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从荷兰到中国,文物“合浦珠还”见证文化互信
来源:文学报 | 郑周明 许海艺  2020年08月30日07:42

在上海博物馆新近的展览中,从二楼陶瓷馆到四楼特展厅,观众会注意到上百件文物拥有同一个捐赠人的名字,来自荷兰的收藏家倪汉克先生(Mr.Henk Nieuwenhuys)。8月初,“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集中展示了倪汉克近年来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珍贵文物54件,展览将持续到10月18日。

倪汉克捐赠的文物集纳了家族三代人的收藏历史,他的祖父是一位银行家,从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收藏包括中国贸易瓷在内的艺术品。贸易瓷,还有一个名字叫外销瓷,明末清初,大量中国瓷器通过海运途径,进入荷兰和欧洲大陆的不少国家,这些瓷器被称为“外销瓷”,它们既是中欧经济贸易的早期“见证”,又带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与审美风靡了欧洲富裕阶层。比如生活在19世纪的法国作家雨果,就有浓郁的中国情结,在如今位于巴黎的故居内,可以看到一整面由外销瓷装饰而成的墙面,在当时,外销瓷普遍被视为是时尚单品成为上流社会家庭的重要装饰。受家风濡染,倪汉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也情有独钟,1991年,倪汉克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全部的青花瓷收藏品,也继承了这份收藏传统,之后他继续扩充藏品,将祖辈们对于中国艺术品的单纯喜爱升华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痴迷。

2008年,倪汉克将自己家族三代人收集和珍藏的97件瓷器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其中,96件均为明万历至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只有1件是彩瓷,为日本伊万里烧产品。这些外销青花瓷藏品填补了上海博物馆瓷器收藏的空白,2009年,上博举办《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见证了这份跨国捐赠情谊以及中欧“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谈及捐赠初衷时,倪汉克表示,“这批藏品体现了古代中国匠人的独特技艺,又演示了欧洲人如何在家陈列中国宝贝的实景,与其把它们出售或者分给孩子,不如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保存,方便后来人观赏。”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2012年上博也在倪汉克的家乡荷兰海牙举办了一个主题为“中国官窑瓷器”的特展。

这批藏品捐赠后,倪汉克陆续在后来的拍卖中,购得汉代铜盆和酒桶、宋代的瓷器花瓶等文物珍品。但他之后发现部分文物的来源可疑,认为把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归还给它们的祖国才是正确的做法,于是在2018年与2019年,他又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两批珍贵文物,涉及青铜器、陶瓷器和牙雕精品等共计54件,这些文物组成了今年8月举办的“荷浦珠还——荷兰倪汉克新近捐赠文物展”,在开幕式现场,倪汉克获颁捐赠证书和谢函,他也表示,“上海博物馆是中国运营得最有序的博物馆之一,我选择它作为捐赠对象顺理成章。现在我把我的藏品托付给上海博物馆,相信上博一定能好好地照顾、保存这些非凡的器物,并让大众得以体验欣赏的乐趣。”

倪汉克特别提到了捐赠文物中的一座清代象牙雕七层宝塔,这座宝塔因其造型特别狭长,被单独置于一楼大厅展柜内,宝塔具有晚清时期南派牙雕的典型风格和时代特征,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平。在四楼展厅里,观众可以欣赏到众多青铜器与陶瓷器,像大万父辛爵、云雷纹卣、兽面纹鼎、龙纹簋、交龙纹钟等各种器型的青铜器,以及彩绘陶鼎、汉绿釉陶、汉绿釉陶烧烤炉等陶瓷器,进一步充实了上博的馆藏并填补了相应门类的阙漏。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观众被汉代的绿釉陶烧烤炉所吸引,烤炉上有八个蝉造型,反映了汉代已经流行烧烤,并有烤蝉、食蝉的习惯,诗人曹植在《蝉赋》中便提到类似的场景,“委厥体于膳夫,归炎炭而就燔。”

从四楼展厅到二楼展厅,观众还可以留意那批此前捐赠外销瓷中的一部分展品,如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被放置于陶瓷的历史长河中。这批瓷器从器型到图案,可以明显感受到17世纪之后欧洲外销瓷的流行风潮,例如香熏、双管瓶、果篮托盘等器型都不见于中国传统瓷器样式,装饰纹样则有仕女图、人物故事图、博古图、花鸟、螭龙、麒麟、帆船、纹章等。在乾隆时期的一对帆船图盘上,可以想见当时欧洲海船在中国进行贸易的盛况,而瓷盘上传统戏曲《西厢记》的故事场景则展现了欧洲人对这类人物题材装饰的喜爱,此外,还有诸如英国餐具品牌Wedgwood定制的一件青花镂空仕女图果篮托盘以及欧洲家族定制的纹章瓷,类似的纹章瓷也被大英博物馆所收藏。

中国古语谓物失而复得、人去而复归为“合浦珠还”,这批文物的命运也是如此,以“荷浦珠还”之名来命名展览,也是寓意来自荷兰的倪汉克先生与上海博物馆因文物的归去来兮而结下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