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编后记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   2020年07月24日14:24

文学生产的历史机制研究是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期的文学史研究专栏中,路杨探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数次主体性转换的历史逻辑,昭示出解放区文艺实践的历史复杂性,在扎实的史料和缜密的思辨中试图挖掘解放区文艺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清晰的时间节点、历史细节为坐标,康斌以翔实史料为基础将浩然和其作品的历史遭遇作为个案,烛照出1970年代文学机制的幽深之处。

适逢又一个“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本刊特别推出军事文学研究专栏。新生代军旅作家近年来创作活跃,但与之关涉的批评与学理性系统研究依然滞后匮乏。徐勇、王久辛、胡月,分别从作家论、思潮论和文本细读的不同视角切近新生代军旅文学的整体样态。陈颖择典型文本为视点,西元取历史肌理为积淀,都对军旅文学的现实路径和未来走向做出了精切的研判。

最新文本专栏中,汪政从地域文化、人物性格、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评析王松长篇新作《烟火》的“津味”新质,文气老成,不枝不蔓间将小说的艺术架构进行了抽丝剥茧的解剖。慕江伟定位周建新的《锦西卫》是“首部集中反映抗战初期东北民众奋勇杀敌的”抗战长篇小说,并着重论述了其作品中纠结缠绕的反思力度。

作家作品研究专栏中,张学昕对李樯小说气定神闲的解读,细密准确地将文本话语织就而出的“一代人的基本真相和令人忧虑的精神图谱”呈现出来。房伟则在1990年代的历史困境中敏锐地捕捉到柳建伟创作突破“军旅文学”“主旋律”等概念性拘囿的异时代性突变,提出其显示着现实主义历史精神在中国当代审美变革中的可能,为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别样的思考路径。

重温经典专栏选取了《青春之歌》和《受戒》两部经典。王俊虎、王晶分解出《青春之歌》的多重意蕴,张大海从不同历史语境出发论析了《受戒》所折射出的宗教变革与民间文化的复兴。

宗教的审美化在中西方历史中都具有强大的文化传统,“徐兆寿《鸠摩罗什》研究专辑”中的几篇文章,关切于宗教审美化的当代性,牵引出理性、宗教、审美与文化中国等具有当下意义的文化、文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