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广东潮州青年作家作品改稿会举办
来源:“潮州作家”微信公众号 | 陈丹玉  2020年08月11日12:16

潮州青年作家作品改稿会现场   图/余史炎

8月7日下午,由广东省作家协会、潮州市文联指导,潮州市作协、潮州市文学院联合主办,角茶轩协办的“潮州青年作家作品改稿会”在南澳岛角茶轩拉开序幕。

此次改稿会邀请了散文家艾云、《鸭绿江》主编陈昌平、《特区文学》总编朱铁军、《广州文艺》副总编张鸿、福建文学院副院长曾念长、作家王威廉六位专家参与,对林非夜、陆宁静、余史炎、张勇利、陈维坤、叶美林等六位潮州青年作家进行一对一指导。经过前期的网络交流之后,专家与潮州作家在南澳岛会面。潮州市文联主席程小宏,潮州市文联副主席章碧武,潮州市作协主席陈培浩,潮州画院(潮州文学院)副院长陆燕姜,潮州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扬,潮州作协副主席黄昏,潮州作家代表陈海阳,陈史烁、陈丹玉等人共同参与了改稿会系列活动。改稿会由潮州作协主席陈培浩主持。

改稿会上,专家们在发言中鉴赏、剖析作品,既肯定了作品的优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不足,给作品指明修改完善的方向与路径。

艾云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谈陆宁静的几篇散文,认为作为一名90后的青年作家,陆宁静的散文还是带给她惊喜。作品语言干净、清丽,善于捕捉情绪,显示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但过于迷漫、过多的抒情,显得情绪化。艾云谈到男性语言与女性语言的差别,认为好的语言应是雌雄共体的,女性作家保留自身“千回百转、层层叠叠、像热带雨林般蓬勃”的语言特点外,还要学习男作家精炼、善于寄寓的长处。作家要勤于追问自我,保持精神的成长性和写作的延展性,由现实到历史,由直笔到隐喻,在创作中以个体透视人类,走出自己的一条路径。艾云还向参加改稿会的潮州作家赠送她的新书《那曾见的鲜活眼眉与骨肉》。

陈昌平对张勇利的小说进行了深入剖析,充分肯定了作品在语言表达、叙事节奏等方面的优点,指出该作前半部分铺垫功夫足,小说味道浓,但后半部分,结构处理不够成熟,人物关系挖掘不够深入,个别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他用生动的比喻进行阐释:小说正如一把椅子,文中的三个人物恰如椅子腿,其中两个腿比较结实,而另一只腿短而细,这样的桌子自然不平稳。陈昌平不是简单指出作品的不足,而是深入小说角色,详细解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向度演绎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

张鸿鉴赏余史炎的诗歌,认为他的诗歌充满了思辨及借喻,善于从所见所知的事物中切入自我的感觉与想像,进行拆解、反思并注入哲学的力量。组诗《金钱树》尤为出色,冷静、节制,却又波澜暗涌,自然真挚。可以说,余史炎的诗已形成了一种可以分辨的面貌,具有了内在的气象。但就组诗总体来看,不足之处同样明显,主要是语言不够流畅和巧妙,推进不够深入到位,整体显得不够丰满。有一点是较令人遗憾的,这些诗歌,看似转换有度、点到即止,实则是意犹未达,收束有些仓促,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建议作者在视野、构思方面再下一些功夫。

朱铁军分析叶美林的中篇小说《白色鸿羽》,认为小说语言细腻,结构相对完整,作为一位业余作者,能用细致的笔触、耐心的故事描述,表达一个特定的领域里某些令人痛恶的内幕,在特殊环境中塑造一个“清流”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在两者的“博弈”、内心的挣扎中看到真实的人性。同时,由于故事篇幅较长,叙事相对沉冗,内容缺乏鲜明的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情节的张力,给读者的阅读带来障碍,对人物的深层次挖掘的力度不够,建议作者多打磨、多推敲,敢于开发新领域,触及新题材,完成更高的小说艺术性构建。

王威廉点评林非夜的诗歌,认为她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抒情性,抒情中体现哲思,尤其是对一种女性感受跟世界的关系,有特别敏锐的发现,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所认为的: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就是“我”和“你”的关系,诗歌将天地万物作为倾诉的对象,让“自我”获得确立,非夜的诗在这一点上有所体现。王威廉以《斑马》为例,认为这首诗具备诗歌的“戏剧性”,在小小篇幅中完成的一次哲学上、情感上或思想上的转折,使得诗歌意蕴微妙。林非夜诗歌的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句子存在散文化倾向,还需雕琢、打磨得更加凝练,让诗歌节奏感更好,要追求写出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出鞘的刀那样闪着光。

曾念长分析陈维坤的散文《行走在村庄边缘》,认为作者对题材的捕捉是很敏感的。技术层面上,作者在写作中是有布局意识的,但也要警惕由此带来的较重的逻辑演绎的痕迹。语言总体较平实,但不够简洁。文章里有较多概述性和议论性语言,建议作者进行清理。伍德说,讲道理是小说的天敌。但并不意味着小说家真的不讲道理,而是寻找一种好的艺术形式,将道理消解,维护了大音稀声的审美原则。写散文,如果是有着明确的文学性追求的散文,也是值得参考伍德这个意见的。

改稿会除了专家针对作品点评之外,还安排了一场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写作》的文学对话。陈昌平谈疫情与文学功能的转变、艾云谈疫情引发的对主体生命成长的思考、王威廉谈人文话语在后疫情时代的危机和应对、张鸿谈疫情之下文学期刊的担当和坚守、陈培浩谈高度城市化时代人们对某些乡土价值的回望等内容,给与会的潮州作家带来一场关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改稿会最后,青年作家们畅谈参与改稿会的收获和感受,对专家的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余史炎感谢张鸿点出作品“意犹未尽”等存在的问题,使他在创作的路上获得前进的力量。林非夜感谢王威廉宽容、柔和的评论,使自己分清作品的特点和缺点,今后将会在两者之中做一个正确的取舍。其他作者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收获与感想。

此次改稿会得到广东省作家协会和潮州市文联的大力支持,潮州市作协十分珍惜这次机会,精心筹划、组织,探索“导师VS青年”的一对一新模式,给专家和青年作家的交流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得一批文学作品得到修改完善、脱颖而出的机会,对于培养青年作家人才、促进新生代力量的成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转载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