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山里的柑姑姑
来源:贵州民族报 | 邹安超  2020年09月22日06:54

唐芳总是在忙,不是忙着卖柑,就是忙着做慈善。

唐芳是农民,种柑卖柑是正业。

唐芳生活的玉皇沟是一个僻静小山村。两山夹一谷,有长长的沟壑,还有一条坑洼的乡村土路。

早年的唐芳和丈夫,和村里乡亲一样,在很多大中小城市奔忙。

进入中年的她,仍旧有着苗条的身段,她穿着得体的旗袍,不急不躁,成稳内敛地指挥着工人采摘、装箱、发货。

唐芳卖柑,不上街吆喝,也不到菜市或水果市场摆摊,只坐在家中,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把自家500亩地产出的优质杂柑卖到了海北天南。唐芳创业成功,收入丰厚,不仅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还被称为“农民企业家”,她们夫妇俩的事迹还被央视《焦点访谈》进行了专访报道。

唐芳的成功,在于智慧和勤劳。

10年前,在外打工的唐芳夫妇,偶然间在四川成都看到一种柑橘品种,当地人叫“杂柑”。第一眼与杂柑对视,仿佛生命之火,让人一下看到希望。杂柑的身影就这样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夫妇俩跑到科研院校,咨询专家,查阅资料,了解杂柑生长习性、种植标准、市场前景等等。杂柑是一种晚熟柑橘品种,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三四月陆续上市,恰好错过普通柑橘上市高峰期。当看到“从日本引进,含糖量高,皮薄,果大,丰产而优质”,短短十余字介绍,就像指路明灯,且该品种目前在国内十分稀有,这更加笃定了夫妇俩的决心。机遇就这样出现了,抓住了便是商机。

“返乡创业”几个字闯入夫妇脑海。

可返乡创业,又谈何容易?

他们,凭着与杂柑初见的那股信念,义无反顾地与杂柑结下情缘,并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作为指路方向。

他们俩回到玉皇沟,承包起村里外出打工人家500亩土地,开启种植杂柑的艰辛旅程。从此,唐芳夫妇和普通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身心全部付诸在这些柑苗身上。他们俩把种下的柑苗当成自家孩子来呵护,从不敢懈怠。

发展农业是一项投资链长、见效慢的事情,项目选择好了,还要有百分百的信心和雄厚的资金,否则,很难将一个产业做大做好。

唐芳夫妇将柑苗种下了,接下来就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春夏秋冬,柑苗在不断生长,土里的其他生物也相伴着生长,稍差一点功夫,草的长势比柑苗还要好。

春天来了,杂草如雨后春笋,拼命疯长。打除草剂显然不行,这样容易污染土质,造成生长环境不安全,产出的杂柑不优质。唯一途径是人工锄草。500亩土地,一个季节下来,这得用上多少工时,请上多少个务工人员。唐芳夫妇咬紧牙关请农民工锄草,一人一天80至100元工钱,每天请上三五十人,就得几千上万的支出,这对本就没有多少积蓄的唐芳夫妇来说,像挖心头肉一样疼。但是为了柑苗,夫妻俩忍了!

草除完,紧接着是施肥的事情。这下又有无数的问题摆在夫妇俩面前,用什么样的肥?化肥便宜,但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土壤肥力,更重要的是影响柑的品质,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种植理念相悖。于是唐芳夫妇横下一条心:忍痛买有机肥吧。好不容易把买肥的钱凑齐了,又面临请人施肥的问题……肥刚施完,夏季如约到来,杂草们在温暖的季节,长得肆虐疯狂。锄草,锄草,又要重复前一季的活儿。烦心事不止如此,病菌在温暖的季节也更易滋生,防治病虫害又成心头大患。唐芳夫妇提心吊胆地把夏季挨过,秋季来临,此时草枯土厚,正是给柑苗松土施底肥的时节,请工人、买农家肥、安装杀虫灯等等,一切都需要钱来说话。

夫妇俩多年打工积攒的那点资金显然不够,第一个年头还没挨过就耗费干净,可柑苗只有半人高,既没开花也没结果。俗话说:“桃三李四杏五年,其它果树三五年。”按最快三年投产来算,还有两年。两年,谁说不是度日如年,摸着空空的钱袋子,夫妇俩两眼空洞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遥遥无期的投入,将人逼入了绝境。周围的人开始说闲话了,说不行的声音此起彼伏,认为夫妇俩是在做实验,用钱打水漂玩。一个个困难摆在面前,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会经受不住风言风语,也会耐不住性子,只有放弃。唐芳却说:“选定的路,就一定要坚定地走。”有了她一句话,丈夫也仿佛获取了力量,有生命之光在照耀,夫妇俩拧成一股绳。

他们俩背水一战。

跑银行贷款。抵押房屋,抵押凡能变现的资产,大凡有一线希望筹到钱的法子,夫妇俩都在脑中过了无数遍。

无数次的奔走,换来的依旧是入不敷出。万般无奈,唐芳夫妇只得融资,寻求合伙人。

资金问题暂时解决了,夫妇俩也更加勤劳,开启智慧的大脑,精打细算,精心安排,为减少支出,能亲自做的,绝不请工人做。为减少技术员的花费,夫妇俩挑灯夜读,刻苦钻研种植技术,现在,夫妇俩活脱脱把自己逼成了柑橘种植能手。

熬过了前期持续不断只投入无收益的境况,三年后, 500亩5万棵柑橘树,终于开花结果。

俗话说得好,好事多磨。

果子挂起来了,严峻的问题又来了,山沟沟里的果子,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要把几十万斤柑橘卖出去,怎么来实现?

唐芳夫妇绞尽脑汁,只为寻找销售渠道。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发传单。夫妇俩前往人口密集区散发传单,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收效却甚微,甚至还被人当街扔脸子。但夫妇俩不在乎这些,他们拿出更加真诚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熟悉的人开始宣传。

功夫不负有心人。

慢慢地,朋友中有人知晓了玉皇沟果园,知道了“杂柑”。

有了一定的受知人群,接着群发信息。唐芳很珍惜每一个客户资源,把每个来采摘和购买的客户的电话号码记在本子上,用诚恳的语言群发信息,以求扩散消息。一年下来,电话费都用了好几千,但是客户群也只局限在本地区及周边。

一个偶然的机会,唐芳发现朋友圈可以打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让天南地北的朋友知晓玉皇沟的杂柑。一传十,十传百……扩散效应如发酵的馒头,慢慢“膨胀”。

这以后,唐芳把果树种植过程、杂柑长势、促销信息拍成短视频,通过朋友圈发布出来,果园很快火热起来,来采摘的客人络绎不绝,网络订单源源不断。

下一步:网络“试吃”。

果园的产量已经供不应求,再试吃,求网买,是不是画蛇添足?很多人不理解,夫妇俩却认为:电商是有前景的销售方式,这样可赢得更为广阔的市场。

唐芳果断在网络开设“唐芳水果店”和“玉皇沟果园”两个淘宝店,“试吃模式”同步推出。一年的“试吃”,就“吃”掉好几万元。而正是这样的“舍得”方式,让唐芳收获了信誉,得到网友的认可和青睐,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玉皇沟果园。

如今,每天上百件的网购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唐芳忙得团团转。一年几十万斤的电商销售,超三百万元的收入装进口袋,这样喜人的成效,让多年压在夫妇俩心中的大石块落了下来。周围的老百姓都说:唐芳两口子,硬是在山沟沟里搞出名堂来。

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唐芳成功返乡创业,由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各种荣耀和名誉接踵而来,但唐芳奋斗的脚步却没止住。她说:“该回馈社会了。”

唐芳走出了山里,做起了慈善。利用农闲和休息时间,她和丈夫四处奔走,收集贫困人员信息,建立起档案,除每年定期捐钱和捐价值不菲的物资外,还用精心建立起来的水果销售平台,搭建起爱心救助站。

因唐芳种柑卖柑建立起良好信誉,全国各地捐赠的钱物源源不断涌来。接收到的每一笔款物,唐芳都做好详细记录,适时在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公布出来。

至今,她的爱心平台组建起13个微信群,共接收2526笔捐赠善款,每月固定接受60余笔捐赠,每月固定资助贫困人员122人,每月稳定支出善款30余万元。2019年,唐芳爱心平台单独注册到大足区慈善总会名下,为其爱心活动提供了合法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坚定了她做善事的雄心和决心。

山里的柑姑姑,杂柑种好了,扶贫济困做慈善成了她的又一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