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评热播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 “娜拉”的故事,有了更好的讲述方式
随着“红楼四子”毕业走向职场,王漫妮、顾佳、钟晓芹开启各自的新生活,这个夏天悄然过去,而“她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女性题材是各类文艺作品不断探讨的主要题材和内容之一,虽然中心都是对‘娜拉出走之后该怎么办’的探讨,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承载和表达,进而引发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8月18日上午,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当代女性题材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创作研评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表示,研评会一方面是对两部剧集得失的探讨,另一方面更是由两部剧集发散开来,把视野放大到整个女性题材的范畴内,探讨新时代下女性题材如何借助新的观念、新的认识等来提升这类题材的创作水准。
质感,提高摩擦系数
从大范围来划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都属于话题剧。“针对话题来编织故事、表达观点、设置人物,这两部剧的题材切入点都很好。但是话题是散乱的社会现象,只有当话题变成了作品主题,才能实现价值诉求。”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看来,两部剧把众多话题变成了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生存状态,而不是就话题说话题。
李京盛用“生活的摩擦系数很高”来具体形容这两部剧的情节、人物设定,“有苦,但是不苦情,脚下有路,心中有诗;有顺,但不是一路丝滑,而是充满了碰撞。”
这一点也让新华社国内部主任记者史竞男印象深刻,她对“《二十不惑》里亲密又微妙的寝室生活和室友关系,《三十而已》里柜姐王漫妮表面光鲜实际非常辛苦的生活状态,顾佳为了孩子的教育要换大房子、找关系上高端幼儿园”等具体而生动的情节和细节表示肯定,认为“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底色,没有夸大和戏说,而是忠实于生活,并且进行了真实的艺术再现”。
“编剧对日常生活的处理很地道”,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说,无论是年轻编剧集体创作的《二十不惑》,还是张英姬独立创作的《三十而已》都值得点赞,“《二十不惑》里的‘红楼四子’,不论在情感呼应还是矛盾冲突上的处理都很自然、接地气,了无痕迹但又有滋有味,没有生编硬造的强戏剧冲突,却有非常强的代入感。”
《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是原创剧,为将人物的台词、情感、生活落到实处,在创作前期主创团队做了大量调研。柠萌影业执行副总裁、总制片人徐晓鸥介绍,《二十不惑》的主要难点在于没有什么对标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做“95后”的洞察,描摹这一代人的群像,然后提炼出人物的画像。《三十而已》更多是在同类型题材上的一个突围,剧中人物既典型又特殊,让这种“离地半尺的人间真实”跟观众产生共鸣是核心难点。
扎实的剧本,来源于编剧日常的观察和努力。《三十而已》的编剧张英姬透露:“剧中的搬家师傅、中介小哥等角色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的真实人物,我会留心他们的职业特点和话术等,这些具有生活毛边质感的人物和小戏,是构筑真实感的基石。”
正向,表达但不定义
这两部剧的“打眼”,从剧名开始。史竞男提到,“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很奇怪20岁的女孩是如何做到不惑的,但看完剧就明白了,‘不惑’也好、‘而已’也罢,其实代表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不惑’意味着青春的勇气,敢闯敢拼无畏无惧,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剧中女孩都面临不少的烦恼和挫折,比如求职、爱情等,她们之间的友谊也经历考验,但4个女孩始终怀抱梦想,勇往直前。‘而已’更像是一种鼓励,30岁的女性仍然可以乘风破浪。”
研评会上,徐晓鸥提到了一个概念——“表达但不定义”。“就像这两部剧的名字,我们希望通过作品尽可能地观察和剖析,呈现生活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让观众从中得到思考和共情,并获得精神滋养和心灵力量。”
可以说,这两部剧集真实、细腻、具有代入感的故事,点燃了女性观众群正视自我、乐观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发挥自身优势的梁爽、勤奋刻苦的姜小果、理性聪明的瑞贝卡,《二十不惑》给出了3个积极向上的青春“样本”。而在《三十而已》的故事结局里,3位女主角都有各自的收获:王漫妮不再受困于爱情,顾佳不再被身上的“太太”标签所束缚,钟晓芹也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
企鹅影视副总裁方芳提到:“《三十而已》剖析了当代30岁都市女性面对爱情婚姻、职场竞争等人生命题时的迷茫与成长,展示了她们在撕掉年龄与身份标签后,寻找自我、积极前行的正向态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用“螺旋式上升”来形容《三十而已》的剧情走向,“故事最后,从物质上来看,3位女主角都回到了原点甚至不如原点,但她们的‘财富’提升了,这个‘财富’是指精神财富和心智财富”。
作为演员,《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扮演者江疏影更是深有感触:“剧中王漫妮在最后时说过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对于年龄这个话题做了很好的解读——人生大概率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并没有哪个特定的数字可以决定我们奔跑的速度和停下来的时刻。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她还特别提到这样一个细节:“这部剧在收官时我们做了一个短视频,这个视频发出后我看到一条印象深刻的评论——‘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我觉得作为创作者来说,很高兴能够让大家有所思考、有所期待。”
平衡,故事之外的开阔
有好评,自然也有争议。尤其是热议度更高的《三十而已》,在播出时就有观众提出各种疑问,这些疑问在收官时达到了顶峰。
对此,张英姬回应道,自己并没想落点在故事的圆满,还是想写出人生的开阔感。“女性题材创作特别有难度,新时代女性社会角色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观众对剧作中女性角色还是在很苛刻地审视,这就造成了剧本创作时,需要平衡当下的真实感和观众的接受度,这是特别难的一点。”
电视剧是一种“遗憾的艺术”,《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在备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不免留有一些遗憾。李京盛表示,包括《三十而已》在内的当下许多现实题材剧,都有同一个问题,即对富人形象的刻画有“丑化”倾向。“虽然没有炫富,但是有点丑富,剧中的有钱人层次很低,没有什么文化,举止粗俗,像太太们分不清莫奈和梵高还故作清高。现在大部分电视剧作品都是这样来塑造有钱人,但是富人并不都是这样。虽然这样的富人形象很生动,但是并不是文艺作品中财富观的准确表达。”
此外,“《三十而已》没有写出3个女性的幸福,顾佳两败俱伤,王漫妮遍体鳞伤,每集末尾小剧场里的家庭虽然幸福,但是也让人心存酸楚。”李京盛表示,虽然结尾的处理像是国画的留白,给了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但还是让人有巨大的疑惑。“这些都使得这部剧在爱情观上,对观众的点拨和启发有限。从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来讲,还是应该给予观众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引领。”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杨洪涛看来,这两部剧中女性角色的人设虽然不完美,但都有一定典型性,提供了参考价值。可是在男性角色的塑造上却没有形成清晰的人物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