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民文学》2020年第7期|厉彦林:延安样本

来源:《人民文学》2020年第7期 | 厉彦林  2020年07月13日07:08

历史从来都不是史实和数据简单冰冷的堆砌,是即时又鲜活的镌刻,是民族反复打磨的集体记忆和民心憋不住的自主书写。冒着热气、散着地气的诉说,探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真实答案与路径选择,启迪后人、烛照未来,铭记心窝不能忘却。

延安是中国脱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创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脱贫鲜活可信的“延安样本”,也为世界脱贫事业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

世界难题·中国奇迹·延安样本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溪流清冽,歌声曼妙,景美人醉。这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生存家园。

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生活贫苦——这是谁也不愿面对的生活状况。贫困是人类公认的魔咒和梦魇,千百年来,人类绞尽脑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破解这道世界难题。

站在时代制高点,俯瞰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跨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最令人振奋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全球减贫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表明,过去25年,全球减贫事业的成就67%归功于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总体上说是倒退了。”

中国的逆风飞扬和欧美的跌宕起伏,掀起当今世界变革潮流的“两股巨浪”。众所周知,中国仅靠世界9%的可耕地和6%的洁净水,却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7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说:“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绝无仅有。”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认为,中国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群众游行特别设计了“脱贫攻坚”方阵,用中国脱贫攻坚的耀眼成绩单,向祖国母亲的生日献礼。彩车上的5个图标,分别代表着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彩车上的13个人,都是为脱贫攻坚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士。当彩车经过天安门时,深深打动了中国人特别是刚跨出贫困泥潭的群众。

2020年,中国将告别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脱贫成果令人服气,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速度最快、成效最持久的反贫困斗争,谱写下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和风景多彩耀眼,中国脱贫攻坚的探寻和历程坎坷艰难,中国脱贫攻坚的道路和方案世界称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全国上下、干部群众携手突破关隘和险滩,自强不息、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民族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政治品格,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威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一直牵挂着延安的发展、延安人民的生活。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陕甘宁革命老区长期贴着贫穷落后这个标签。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一曲终结贫困、改变命运的时代凯歌,不断在延河岸畔激越奏响……

201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在报眼位置,配发延安果农采摘红苹果的彩色照片,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2018年延安市6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66%;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558.9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胜和双赢。曾经让中国共产党绝路逢生、成长壮大的延安,226万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延安人民,从此告别绝对贫困,走上全面建成小康的幸福大道,这是感天动地的大事,全党、全国人民关心关注。

延安是中国脱贫事业的一个缩影,创造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绿色脱贫鲜活可信的“延安样本”,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和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喜讯!这是多么豪迈的大地诗行!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今年春节前夕,我去了延安、去了梁家河,看看听听,真是旧貌换新颜了。我前不久访问美国时就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中国梦,大家一听就懂,也很有说服力。”

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弹指一挥间,新中国的70年确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本国国情、倾听时代声音,敢于向贫困宣战,战胜饥荒和贫困,在中华大地上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彻底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新中国成立70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这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字一号“民心工程”。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将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终结困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这是中国奇迹,当然也是世界奇迹。

延安:寓意国泰民安、长治久安。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正发生天翻地覆巨变。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延安昨天的光荣与辉煌已铭刻进历史,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新奇迹,已在勤劳智慧的延安人民手中描绘成壮美真实的画卷,令人欣慰陶醉,让人留恋痴迷。

人们在探寻:“延安创造这一脱贫奇迹的秘密是什么?中国摆脱贫困、决战决胜贫穷的密码在哪里?”

精准妙棋一着,脱贫全盘皆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把脱贫攻坚当成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也是一场集中歼灭战。党中央响亮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精准妙棋一着,脱贫工作全盘皆活……

实现精准脱贫,首先必须建档立卡,建起巨大的“共和国脱贫攻坚的档案库”。台账做实做细了,精准识别,到户到人,“进”“出”有依据,才能经得起检验和评判。

“扶”,本意是用手支持人或物使其不倒。“扶贫”,是指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从“扶贫”到“脱贫”,只是改动了一个字,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扶”更多强调外力,而脱贫更关注内生动力与外力的协同。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主要是通过劳动和知识,获得财富和尊严,同时控制和治疗懒惰症。群众致贫大多是因病、因残、因学、因灾或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以及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造成的,除客观自然条件和不可抗拒因素外,还在于群众自身,在于一些人的消极、懒惰、依赖,缺进取心,习惯于等、靠和向政府伸手。

人在爬坡迈坎、负重前行、压力叠加、两腿发软、即将放弃的关键时刻,是多么渴望有一双助力的手;人在漫漫旅途,前不靠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寒冷难耐的时刻,是多么渴望温暖;连续行走茫茫沙漠,又饿又渴,撑不住、熬不过的时刻,如果银河里有水流出来、前方有片绿洲该多好……幸福不会从天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有的人穷惯了,也有的穷怕了,扶贫必须先扶心、扶智、扶志,才算扶到“根”。中央头脑清醒,号准了脉搏,明确提出扶贫不脱离国情,不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吊高胃口,不养“懒汉”,着重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明白一个理:要脱贫、要改变自己命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刨“穷根”,搬掉致富路上的“拦路虎”!思想转弯,观念变化,是最核心的因素,也是最难啃的骨头。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扶贫方式开始从大水漫灌式,向注重“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转变,还得重视一些无形的东西,如民风、伦理、道德等因素,下足“绣花”功夫。绣花是真正精细的活儿,一针一线也不能马虎,针灸必须针对“病灶”,找准“穴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因村、因户、因人打造各种尺寸和型号的脱贫“金钥匙”。为真正巩固脱贫成果,避免出现反复,需要有个缓冲期和巩固期。从实际情况看,即使摘了贫困的帽子,责任和政策不能摘,帮扶和监管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必定绣出一幅幅惊艳世界的美丽“画卷”,书写出一张张鲜活管用、各具特色的优秀“答卷”。

延安奋力向贫困宣战

2018年3月26日,延安市委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肃穆,全市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正在举行。这是和平建设时期少有的气氛,概括地讲:“向贫穷宣战!”这是誓师大会、宣誓大会,这也是延安人民分秒必争、加速疾驰向贫困发起总攻的庄严时刻。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区县、各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个人的面前都摆着一份军令状。军令状末尾如此写道:“如若完不成任务,我将引咎辞职。”每人逐一签字确认。

当天晚上,签下军令状的领导干部,依然沉浸在群情激昂、摩拳擦掌的激动之中,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很沉,有的同志甚至一夜未眠,陷入深深的思考与谋划。

延安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和市级领导包县区工作制度,市县党委、政府和重点责任部门层层立下军令状,市委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开展驻村蹲点调研,全市领导干部实现对县区、贫困村、贫困户走访调研“三个全覆盖”,保证了各项脱贫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延安190多个市级部门包村扶贫,2.8万名干部联户扶贫,村村派驻第一书记,1546个村有驻村工作队,实现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户户有帮扶责任人。目的是严防死守,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决战决胜。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换位思考才能产生同理心,才能找准对方的需求和着力点。“吃饭难、吃水难、行路难、浇地难、上学难”,不当农民不知农民难,不是贫困户更不懂贫困之难。传统的穷人与现代的穷人,也不能等同而语。传统的穷人有条件自食其力,现代穷人却必须支付必要的生活成本。譬如,过去交通不发达可能用两条腿量,或骑个自行车,多花点儿工夫就能行,如今交通发达,高速路又不让行人走,必须花钱买票乘车。过去穷人没水喝,可以到河沟、泉湖里盛,或者自己挖口井,如今喝自来水、买矿泉水,必须得花钱。过去穷人获取信息,主要靠亲戚邻居和乡里乡亲口口相传、捎口信,如今必须花钱买报纸、打电话。如果手中无钱,寸步难行。

我们走在贫困地区、贫困村的村头巷尾,时常看到“治穷先治愚”“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标语,虽然褪了颜色,但能看出当年的鲜艳与真实。谚语“穷不靠亲,冷不靠灯”。所谓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唯有自强不息靠自己,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发展要靠“内生动力”,输血又造血,激活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输血一阵子,造血一辈子”。否则,即使上级扶持建出了一个新村,改变了村容村貌,如果内在活力不足,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这就像新栽的花卉,如果扎不下根,即使水分养料再充足,也难以存活。

黄河流域中上游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空间相对集聚。致贫原因各异且复杂,自然贫困是其要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延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真正步入聚焦聚心聚力摸索脱贫路径阶段。前二十年(1978—1997),探索实行阶梯递进式脱贫:首先从救济扶贫入手,突出救急救穷,使贫困面、贫困户大面积缩小;第二步由过去单纯救济式的扶贫转向开发扶贫,由资金投入上的分散均等转向集中使用、倾斜投入,由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转向主导产业的连片开发,一举解决了长期令人焦虑的吃饭问题;第三步实行集约经营,科技发展,广泛推广“四法”种田、地膜覆盖、粮菜间作、畜种改良、科学栽培、低产园林改造等适用技术,把全区3/4的人民从封闭落后、贫穷的自然经济状态中解脱出来。后二十年(1998年至今),推行一杆到底、全面覆盖绿色脱贫、生态脱贫。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上横下一条心,持续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成了延安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贫困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步入新时代,始终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落实“八个一批”工程,真正实现“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全面过硬”。绿色脱贫、生态脱贫,成为了延安脱贫攻坚的独特秘籍。

“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这些年,延安市立足本地实际,先后出台了30多项具体的扶贫政策。政策的精准度、覆盖面是改革开放40年来最密集的一个时期,其释放出的红利和叠加效应前所未有,困难群众得到实惠也是最大最多的。一位60多岁的村干部说:“我在村上负责了30年,是第一次拿起本本记政策,第一次拿着本本给群众讲政策,第一次照着本本给群众落实政策,我不拿个本本记不住、说不对、落实不准。”基层干部的感悟不仅印证了这个时期的政策利好,更印证了我们党消除千百年来贫困问题的决心和强大的减贫力度。

“延安整体告别绝对贫困”,是中国脱贫事业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的脱贫减贫工作创造的奇迹。

我们行走在延安的宝塔山下,望见一群群叫不上名字的鸟在蓝天下翻飞、盘旋、鸣叫,它在兴奋地向我们诉说什么吗?我知道渴望蓝天的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根羽毛都闪动着追逐自由的光辉。

这是一条拼出来的路

我以前虽然没机会去延安,却一直关注着延安。山东种苹果有传统,“烟台苹果、莱阳梨”,这些年沂源县的“沂蒙红”苹果口碑也挺好。前几年,我品尝过同事去延安培训捎回来的延安苹果,延安苹果的色泽和品质给我留下独特的难以忘却的印象。延安市吹响脱贫致富的冲锋号,北部率先打响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攻坚战,中部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不知不觉培育了绿水青山,换回了金山银山、花果山。

“延安苹果好,洛川是代表。”

“洛川苹果红又甜,点燃时代爱与馋。”

2019年10月17日,是第六个国家扶贫日,也是国际消除贫困日。我们冒雨来到洛川县的菩堤塬。据记载,因菩堤村原先修建有菩堤师庙宇而得名,北宋名将杨业之女杨延琪(人称杨八姐)曾驻兵在此。外面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道路是柏油的,告别了泥泞,路面平坦干净,虽然坡陡、拐弯多,但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偶尔有车辆错过,溅起一阵雨雾,透过汽车摆动的雨刷,依然能看到数不清的梁塬沟壑、树木花草和绵延不断的苹果园。正值收获苹果的季节,很多苹果树已经落了树叶,只剩下红彤彤的苹果压弯枝头,一望无际的苹果把梁塬沟壑染成了红色,新鲜的苹果清香味在空气中弥漫,扑鼻而来,让人陶醉。有位果农在自家果园外挂出红布白字的横幅:“丰收啦!致富啦!”那红布被雨淋湿显得更加鲜艳,分明透出果农甜丝丝的喜悦和期待。我问,这满山遍野的红苹果与让人豁然开悟的菩堤果,有着什么联系吗?陪同人员笑着说:“应当说,都是让人超凡脱俗的智慧之果、觉悟之果。”

延安特殊的地理气候,适宜苹果生长,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区。再加上苹果相对适宜储藏和运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延安紧紧抓住区域资源禀赋,果断做出“建立百万亩苹果商品基地的决定”,拉开了大规模发展苹果经济的序幕。

苹果,属经济林,能算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大盘子,国家能算着生态账,当地政府能算着林草覆盖率的账,农民能算着增收致富的账。因此发展苹果产业各方赞赏、一业百果。苹果树使每一座突起的山塬与深长的沟壑焕发出生机,与生活在这里的人命运相系。

“东奔西跑打工忙,不如苹果树上建银行。”延安已获得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桂冠。目前延安13个县区全部被认定为省级优质苹果基地,成为陕西省第一,全国仅有。苹果树为延安市树,是延安市最主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凭借独特的口感和上佳品质,“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提升至72.88亿元,名列全国苹果品牌第二位。“延安苹果”品牌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评估价值69.6亿元。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86元,较1998年净增9430元,其中60%以上来自林果产业。苹果总产量300多万吨,实现产值128.7亿元,苹果对全市农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建档立卡涉果贫困户户均收入12660元,人均达到4079元。宝塔区柳林镇依靠苹果产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到全镇总户数的1/4,宜川县苹果产业发展最好的村、户均收入达50万元以上。

有人说,世界上有“四个苹果”:一是伊甸园的苹果,二是牛顿的苹果,三是乔布斯的苹果,四是洛川的苹果。确实,洛川苹果已成为全国产业扶贫领域中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的典型范例。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已覆盖全县95%以上的农户,全县农民收入的95%来源于苹果产业,更多的贫困户在苹果产业链上获得了稳定受益。洛川苹果品质优良,果形优美,个大均匀,果面洁净,色泽艳丽,肉质脆密,吃上洛川苹果是口福。为了尽快与家人分享这种甜美,我立刻付费快递四箱洛川苹果回山东。

我们收起雨伞,走进洛川民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办公室很干净,已洗好刚摘下树的苹果,准备好了茶水和有关文字材料,董事长外出跑业务了,经理郝延红在家,他就是咀头村人。他告诉我们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办法:我们采用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方式,贫困户可用果园、资金、劳动力等入股,苹果园按标准化基地的标准管理,合作社和乡亲们手挽手闯市场,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这样就把贫困户嵌入了产业链,力所能及地帮助和带动贫困户。采取托管分红、保价收购、适当垫资、用工和储藏优先等办法,确保贫困户稳增收、早脱贫,共赢、多赢。

贫困户杨黑牛,是菩堤乡菩堤街村人,家有4口人、果园5亩,因父亲患病负债较重,果园投入跟不上,效益下降,恶性循环。2015年加入合作社,接受了技术培训,享受了产业扶贫资金1万元,政府给其果园免费种草、拉枝、黑色地膜覆盖;合作社无偿提供了部分农药、肥料和果袋等,果园效益明显好转。2018年的苹果、务工和低保等收入,超过了脱贫标准。2019年列入巩固户。

郝延红介绍说:今年杨黑牛家4万个套袋的苹果,长势不错,我们计划按保护价3元一斤收购,这一项他就能收入4万元。杨黑牛在一旁嘿嘿地笑着说:“今年的苹果长得好,苦点儿累点儿都值。我还住上了政府易地移民安置房。”我问:“方便去您的安置房看看吗?”说完,他就撑起了雨伞,我们冒雨来到位于菩堤街村幸福苑一楼的安置房。他说:“我农忙时,还住在原来地处村向阳组的窑洞里。这个新房我自己只缴了6000元,面积60.3平方米,门窗和粉刷政府全给搞好了。”他还打开卧室和厨房让我们参观,很高兴地说:“等以后有条件了,我家还可沿街开个小门店来增加收入。实现了,俺就没愁事了。”

贫困群众普遍文化程度偏低、自主创业能力弱一些。延安为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和闯市场、抗风险能力,普遍探索采取“企业+”“合作社+”的方式。各县还拿出资金作为小额扶贫贷款风险担保抵押金,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难题。全市建立互助资金协会929个,资金总量3.38亿元,覆盖60542户贫困户。693个贫困村村村有协会,其中志丹、黄龙两县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资金是产业项目的血液,血液良性循环,扶贫开发就有了保障、焕发出了生机。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领我们来到南沟村山地有机苹果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他带头认养的几棵苹果树下。他兴奋地告诉我们:“前些日子,我们在广州市天虹宾馆举办了延安苹果产销对接会。”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果树认养”项目让人眼前一亮,也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的眼球。他们采取“公司+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园区1060亩苹果树,当地39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占果园49%的股权,其中有13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他股权属于生态农业示范园,前期投资全部由园区负责,见到效益以后,只扣除当年成本按股分红。一位认养了苹果树的消费者说:“不论你身在何方,只需花300元就能在宝塔山旁、延河岸边拥有一棵有机苹果树,好吃不贵实惠多多,更重要的是还能为扶贫事业做贡献。”目前,南沟村已被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北京、上海、西宁、西安、江西等地的顾客认领苹果树5500多棵。

我走上前,只见每棵苹果树上都有“安塞南沟山地有机苹果认养”的小木牌,上边有编号、认养人和认养期限等,认养人全国各地都有。张光红补充说:“认养一棵树,除了保证每年提供40颗苹果,还送10张南沟国家AAA级景区门票和一张价值百元的沙地摩托车票。如果是外地游客认养,我们提供苹果包邮服务,也可免费冷库储存6个月,随时发货。如果当年树的收成不够数,我们负责补充够足数同质的苹果。”张光红一边动员我们认养苹果树,一边高兴地告诉我们,他们采用“山顶种苹果、川地种大棚、插空搞养殖”的产业模式带领村民走出了脱贫路。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退耕还林。南沟村将全村22500亩荒滩、沟洼和山林地评估定价,折股量化流转到企业,建起了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农民以土地入股,再到示范园打工,既解决了短期收入问题,还激活了土地资源。随着格桑花谷、生态酒店、沙地摩托、魔幻迷宫、果业采摘等娱乐休闲设施的不断完善,南沟作为延安市美丽乡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吸引力越来越强,仅2018年就接待游客超过55万人次。苹果成为贫困群众的脱贫果、致富果、幸福果。

通过退耕还林,林果已成为延安各地的主导产业,同时又各展其长。譬如宝塔、安塞的山地苹果,洛川的塬川苹果,延长、宜川的花椒,吴起的香瓜,延川的红枣,黄龙的板栗、核桃,都成为退耕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在主导产业支撑下,延安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从退耕前的1356元提高到2018年的10786元。另外延安实施电商扶贫也初见成效,建成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56家农村邮政便民服务站、253家农资直营店,实现创业就业12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300多人。

这是一条闯出来的路

延安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延安贫困是新中国之痛,是共产党人的心灵之痛。安塞县粮食局原副局长常建保回忆说:“我1955年出生于陕北安塞的农村,是一名粮食工作者,更是地地道道的延安农民的儿子。我经历过小时候杂粮都吃不饱的困窘、改革开放后丰衣足食的满足,现在对均衡膳食、营养搭配的追求。我所经历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正是我们陕北人口粮变化的缩影。现如今曾经粗糙的玉米、高粱、荞麦等各色杂粮,已经成为倍受青睐的高膳食纤维的养生佳品,勤劳智慧的陕北人把这些杂粮变成了美味的钱钱饭、黄米馍馍、荞麦饸饹、糜子稠酒,一道道美味满足了人们舌尖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努力,延安人民在努力,贫困却仍像顽疾一直笼罩、缠绕着部分偏远山区,延安的脱贫攻坚形势严峻,令人头疼。穷则思变,如何改变生存环境?如何摆脱贫困?延安人一直在苦苦探索。

黄河穿越崇山峻岭,流经广袤的陕北高原,在延川县境内跌宕起伏,曲折迂回,形成了5个“S”形大湾,由北而南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那是黄河水像万千雄狮一样咆哮着在黄土高原上碰撞、撕斗、疯狂、激昂,跌入沟壑纵横、艰难、危险、曲折的峡谷后留下的身影。最为精华和壮观的是打了个弧度320度的圆形弯,在黄河古道秦晋大峡谷上留下的那道神奇景观——乾坤湾。

那天乾坤湾景点,北京某旅游团的全体游客整齐地站在摄影最佳位置,挥动鲜艳的五星红旗,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其他游客在耐心等待游览最佳观景点,还不时拍照留下这精彩的瞬间,“黄河之滨聚集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我们在延川县乾坤湾镇观看完动感球幕影院的《穿越黄河》,又来到西邻的苏丰村千亩旅游观光采摘园,许多苹果树已经被采摘,树下的蔬菜还很茂盛。走进一个贫困户家里,虽然有些杂乱,但还保留着一盘窑洞炕。敦实的墙基,厚重的拱形窑顶设计,让窑洞冬暖夏凉。圆弓形的窗子,屋内风箱与灶台相通、灶台与土炕相连的格局,将生活打造得简朴而温馨。土炕因有了灶火的穿越而更加火热,灶台也因土炕的承接更显完美。男主人告诉我,他掏灰、续柴火、放炭、点火、拉风箱,小时候都干过,隔了这么多年有些生疏啦。说着话顺手把灶膛里的火点燃,立刻冒出了一股柴草味的浓烟。

同行的同志说:“先熄了吧,这烟呛人。”

我说:“不碍,锅灶冒烟好呀,这是地道的人间烟火味!”

大家笑了,表示赞许。

延川县乾坤湾镇以东5公里的刘家山村,是通往清水湾景区的必经之路。这个村巧用“旅游+民宿”的办法脱贫,以村民现有窑洞为资产入股文旅集团下设的酒店公司,酒店融资维修改造窑洞,经营五年收回成本,然后按照公司、群众、合作社按比例运营分红。黄昏时分,我们来到村里,民窑、民房大都挂出了农家乐的牌子,有一条细窄的小路直通沟底的黄河边。1936年5月2日清晨,毛泽东率红军总部从于家咀渡口横渡至这个村山崖下的清水关渡口登岸,当晚就住在刘家山村的刘登山家。那次为了红军生存的东征,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胆略和奇志。这个村现保留着红军东征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和当年毛主席坐思国事的石碾。村口的碾盘上坐着位满脸黝黑的大爷,年逾八十,他说:“那年我才十来岁,毛主席路过这里的事是听老人讲的。如今老百姓真是托了共产党的福,赶上好光景啦!”这个村的群众原来主要靠红枣生存,近几年靠保护开发红色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长久致富路。开始时,一些村民还说风凉话:“穷乡僻壤,鸟都不拉屎,谁会来?这不是白扔钱吗?”没想到几年工夫,这红色旅游竟然“火”了,“没想到空置的窑洞也能生出钱来。”“以前在外面打工,受累不说,还挣不了多少钱。如今家门口挣钱能养家,有个完整的家。”全村193户人家,目前只有1户4人未脱贫。其实村庄脱没脱贫,不仅要看吃、住,更关键的是青年人是不是回来了。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子,这才是正常的村庄,是有后劲和发展前景的村庄。

黄河九十九道弯,风景最美乾坤湾。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东临黄河,与山西省永和县隔河相望,黄河犹如一条巨龙舒展开身体,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缠绕着、奔腾着。黄河拥抱了东岸山西省的河怀村,又掉过头拥抱西岸,便形成了一个“S”形的弯道。“S”形的第一个弯道就是著名的乾坤湾,第二个弯道里是陕西省的伏义河村。这两个弯道远远看去,像“阴阳八卦图”,真是天地造化的天然太极图。相传,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氏居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就是在此受这道湾的启示创立了太极八卦图及阴阳学理论。伴随着伏羲码头、红军东征纪念馆、碾畔村民俗博物馆等景点的开发开放,自然禀赋差的过去成为了历史,带来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新业态的出现,乾坤湾景区人气和乾坤湾镇群众的日子一日比一日旺,乡亲们说:“汗水从来就没有白流的。用自己的汗水泡过的日子有滋味,格外甜!”

碾畔村位于延川县乾坤湾镇,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秦晋黄河大峡谷西,背山向阳,一排排窑洞背靠土崖,每个大院落门外安一盘大碾,故名为碾畔(盘)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12人,已脱贫84户293人。目前在册贫困户7户19人(其中兜底户6户16人)。2019年计划脱贫1户3人。这户贫困户住在“女娲峰”下。户主叫马安荣,和老伴同岁,今年74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真是家运不济,7年前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留下的智障孙子马创创,磕磕绊绊地已19岁了。如此悲惨的遭遇,马安荣家如同塌了天,男子汉嗷嗷地哭,哭得嗓子都哑了,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当地政府协调帮助下,目前夫妻俩都在文旅集团当保洁员,每人每月收入1260元,孙子被收留在县兜底保障中心。那天黄昏我们来到他们家,马安荣在家。他家住的窑洞,洞口是用瓷砖砌的,他告诉我“是当年儿子结婚时改造的”,窑内的灶台上还算井然。我们正在阅读贴在墙上的精准脱贫明白卡时,马创创跑进窑里,做出几个动作,在我们疑惑时,他爷爷告诉我们意思是“家里来客人了,让拿烟给客人抽”。我知道这个家日子紧巴。可能这样的家庭,让客人抽烟就是最高礼遇吧。这孩子智障,但他的善良和客人进家时表现出的欣喜,让我心生感动。我伸手摸了摸孩子的头,头发粗黑干涩。也许是我们突如其来的到访,给这窑洞增加了人气和温度,让孩子感觉到了一缕真诚与善意。

“我们家多亏党和政府,孙子目前在兜底保障服务中心,极大减轻了我们老两口的负担,也不用时时担心惦记了。特别是假如我们哪一天离世了,最起码也能放心,因为孩子还有党照顾着。”马安荣动情地说,话语中既透出欣慰,也有一丝伤感与不舍。

为转移这个沉重的话题,我问马安荣:“我尝尝你家的花生,行吗?”

他笑着应允:“好,好!不过今年旱,花生长得不太好。”

陪同我的乾坤湾镇负责人告诉我:“事实证明,帮扶贫困群众,不光是经济发展上的,还有身体上的、情感上的甚至心理上的,要让隐匿在自卑下的尊严和自信复活过来,才是身体和心灵真正意义的站立。”我点头称赞他的感悟。

碾畔村的脱贫带头户叫郝世斌。他一家八口人,家中四个老人曾有三个瘫痪在床。多年来,一直靠他在外打零工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赡养老人。虽然夫妻俩很卖力,但日子过得紧巴。2015年,郝世斌家被评定为贫困户。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看他有做凉粉的手艺,让他享受了每人2000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补贴。此后,又给他在景区门口协调了一个卖凉粉的摊位。生意红火了,经过一番盘算,2017年他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也回家,将村里搬迁移民建在景区的商铺用来开起烤肉店,随着景区的发展,生意非常火爆。全家一商量,“政府在咱困难时帮了咱,咱家的日子逐步好起来了,这贫困户咱不能再当了,该让政府帮帮别的人家了”,于是主动提出了脱贫申请。现在,郝世斌不仅忙自家生意,还给其他贫困户分享自己的“生意经”,并且聘用11个贫困户在自家的小店里务工。村里贫困户看病借钱、创业借钱,只要别人开口,他都满口答应。他笑着说:“党和政府扶持咱。咱富了,也该帮帮乡亲们。做人心里得有尺有寸,就这么简单的一个理。”

这些年当地旅游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开起了农家乐、民宿、茶馆、饭店……村子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美啦!

安塞,固名思义即“安定边塞”,这是一个因腰鼓而出名的地方。“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几乎人人都会打腰鼓。那天本来我们可以回延安城住,但我还是执意夜宿中国腰鼓之乡安塞县,吃一顿安塞饭,多了解一点儿安塞的历史,寻找刘成章“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安塞腰鼓》。独坐月光之下,任思绪在万籁俱寂之时,不经意地开启心灵之门,行走在延安大地上。

清晨起来,猛抬头,突然发现一个艳红的巨型腰鼓远远地立在腰鼓山的山顶上。爬上山顶,抬头仰望这被誉为“东方第一鼓”的巨大腰鼓,甚为壮观和震撼,仿佛感觉到陕北汉子腰间跳动的灵气和怒吼的豪放。只见山腰间,一层层一排排的土窑洞,排列整齐,设计一致,刚被统一整修过,窑洞门口固定着中国结,挂着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三排窑洞露着椭圆形的洞口,再加上三排整齐的红灯笼,把整个腰鼓山映红了,煞是好看。为方便顾客记忆,每个窑洞院门口还挂有张家院、李家院的标志牌。打造农家乐窑洞的主人,为我们打开窑洞,让我们欣赏了一番,窑洞内设施宾馆化,完备齐全,价位也适中。

安塞县王家湾乡王家湾村,在中国革命史上名气很大。1947年4月13日至6月8日,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期间,在此居住。室内保留完整的办公桌、小凳子、躺椅、文件箱等,在向我们诉说:这个中国共产党最小的指挥所,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是如何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来到安塞县王家湾村贫困户陈登亮家时,他和婆姨正在蔬菜大棚里为已经开始开出紫花的茄子架线。陈登亮手里握着绳子,并沾有沙土。他笑着告诉我们:“我这个大棚有二亩大,今年已经卖了六万元的菜了,估计年底这季菜效益会更好一些。”“大棚是用政府无息贷款建的,能用八年,前三年能把贷款还上,后几年挣的钱就都归自己了。”农民种出来的东西,最担心的就怕卖不掉、换不了好价钱,若卖不掉,菜农就同霜打的茄子般瞬间蔫了。陈登亮说:“如今网络发达,路况也好了,卖菜挺方便的,大货车直接开到大棚地头上来收购,省心、省劲还有好价钱。扶贫的同志路子广、办法多,我有了难事就找他们。”说完,他放下绳子,带我们回家看看。只见他家的窑门口外边栽着苹果树,门口的树上还挂着几个黄黄的大南瓜,窑左侧是去年养羊的羊棚,已经顾不过来荒废了,羊圈里种着绿油油的白菜。家里已经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干净的陶瓷灶台上扣着一碗早已炖熟的红烧肉,他笑着说:“党的政策好,过上好日子不用愁了。我每天晚上自己还喝二两二锅头。”我拧开盛着半塑料桶二锅头酒的桶盖,近距离一闻,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还是高度的。我开了一句玩笑:“登亮先生小气呀,让我们来家了,也不请我们喝一碗?”他只是嘿嘿地笑。

王家湾村面貌变化挺大,基础设施上了新台阶。大家最忧虑的,是村里学校建得很漂亮,设施也是一流的,可目前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在校初中生只有几名。老话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可惜多数孩子跟随父母进城读书了,留在王家湾的多是些老年人,大家担心村里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在街口与一位老人聊起来,总体感到:如今的日子已经挺美了。担忧的是,年轻人外出打工收入是高,但夫妻分离,老人孩子无法照料,远离家乡、丢掉亲情,钱多也没啥意思。在家乡创业,收入少点儿,难处多点儿,可家是完整的。小两口唱着过日子,上有老人照顾,孩子能围在身边,这不就是天伦之乐吗?闲暇可以走亲访友,喝酒唱歌,这才是幸福生活!

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刘延平,圆圆的脸,满面红光,快进五十岁门槛了,家有四口人。2015年年初,他家被识别认定为贫困户,他自己说:“回想起当年的自己,很是愧疚。那阵子婆姨患病,常年吃药,两个儿子都在上学,加上自己懒,日子过得挺紧巴。”乡亲们说他是村里有名的“酒鬼”,酒后常耍酒疯、惹事,不仅耽搁农活,还惹得家人生气。有一次喝醉了,给驻村的第一书记卢继霞打电话发了一通火。他婆姨都骂他不懂事。卢继霞不仅没有埋怨刘延平,还继续耐心地鼓励他、引导他,帮助他规划产业发展项目。渐渐刘延平开始有了转变,“包扶干部、第一书记与咱不沾亲不带故,凭什么这么用心费力地帮扶我?我可不能烂泥扶不上墙。”经过卢继霞协调,果树专家不定期到高家川村现场指导。刘延平大大小小的培训都没落下,学会了修剪、拉枝、防治病虫害的本事。他学到了技术,别人有了好脸色,自己心态也有了变化,说:“党的政策好,为我免费发放修剪工具、化肥、果袋,省了不少个人投资。”

汗水换来果实。经过精心管理,2016年他家仅苹果收入就达到3万元,心里美滋滋的。心气有了,心劲也上来了。当年11月,高家川村建起12座蘑菇大棚,包括刘延平在内的12户贫困户各分到了1座蘑菇大棚。刘延平率先拿着发来的600个蘑菇菌棒做起了试验。经过摸索,很快所有菌棒上都长出了蘑菇。2017年3月,高家川村整合村内所有蘑菇种植户,成立蘑菇种植合作社,刘延平当上了理事长,吸收7户贫困户为社员。为节约成本,刘延平带领合作社社员自制菌棒,同时,还购买了消毒蒸汽锅等设备。如今,合作社蘑菇种植的效益越来越好,2018年,7户贫困户每户分红1万多元。“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是心情好,觉得这日子有奔头!”刘延平终于充满信心地说,“我们是长短‘双保险’(苹果生产周期长、蘑菇生产周期短)产业致富。”脸上有皱纹,但没有风霜。

集中火力摘掉贫困的“帽子”容易,更关键的是巩固好脱贫“果”,彻底拔掉致穷的“根”,让贫困群众永远告别贫困,日子真正好起来。行走在山峦叠翠、万壑葱绿的延安大地上,有好多景象刻进我的脑海。记得那天我在安塞南沟村旅游景区,走进一片很漂亮的紫色花海,紫色花田如波似浪,与蓝天交相辉映。我问:“这是薰衣草吗?”工作人员告诉我:“是很像,但它叫柳叶马鞭草。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耐旱能力强,花开在最顶端的花穗上。”只见山坡上还有许多极普通、叫不出名字的草,随意生长在光明或阴暗的角落里,随风摆动,随遇而安。虽然开不出鲜艳的花朵,也没有吸人眼球的优雅造型,身体弱小、生命短暂,但忠于大地,顽强地生长、结籽,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色彩。在这洒满阳光、开满花朵的山冈上,我望见几个花枝招展的孩子手里挥舞着山花,在景区里的水泥板铺成的山路上呼喊、追逐和奔跑。我被这片土地上追求绿色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所打动、所感动,生态环境的变迁为孩子们留下了五彩缤纷的花园、人生的乐园……

世界是多彩的,拥有平凡的丰富与浪漫。普通的阳光雨露,是温暖和拯救生命的灵丹。

彻底斩“穷根”的搬迁路

2015年,中央经过反复论证、痛下决心,决定“十三五”期间对不具备生存条件地方的约1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易地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这是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治本之策,是有组织、有资金、保结果的浩大世纪工程,世界罕见。从延安看,因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受自然地理环境限制,许多农民群众居住在窄沟、陡坡、塬畔的危旧土石窑洞中。特别是生活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的群众,生存环境很恶劣,基础设施脆弱,产业没发展起来,生产生活条件极差,耕种无地,吃不饱饭,喝不上水,做饭无柴,孩子上学难、老人看病难、经商致富难,群众祖祖辈辈处于贫困状态,无法做到“两不愁三保障”,确实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剩下的这些贫困户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怎么办?如何帮着彻底拔掉“穷根”?最后决定花大气力动员群众“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即使这样的生存条件,一些贫困群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既有迫于偏远、贫瘠、自然环境闭塞的无奈,也存在“住惯山坡不嫌陡”的惯性,住惯了穷窝,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挪个窝”,而是要围绕搬谁、搬到哪里、怎么搬、怎么甩穷等问题通盘考虑。国家下血本,投入这么大,是对这些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贫困群众的最大关心,如何精准实施、公正操作?是顶天的责任!延安坚持把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贯穿于搬迁全过程,数万名干部深入这些村户做工作。2012年延安市启动了“居民下山工程”,以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为重点,对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易地搬迁。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易地扶贫搬迁1.73万户、5.63万人,实际入住率达到92.85%。建成生态村944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66个,30个村庄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实现了“搬一户人、退一块地、绿一座山”。

2019年11月13日清晨,我给搬迁户贾建社的妻子侯玉芳打电话,询问了解相关情况。侯玉芳说:“我们家今天早饭是稀饭、白面饼、咸菜,我刚送小儿子到学校,已经上班了。就在俺家门口。”贾建社是甘泉县桥镇乡闫家湾村仙神庙坪村民小组的村民,39岁,生病,家中四口人,两个儿子上学,2017年因病致贫。2017年的一天,贾建社在家干活时突然胃痛难忍,经医院检查确诊为严重胃病。高额医疗费掏空了他们多年的积蓄,让这个家变得一贫如洗。丈夫入院,妻子侯玉芳成了全家的顶梁柱和主心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筹莫展。在全家人被贫困和巨额费用压弯腰的关键时刻,党的扶贫政策如一缕春风,带来了希望。通过健康扶贫惠民政策,贾建社本人只承担了少部分医疗费用,减轻了一家的医疗负担。前些年,一家人挤在一座老式的石头窑里,他家被村民评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户。政府担心石头窑倒塌,动员他们家先在镇上租了一孔20平方米的窑住着。不久,县移民办在县城阳光花邸商品房小区给他家安置了一套95.6平方米住房,自家总共花了2万元。因他带头腾退旧宅基,又拿到政府奖补资金4万元。2019年国庆节刚过,10月13日就搬进了新房子,从此他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孩子没地方写作业,只能趴在床上,侯玉芳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就难过。如今有了两间亮堂的卧室,还有餐桌,孩子可以舒展开身体坐在茶几前做作业了。她家一年的低保收入1.1万元,她在镇居地医保局有一份公益性专岗的工作,每月工资1700元,还耽误不了照顾家。原来的四亩地已经托管,每年能收入400元。她说:“我也不会说。共产党的政策真是好,让俺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下变成了现实,本来连农村的危窑俺都翻新不起,如今俺有了工作和存款,有了和公家人一样的楼房,乡亲们还眼馋来。”现在,贾建社的病已治愈,凭良好的砖瓦工手艺,一年至少收入3万元。谈及脱贫后的生活,贾建社感激地说:“感谢村干部和帮扶人的帮助。吃不愁、穿不愁、住得好,孩子有学上,看病有保障,党的脱贫政策全在俺家落地了。往后的生活还得靠自己,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大哥,放心。俺家今年的冬天一定很暖和!”听到侯玉芳这话,我也感到很暖心。

“弟妹,这个家有今天,应当感谢你!”

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申均明告诉我:“易地扶贫搬迁,决不是把房子盖上了,贫困户住进去了,就算脱贫了,就万事大吉了。后续的事情更多、更艰巨。一方面要解决贫困群众的长远生计,住得下、稳得住、入社区、能致富,‘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要注重绿化改造或进行乡土民俗保护开发,重现满目青山,长留记忆味道的山村新景象,真正实现多赢。”不能这边是“留不下的城市”,那边是“回不了的乡村”,真正让搬迁的贫困群众“此心安处是吾乡”,彻底告别贫困的纠缠。为什么我们走进贫困山区感觉确实贫穷,而农民的想法并不完全和我们相同呢?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如今不愁吃不愁穿,就是手头紧巴点儿,习惯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呀”。贫困是相对概念,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生活标准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确实有些贫困群众物质条件是差的,但精神确是富有的。现实中有许多人生活富足甚至成了富翁,却心态失衡,精神贫穷了。如果按这种标准比较,我们身边精神贫困的人还真不少。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永远不会被人夺走,一是藏在心里的梦想,二是读进脑子里的书。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彻底摆脱代代贫、代代穷的怪圈。为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延安十分重视加强对贫困户子女的就业转移培训,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用自己的力量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通过定点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三个月以上的专业培训班53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2.65万人,其中1.4万人在江苏、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大型企业中就业,1.25万人在本地酒店、家政、公司等服务行业中就业,人均月收入稳定在千元以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依托贫困户特色产业项目,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能工巧匠工艺培训等,10年培训贫困户劳动力累计15万人(次),贫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提升,让贫困家庭在蓝天下凭自己的双手梦想成真,改变命运。

国家明确表示:“扶贫不养‘懒汉’。”我曾经追问过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现实中有没有‘扶不起来’的‘懒汉’?”“有。个别的,是极少数。谁都希望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客观上确实还有一部分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像一些孤寡老人、残疾人、长期患病者等受到年龄、健康状况限制的特定贫困人口,还有因灾、因病、因意外事件致贫返贫的,他们和少数“等着扶、躺着要”的贫困人口不一样,是扶贫工作的难中之难。有的不仅身体有伤残,往往还伴有认知缺陷、情感障碍、独立意识差;有的有心理创伤、心上了“锁”……解决这类贫困人员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政府不放弃、不退缩、张开怀抱,探索保障性扶贫,靠社保政策兜底、社会救助关爱暖心。这如同黑夜里航行的灯塔,犹如撕破阴霾的阳光,大爱无疆,救急难、托底线、暖民心,体现着人间真情温度和蓬勃的国家力量!

越走越宽的生态路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保存和发展红军主力,再次汇聚浩浩荡荡的革命洪流,提供了一片“绿水青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武装斗争的“绿水青山”演化成改变延安贫困面貌、富裕老区人民的“绿水青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考量。延安脱贫的生态之路,对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做出了生动鲜活的注释和佐证。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是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这项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生态工程,在当代中国演奏了一曲从梦想到现实的华美乐章。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民“开荒种地、男耕女织”传统耕作习惯,还成为我国生态建设史和我国文明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也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先人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警告我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防止掠夺式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的好地方。由于毁林开荒、滥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深刻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痛定思痛之后,吃过破坏环境的苦头之后,用血泪和生命的代价得出结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看长远、想整体,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决不要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努力让延安的老百姓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边和田园风光里。”这是延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不渝的信念。“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延安已把绿色生态作为延安最大的财富、最强的优势、最靓的品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城乡生态要素、生态资源颜值不断提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生产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的绿色之美。真正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创造着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

延安到处都是绿油油的花草、林木和森林,延安人念念不忘的还是植树的艰难。我连着问了几位延安的同志:“延安植树,谁最有代表性?”大家都说:“安塞有位种树‘上瘾’的农村妇女,真的不一般!”没想到安塞区雷坪塔村张莲莲的知名度如此之高。张莲莲用近40年岁月,实践和验证“植树造林就一定能过上好光景”的家训,为175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20世纪80年代初,雷坪塔村如同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的村子一样,山大沟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张莲莲的父亲看到女儿家日子不富裕,就劝说:“娃呀,上山造林吧,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个好光景!”张莲莲尽管当时还不明白父亲的深层用意,但却认真落实着长辈的叮嘱。心想:“祖祖辈辈都在这荒山上种地却吃不饱肚子。地总不能荒着?种啥?那就种树吧!起码树木绿油油的还图个好看,心里舒服。”她自作主张,仅留下少量口粮田,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自己扛起锄头就上了山。每天背着干粮和水,从早干到晚,风雨无阻,栽着栽着就停不下来了,真想把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栽满。年幼的孩子哭闹,她一根草绳往炕上一拴就出门种树,一干就是一整天。“她疯了吧?人家都忙着种地,她放着好地不种却到山地上种树?”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张莲莲的举动大家并不理解。有好事者故意将羊群赶进她新开的林地,很快刚萌绿的小树被啃食殆尽。不服输的她,没有被困难和流言吓倒,反而更执着地种树。有的村民说:“这婆姨家的,身子比锄把高不了多少,哪来这么大的心劲和力气哩?”张莲莲却执拗地说:“人不怕九十九次跌倒,第一百次站起来就是成功。”她不负青山,青山也不负她。从父亲到自己的孙子辈,张莲莲一家四代接续造林20万棵,也从绿水青山中获得了生态红利。1995年,她承包了村里上百亩果园,种上苹果树、桃树和杏树。

亲不亲,故乡人,致富不忘乡亲们。自2015年起,她的大儿子王军子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创办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农场年出栏土鸡3万余只,向西安等地40多家超市供货,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莲花鸡”品牌也逐渐闯出名声。自创办以来,累计用工350人以上,其中90%为本村和周边农民,优先使用贫困户或残疾人。逢年过节,她都会把鸡蛋和土鸡送到乡亲们家中。王军还盘算着将土鸡分给贫困户喂养,由农场统一收购,预计能带动45户贫困户脱贫。每年春节全家团圆时,张莲莲总要带领一家几代人,扛着锄头、铁锨爬上山林,回顾坎坎坷坷的过往,许下新年的愿望。她说:“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家就过不上好光景。没有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陕北这个穷地方也不可能换上绿装。”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绿色成为普遍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是目光短浅,是自我毁灭。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才有美好的未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努力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本色。

那天我离开女娲峰时,太阳还挂在天边。我望了望沟底绿树掩盖下的土窑洞,迈上了一条清爽幽静的山路。阳光洒在山峦、树木和窑口上,一草一木皆有灵性,或近或远,或深或浅,景致各异,碾畔村路面干净,山石土路跳动着金色。这是深秋时节,路两边有些小草开始枯黄却又叫不上名字,依然还有稀疏的野花在绽放。我陡然想起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名句,既为这贫困户赶上好时代、能见到外边的天地而庆幸,也为扶贫干部默默无闻的付出和努力而感动。这块土地虽然历史底蕴深厚,风景如画,却因偏僻贫穷,人烟罕至。是党的扶贫政策的阳光雨露普照到这里,这些普普通通、如漫山野草一般的贫困群众的生命也能灿烂如歌。我抬起头遥望,看到远处茫茫苍苍不一样的风景,风从耳畔飘过,仿佛岁月深处有隐约的呼喊声传来……

延安主要负责同志说:“延安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这个方针,重整行装再出发,沿着符合延安实际的绿色脱贫之路走下去,一定再创新业绩!”

脱贫攻坚的每个数字、每项成绩的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需要有人围绕人来做工作。一方面,对干部来说,脱贫攻坚的过程虽然艰辛,但只要大胆解放思想、敢于求变求新、勇于顶住压力、善于抓住机遇,带着真心、真情投入到脱贫工作中,用好的理念、好的作风、好的方法为群众服务,旧貌终会变新颜。另一方面,对群众来说,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通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接纳新观念,坚定脱贫的决心、树立致富的信心,个人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搬走贫穷的大山;真正筑牢精神堤坝,才能抵御命运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我看到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照片,听到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事例,经常让我感动和震撼,经常有一股股暖流传遍全身,我找不出多么贴切的言语形容我高兴的心情,我相信贫困群众脸上的微笑和舒展开的皱纹,还有悄然流出的泪水,是无声却最有说服力和穿透力的语言。怪不得杜甫听到平定战乱喜讯的那一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延川县延水关伏寺村黄河岸边的老农刘满祥对退耕还林有着切肤感受,他兴奋地说:“退耕还林,对农民来说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事情。我地退了,种了18亩枣树,每年兑现钱粮吃不完。我经常看电视,心里老想着给咱当家的领导说一声:‘您对农民这么好,不让俺缴公粮了,也不会战了,农民给自个儿栽树,国家还给粮给钱,什么社会也没有这种好事。’”

戴布诺·莱恩·丽爱特《你好,中国》一书的结语《谢谢你,中国》中说:“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中国从来没有让我失望。中国曾经让我茫然不解,让我灰心丧气,甚至不止一次让我觉得如坠云里雾中。但是,借助于那只手的力量——那只手紧紧拉住我不松开,中国总能把我拉回来。中国为我掸去身上的尘土,把我拉回大道上,因为这就是中国人做事为人的秉性。”

中国人是这样,中国这个国家更是这样。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政府及时伸出温暖的手拉住那些远离社会主流甚至有些茫然失望的人的手,让他们一同上车,自由平等地享受沿途的阳光和风景……

世间新添颜色:延安绿

绿色,是自然界最常见的颜色,是春天独有的颜色,是大自然和山川、林木的底色,代表着清新、希望、生命、宁静、自然、环保、成长、生机、青春、放松……

绿色是在光谱中介于青与黄之间的颜色,分为春绿、纯绿、嫩绿、黛绿、碧绿、水绿、豆绿、葱绿、墨绿、苹果绿、橄榄绿、森林绿……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孕育着新生命,生生不息;绿色是希望的颜色,摇曳新希望,柳暗花明;绿色是自由的颜色,舒展开生命的翅膀,美轮美奂,美妙绝伦。

红色,激情热烈。

黄色,高贵庄严。

绿色,宁静友善。

延安绿,壮美凝重。

绿色由红色、黄色、蓝色三种原色配比调合而成,是生命本真的颜色,代表着原生态的、活泼的生命之美。

“延安绿”是红色的基因、金色的汗水在黄土高原上凝聚裂变形成的颜色,是延安革命老区穷山恶水变奏成青山绿水的颜色,是光泽映照延安人民笑脸、令全国人民欣慰的颜色,也是照亮世界生态文明之路的颜色。既奉献了赤橙黄绿青蓝紫,又贡献了五彩缤纷的美妙与神奇。

延安大地上,生长着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杏等经济树种和侧柏、刺槐、油松、杨树、沙棘等生态防护树种,以及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等。它们各呈丰姿,各展其长,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侧或卧,或仰或俯,或盼或思,或醉或舞,或互抱成丛,或交织成廊,或搭掩幽深小径,各领风骚,和谐相处,播撒下引人入胜的景观和绿色旋律。各种树木、灌木集结、混生在一起,无论什么品种和名字,都是同一血脉,攀根相簇,握枝相望,蓬勃兴旺。

延安已穿上绿色盛装,延安人民养成了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意识和习惯,念着山字经,做好林文章,步入山绿民富、山绿县强的良好发展轨道。走进延安,随处可见树木和草地,深吸一口气,好痛快!好清爽!到处充满大自然的味道,充满绿色的气息。微风吹来,树叶哗哗作响,山影、树影也模糊、摇晃起来,颇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远意境和生命形态。

延安大地到处树木葱郁,随处可见红色革命旧址,讲述着延安光辉的历史,可谓黄色底版上“绿里透红”。我走进延安退耕还林展览馆,被一幅幅照片所震撼。翠绿的林木称为“延安绿”,碧蓝的天称为“圣地蓝”。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养护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还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提供木材、食品、药品和燃料及工业原料等原材料。人类离不开森林,历史上由于森林消失而导致国家衰亡、文明转移的例证屡见不鲜。“背靠黄河面对着天,陕北的山来套着山,翻了架圪梁拐了道弯,满眼眼还是那黄土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首在当地山间沟壑中吟唱的信天游,唱出了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劣,也表达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心中的那份荒凉,更有紧随其后、挥之不去的贫穷。

回首历史,我们确实犯过滥用资源、过度开发资源的低级错误。是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解救了树木万物的生命,挽救了一些地方濒临毁灭的自然生态。让我们忧思的是,有的村庄和村民还在坐拥绿水青山“望山犯愁”,或者“望山兴叹”。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西地处中国心脏地带,陕北是黄土高原的心脏,延安更是黄土高原的绿芯。绿树是延安大地窜高的芽尖尖。因为人类的贪婪与欲望,牺牲了多少树木生命,导致植被稀少、生态脆弱、生活艰难。草木终于听着春雷的呐喊、春雨的呼唤,在暖风的抚慰中醒悟和复活。每一株小草,每一朵小花,每一棵树苗,都充满好奇地悄悄钻出地面,舒张开稚嫩的嘴巴和耳朵,直面寒风与霜冻,迎着阳光的温暖,展露绿色的生命风采。

任何人活在世上,都必须感激、感念、感恩人生的三位母亲。生身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之恩必须真心孝顺报答;宽厚的大地是养身母亲,必须精心保护,刻不容缓;祖国是立身母亲,必须暖在心窝、终生报效。大地母亲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了阳光、空气、水和粮食、蔬菜、水果等涵养生命的空间和食物,包括我们穿的、住的、用的都是大自然的赐予。

摆脱贫困的“奥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反贫困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

为什么扶?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强调:“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深入贫困户调研时,多次指出:“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2013年11月,他来到地处沂蒙老区的临沭县曹庄镇朱村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的家,亲切地拉着王克昌的手嘘寒问暖,告诫大家“紧紧拉住老区人民的手,绝不能让老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其中的一仗。国家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一号民生工程来抓,非同寻常。从另个角度讲,赋权赋能脱贫攻坚,也是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人格尊严,是贫困群众最真实、最贴心的渴盼。

扶持谁?这一点当然很明确,那就是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目的是真脱贫、脱真贫。这和射击打靶一个理,靶心清楚,还不一定打准;靶心不清楚,肯定打不准,还会出偏差。这就需要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位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老朋友告诉我:“是不是贫困,跨进贫困户的家门,通过‘四看’就了如指掌。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孩子是否在学堂,四看有无病人躺在床。”通过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对症下药,拔掉“穷根”。群众也一目了然,心里亮堂。

延安市组织驻村工作队员、包村干部、村干部,严格按照识别标准和程序,严把人均纯收入关,多次对全市逐村逐户逐人拉网式排查,鼓励基层实事求是,“应进则进、应出尽出、应纠则纠”,精准识别,不落一人。统筹考虑、综合研判,“两公示一公告”,确保信息真实准确,群众普遍认可。还建立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集中采集、系统录入,统一标准、分级审核,将识别结果及时录入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提高档卡信息精准度。建立和规范乡村户三级档案体系,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真实的资料。

谁来扶?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各级党委、政府是主导力量,主力军是各级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主体是不甘心受穷的贫困村党员干部群众,还有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社会组织、经济组织等社会力量,包括“传递一份爱心”的国际友人和境外朋友等。我们这个“举国之力”管理体制,在物资匮乏,经济、信息不发达时期很管用,也很高效,但在互联网时代就显得效率低了。从贫困群众自身因素来看,一得调动和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唤醒脱贫的愿望;二是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带领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靠勤劳双手和辛勤汗水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延安把脱贫攻坚作为新时代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和重点责任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公开立下“军令状”,接受全市人民监督,承诺完不成任务引咎辞职。市级领导带头包抓脱贫任务重、难度大的村户,住村蹲点、调查研究,亲力亲为、以上率下。组织精兵强将,精锐出战,因村需要选派了153名县级后备干部、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69万名市县乡三级干部联户扶贫。组建了1499个驻村工作队,强化驻村工作队政策、资金和生活保障,创造工作条件,解除后顾之忧,确保驻村扶贫干部坚守工作岗位、扑得下身子、安得下心来,与贫困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成为攻坚拔寨的前沿坚强战斗堡垒。傅雷说:“不经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真金不怕火炼,人才靠困苦磨砺。延安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考察干部的主战场,重政治、重实绩、重群众满意度,先后在扶贫一线发现、考察和提拔使用干部592名。对驻村干部明察暗访,不定期督导督查,开展多轮次的业务培训,确保扶贫干部、扶贫政策、扶贫措施落实三到位。

怎么扶?国家这么多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关键是如何落实、落地。中央要求,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适时提出了“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开始向“精准滴灌”转变。在总结基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一批”,即产业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概括出统筹扶贫、精确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生态扶贫等多种路子。针对过去行业部门之间协同配合不够,扶贫政策推进慢、落地难等问题,延安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组织协调,编制出项目、资金、工期、质量标准等任务清单,台账化管理,既保障项目精准实施和工程进度质量,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这些举措成为了保证脱贫质量的“金刚钻”,直抵“穴位”“病灶”,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尽快享受政策的阳光雨露。

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都不是孤立的,综合施治方能见效。延安市还把脱贫攻坚与提升整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融为一体,提高综合效益。累计整合投入资金47.42亿元,大力实施水、电、路“三提升”行动,改建通村公路2104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1975.5公里。全市县县通二级公路,乡镇全部通三级水泥路,所有贫困村通水泥路,各县区基本形成以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2018年宝塔区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建设农村饮水工程3082处,693个贫困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解决。电力入户和动力电通村、标准化卫生室和通信网络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如何退?针对一些贫困户脱贫后不稳定,容易返贫的问题,国家规定“脱贫不脱政策”,目的是有个巩固期,确保贫困户能稳稳当当地走在小康路上。衡量是否脱贫最直观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户达到这个标准,到了特定时间节点就要退出。这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实行逐户销号,做到精准脱贫到人,防止人为地退出。实际上,严格的考核指标压力下,容易存在形式主义和作风不实的问题。贫困户到底脱没脱贫?得和群众一起算账,得让贫困群众认账、让周围群众服气。富县针对群众反映脱贫退出存在帮扶成效不直观、退出程序不规范、群众知晓率低等问题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研究、果断决策,创新推出“贫困村帮扶成效清单、贫困户帮扶措施清单、驻村包扶成效清单、贫困村退出认定公示清单”四单对标,全面客观展示贫困户脱贫退出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还脱贫群众明白、扶贫干部清白。

我国持续推进脱贫工作,成果斐然,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贫有千种,困有万样,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叠加着各种缘由。需要保持足够的信心、耐心和定力,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想在前面,积小胜为大成,防止走弯路、翻烧饼。扶贫真的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生死攸关的革命。有时领队已走远,队伍还落后边,也有的群众过了河,上级还在设计桥梁,体制机制和政策如何接地气、不脱节?贫困问题解决了,如何把人留住、让人气旺起来?如何保持阳光、空气、土壤、家园和食物干净,生态美起来?如何完善乡村社会治理结构和城乡互动的经济社会关系,启动人的内生动力和素质的提升?都期望书写出答案。

神奇密码

众所周知,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墙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红底金字,苍劲有力,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向世人庄严昭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党政机关、公职人员的根本宗旨和庄严承诺。

大道至简,伟大的真理往往质朴而平凡。中国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脱贫事业,延安脱贫攻坚的经典样本,成功的密码到底是什么?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概括出无数条。国外有关机构和人士也在寻找中国历史性成就蕴含的“中国基因”,寻找“中国成功之谜”,破解中国历史性变革背后的“中国密码”。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关键的是发挥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包含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能保持大政方针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想干的事情一旦下定决心,就万众一心,心无旁骛,一张蓝图绘到底,没有相互掣肘和“为反对而反对”的内耗,执政效率和管理效能高。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就这样阐述:“贫困地区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这两条,就是神奇的密码。他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深刻解读:“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民是党执政和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最大靠山和底气,党领导人民创造了奇迹,人民是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人民既是奇迹的最终评判者,又是成果的共享者。千言万语一句话:无论什么大事、急事、难事,只要党群同心、同向、同力,必定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

延安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延安大地由黄土高原变成绿色家园的历史性巨变,生动鲜明地诠释了这个神奇密码。一方面,延安人民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做了重大贡献,党和人民一直关心着延安人民。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转战陕北时能在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一次次化险为夷,并以2万余兵力粉碎了20多万敌人的“重点进攻”,因为得到了延安老百姓舍生忘死的拥护和支持。当时,老百姓舍了身家性命,紧跟共产党,就是因为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从而扎下坚固的根基。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下“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成为我们党的传家宝。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延安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骨肉鱼水深情,遵循延安人民的意愿,从实际出发,发挥“跟我上,跟我冲”优良传统,带领全市人民不等不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延安实际的绿色脱贫之路,率先打赢了脱贫这场攻坚战。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主角,是延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延安坦荡善良的人民群众。“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这个密码,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凝聚社会不同群体、各个阶层和各方力量共克时艰、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民心”:这个开启中国共产党成功执政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密码钥匙!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共产党宣言》就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就是能否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外社会主义执政党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表明,共产党在取得政权、执政之后,不仅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前大大增加了,而且脱离群众对于党和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执政前大大增加了。因而,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政党尤其执政党永恒的课题。这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关系政党存亡的实践问题、现实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一个是为“人民”服务,一个是为“资本”服务。如果这样想问题,我们的好多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

民心是什么?是天,是地,是秤星,是天下。民心,顾名思义,包括人民群众的心愿、意向和主张等。从个体的角度讲,民心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对自己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利益和权利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从群体的角度讲,民心指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各类组织包括阶级、集团、政党、政府等满足其经济、政治、文化等权益程度的要求、企盼和愿望;本质上体现着执政团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执政者如何看待处理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核心是权力为谁服务的问题。

民心在哪里?不在口号里,民心不在会议里,民心不在高官权贵手里。民心在老百姓兴奋的泪水里,民心在老百姓开心的微笑里,民心在老百姓自发的掌声里,在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在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

一个政党功成名就时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更不容易。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次大考。

中国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巨变,恩泽着每个中国人的生计、生活和生命。我们都是幸运者,我们都是国家的主人。把自己成长和奋斗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史册上,亲身感受和体验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幸福、骄傲与自豪!

延安窑洞,凝聚大地的精华和气运,冬暖夏凉,四季温润。

延安窑洞,分明是大地的眼睛、民心的眼睛,洞穿世事,炯炯有神。

2019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当晚,我又一次夜宿延安城。我凝望着凤凰山下璀璨迷人的灯光,望见灯光下舒缓漫步的行人,心生一股暖意。我又抬头仰望着蓝天上闪烁的星星,像亮晶晶的宝石镶嵌在蓝天上,像闪闪发亮的眼睛,有的若明若暗,有的露着微笑,有的像战友重逢兴奋地打量对方,有的仿佛友善地向我们打个招呼……我眼前浮现出穿着草鞋的中国共产党人浩浩荡荡地走遍富庶的大半个中国,在贫瘠的延安大地落脚。显现出我们的前辈爬雪山过草地、枪林弹雨、壮烈牺牲的场景和情节,那条信仰如炬、苍凉悲壮、鲜血染红的长征路,那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史诗长卷,蜿蜒曲折在中国版图上,延伸进每个人的心灵。他们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的先驱,是我们有血有肉的亲人,不知不觉,我柔软的心好像被什么刺痛,顷刻泪水濡湿眼角,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窝,我为我们的先辈骄傲和自豪,也为自己感到庆幸和惭愧。

我仿佛看见毛主席和一代代共产党人依然以虔诚的姿势站在延安窑洞前,眼角噙着泪花,微笑着凝望苍茫的中华大地和以奔跑姿态处于“赶考”路上的中国、中国人民,无数前辈、先烈为之拼搏奋斗、奉献全部青春年华和毕生心血的土地和人民……

黄土高原的延安,红色基因的延安,由黄变绿的延安,翻天覆地的伟大奇迹,生活由苦变甜的历史变迁,国人肃然起敬,世界刮目相看!

延安,亲爱的延安!到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的庄严时刻,您必定彻底抖掉满身黄土,身着一身清新飘逸的绿衣衫,光彩耀眼,盛装出席!

神圣美丽、告别绝对贫困的延安,令人更加痴迷。

手握神奇密码、开放自信的中国,更加坚定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