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草原的边缘——临潭纪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许辉  2020年09月09日22:16

我们的车向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进发,愈来愈接近草原的边缘了。

离开兰州的时候,眼界里的山,都是苍黄而且干枯的,山上不长大树,只有长不成片的零星灌木,当然公路两边会有成排的或成片的杨树,构成有特色的小片植物群落,但那些杨树都是人工种植和灌溉的,不是自然形成的地表附着物。我曾经痴迷养花莳草,因此知道兰州附近的百合全国有名。百合有着比较独特的生活习性,它既喜欢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光照,又要求有较大的昼夜温差和干爽冷凉的气候,这些相互矛盾的要求,在兰州附近都能得到满足。

但是离开兰州愈南,枯黄的山体愈少,山上的植被愈多,河谷里的水体也越来越清亮,当我们接近临潭冶力关,从车窗里看见河谷对岸有一整个山坡都铺上一层绿色草毯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接近了草原的边缘。我们请求司机停车,我们要下车看一眼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的这第一块高山草甸。我们下了车,站在公路边眺望山谷对面绿草茵茵的山坡,山坡的低处和河谷里则种植着玉米、油菜、小麦、芝麻和燕麦等农作物。无遮挡的晴空下,阳光晒得人脸皮生疼。在高原上,只要有阳光直接照晒,就热辣撩人,只要走进屋里或树下,又即刻变得凉爽宜人了。

冶力关,是由农区进入牧区的第一道自然关隘,这里山峰耸峙,谷深水长,险要至极。入关而下进入内地,海拔会越降越低,人口会越来越稠密,农业生产会越来越兴盛,生活节奏会越来越加快,经济成分也会越来越复杂。出关而上进入藏区,海拔会越来越高,人口会越来越稀疏,牧业生产会越来越兴盛,生活节奏会越来越变缓,经济成分也会越来越单一。在远古时期,这里是华夏的边缘,在中近古时期,这里则是农区和牧区的边缘。正由于这种地理的和生产方式的特性,临潭地区成为各民族融合共生的典范地区,农牧交错也成为当地最经典的景观和画面。

临潭的冶力关、八角镇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镇,当地生活着回、汉等民族,也有少量藏族和土家族。从冶木河流水哗啦的冶力关镇出发,绕过溪水潺潺的池沟村,仰望酷肖逼真的山形卧佛,穿越险峻秀丽的冶木峡,就来到八角花谷、十里画廊了。八角花谷是沿一条长长的山谷打造的,花海与景观以山谷中平坦的公路为中心,公路两边依次为,花海、农地、山坡梯田、杂树低山。花海随着山谷的蜿蜒而蜿蜒,又随着山谷的宽窄而宽窄。谷里的农舍,常见江淮地区的徽式建筑,当地人也都口口声声说这是徽州式样的建筑,还说他们大多是江淮人的子孙。历史的记忆逐渐就浮现在山谷花海的氤氲里了。

徽式建筑是一种源起并主要流行于皖南徽州地区的建筑样式,经过一千多年的凝炼和发展,这种粉墙黛瓦马头墙特色的建筑样式,已经成为中国民宿的显著符号之一,也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1368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应天(南京),他手下的开国将领徐达等,陆续领命西征,并有将领先后到达临潭(洮州)等地,又在当地驻扎、屯垦,成为构成临潭多民族融合共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潭各地,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迎神赛会,瞻仰、祭祀当地尊奉的十八位“龙神”。这十八位“龙神”,都是明朝著名将领或皇亲国戚,他们也是临潭人的“英雄祖先”。据临潭文史专家陈建中、付中兴先生介绍,他们分别是,明朝开国大将军、中山王徐达,副大将军、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越国公胡大海,营国公郭英,蕲国公康茂才,梁国公赵德胜,永嘉侯朱亮祖,高阳侯韩成,忠烈侯、千户张志明,都指挥史花云,都指挥史成世疆,都督同知安国,百户刘贵,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结拜哥哥武殿章、明太祖的高皇后马秀英,朱元璋的姐姐(歧阳王李文忠的母亲),陇西王李贞的妻子曹国长公主朱氏,营国公郭山甫的女儿,巩昌侯郭兴、武定侯(后追封营国公)郭英的妹妹,明太祖封为宁妃的郭氏等。这似乎已经不是十八位了,有可能十八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泛指。

朱元璋是当下行政区划中的安徽凤阳人,因此他手下的将领,也以江淮子弟居多。徐达是安徽凤阳人,常遇春是安徽怀远人,李文忠是江苏(安徽)盱眙人,马秀英是安徽宿县(埇桥区)人,胡大海是安徽五河人,郭英是安徽凤阳人,郭氏是安徽凤阳人,朱亮祖是安徽六安人,曹国长公主朱氏(按明制,皇帝的姑姑称为大长公主,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是安徽凤阳人,花云是安徽滁州人,赵德胜是安徽凤阳人,武殿章是安徽凤阳人,成世疆是南京(应天府)朱丝巷人,韩成是当时虹县(现皖东北地区)人,刘贵是安徽六安人,张志明是安徽巢县(巢湖)人。康茂才则是湖北蕲春人,安国是陕西绥德人。

这正是临潭人称自己为江淮人的来源。当下在临潭旅行,会有不少人说自己的老家是南京朱丝巷人。这一方面因为南京是明太祖的首都,朱丝巷或许是当时将领们在都城的居住地;另一方面,朱丝巷也可能是当时派兵或派人时的一个办事机构所在地,所有领军西征的人都要在那里办理好相关文书或领取相关物资、资费;再一方面,朱丝巷还可能是当时西迁移民的一个集散地,时代久远,人们已经不知道老家在哪里,只知道是从首都一个叫朱丝巷的地方出发的,显赫的地方人们不只记得住,也是一种英雄祖先的心理在起作用。这是一种选择性的故土记忆。

据临潭文史专家陈建中、付中兴、王俊英、秦谷等介绍,临潭地区有着十分浓厚的江淮民风,例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临潭当地妇女装束中的高髻凤鞋,就有明显的江淮古风;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当地风行的社火表演中的秧歌曲舞,逼真地再现了江南一带插秧生产的内容和动作;新城隍庙每年农历端午节举行歌会,新城的汉回居民大部分为江淮军民屯户,他们分属各将领部下,故尊其将领为造福当地的“神”,因此这些活动,既是庆祝民族光复的节日,又是缅怀先烈之祭祖活动。

天池冶海位于白石山与八角镇庙花山之间的深山峡谷中,是一座面积过6平方公里的高峡堰塞湖,由于湖边建有明朝将领常遇春庙,因此当地群众把庙称为常爷庙,把湖叫做常爷湖。在天池冶海附近,最能看得出临潭地区农牧交错、汉回藏融合共生的高原特色。天池冶海,藏语叫“阿妈周措”,就是母亲湖的意思;常遇春是明朝的回族将领,却为当地群众共同尊崇;天池冶海附近草地宽展、牛羊成群,平坦的谷地里和山脚低坡上,却大量种植小麦、油菜;端上民宿餐桌的既有大块的手抓羊肉,也有江淮地区常见的一种叫油厢的面食,两地当下对这种面食的叫法都完全相同。

临潭古战镇尕路田村的穆斯林大房子,建于上世纪民国初年,是当地穆斯林大家庭生活实践的象征。尕路大房子是一个封闭的两层回字形建筑,一二层房间布局基本相同,共有大小房间54间,公共厨房两间,乡庄负责人住在一层正房,其余居民大多住两侧厢房,一般家庭有两到三个独立的房间;尕路大房子有一个宽阔的天井,供居民休闲、晾晒、活动、交流。尕路大房子是当地回族集体生活、生产、举行宗教活动的实物见证。

临潭县流顺镇红堡子村的红堡子,始建于明代,是明朝洪武十三年六安人刘贵驻防洮州时夯筑。红堡子大致呈正方形,堡墙为土夯墙,上面可以行人、走羊。堡子是个四周封闭的空间,里面大约有数千平米居地,是个大堡子里有小院子的格局。最古的那套小院子,推了门走进去,是一个不大的天井,援梯而上,到二楼,有正堂、客厅、居室等。数百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刘贵的后人仍居住在红堡子里,他们面相敞亮,神色滋润;他们拿出明朝皇上的圣旨复制件给我们看,圣旨里明言刘贵为六安人,但也许是相距太远,他们一直未到现在的安徽六安寻根访祖。二楼有门通往平台,站到平台上,就能居高临下,看全红堡子村的全貌,也能看见远方的天和山岭。

从红堡子再往南,就进入甘南州的藏区县了,例如卓尼、玛曲、碌曲,那些县都是纯牧业区。那些县挨近的是农区的边缘,临潭县挨近的则是草原的边缘。玛曲和碌曲我近二十年前去过,玛曲的高山草甸美不胜收;碌曲的朗木寺有天葬台,我在那里买个西瓜和寺院的喇嘛分而食之,又一个人心跳加速地爬上天葬台,看大鹰(秃鹫)在蓝天盘旋、飞翔。

2020年9月6日到9月8日合肥南艳湖竹柏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