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第7期|卜谷:守望春暖花开(节选)

来源:《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第7期 | 卜谷  2020年07月14日08:45

赣州——江西的南大门,全省地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这是一块英勇善战之地。红军在此创建了赣南原中央苏区;红军从此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扶贫攻坚战中日新月异改变面貌,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时间建立机制,研判部署,打响了剿灭病毒的人民战争。

疾病是检验我们社会世相的一张试纸,在测试中我们看到各种人道主义精神在闪烁。在中共赣州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卫健委按照“四集中”原则,统筹市内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成立了市县两级38支医疗专家团队,确定了21家定点医疗机构,开设了47个发热门诊,迅速由53名专家组建市级专家会诊微信群和6个市级成人救治专家组,1个儿童救治专家组,1个医院感染控制专家组,对每1例确诊病人均组织市级专家会诊,实行“一人一方案”。

此间,能看到医务工作者直面死神的担当,无数爱心人士的倾情奉献。

1.赣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第一位治愈者

暖意刚刚在大地流露几天,田野里早萌的油菜花打苞了。这时,冷风寒气又覆盖过来,油菜花苞便定定地在那守望,等待春暖过来再开放。

赣南偏远的崇义县丰州乡,一条名叫“赣丰”线的省道浸染在绿油油的油菜田野里。赣州市南康区某建材公司的业务员黄某某,从老家桐梓村驱车前往县人民医院就诊。怎么也想不到,一次平平常常的武汉出差会给他27岁的人生,横插一段这样十分不平常的经历,差一点要了他的命。

2020年1月21日下午,萎靡不振的小黄踏入急诊科李华东医生的诊室,开始叙述病史,他觉得有点奇怪:过去有点小病小痛,自己吃点药就会好。这次发热、咳嗽多日,吃了那么多感冒药,“感冒”不但一直不见好转,反而有加重的迹象。

“最近去过武汉市?”

“就是开了一天会,街都没上就回来了。”

李华东医生一下子警惕起来。出于职业的敏感和谨慎,他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开具相关检查单。像捉住了一个“病情特务”似的,立即通知收费处、放射科、检验科等值班人员立即提高警戒等级,做好标准防护。为防备万一,又安排一名做好防护的护士全程陪同检查。待所有检查结果出来,完全印证了自己的猜测。经验丰富的李医生立即请示院内专家组会诊,专家组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测及影像学结果,高度疑似为新冠肺炎患者。

1月22日晚上10点30分,赣州市里反馈检测结果为阳性;1月24日,经省疾控中心复核确诊,黄某某为赣州市首例新冠肺炎病例。

一县连3省的山区崇义,森林覆盖率达88.3%,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

崇义太山区太偏远了,这个“竹乡小县”与大武汉八竿子搭不上边,怎么可能有新冠肺炎患者?偏偏就是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赣州市委、市政府,赣州市卫健委等部门再次拉响了防疫、抗疫的紧急警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人员1.6万余人投入疫情防控,全赣州市各条战线全面启动联防联控应急预案,全面进入应急战斗状态,筑牢疫情防控统一战线。瞬间,一张“防疫、抗疫”的大网,撒向赣南3.9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

就是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两年退休的大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医生蒋金波突感胸痛不适,送往县、市人民医院抢救,诊断为心肌梗死,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黄某某似乎跌入了深渊。

万万没有想到,眼前的一切瞬息万变。入急诊室门时,见一路上人们说说笑笑,出急诊室门时,所有人戴上防护口罩。一个穿戴整套防护服的人领着自己一个个房间检验,所有的医生全都穿着各式各样的防护装备。

当晚,独居隔离病房的黄某某失眠了。

我会不会死掉?

远离了家人和朋友,黄某某顿时感到茫然失措,忐忑不安。尤其是当得知自己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想到这种病毒具有强传染性,回来后又接触了那么多亲朋好友时,他的情绪更是跌入谷底,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和恐惧之中。

整日内心焦虑不安的黄某某,变成了一个沉默不语的人,情绪非常不稳定,不愿意吃药,不愿意吸氧及静脉输液,不仅不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甚至一度有了轻生念头。

这一切都逃不过医护人员的眼睛。

那些个日夜,是护士李芳坐在他的病床边,耐心细致地对他进行心理治疗,安抚他的情绪,不停地为他加油鼓劲。随着治疗的深入和坚持不懈的心理疏导,患者的心结终于打开了。虽然隔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紧紧贴在脸上的防护口罩以及紧紧勒住眼眶及头部的护目镜,他听到了温柔的话语,看到了一颗真诚的心。

他看到她们一个团队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在隔离病房一站就是六七个小时。救治专家组李华东、肖远亮等人每天24小时坚守岗位,在院长刘事明的带领下,每天一起集中办公,分析研究病情,吃住在医院。

令黄某某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虽然自己患病后接触过家人、亲戚、朋友等人,却没有一个受到感染。经一段时间的隔离排查,结果也陆续显现:自己是崇义第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也是唯一的一个新冠肺炎患者。

黄某某退烧后疗效显著,脸上开始出现笑容,积极配合治疗。在一次治疗完成后,他终于开口对李芳说了一声:“谢谢你,谢谢你们!”

短短一句话,让李芳无比欣慰,同时也更加充满信心。

有一天,黄某某看到一个护士进入隔离病房,挥着手大声喊叫:“不要过来,你先戴上隔离面屏再过来。”

如果不是给病号做治疗,进隔离病房是不需要戴面屏的。护士笑了起来,她看到的不仅仅是提醒,也是通过治疗后一颗相通相连的心。

黄某某不幸成了赣州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但他又是幸运的,在党和政府亲切关爱下,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很快痊愈。2月1日上午,两次经赣州市疾控中心再行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转为阴性,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出院那天,黄某某将衣服裤子换了个里外三新,精神焕发。

不经意间,他又成了赣州市76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第一位治愈出院的患者。

2.一餐寿宴把一家人送入医院,为全市最大群体感染案例

大年三十晚上,兴赣高速公路,一辆灰色“别克”小轿车飞也似的由兴国方向往赣州疾驶。当天下午,一家4口刚从赣州过兴国,现在又一人从兴国过赣州,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邓宜楚在开车过瘾。回老家吃团圆年饭是小事,按照客家风俗习惯,大年初一,他还要在龙口镇中岭村塘背组“摆台”哩。

头年丧母,今年就要“摆台”。也就是摆个香桌,做子女的以及亲戚朋友对亡灵敬三炷香,以示奠祀。“摆台”1—3天,形式简单,礼仪意义重大,事关中华传统的孝道文化。不料,“台”才刚摆出去几分钟,院长的电话就过来了,声音有点沉重。

“有个新冠病毒感染者,明天上午入院,你思考一下怎么接诊。”

“能怎么接诊?”

邓宜楚刚夹了两口菜,放下筷子走过去对着“摆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收起电话就去发动汽车,留下妻子、孩子继续过年,一个人打道逆行。赣县区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治疗定点医院,他是赣县区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当主任15年来,从“非典”、H1N1、H3N2、H7N9和登革热防控,每次面对疫情硬仗,邓宜楚总是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已是“身经百战”。尤其是2016年2月春节期间,全国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病患者,就是在他手上检查出来并治愈出院的。那是一个从南美委内瑞拉回来的外派技术员,呈现发烧、口燥等症状。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性的邓宜楚特别询问到一种学名为“伊蚊子”的花脚蚊子,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寨卡病毒病,便及早进行治疗并治愈。15年来,他一直默默坚守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

兵贵神速。晚上11点多钟,邓宜楚回到医院,立即组织科室医务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做好一系列救治准备和应急措施。

春节的气氛,从过“小年”开始浓郁起来。小年这天,赣州市赣县区江口镇林某某家喜上加喜,热热闹闹做79岁大寿,众多亲友前往赴宴、庆贺,喜气洋洋。不料,乐极生悲,新冠病毒乘虚而入,一家十几个亲人先后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成为江西南大门——赣州市最大群体感染案例。

120救护车在乡镇往返城市的上空尖叫。大年初一上午9时,林某某被送往赣县区人民医院就诊。

年纪大,并发症多:老慢支肺炎、肺气肿、胃溃疡、发热、咳嗽、痰多,林某某一入院便进入ICU病房,因呼吸困难上呼吸机。抢救中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喃喃叹息:“唉,做了个生日,做到医院里来了,不知道能不能出医院门哟!”

生活没有后悔药,抢救却在尽最大努力进行。林某某病情不断加重,一级一级转院,后来成了赣州市也是江西省在这场战“疫”中,唯一的新冠肺炎病故者。

“79”这个数字具有多重含意。护士长万志红在护理、排查中发现:“79”除了是林某某这对同庚夫妇的年龄,经一一摸排证实,与二人共同密切接触者也是79人。而他们一家感染先后入住赣县区医院的患者是7人,加上亲戚共为9人,另有几个人在章贡区入院。这一餐寿宴,他一家先后住入赣县区人民医院,1—8床,加一个ICU病房,共4个病房。

4个病房相互隔离,病情不一样,情景也各异。有的病号濒临绝境,在医生的帮助中垂死挣扎。另一边,病情较轻者则追究这餐“寿宴”的责任,开始了喋喋不休的辩论。

“是谁首先提出要做寿的,明明说了不能扎堆,不能扎堆!”

“搞不好把老人家的命就送掉,平常说大话,现在这个责任谁来担当?!”

病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病情发展,这又加大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隔离病房中,护士们既要当护士,又要当清洁工,还要当心理医师劝慰、疏导病人。

“血脉相连,共克时艰。事已至此,大家心平气和先把病治好,以后什么事都好说,慢慢说。”

隔离病房是一个个相对隔离的世界。32床是个12岁小男孩,晚上大哭大闹不肯上床,护士又呵又哄,陪他打了半晚上扑克;44床是个80多岁的老大爷,屙屎屙尿上厕所都由护士搀扶;25床是个半瘫的老太太,护士帮助其洗脸、梳头、洗脚。医护人员在病人最困难最虚弱最无助时,无异于人间天使。

疫情暴发以来,最触动人心的是医护人员作为一个群体的表现。因为在这场灾难中,所有人退却、隐匿了,他们却必须迎难而上,冒死前行。一个个个体的付出、牺牲,特别让人感动也特别让人心痛。

大量病人和疑似病人涌入,变成医护人员没日没夜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连续20多天的紧张奋战,邓宜楚带领全科人员吃住在科室,整个科室忙得有一餐没一顿,有一觉没一觉,生物钟完全紊乱。

“每个人都要做好自身防护,我们的底线是医务人员零感染。大家要保重好身体,该休息的一定要休息!现在,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是医院的、人民的!”

邓宜楚是个关心人的主任,每天提醒同事们。可是,关心病人治疗,关心同事健康,关心医疗器械供给……往往关心不了自己。那个紧张时期,邓宜楚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手机24小时在线,经常凌晨2点多还在处理事务。

2月1日,透夜工作的邓宜楚刚处理完一个危重病号,终于挺不住,腹痛难忍的他倒在了值班室……院领导赶忙探望并帮他检查身体,叮嘱邓宜楚休息好,病愈后再上岗。可邓宜楚怎么能够闲下来呢,虽然挂着点滴躺在床上,手机却响个不停,个个都是危、急、险、重病情。邓宜楚不能不迅速处理回复工作群的微信,打电话协调科里的救治工作。

邓宜楚的爱人名叫古菁华,是医院内分泌科的医生,日日在发热门诊上班,夫妻双双战斗在“战疫”一线。那些日子,夫妻间唯一的关心,每天在手机里相互发个微信,表达问候。这天,她发了个短信。

“亲,多注意休息!”

立即收到个回复:“亲,放心,正在值班室休息!”

正在值班室休息,怎么可能呢?古菁华知道,丈夫在这种情况下决不会大白天休息,除非,除非……她反而不放心了。跑到值班室一看,邓宜楚果然正在一边打吊针一边打手机,两手不闲呢!

古菁华心疼丈夫,叫邓宜楚回家休息两天再接着上班。家——邓宜楚瞥了一眼玻璃窗外,早已新绿浓荫的树木。他们的家就在医院家属区,从科室到家里也就300米的距离。如今,疫情倡议人们居家隔离,大家待烦了的家,却是他回不去的家。这300米的距离,像是隔着一条银河系,可望而不可即。

邓宜楚吞咽了一大口妻子送来的纯牛奶,深情地说:“这个特殊时期,病人、医护人员都需要我,我在场与不在场不一样!”

3.6岁的小彦彦成为全市最小的新冠肺炎患者之一

乍暖还寒。春的消息,在一轮又一轮萌发,努力突破寒冷封冻。

高速路上,由北向南,曾女士驾驶着那辆白色“标致”小轿车,刻不容缓地长驱800多公里,箭镞一般从武汉市射向翡翠般的故乡——江西省的南大门森林覆盖率达82%的全南县,停靠在陈厢镇美丽的梅子山脚下。

元月19日,曾女士带着丈夫、女儿,还随身携带着礼物,没有想到的是还带着危险,回到久违的娘家。

首先感觉到不适的是丈夫。手机里的信息把危机感传染给景某某。武汉市骤然暴发的大疫情像巨大的乌云从天边覆盖过来,变成景某某心头的阴影。一个在一起做生意的朋友竟然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进了ICU抢救无效,撒手人寰。前几天还在一块喝酒吃饭,说走就走,活生生的人立马没了。这让景某某难以置信,下意识地怀疑自己也浑身发热。更加糟糕的是,另一个天天在一起聊天、喝茶的朋友也发热,刚想问问详情也进了ICU,也立马去世了。就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朋友圈一下子走了6个人,有十几人进入医院……景某某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倒春寒的北风更冷,把大地刚刚冒头的一点暖意吹得无影无踪。那辆白色“标致”小轿车,静静地停泊在全南县人民医院操坪上达半月之久。曾女士一家3口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按照“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诊疗模式,3人分3处各自住入单间隔离病房。

6岁的小彦彦非常害怕,因紧张、恐慌、焦虑情绪大哭大叫,拒不配合治疗。她说面前来往的人,都穿戴防护服、护目镜、口罩、负压头套,一身雪白的“铠甲”,一个个就像电影里日本鬼子“731”部队的坏蛋。

“小彦彦不害怕,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是打鬼子的。”刘秋花搂抱着女孩不停地安慰,她是有着11年“护龄”的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知道这是患儿最可怕的心魔在作祟:“小彦彦,你不是喜欢吃饺子吗,咱们赶快吃饱肚子,等一下和阿妈一块去打鬼子,好吧?”

“好的,吃饱饭我们就去打鬼子,新冠病毒就是鬼子吧?!”小彦彦很快与护理团队熟悉友好起来,齐心协力打“鬼子”。

为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使其保持稳定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刘秋花从小彦彦的妈妈处了解到孩子的爱好、习惯,组织科内具有较丰富护理经验、育儿经验的护理团队出谋划策,制定了“鼓励、陪护、疏导”提升小彦彦战胜病魔信心的个性化方案。

“隔离病毒,但不能隔离爱”。针对小彦彦喜欢玩、听、看、画等天性特点,购买了小彦彦喜欢的漫画书、画笔、故事书、儿童玩具、芭比娃娃等,耐心与小彦彦进行心理疏导和爱心鼓励,安排专门人员不间断陪护,与她一起做游戏,根据患儿个人的饮食喜好,精心制作个性化的饮食菜谱,以保证小彦彦维持身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小孩子好哄,大人则相反,生怕你“哄”他。

景某某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做医疗器械生意多年,与医院、医生打交道多,算个外行中的“内行”。如今,落在这么个县级小医院住院,老婆孩子一家人的身家性命都牵挂在这里了,生怕出半点差池,事事处处都投以审视的目光:抽血、化验、摄像、用药,都要问个为什么。加上手机上日日传来武汉朋友病危、抢救、病故的信息,景某某不免情绪变化多端,常常一惊一乍。

“那医师什么学历呀,有把握吧,儿童治疗应该有专门医师吧?”

副院长兼救治专家组组长陈永昌,也兼任儿科主任,全程参与会诊及指导,并邀请赣州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和赣州市儿童专家组远程会诊,对患者实施24小时不间断治疗和监测。同时,建立并实施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制度。

“怎么回事,还用中药?中药还能杀灭新冠病毒,是什么原理,有效果吗?”景某某提出疑问。

“中药在抗疫中的作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呢!”

针对病人病情和心理变化,中医科主任詹海峰耐心地讲解中医学原理:“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权利,也给了细菌病毒微生物生存的权利,所以中医治病从来没有想过一定要剿灭细菌病毒,细菌病毒是剿灭不净的。就像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们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没有一个方子没有一味药是杀病毒的,但就是能够把病治好。那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即便新冠病毒存在,但病毒的毒性会大大降低,就像长期存在的流感病毒一样。另一方面,中药是从加强自身的抵抗力入手,改变身体的环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变被动为主动,即便病毒来侵犯,我们也不怕,自身的免疫力就是病毒最好的克星。中医药不是追着病毒屁股后面跑,那样太被动……”

景某某听得似懂非懂,却也连连点头称是。因为,治病救人,效果显著才是硬道理。在手机视频中,他眼睁睁地看到老婆、孩子都一日好似一日,这肯定比什么解释都有力度。而检查的结果比手机上看到的还要令人信服:

经赣州市疾控中心先后两次病毒核酸检测,一家人均为阴性,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于2月16日痊愈出院。CT检查两肺原来出现多发斑片状、片状磨玻璃影,按说会留下后遗症。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肺部突然打了一场核战争,炮弹满天飞,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天上飞机,地上枪炮,老百姓也很难幸免。所以病人的心脏、肺、肝、肾等器官,都会受到损害,而肺部一般都可能留下阴影。可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今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简直就是个奇迹。景某某不由竖起大拇指夸赞:

“你们的中西医联手治疗新冠肺炎效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得多,小县城的医疗水平比大城市也不差,全国一流!”

这种赞美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但作为一个被治愈的对象,以他一家的个案为例又是那么地恰如其分。

……

节选自《民族文学》汉文版2020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