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晚霞之美

来源:河北日报 | 李国文  2020年07月10日07:29

一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晚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那种气质的美,那种心灵的美,那种智慧的美,那种思想闪光的美,和这满天晚霞一样,也会给这个世界留下充实丰硕的温馨,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也许有了点年岁的缘故,对于唐人杜牧的诗《山行》,便有了格外的喜爱。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年轻时曾在太行山深处,修建新线路。深山老林,每到深秋,登高望远,那万山红遍的霜叶,尤其到了夕阳西下时刻,晚霞加之火烧云,衬托出那红到极致的灿烂,便也能理解诗人所以“坐爱枫林晚”的缘由了。

一天之中,晚霞是最为绚丽夺目的时刻;同样,人到晚年,也是一生之中最为成熟完美的岁月。

朝霞比晚霞灿烂明亮,晚霞比朝霞深沉浑厚。朝霞来得快,去得也快,接着便是旭日东升,普天同照。然而,太阳开始西坠,那变化无穷、缤纷万状、色彩奇艳、婀娜多姿的霞光云氤,便弥漫了大半个天空。那就是一天之中色彩最丰富的画面,晚霞之美,令人动情,叫人心醉。晚霞烧红了的天,渲染得人间万物、大地风景,无不反射出耀眼的光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夕阳红了。所以说,晚霞是渐渐展示出来的精彩,可以充分领略;是慢慢表现出来的美丽,可以驻足欣赏。甚至当月牙露脸,当星星眨眼,那黄昏的地平线上,还可见到一抹残红,给你以无限遐思。这就是说,一个人,哪怕到了生命的晚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那种气质的美,那种心灵的美,那种智慧的美,那种思想闪光的美,和这满天晚霞一样,也会给这个世界留下充实丰硕的温馨,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庾信的大诗人,天资非凡,才华过人,无论诗文辞赋,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是这样总结评价他的:庾信是将南方文学的文采和北方文学的气骨合二为一的第一人。生于公元513年,卒于公元581年的他,其代表作为《哀江南赋》,为世所公认的南北朝辞赋的压卷之作。赋前有序,是一篇能独立成篇的骈体文,概括主旨,因何作赋,语言精准,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当我们读到《赋序》中这六句时,无不被他笔下那历史的沧桑感、故国的怀旧感、身世的悲怆感、思乡的依恋感所打动。

他这篇不朽之作,作于公元578年岁末,已经是他的晚年作品。不过,庾信早年也曾一度领南国风骚,他的那些诗赋,唱遍江南,其作品可以用文风绮丽、文笔浮艳、文字华丽、文思悱恻16字概括,与徐陵齐名,时人称为“徐庾体”。后来,庾信经历了侯景之乱,险几丧命;只身沿江而上,又经江陵之乱,家人散失。因此,饱尝战争之灾难,乱世之痛苦,最后流落北国,有家难归。只有文学是他命所依、身所赖的唯一精神支柱。这样,才使得他晚年在诗赋上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境界。

据《北史·庾信传》:“(南朝)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奔归其本国,陈氏乃表请庾信、王褒等十余人。武帝但放王克、殷不害等,如信与褒,俱惜而不遣。”这使得庾信羁旅他乡,落得个寄人篱下、落魄无依的晚景。对诗人来说,背井离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思念骨肉之情,热恋故土之心,使得他临终之前,在文学上迸发出来。

唐代杜甫用诗歌来评价这位前辈,最重要的是这两句: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其二,“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看来,南北朝时的庾信,老和暮,生命的傍晚,烧红的晚霞,成就了文学史的辉煌一页。生老病死,这个人生历程,谁也不能回避,不可逆转。人总是要老的,所以,不能怕老,尤其不能老而却步,老而止步,老而迈不动步。试看晚霞之精美绝伦,试看晚霞之坚持到底,老而弥坚,老而弥健,追求成熟之美,才是晚年的人生哲学,这恐怕也是大诗人庾信,能在最后关头坚持下来的美学追求。

为什么晚霞值得赞美,晚年值得珍惜呢?因为我们大家无不走过了很长很长的路,经历了许多许多的事,在跌打滚爬的过程中摸索到一点经验,在成功失败的教训中获得了些许醒悟,遂知道对国家、民族来讲,什么是最可宝贵的;对家人、亲友来讲,什么是弥足珍视的。虽然每个人的天空里,都有晚霞,虽然每个人心目中的晚霞,不尽相同,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这个伟大时代,那无数生动的画面,对我们这些华龄朋友而言,便是值得坚守的共同财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