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剧《花繁叶茂》编剧、作家欧阳黔森谈创作心得 文学助力影视,刻写脱贫攻坚路上“人的精神”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20年07月05日08:00

故事也许要从一次改名说起,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原名叫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来改名花茂,寄托了村民们的美好期盼。“2015年,我再去花茂村,在这里听见了真正花开的声音,而这一切是通过精准扶贫达到的。”源自内心的震撼和感动,2018年,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创作了反映贵州村寨从贫困到小康再到“百姓富、生态美”蜕变历程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日前,根据这部作品改编、欧阳黔森担任制片人和编剧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在央视热播,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诙谐的故事情节、可亲可感的人物形象,使该剧兼有观赏性和精神高度,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更收获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追捧和点赞。

今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二十多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正在陆续上映。《花繁叶茂》由中央电视台、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等联合出品,以34集的容量串联了地处黔北地区的花茂村、纸坊村和大地方村等几个村寨,全面呈现了在精准扶贫政策下,乡镇干部和村民共同打造美丽新乡村的图景。

乡村题材和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何把握好内容又赢得市场?《花繁叶茂》在以年轻观众为主的B站获得了9.5的高分,欧阳黔森说:“不板着面孔说教,用轻喜剧的形式解读严肃主题,是这部剧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他说,在创作之初,团队就抱着吸引年轻人,向年轻人传递价值观的期待,他认为这也是身为作家的使命之一。“要向下一代传递作品的温度,得有好故事、好人物才行。”以剧中的人物塑造为例,村主任唐万财这一形象极具特色。“他是融合了我之前的一篇小说《村长唐三草》创作的,这个人能说会道,他处理农村工作有他特殊的方法和智慧,明事理。”而“第一书记”欧阳采薇从刚来时不熟悉工作到通过实践能带领大家共同建设新乡村,欧阳黔森表示,这一角色的设定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成长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描绘乡村扶贫工作的现实,就不能回避其中的矛盾,《花繁叶茂》贵在“真实”二字。电视剧开篇就点明农村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如村会计“苦求”村民开会,唐万财送儿子去村外上大学,却送走一批进城打工的青壮年,大学生村干部面对“镀金”的质疑等等。欧阳黔森认为,这些矛盾是扶贫工作中真实存在的,“观念冲突是最大矛盾,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需要乡镇干部和扶贫干部积极跟村民交流,既扶智又扶志,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转变。”剧作以生动的情节展现农村三改三建、土地流转、移民搬迁等棘手问题,如唐万财含泪拆除老房子的片段,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政策的初衷,理解农村的主要矛盾,也理解了农民们面对变化既期待又彷徨的心理。

此外,剧中花茂村、纸房村、大地方村各有不同的发展策略,欧阳黔森说:“在精准扶贫政策出台之前,贵州遵义也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以多个村寨为描摹对象,正是因为脱贫攻坚过程中,不同村落面临截然不同的致贫因素。如今的“精准扶贫”,上有指挥者,下有村落网点员,每个网点员负责四到五户,确保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只有因地制宜,来一场乡村产业革命,才能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欧阳黔森在采访中不断提及这句话,为了完成这部剧的编剧工作,他在花茂村住了一整年。接受采访前不久,他刚从遵义的正安县回来,那里最后一个村庄也完成了脱贫工作。“如果你的脚不沾露珠,不带泥土,作品哪来泥土的芬芳?”他表示,创作现实主义题材,如脱贫攻坚题材作品,一定要深入现场,切忌编造,要切实参与到第一线的奋斗中,“有句老话是:世上有,戏上有,在我看来,世界的复杂性远远比戏里好,到世上去,真实地展现他们,远比编造的更精彩。”他认为,文学创作者更应该秉承工匠精神,不浮躁、沉下心,好好打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向年轻一代传递新时代的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