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爱玲与香港
来源:文汇报 | 许子东  2020年09月30日06:28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香港传奇与上海故事常常交织对照,互为他者。如果说香港是风景,上海就是窗台;香港是房子,上海是地基;香港是梦幻,上海是现实;香港是面子,上海是里子;香港是电影,上海就是电影院;香港是冒险,上海是生活;香港是男人,上海是女人……

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实在有点吊诡。她住在香港的时候,从来不写香港。如果写,也是写北方土改或中国革命;但离开香港后,无论是40年代初回上海,还是1955年去美国以后,张爱玲就孜孜不倦反反覆覆书写香港,写在香港大学的生活,写日军进攻,写浅水湾海滩,写巴丙顿道……

张爱玲早期的代表作《传奇》里,有《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篇,故事发生在香港,但有的主人公从上海来,来的原因或不肯回去的理由,也都因为上海。张爱玲写的上海,并不像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那样五光十色时髦绚丽,而是沉闷的胡琴加上迟到的旧钟。张爱玲自己也承认:“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 虽然是在上海的卖书广告,却也道出几分实情。张爱玲概括“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社会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型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这一段话好像也可以用来形容香港人。不过另外有一句恐怕香港人不大能够接受, “看不起人,也不大看得起自己,然而对于人与己依旧保留着亲切感。”亲切感是有的,香港人有时也会“看不起人”,但不大会看不起自己。不是张爱玲不了解香港人,而是她太了解上海人。

张爱玲的文学道路,从上海起步,在香港转折。在上海书写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在香港书写农村秧歌。虽然她一些作品的艺术性文学史意义学界有争论,但风格转变却是显而易见。等张爱玲到了美国不再著书亦为稻粱谋了,等她打算重整旗鼓要进入英文出版界时,她反思并放弃了在香港的风格转变,重新诉说自己的个人故事。“我一直认为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 (张爱玲致宋淇,1976-4-4)“客串”以后才知“本分”,尝试宏大叙述以后才回归日常生活。所以说在张爱玲笔下,香港是变化,上海是不变。

在香港北望内地的故事可谓 “严肃题材”,之前张爱玲在上海,却是在五四主流传统压力下有意避开宏大叙事。也就是说张爱玲在香港写上海,是“扮严肃” ;在上海写香港是“扮通俗”——努力替小市民说话,面对大人们“童言无忌”,这是“扮”通俗而非真通俗(今天内地持续张爱玲热,有点两者不分)。张爱玲对香港文学有影响,但更多体现在现代主义、女性感官、都市异化及雅俗共赏等。今天无论在香港街头或者大学校园,问行人或学生谁是张爱玲,人们大都知道她是著名作家,但是不是香港作家?恐怕人们都会迟疑甚至摇头。所以,在上海,张爱玲是个 “回不去”的主人,在香港,是个很受欢迎的“过客”。

为什么是“回不去的主人”?我们记得她早年的梦想:我要比林语堂还有名,我要周游世界,穿最好的衣服,我要在上海买自己的房子……台湾某报后来邀请张爱玲回上海看望她姑妈,她推却了,说这个世界上没去过的地方很多,去过的地方就不去了。但实际上据林式同回忆,晚年独居的张爱玲,有次电话里听到林律师要到上海出差,电话停了2分钟,才说了一句,“恍若隔世”。当然,“回不去”还会含有另一些意思。至于在香港是受欢迎的客人,也不太容易理解。别的地方整理自己的文学史,总是尽量包括著名作家。张爱玲只去过台湾二十多天,后来也被列为台湾经典作家。上海出版海上文库,连梁启超、沈从文等都收入。但是香港文学的界线却相当严格,无论在学者或读者看来,萧红、许地山、余光中、张爱玲是不是香港作家,是否属于香港文学,至今仍是疑问。但香港又是最努力出版张爱玲作品的地方,香港大学召开的关于张爱玲的学术会议比哪里都频繁。所以我说,张爱玲在香港是最受欢迎的“过客”。

用张爱玲自己的作品形容,香港是红玫瑰,上海是白玫瑰。香港是“封锁”之中的时间:可以打破常规浪漫想象做个“真人”;但“封锁”之前或之后那就是上海。“封锁”结束以后,人们就会回到老位子,好像中间什么也没发生。

真是这样的吗?

《封锁》最早版本里在结尾处有一段文字写男主角回家以后,后来被删掉了:

饭后,他接过热手巾,擦着脸,踱到卧室里来,扭开了电灯。一只乌壳虫从房这头爬到房那头,爬了一半,灯一开,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动也不动。在装死吗?在思想中吗?整天爬来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时间吧?然而思想毕竟是痛苦的。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上,手心汗潮了,混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的在爬。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巢里去了。(唐文标:《张爱玲资料大全集》,1984年6月)

我以前觉得这个出来又回去的乌壳虫就是男人。近来又觉得也许是香港人和上海人。

2020.8.3(纪念张爱玲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