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丘树宏:文颂改革 诗以咏志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胡振栋  戴波  2020年09月11日18:15
关键词:丘树宏

8月29日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们的路,我们的歌:一个世纪与40年的回忆》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在上演的20首作品中,有4首中山音乐人的作品,其中包括正厅级领导干部丘树宏作词的《初心》,均由著名青年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主唱。在这些百年经典歌曲中,能有中山作品忝列其中,实属不易。

丘树宏颇具文人情怀,诗写人生路,他的作品影响力,早已超出其为官任职的行政范围和覆盖区域。若无真才实学,是很难登上像这样国内外高端艺术殿堂的。况且他已于今年5月因到龄退休,辞去了任职8年的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席职务(4月卸任党组书记)。

8月30日上午,因诗歌和音乐与丘树宏结缘多年的沈洋不无感慨地说,《初心》的歌词确实非常经典,他十分敬佩这位学者型官员的为人为政为文,“当今爱好诗文书画的公务员不计其数,但像丘先生这样在诗歌领域卓有建树、影响巨大,而本职工作又做得那么优秀的正厅级领导干部,我见的还真是不多。”

室雅何须大,诗梦早播下

丘树宏说,他一直在用诗歌、用写作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之路。以文化惠民,助精神升华。不管是孩提时期,还是读书时代,亦或是在职业生涯,诗歌,总是在人生道路上如影随行。“如今退休了,相信诗歌一定会以另一种姿态,与我相伴余生。”

1957年7月,丘树宏出生于粤北连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一次特殊的机缘,其父成了村里唯一上过县城中学的高中生。

新中国成立前,丘树宏的父亲由政府动员做了乡干部,负责村里粮食保管工作。1950年其父因土匪暴动造成的冤案而入狱3年,一直到1987年底才平反。父亲出狱回乡后,戴着一顶“劳改释放犯”的帽子在村里务农,低调做事做人。

庆幸的是,“父亲毕竟是读书人,加上牢狱的磨练,使本来性格柔和的他做事做人更加小心翼翼。”丘树宏说,逢年过节,村里许多人都会请他父亲帮忙写春联,所以他们家在当地人缘极好。

有一次,父亲在门楣上贴了一张白纸,上书5个大字——室雅何须大。丘树宏说,小时候他完全不懂其中含义,但总觉得它有着难以言传的神妙之处。“就是这幅字,伴着我的童年一起成长。它让我爱上了读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的学习成绩都是班上最优秀的,而且一直做班干部;它让我爱上了写作,我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在班级以至学校展览。”谈起童年的记忆,他如数家珍。

初二的时候,家乡下了一场大雪,他便写了一首七律《冬雪》,受到语文老师好评。1972年夏参加初中升高中考试,他以全公社第一名成绩考上了公社的“五七中学”,入学后不仅当了副班长,还担任学校篮球队和文艺队队长。

高中两年,丘树宏各科成绩名列前茅,更进入了人生中第一个学习写作高峰。那时候学校搞“运动”多,学习和功课很少,丘树宏回忆“我就自己学习创作,写诗歌、散文,写小说、剧本,甚至还创作歌曲。”

高二那年5月4日,连平县文化馆出了一期“五四专刊”,刊载了丘树宏的诗歌《崖(我)唱山歌批林彪》,“这是我的习作第一次变成铅字,据说这在我所读的中学,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时的校长帮我将作品投寄到县文化馆去的。”

高中两年,与全国一样,学校的课程学习很不正常,倒是劳动、配合“运动”的活动很多,丘树宏就一头埋进了自学之中,其中还学会了查四角号码字典。可能就是这个缘故,他那个时候就与后来调到四角号码字典创始人——王云五的家乡中山市工作结下了善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通过自学,才知道父亲当年在房间里写的那句话,原来是清代郑板桥的诗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丘树宏不能忘记,高中毕业时,父亲将他的两句诗“春华正茂求佳卷,年衰亦望卷成章”写成条幅挂在他房间里,“这也许是父亲作为对我的表扬和鞭策吧,而这,正好与父亲的‘花香不在多’构成了一个呼应。”

《初春》成媒人,诗文定终身

1974年高中毕业后,丘树宏回到村里务农,当了生产队干部。不到半年,公社推荐他去县文艺轻骑队学习一个月。这段经历对他作用很大,除了增长文艺特长,更借此机会接触了更多书籍,“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安娥的《渔光曲》歌词,至今我还记得,它对我此后的诗歌创作和歌词创作影响很大。”

县城培训结束后,大队又让丘树宏做了民办教师。不久,他被选派去公社医院学习两个月,回来做了大队赤脚医生,接着又兼了兽医。这一段时间,虽然工作压力比较大,双夏时还要参加农忙,但他同样坚持业余创作,陆续在县文化馆刊物发表了一些作品,这在他们家乡也是唯一的一个。

因为不断有作品出来,加上各方面表现都很好,1976年6月,丘树宏又经推荐当上了公社电影队放映员。但在他内心,却常有苦闷。因为父亲是劳改释放犯,那时候当兵、招工、转干、上大学,都没有自己的份儿。无奈之下,他只好将精力全部用在工作上,闲暇时就闭门读书写作。这时,丘树宏的创作已在县里有些名气了。

古语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之人的。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次年丘树宏考上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成为恢复高考后本公社第一个大学生。大学3年,是他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学业,收获了写作,更收获了爱情。

到大学后,他第一次参加同学老乡会时,就与互相还不知道名字的一个师妹谈起了写作,“她说她在县里刊物看到一篇《初春》的散文写得很好,问我认不认识这个作者?天啊,这个作者就是本人哪!”谈起几十年前的初恋,丘树宏喜形于色。“原来高考复习时,我曾为应考练笔试写了几篇文章,到大学后修改成散文寄给了县文化馆刊物,他们刊载了《初春》这一篇。由此,我与师妹成了文友,很快又发展成恋人。应该说,《初春》成了我们的媒人。”

大学时代,丘树宏进入了创作高潮,在校刊、地区和县里报刊发表了多篇文学作品,如《生命的觉醒》《爱的自白》,还写了小说《中秋月》《未成熟的……》,当然也有课程安排的论文如《一曲清雄豪迈的壮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浅析》,等等。那时候,更多的是向省和国家级报刊投稿,但收到的除了退稿信,还是退稿信。

在他陷入无限彷徨时,女友对他说:“你就是写诗的命!”一句话,如同醐醍灌顶,让丘树宏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从此,他决定主攻诗歌创作,并对女友立下誓言:一年后如果没有在省一级报刊上发表作品,就自认不才,并自觉放弃对她的追求。

“也许是诗歌之神的厚爱,或者是爱情之神的眷顾,半年后,我终于在大名鼎鼎的《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了诗歌《北风吹过》。”丘树宏兴奋地回忆道,“能够在每天数以千计的自然来稿件中被编辑选中,当时师生们都称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就这样,凭着这首诗歌,我搞掂了爱情,毕业之后3年,师妹终于变成了我的妻子。”

诗成敲门砖,珠海展才干

写作,尤其是诗歌创作,伴随丘树宏成长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老家中学任教,业余时间仍坚持文学创作。工作3年后,他突然想转行专业从事文化工作,于是就试着写了一封信给刚上任的县委书记,并附上发表的作品,申请调到县文化馆。没料到歪打正着,县委书记很快将他调到县委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

当秘书非常辛苦,除了日常政务工作,更有繁重的公文写作任务。即使这样,他还是保持着文学创作爱好,不久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商量,大家凑钱办起了县里第一个民间文学社——野草文学社,同时办起了县里第一份民间文学报《野草》,由他任社长兼总编辑。

经过三、四年历练,丘树宏升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当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千军万马都向着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靠拢。凭着一股热血、一个挑战自我的想法,他写了一封信给珠海的朋友,同样附上发表的作品,想调往珠海特区工作。

真是无巧不成书。此时恰逢珠海市委办公室秘书科科长正在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急需有人接班,加上丘树宏个人情况很合适,因此珠海方面很快就同意了。1988年初,他如愿调到珠海市委办公室工作。但按照珠海当时规定,必须从正科级降为科员,一切从零开始。

在特区工作,虽然要求高了,压力大了,但视野也开阔了。他开始在两条轨道上走起了自己的人生职业之路,一条是秘书工作,另一条是以诗歌为主的文学创作。秘书工作方面,他主动提出分担一些原本由办公室领导负责的工作,成为了办公室的文秘骨干。

除了完成繁重的公文写作和行政杂务等任务,他还自我加压,开始关注和思考珠海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并主动参与一些重要活动。珠海是一方热土,只要稍有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人,都会为热火朝天的开发建设情景所感动,都会为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吸引,从而摩拳擦掌投身其中,雄心勃勃地要干一番事业。

1991年下半年,珠海市政府组织“为珠海建设献计献策”活动,丘树宏撰写的《珠海西区建设亟需建立领导协调机构》一文,被评为十大建议奖第一名,此文很快被市委、市政府接纳提交给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并很快就正式成立西区建设指挥部而进入实施。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而他的诗歌创作,也开始将如火如荼的特区建设作为主题来展开,珠海市的报刊、省里的报刊陆续出现他的这类作品,由此引起了广东文学界的关注。

其中,他发表在《南方日报》副刊上的《崛起》,据说是本土作家第一次在省级大报发表体现珠海特区开发建设主题的诗歌,引领了全市的创作风气,也将丘树宏推到了珠海文学创作的第一线,成为了主力作家,他的创作主题和内容也在逐步发生变化,主旋律、大题材作品慢慢多了起来。

诗文颂改革,特区扬飞歌

人生亦官亦文“双轨路”,丘树宏就这样走了5年,他从一个科员、科长,走上了市委办公室主任助理岗位,负起了更大更重的责任,而文学创作也在珠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沿着这两条轨道,他走向了更宽更远的前方。

1992年初,基于丘树宏平时表现,包括写作能力和创作成果,尤其是《西区建设亟需建立领导协调机构》建议进入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珠海市委将他派到西部的平沙区挂任副区长。那一批挂任县区领导的共有4个人,他是唯一从科长提升为副处级去挂职的。

从市直机关到地方基层,所做的工作更贴近实际,但怎样与文字发生关系,或者文字如何为具体工作服务?这是很大的挑战。

那时,区里分工他分管宣传文化、公共关系等工作。通过调研,他根据“雁落平沙”这个典故,以及平沙是一个移民地区等特点,确定了“雁文化”作为平沙的主打文化,办起了区里第一本《平沙雁》杂志,创作了《雁落平沙》主题歌,配合区里设计建造了雁落平沙大型形象雕塑,从而确立了平沙的地区形象品牌。

后来,他又协助其他区领导负责外经外贸工作,于是根据平沙民间传说,编写创作了一个“雁落平沙”的动人故事,并邀请全国作家诗人来平沙采风,创作了一批作品,从而在文化上推动了平沙温泉等项目的招商工作,提升了平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995年,丘树宏调回市里担任体改委副主任(不久升至主任),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他的主业,所涉及范畴更加广泛,并极具挑战性,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形式也相应发生了极大变化。他开始撰写社科理论文章,其中《珠海经济特区与可持续发展》是最早研究珠海可持续发展的文章,还与同事合作出版了全国首部“资产经营”丛书。丘树宏在本职工作上则大胆改革创新,建树良多,在全省和全国影响广泛。

这期间,他在文学上从原来的“小我”完全走向了“大我”,开始创作大量反映珠海以至国家改革开放主题的诗歌。比如1992年初写的《特区打工妹》,成为全国最早的打工诗歌之一。

他几乎成了珠海市的“御用文人”,每逢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宣传文化部门都要向他约写歌词或朗诵诗,如首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主题歌《蓝天的盛会》就是他的作品。

珠海经济特区15周年庆祝晚会,他创作的大型朗诵诗《大海·蓝天·梦》获得了很大成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他创作的体现珠海建设发展内容的电视诗歌和散文。

“可以毫不谦虚地说,到目前为止,我都是用诗歌书写珠海、赞美珠海最多的人之一。”说到这里,丘树宏笑道:“千万不要以为我在不务正业,实际上我主持下的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做得风生水起、成效突出的,在广东省以至全国都很有些名气和‘江湖地位’,其中市场管办分离、医疗保障体制改革等还成为了全国的典型。”

诗歌伴我行,奋斗促进步

1999年初,丘树宏在珠海市体改委工作3年之后,市委根据其优秀表现和优良政绩,决定由他担任珠海市城区香洲区委书记。

他刚刚到任,就要进行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市容市貌大整顿、迎接澳门回归,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忙得不亦乐乎,而且工作压力山大。这些工作才告一段落,全国最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又拉开了序幕。这是一项社会各界认为难于上青天的大工程,主城区26个村,要在3年内完成改造并建设文明社区,拆迁和建设工程复杂而巨大,尤其是社会工作十分复杂难做。

然而,他义无反顾、毫不迟疑地投入了所有热情和全部精力,不仅很好地推进了工作,还因为在政策制定、改造方式、规划和建设要求、群众工作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大胆而又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与实践,使得这项工程成为全省、全国推广的典型。“这项工作的成功,原因很多,但以诗人情怀和担当在大地上写诗的认识、姿态和行动,应该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担任香洲区委书记近4年时间,确实工作太忙,丘树宏的诗歌创作数量虽然少了很多,但质量却高了许多,能在国家和省级报刊陆续发表作品。这个时候,他的工作已形成一个突出特点:即更加重视发展文化事业和用文化、用媒体力量促进工作。

他第一次发现香洲人文特质,并用两句话概括提炼香洲人文历史——“香洲:一百多年前中国从大陆经济大陆文化走向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缩影,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封闭经济封闭文化走向开放经济开放文化的窗口。”这两句话一直印在他个人名片上,“从香洲、珠海、中山,一直到现在都伴随着我。”

他还将城市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提炼成“大城管”理论,并撰写长篇论文阐述“大城管=小城管+社区管理+城市经营”这一模式,受到上级和各界肯定与好评,为全国城市管理提供了有益经验。

丘树宏主动申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广东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试点,不仅大大促进了工作和发展,还为全省、全国提供了许多经验。

2002年,由于在香洲区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组织上将丘树宏提拔为珠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成为副厅级领导干部。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使得全国各地风声鹤唳。他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创作了诗歌《以生命的名义》,先后在《羊城晚报》和《人民日报》发表。

2003年6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同名大型电视节目,并以他这首诗歌压轴,由赵忠祥、王馥荔、周涛等近30位著名主持人、演员、朗诵家共同朗诵,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抗击非典影响最大的文艺专题节目,并引发了至今长盛不衰的《以……的名义》标题热。

从此,丘树宏正式进入中国诗坛,知名度大大提升。改革开放30周年、40周年,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他都会奉献出自己的长篇诗章,由此被诗歌界和社会誉为“时代诗人”。

今年疫情期间,他积极倡议并发动全国性主题征文活动,第一时间创作了《你是光,你是爱》《祖国在,武汉不会流浪》等歌曲作品,广受关注好评,成为全国版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今年4月,广东省作家协会向中国作协上报全省两个抗击疫情优秀作家,丘树宏便是其中之一。

中山翔蓝天,诗文报福缘

能够一直走着这条“诗写人生路”,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和福分。“我想,在走着走着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如何好好回报这种宝贵的福缘了。”丘树宏动情地说,这种机缘终于到来了。

2004年,组织上将他调到中山市任职。在到中山之前,省里发布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他便联系省里文化人和媒体人,在珠海举办了一个沙龙,讨论如何建设文化大省这个课题,他则提交了一篇散文《广东离文化大省有多远?》。

刚刚到中山报到,恰好《羊城晚报》就刊发了这篇散文,“无意间成了我给中山的见面礼。文章中,我在结尾提出了‘香山人文’概念,此后坚持跟踪和生发这个课题,一直到今天。”

中山古名香山,1152年建立香山县时包括了现在的中山、珠海和澳门,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家乡。“能够到伟人家乡工作、生活,确实是我个人一种非常宝贵的缘分和福分。”

从中山市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到市政协主席,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到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随着各个岗位的变化和各项工作的推进,丘树宏的写作事业也进入了人生最繁盛的高潮。

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和人文社科作品,并策划组织了大量包括“孙中山文化高铁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行”等一系列大型人文活动,推荐和带动了更多的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有效扩大增强了中山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

他通过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中山人文特色,提炼成中山人文精神,让当地人和外地人对中山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他提出并推动中山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获得成功,策划推进“八大文化工程”建设,提高了中山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他大胆策划运作,实现了在台湾报纸——《旺报》每周开辟两版《中山日报》的设想,为全国首创,得到中宣部表扬。

他大胆革新探索,力推《中山日报》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办中山出版公司,为全国报刊和出版机构改革提供了经验。

他按照市委要求,牵头制定全国第一个全民修身十大行动规划,组织为期5年的中山市全民修身行动,成为全省和全国典型。

他主持策划并推进香山建县86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集纪念、文化活动和实体建设、民生实事于一体的系列大型活动,促进了中山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大大提升了中山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他通过考证香山建县具体时间,倡议建设了香山城市原点,策划香山沉香人文活动,为大香山沉香品牌定名“香山香”,并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的知识产权无偿捐献给社会。策划并组织中山市成功申报“最具幸福感城市”、翠亨旅游景区升级5A、全民修身行动等。

他为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和《下南洋》等创作主题歌,创作了包括在海内外巡演十余场、在央视播出的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以及《南越王赵佗》《海上丝路》《咸水歌》《宋庆龄》《伏羲》等近20部大型舞台作品和大型史诗,填补了许多重大历史题材作品空白。

他力倡力行多文体写作,将文本升级成为音频、视频和现代多媒体产品,使得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走出“小众”圈子,走向大众、走向基层、走向社会,大大扩展了作品生命力和影响力。

他为中山、家乡连平和许多地方义务创作大量剧本、诗歌和歌曲等,被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等十几家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在国内外讲坛和大学等义务授课做讲座,宣扬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和正能量。

他千方百计通过落到实处的文化工作,影响中山专业镇、集群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特色小镇和乡村振兴建设。

他提出“天地人和,政协力量”的中山政协人文精神,倡导文化民生与“和文化”,“人文型政协”建设成为中山政协品牌。

他2007年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并成为中山第一城市名片,通过10年坚持不懈的孜孜努力,从中山市命题,2011年成为广东省命题,2019年2月18日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命题、国家战略,并大力策划推进建设孙中山粤港澳文化圈、国内外文化圈等各项工作。

他创设“政协文化公益贡献奖”,策划组织社会机构和文化人进行大量的文化公益、文化慈善活动,首倡并推行“文化民生”“政协委员文化公益贡献奖”。其实,丘树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义工,他所做的这类工作,都是公益性的,个人基本上不领取任何补贴。

丘树宏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官员。然而,在为文上有着如此重要的成果,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丘树宏是不务正业,或者是荒废主业。恰恰相反,不管是担任中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还是市政协主席,他领导和主持的政务工作,除了做好日常工作外,“创新”经常成为其突出亮点,而且在全省和全国都极具影响,很有些“龙头大哥”的地位。

“我非常感恩改革开放,感恩香山,感恩孙中山先生。确实,能够躬逢改革开放盛世,能够在大香山地区工作,能够在伟人故里生活,是我永远的福分和缘分,没有这几条,我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丰厚的人生,不可能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丘树宏动情地说。

【采访札记】

由于受父亲影响,丘树宏小时候就爱好读书与诗文,一句“室雅何须大”让其萌发文学情感并痴迷写作,伴随他从县委秘书到正厅级领导干部走过几十年仕途,尤以诗歌卓尔不凡被誉为“时代诗人”。

诗为敲门砖,叩开幸运门。梳理丘树宏的人生履历发现,他的成长进步多达近20个台阶,每一步都与诗文相伴,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从青年时的生产队记分员、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兼兽医、公社电影队放映员、师范专科学校学生、中学教师,连平县委办公室秘书(民间文学社社长兼总编辑)、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珠海市委办公室科长、主任助理,珠海市平沙区副区长,珠海市体改委副主任、主任,珠海市香洲区委书记,再到中年时的珠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中山市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再到退休前任职的中山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不仅作品享誉国内外,且精神也升华到至高境界。

大凡有识见的领导者,都善于在意识形态里投注心力,开掘精神行为的价值,丘树宏亦如此。他为政多年,自勉要“精心勤政务,立志步文峰”,其实践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正厅级领导干部。由此可见,厅官诗人本一体,为政作诗成两全,相信人们已不会把市政协主席的这种“诗癖”,看成纯粹的闲情逸致,因其文以辅政的多年实践证明,他已充分实现了“诗教”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