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留给孩子一个可以永远回去的地方……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刘海颖  2020年07月13日09:06

“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始终无法走出他的童年。童年一闪而逝,儿童瞬间成人。”唐晓玲用这句话给《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作家出版社)开了篇。

唐晓玲,这位写过《古画》等9部长篇小说、《城市底色》等8部长篇纪实文学、《罂粟花》等19部中篇小说以及《千古美谈卓克基》等散文的作家,这位播撒桃李芬芳的大学教授,经年后回望心头好,最是难忘父亲给她订的少儿杂志《东海少年》以及她在夜灯下和儿子读书的一幕幕。前者让她爱上了海,和书的海洋。后者,是前者的蜜果。而两者,成全了她内心的不灭归处。

正是有了这方纵人事轮回而不老的心之家园,唐晓玲垒15年之功,从家长里短到古今天下事,特别是以中国教育领军人物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和新教育大家庭为源头,在《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中为天下父母心缓缓地诉说出一个答案:为什么“孩提时所有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一本书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一个不了解儿童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我为什么要读书?对于这个很多孩子都可能提出的日常性问题,每个家长的回答会是什么?在那些不一而同的所谓答案背后,哪些又能给孩子一个令他对读书心向往之的念想?如果不能的话,该怎么办?

从无条件地认定孩子的潜能开始。在《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中,唐晓玲从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强大学习与成长能力的一个表述——“有吸收力的心灵”出发,把这位教育史上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的智慧告诉每一位家长:“我们可以把儿童的大脑设想成一个强大的吸收器,外部世界的所有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进入到儿童的大脑之中、心灵之中。在从新生儿到幼儿的短短几年中,儿童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和思维,获得了无数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切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对于儿童却是如此自然。”面对尚且拥有“最强大脑”的孩子,哪个家长会选择让他错过去而不返的关键期?要知道,《学记》早就有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然而,认知水平不同、经济条件迥异的家长们可以有什么办法不失时机地给自己的孩子创造可吸纳的顶级“成长宝库”?

虽然天下父母几乎都会心甘情愿为孩子奉献一切,但是也正像朱永新所说,“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拷贝和遗传,而是深藏在那些最伟大的经典书籍之中。”身为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是《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中出现的第一个人物。在唐晓玲的笔下,“朱永新从一个偏僻乡镇的农家孩子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大家,他的阅读从‘无书可读’‘饥不择食’到进入大学在图书馆读古诗古典文学、名人传记、经史哲,再到有目标地攻读教育心理学、教育历史学,读硕、博以及博士后主攻管理学,他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从懵懂无知到心智开启到学有所专再到博大精深,他的人生境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风景。”而这些,恰又缘起于“父亲的礼物”——唐晓玲用静韧又跳跃的笔调还原了一个飘荡着书墨香的故事。现在的朱永新会说:“我们始终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则能够给种子以美好字样,并唤醒所蕴藏的神奇。”

唐晓玲笔下的葛岂凡就是被阅读唤醒了。他是一个胆子不如妹妹大、天黑不敢出门、被羞辱就回家一个人玩沙子、对书本更是害怕得不得了、手把手也教不会的男孩子,唐晓玲用近1600个字记录了这个孩子“毛虫变蝴蝶”般的成长过程。葛岂凡的妈妈,一个说“以前自己一个打工的也不知道活着为什么”的女性,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欢笑着学习、自信地书写梦想时,在信里对老师说:“你知道吗,我的感觉就像是经过漫长的地道,终于见着光了”。而那份光源其实很简单又不简单,那就是新教育实验的“共同阅读”。这也印证了书中所说:“小学阶段就是所有关键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现代科学虽然还缺少精确的量化研究,但是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对孩子来说,阅读是一种全方位、多维度的智力体操,它能使孩子的头脑逐渐变得灵活敏捷,并进一步促进孩子心智的全面成长。”

关于阅读的影响到底有多少,唐晓玲用百余人的意见表达或者真实故事在抽丝剥茧中徐徐道来。古今中外军政商学的知名人物和那些如同身边人一样的孩子、家长、老师、校长共同揭晓了那些甚至不为人知的阅读力量。读懂了这些,一个家长很可能就能尝试着给“为什么读”一个“唤醒式”的回答。

对于一个家长来说,阅读到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除非你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孩子这样到底该怎么办?在自己的天使小孩一天天长大的日子里,每一个家长是不是都有过这样无助又惆怅的发问,是否也经历过那些对抗的嘶吼瞬间或者沉默的胶着?如果是的话,在学区房、培训班都不能给孩子未来做担保的时候,家长怎么用阅读解决问题?

就从一本对的好书开始吧。因为只有真正的好书,才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够点燃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很多个可以让人的心一沉、一动的故事里,唐晓玲其实是在反复验证朱永新的那段话:好奇心是打开未知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阅读最重要的动力。满足好奇心是发展好奇心最有效的路径,知道自己“不知道”是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的最深刻诱因。满足好奇心是激发儿童阅读愿望最重要的秘诀。让孩子们亲近书、喜欢书、阅读书,这就是打通了他们走进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通道。而童年时的阅读,决定着人生的未来。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本伟大的书。而这种对于阅读的挚爱,基于儿童时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会让一个孩子不会“一旦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丢弃在一边。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徒有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在书里,唐晓玲用很多人物通过一本书作出命运性决定的故事,讲述了阅读治“已病”,更治“未病”。

家长又如何为孩子找到那本命运之书?对于这个问题,唐晓玲从一个实验说起,对阅读观、教育观、文化观、发展观、国家观进行水乳交融的叙述与追问,让“读什么”、“怎么读”“读之后”的答案在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家校故事中自然铺展。这个实验就是朱永新读到《管理大师德鲁克》之后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书中有一句话“除非你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根据2018 年的数据,新教育实验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 4200 多所学校、400 多万师生。作为这个实验的基石,阅读传递了很多思想,也“治愈”了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收获了很多“完整而幸福”的生命叙事。唐晓玲在书中的很多地方传递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提供教育现实、教育趋势的信息,并引发有交锋色彩的思考。当一个家长从多个角度了解了教育的内涵和实际的运转方式,就会懂得如何在大局中做出个体的选择,知道如何选择对于自己孩子最适合的成长路径,其中也就包括为孩子选出对的书。

为孩子选书不是终点,因为“花儿的开放只能靠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罗曼·罗兰的观点:“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读着读着,孩子终将成为他自己,终将走向自己的人生;而他的父母也终将可以说,我留给你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即便我们不再彼此陪伴,但是你却有一个可以永远回去的地方……

那个地方,是无尽书香聚结的精神和智慧的家园,是如同《父母的书架决定孩子的未来》中那淡美、多思的文字中流淌的一切。那里,有慰藉,有路,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