雅,有种独到的古旧感,少见强烈的冲突,像是空谷间的回响,余韵悠长。

书的腰封上写着“游荡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很好地概括出了作品特色,进入他笔下的山河宇宙,时常会产生一种迷醉的奇妙体验,于朦胧恍惚间窥得梦的真谛。另外,作者似乎对宇宙这个概念很感兴趣,且看得出来深爱古典文化,就像作家贾行家所说:“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如果长假期间想借助阅读从喧嚣中遁出,找到久未感知的宁静,建议翻开这本静雅的小书。

非虚构类

《泰晤士》

[英] 彼得·阿克罗伊德 / 著

任明 /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阿克罗伊德把这条大河写活了,他更像是在写一个有自己性格和脾气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果说从一个有着很多面向的人身上,几乎能看到整个人类的投影。

这是一本写尽、写活、写绝一条大河的大书。阿克罗伊德把泰晤士河写尽了,如有网友所说,这本书包罗万象,从历史、文学、殖民、经济到民生,几乎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方面,书中都有深度书写,这绝不是大多数写泰晤士的书或纪录片能比肩的。阿克罗伊德把这条大河写活了,他更像是在写一个有自己性格和脾气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果说从一个有着很多面向的人身上,几乎能看到整个人类的投影,阿克罗伊德写一条河流,也可以说是写了所有的河流。阿克罗伊德也把这条大河写绝了,用译者的话说,他写大河就相应地“打造”了一种流水般的、既连绵不断又简洁明晰的表达方式,试问有几人能有这般堪为巧夺天工的写作功力?可想而知,阿克罗伊德对泰晤士河饱含深情,他的深情或许还源于他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深情,这本书副题即为“大河大城”,它也确实适合和《伦敦传》一起读。如译者所言,这本书写泰晤士河,同时也以一种既冷静又饱含情感的笔触,为它及围绕它成长起来的伦敦这座城市,撰写了彼此依靠、互相成就的历史。

《敦煌:众人受到召唤》

《生活月刊》编辑部/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滢莹:物只是客观存在的物,怀着各种真情、历经各种磨难而将物一代代保护和流传的人,才赋予了物无可比拟的沧桑与价值。

五年前这本书曾经出过,如今修订新版再问世,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在这期间,敦煌依然是那个敦煌,爱敦煌的人却增又复增。而“敦煌人”以专有名词的方式,指向着那些和樊锦诗一样于荒芜中守望、将个人的生命长度置换为洞窟文物保护历程的人。在多种写敦煌的作品中,作品将目光转向一代代敦煌的守望者(当然,后来我们也看到了《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口述自传》这样的佳作),当一个个被编号的敦煌洞窟与一个个人的名字相连时,故事就成了讲不完的生命延续。在这其中,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文物修复过程中的赤诚与信念,更是一种近乎神异的情愫——在多年相互注视、彼此依傍的年月中,它变成了你的一部分,你也变成了它的一部分,彼此密不可分。我一贯更喜欢自然景观,但在阅读过程中却渐渐理解了“文化遗产”四个字的隐藏内涵:物只是客观存在的物,怀着各种真情、历经各种磨难而将物一代代保护和流传的人,才赋予了物无可比拟的沧桑与价值。史书中或许少有记载,但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都未曾被物遗忘。对我来说,这大概是文化遗产最大的魅力所在。

《漫长的星期六》

乔治•斯坦纳 / 洛尔•阿德勒 / 著

秦三澍 / 王子童 /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周明:像斯坦纳一样,学习在漫长的星期六里成为目明神醒的等待者。

出生于巴黎,求学在美国,曾在多个国家讲学和工作,最后在英国离世,作为犹太人的斯坦纳实在太明白什么是漂泊和危险,但他对此有着非常轻盈的态度,他并不拘泥于自己身处哪个地方,曾说:“给我一张办公桌,我就能找到祖国。”在他看来,犹太人的流浪是为了“让全人类明白,在这个地球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客人。”斯坦纳信仰语言的力量,终其一生都热衷于学习新的文化,“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不令我兴奋,没有任何地方的语言和文化不值得我学习,没有任何地方不值得我去尝试一些有趣的事。”或许,这就是书名想传递出的含义,像斯坦纳一样,学习在漫长的星期六里成为目明神醒的等待者。

《缓慢而永远》

姬中宪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凌俊:或许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忆之书”,许许多多同行或陌生的人们,也包括我,正生活在这部书中,那些独属于中国人的、微妙的、难以言明的人生况味一次一次地敲击着我的神经。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一生?读《缓慢而永远》,你会感慨,能写作的人是幸运的,他可以用恰如其分的文字,留存漫长流年里的生命剪影。

从上海的石库门到山东的一个小村落,活泼的女中学生大丫二丫、志大才疏的小舅安顿、一百岁的老外婆……在交叠的时空里,二十多个家族人物在11篇或长或短的文字里轮番登场,经历着人生悲喜、离合聚散,生命中的苦乐定格在作者类似于零度写作的文字之间。

这本书让我惊异,为何在阅读的过程中毫无陌生感?明明我与作者除了年龄相同,人生经历可谓毫无重合。或许是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忆之书”,许许多多同行或陌生的人们,也包括我,正生活在这部书中,那些独属于中国人的、微妙的、难以言明的人生况味一次一次地敲击着我的神经。在时间的河流里,总有一些事物是缓慢而永远的,或许它就存在于你停下脚步,用心注目或倾听的一瞬之间。

《箭正离弦 <野草>全景观》

阎晶明/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何晶:这种类似于考据之学的研究,旁征博引、内外勾连,在材料与观点之间穿行,考究的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心灵的远近、理解的深浅。

在鲁迅作品上爬梳的研究者不知凡几,关于《野草》集的观点是“研究还不够充分”,但多数研究都更集中于探讨此中的诗性与哲学。阎晶明的这本研究集却反其道而行之,虽有对于此种问题的研究,但却更乐于从“诗与哲学”的强调中回到本事上来。

所谓“本事”,是他所谓“对《野草》的研究和阐释,不能离开烟火气”,“烟火气”即是“北京的风景与环境”、“故乡绍兴的影迹”、“现实世相与人物‘原型’”、“作为‘赠品’的‘器物’”、“文史典籍的散布”等,关注它们,概是因为其“有对人性的解剖,也有对现实的关切,有对强大的人类共性的描写,也有对稍纵即逝个人梦幻的捕捉”。

这种类似于考据之学的研究,旁征博引、内外勾连,在材料与观点之间穿行,考究的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心灵的远近、理解的深浅。这本研究集,是阎晶明与鲁迅的接近。

《书事:近现代版本杂谈》

薛冰 / 著

领读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

袁欢:了解图书版本,便能知道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十年藏书热,故纸赛黄金”,作者对于较为艰深的版本学进行了一次简明通俗的梳理,以版本学的基本概念为经,以图书实证为纬,讲述著作者生平、出版者情况、流传与收藏等书前书后的故事,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细节和实例,对于“‘稿本’的价值何在?”“为何藏书界迷恋毛边本?”等问题做出了回应。书中的插图同样适合阅读与欣赏。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了解图书版本,便能知道为什么某些书令人喜爱,某些书却让人不屑一顾;为什么有的书迟早会成为藏界的宠儿,有的书却永远难登大雅之堂。

这本书对于初入藏书界、对版本感兴趣的爱好者,是一本实用工具书。此外,作为一名有多年经验的藏书人,薛冰会在叙述中插叙一些自己藏书过程中遇到的趣事杂谈,添加了阅读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