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红色起点出发追寻红色足迹,作家带读者深入这些上海的风景
来源:澎湃新闻 | 徐明徽  2020年09月27日08:23
关键词:红色足迹 上海

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标外白渡桥东侧的上海浦江饭店,是解放前沪上最豪华的饭店,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发生过一段“谍战”故事;中共江苏省委交通处总处旧址,是不存在的四川中路418号;繁华似锦的商业街南京路上的历史建筑里,也发生过推动革命的历史性事件……

百年来,红色历史在上海的演进,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财富。其中,遍布全市城乡、街巷的400多个革命意志,就是人们可以走进、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瑰宝。红色文化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红色文化的历史完整性也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大特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何深耕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是沪上出版界的重要命题。

9月25日,“红色足迹”(第二辑)《暗夜里的星星之火》的发布会暨“红色足迹”(第三辑)、“红色起点”(第二季)创作动员会在上海作协召开。

发布会现场

“红色足迹——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项目”由上海作协的40余名专业作家、签约网络作家共同创作,从红色起点出发,追寻红色足迹,点燃红色记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包含71篇上海革命遗址小故事,内容纵向涵盖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横向包括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各领域。

作家滕肖澜此次接到的题目是《浦江饭店》,“看到‘浦江饭店’我就想到,1927年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事变。周恩来和邓颖超从公开转到地下,在浦江饭店潜伏了一个多月才前往武汉。在这一个多月里,他是怎样和特务周旋的?”滕肖澜说,这段历史非常值得挖掘,她终于有机会可以写一个谍战故事。

浦江饭店原名礼查饭店,始建于1846年,是外国人在沪开设最早的近代化大饭店。饭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标外白渡桥东侧,饭店虽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变迁,但仍然保持着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痕迹。饭店装饰豪华、设施完备,爱因斯坦来华时也曾下榻礼查饭店。礼查饭店的底楼舞厅高而大,名为“孔雀厅”,宽敞华丽堪称上海第一,开沪上舞厅业先河。上海第一批电灯,就被安装在礼查饭店内外。

滕肖澜在故事中设置了一个姓陆的门童,他阅人无数,颇有眼力。他看到周恩来与邓颖超时,本能地感受到这两人与众不同的气质,因为帮忙搬运了行李,有了短暂的接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门童在报纸上看到周总理的照片,才认出当年的那个男人。

滕肖澜在故事的最后,还记录了邓颖超对浦江饭店的回忆“那个时候为了安全起见,不能出门,靠地下党组织派人来联系。真把我们给憋死了!那是个高级的饭店,当时住的都是外国人和‘高等华人’。我们住进去以后也要充阔佬:恩来穿的是西装革履。我呢,身上穿的是旗袍,脚上穿的是高跟鞋,冒充阔太太。”

就在周恩来隐蔽浦江饭店期间,中共五大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召开。不能前去而缺席的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和军事部长,由此进入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层他在上海领导工人武装起义显示出的军事才能,以及在广东领导军事的出色表现,使他在中共五大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负责人。他得出的“应当相信我们自己的力量”这个结论,对之后引导革命战争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久南昌起义,周恩来同志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坚定地打响了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第一枪,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作家沈轶伦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上海不可谓不熟悉,然而当她从“红色足迹”的角度来看,方觉得自己对上海一无所知。“上海是一座工商业极度发达的大城市,是魔都,是一个每天能看到有趣事情的地方。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会感叹原来这座城市经历了这样多的斗争、伤亡,此时此刻你对这个城市的感情也变得完全不同,甚至从一种戏谑和亲切变成肃然起敬。”

重新走访的过程让沈轶伦觉得在空间上走进的是同一个上海,但是在时间上已经走进了另外一个上海,“这种上海并不是指向过去,它是立足于当下,指向于未来的,它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城市从何而来,以及未来到哪里去的那股动力来自于哪里。”

在《暗夜里的星星之火》中,沈轶伦写到了南京东路的劝工大楼遗址。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三层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为中华劝工银行的营业大楼,故名劝工大楼。1947年,上海三区(沪西)百货业工会发起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于2月9日借劝工大楼三楼会场召开爱用国货、抵制美货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邀请沫若、邓初民等民主人士到会演讲。刚宣布开会,混入会场的特务、打手冲入会,手持榔头铁尺,见人就打,见物就毁。永安公司职工梁仁达(1918-1947)挺身上前斥责特务的暴行,被特务从会场一直打到马路上,因伤势过重,于当天下午在仁济医院不治身亡。同时被特务打成重伤13人,会场设备全部被捣毁,制造了二九惨案。惨案发生后,各界人士共同成立二九惨案后援会,揭露国民党特务暴行,推动国民党统治区的反美反蒋爱国民主运动。

沈轶伦说:“南京路是上海一条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什么时候都是人山人海的游客和消费者。但当你走进这幢建筑,看到它见证过历史节点当中成长的作用,你会知道上海不仅仅是简单的、表面上的商业城市,上海在历史中承担的作用,在国家命运中承担的作用,甚至在世界的近现代历史当中承担的作用,是无可替代也是与众不同的,它给我们看到这个城市是不同的角度。”

《收获》杂志编辑、青年作家吴越在去年写作了《上海早晨——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发布会上她说道:“上海是城市地理架构,没有名山大川,历史是它的惊心动魄的风景,发现在地表之上和之下埋藏着,上海一砖一瓦和泥土像东北的黑土地,每把泥土里富含着很多营养物质,很多秘密和很多历史的信息,对于上海来说,红色历史和近现代的景观像名山大川一样,让更多人知道和挖掘的资源。”

“书写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就像把自己当成导游一般,带领读者深入这些风景,”吴越还提出,“不仅要写出来,还要进一步通过影视剧、话剧等大众喜闻乐见文艺形式的转化,不断‘烘热’这些地标,形成完整的传播链条。”

作家简平这次要书写的,是四川中路418号江苏省省委交通处,但当他实地走访时,发现四川中路上并没有418号,这个不存在的门牌号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经过不懈地追查,简平判断今天四川中路420号-440号上的一幢历史建筑大楼,应该就是中共江苏省委交通处总处旧址。简平将自己的发现发表之后,产生巨大影响,在各方的努力下,将这幢历史建筑有望于近期重新挂上418号的门牌。

“因为参加这次写作,从而引发了这样的经历,帮助有关部门踏勘和落实了红色遗迹,能够做到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很吸引的,而且很有成就感。”简平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初心使命的启发地,建党初期党中央长期住在上海,无数革命前辈在这里留下奋斗流血牺牲的光辉印记,无数的历史风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激荡。

“2016年起,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作协发起‘红色起点’主题纪实文学创作项目,确定了一部主作品和多部分专题的架构;2019年又启动了‘红色足迹’创作。经过这么多作家的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了效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王伟在发布会上说道,“就上海而言,红色历史延续的时间可以说能够覆盖我们党奋斗的百年历程的各个历史阶段,很少全国有哪个地方那么完整,从建党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红色题材文学创作要放宽视野,加强系统性连贯性,不仅写起点,写早期的足迹,也要写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光辉,特别写新时代新足迹。”

去年至今年,“红色起点”项目已有六部作品陆续出版,六部作品由上海富有实力的中青作家担纲,程小莹、杨绣丽、陈晨、王萌萌、吴海勇、吴越等作家以文学纪实的手法涵盖建党初期我党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以及对热血革命者的群像描述,六部作品分别是《白纸红字》《起来——电影拍摄与创作历程纪实》《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铿锵序曲——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上海早晨——上海大学在1920年代》《新渔阳里六号》。

“红色足迹”项目除了《暗夜里的星星之火》,还在去年年末出版了《石库门里的红色秘密》,上海作协的40名专业作家、签约网络作家,走进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市民的生活血脉中去,创作了78篇作品,在一所所看似普通的石库门中,揭开了历史篇章中极其壮伟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