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纪实文学如何书写人民城市的温度?沪上主题出版“第一时间”记录

来源:文汇报 | 许旸  2020年06月28日08:37

“要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纵观“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人”字贯穿始终。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一系列纪实文学新著,从多个角度记录诠释人民城市所彰显的人本价值,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第一时间——写在春天里的上海报告》推出后反响热烈,该书英、法语等外文版的翻译出版也在推进中。

此外,《革命者》《浦东史诗》(30周年纪念版)、《浦东人家》等纪实文学著作集中面世。在世纪出版集团的指导下,上海文艺出版社着力发挥报告文学“时代轻骑兵”的文体优势,在讲好上海故事、做精主题出版上探索实践,用文学的形式弘扬人民城市精神与品格,为将上海打造为原创文学和主题出版高地添砖加瓦。

人民城市为人民,“第一时间 ”书写战“疫”上海

“纵观整个大疫,再看上海,哪怕以一个‘外人’目光和内心全部感受而论,不得不说大上海的的确确有更显耀眼的风采,那种大气、精致、细腻、宽宏、无私的品质,全都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鼠年春节前抵沪后,因突发疫情,作家何建明“宅”在浦东的酒店,但他作为报告文学老兵的“雷达”一直没歇着。

几个月来,何建明目睹了这座中国大城市战“疫”中的种种“表情”。“人民城市,坚持人民至上。今年疫情以来留在上海的几个月经历让我重新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人民’在‘城市’之前。这不是简单的语序问题,而是决策者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上海人心里一种明确、重要、自觉的意识——我是城市的一分子。”恰如何建明在书中所写的:“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保持永恒的光艳;有爱的城市,才可能充满活力与生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不断创造更强大的防御和抵御各种风险与危机;有爱的城市才可能让我们每一个生命绽放得更加灿烂。”

《第一时间》突出了“大疫是一场大考”这一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重大课题,讴歌一批共产党人和基层干部群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新时代“硬核力量”。全书结合一线采访和重要资料,多角度、全方位记录上海在保护这个国际大都市和2400多万人民生命,支援武汉等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聚光灯投向了一批“守护者”——有与病魔较量的医务工作者,有为城市正常运转而奋斗的劳动者,有战斗在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工作者,有自发投身抗疫战斗的志愿者……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恰如《第一时间》所折射的,美好的城市一定是把握人本价值、彰显人性光辉的城市,是将“人”作为重要尺度的城市。

疫情期间,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从文献资料收集到采访安排,出版社编辑多次陪同何建明奔赴上海古北社区、花木街道、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浦东机场、援外物资上海基地等抗疫一线,实地采访掌握大量一手资料。

“生活在此、写作于此的作家,是多么的幸运!”何建明曾在得知上海“一号病人”正式出院后,对着酒店近处632米高的“上海第一楼”——上海中心大厦,向上海这座伟大而可爱的城市深深地三鞠躬。

“对个人来说,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与成长绝对很重要;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和这个城市有什么样的水准其实已经关联到我们的生命长短与生命质量问题了。”何建明坦言,他庆幸整个大疫时间里都被一个伟大的城市所庇护着。“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对做得好、又为人民创造幸福、安宁和美丽城市的,理当礼赞。那些闪着灯光的大楼和居民区,给这个摒牢的城市重新点燃了生机与爱的活力。”

主题出版的深度与温度:打开城市叙事新空间

如何讲述上海故事、打开城市叙事新空间,也是主题出版面临的命题。在业内人士看来,主题出版要回应当前读者大众的强烈学习需求,生动反映城市的人本精神,从学术理论和文学艺术等多个层面为时代巨变探源解秘、留影传真。

前不久,中宣部公布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125种,上海多部作品入选,其中上海文艺出版社《革命者》是从党史梳理角度对城市奋斗者的群像书写。近几年,何建明一口气书写多部与上海息息相关的“城市传记”——既有全景展现浦东开发成就的《浦东史诗》,也有纪念建党100周年的《革命者》和抗疫实录《第一时间》等。“城市在变化,文学也在变化,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应有与之匹配的文学书写。我们当然需要关注普通人日常生活、具有亲和力的记忆文学;同样也需要大刀阔斧的大历史写作,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上海的成长,乃至在特殊疫情期间的使命担当与无私奉献。”

在出版界看来,从前期策划选题到图书约稿传播,也需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共同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