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童心宇宙:儿童文学的本质与边界》,探讨儿童文学理论还可如何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 陈雪  2020年06月29日08:30

从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代儿童文学迎来了它迄今为止最为兴盛的写作和出版时期,其勃兴势头体现在创作、出版、接受、传播等各个环节。当然,就内在的艺术探求,和儿童文学这一文类真正实现艺术手法、观念等重要拓展的“黄金期”,主要出现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然而,旺盛的市场需求,纷繁的创作和出版现象,对发展较为薄弱的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和理论提出了诸多的时代新课题。儿童文学理论还可以如何发展,如何回应时代的需要?近日,儿童文学评论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香在接力出版社推出《童心宇宙:儿童文学的本质与边界》一书,该书提出,“本土化”“跨学科”可为儿童文学理论和批评的生长提供新指向。

批评和理论也是一种审美的自觉,居于对儿童文学经验谱系的整理与发掘之上,才能把握变动不居的文学现实;而来自文学现场的观察和评述,是补充、调整和更新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重要窗口。不由实践生成的理念未必会在文学活动中得到有效实践,唯有面对文学现实进行原创性的阐释,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文学理论的构建。

在陈香看来,目前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大多是对西方儿童文学理论的照搬和借用,然而,对中国儿童文学进行百年追踪,尤其是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成绩的斐然,越来越发现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框架无法解释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全貌与特征,更远离了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语境和价值关怀。比如,从欧美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和广受市场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类别来看,幻想儿童文学是重中之重;而从百余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源流看,儿童文学经典作品和广受市场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大多为现实题材儿童文学作品。图画书领域,与欧美图画书着重于“童趣”“想象力”“游戏精神”的表现不同的是,原创图画书虽然也强调趣味性的表现形式,但在对生命、历史文化呈现和现实思考方面多有着墨,呈现出了饶有意味的分野。

显然,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儿童文学理论只是横向移植了西方的理论体系,一直在漂流中浪迹,而未能找到真正属于自身(本土)的理论阐释模式,虽然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和文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并没有放在中国独有的语境中去考察,致使这些理论在描述、解释和评价中国儿童文学创作面貌时显示出解释的无力与乏力,脱离文学实践的移植理论无法解释、评价和指导文学的创造和生产。

要重构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框架,需要重返中国儿童文学现场,重归中国儿童文学实践,需要活生生地从文学现场积累出来的批评经验和理论原创,而本书,正是其中的努力之一。

同时,陈香认为,需要一个更大的学科构架和更为深厚的学理基础,“跨界”重建儿童文学批评和理论品格的构建。

“评价成人文学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儿童文学。然而,就文学本质而言,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除了一般文学艺术规律外,读者对象特殊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也决定了文学创作、接受和鉴赏的差异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接受主体的不同,儿童的生命存在与儿童文学本质之间存在着独一无二的本体逻辑关系。儿童文学的审美发生,建立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特征的基础之上,是契合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特征、社会化特征的审美超越。”陈香表示,将文学理论与儿童心理学、儿童阅读接受学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儿童文学批评框架。比如,布鲁诺·贝特尔海姆在《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中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童话进行研究,成为融合儿童文学与儿童心理分析的典范之作。

本书以宏阔的场域视野,以切近现场的批评话语方式,在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的典型作家、典型作品进行深切探究与阐发基础上,勾勒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与特征,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与现状进行阐释与解读,钩沉中国儿童文学思潮,更以多个典型文本为突破口,为儿童文学本质、概念与范畴,儿童文学基本文类及其特征等原创儿童文学基础理论提出了新的生长点。在丰富的作家作品、儿童文学现象研究之上,本书还以较为完整的批评框架,提示和建构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可能。

该书收入接力出版社的《新视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丛书系列。该丛书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的系统性理论著作出版偏少,难以在整个儿童文学界形成学术观点的成果固化,也影响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纵深发展的状况,汇集了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界、批评界、创作界颇有建树和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体系建设、理论进程、创作思想等多重视角出发,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当代儿童文学现状。旨在为研究者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我国儿童文学现状和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为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可以信赖的前进坐标和美学参照,促进儿童文学新的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