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楸帆:科幻作家的责任之一是让世界变得多元
来源:文汇报 | 宣晶  2020年08月18日09:02

原标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创作,是对未来“想象”和“阐释”的争夺

科幻文学和影视创作,缘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昨天,在上海书展思南读书会“七堂文学课”上,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的知名科幻作家陈楸帆给出的解读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创作,可以视作对未来‘想象’和‘阐释’的争夺。如果人类对未来所有的想象只有一种模式,那么未来社会就很可能不再是多元化的世界,容易走向极端。”

“科幻作家的责任之一就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多元,让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席之地,能够去展现各自的魅力。”陈楸帆说,随着中国科幻创作水平的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全球读者愿意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想象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

电影《流浪地球》大热之后,有些人喜欢把中国科幻作品与西方创作拿来做比较。陈楸帆坦言,在科幻创作方面,无论是创作者数量还是作品体量,中西方之间都存在“数量级”差距。仅以文学为例,早在1818年,英国人玛丽·雪莱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就被认定为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西方科幻小说创作发端较早,且发展平稳连续。而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呈现波浪形、间断式,创作高峰期与低谷期都比较明显。“美国科幻创作在全球的影响力离不开好莱坞的贡献,强大的电影工业把略显小众的科幻小说转化成影视、动漫作品。文学阅读有一定门槛,需要宽裕的时间和空间来保证读者获得沉浸式体验,科幻影视更适合大众普及。”他认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力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契机。

可喜的是,中国科幻创作正在蓬勃兴起,许多传统领域的作家纷纷加入其中。他们的作品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而是以“科幻思维”去观察、思考当下事,并将神话传说、民俗民风等传统元素融入其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科幻文学创作之路。

“一些民间习俗中沉淀着东方哲思,它们更有效地把一代代人的情感与价值观连接起来,对于社群的延续、文化的传承都非常有价值。”陈楸帆把家乡潮汕地区的习俗渗入小说《荒潮》中,尝试用科幻写作手段去处理乡土题材。目前,该小说的版权已经卖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在西方视角里,世界常常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中,比如先进与落后、原始和现代、科技跟自然,但中国传统思想中却追求阴阳互济、天人合一。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中国科幻创作便具有了更宽广的前景。”陈楸帆说。

有趣的是,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核心思想坚守着中国传统世界观,而在创作方式上却成了“弄潮儿”。比如,陈楸帆在最新小说《异化引擎》中,进行了AI写作实验。他坦承,这次“初体验”尚不充分,现在正在尝试AI与真人深度融合的创作,争取明年有新作问世。

“机器无法复制人类情感,灵魂无法被算法量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I永远不能取代人的创作。”陈楸帆认为,科幻文学创作探索未来,探索各种可能性,并在适当时候提出警示,也是对科技加速主义的反思。“以文学的诗性审美来对抗科技的冰冷理性,正是科幻小说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